#SounDoer# 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同期录音幕后工作

2015-07-15 17:50
@SounDoer:来自 Video and Filmmaker 的文章,录音师 Ben Osmo 详细介绍了在纳米比亚荒漠上拍摄的影片《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的同期录音工作情况。

原文链接:Milking The Madness: Sound For Mad Max Fury Road
http://videoandfilmmaker.com/wp/index.php/features/milking-the-madness-sound-for-mad-max-fury-road/

录音师 Ben Osmo 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纳米比亚录制各种卡车、爆炸和冲撞的声音。\
Feature: Chris Holder

你准备如何对这些二十吨重氮气加速的战斗机器进行录音的?
好问题。
当穿越纳米比亚荒原时,我们该如何把音乐参考轨(Guide Music Track)发送给站在 Doof Wagon(译者注:影片中的一部战车)上挥舞着喷火器的吉他手的?
额,这也是一个好问题。
我们需要拾取八个藏在坦克生锈内仓的角色语音,他们可能离你的录音机有三公里那么远。
额,我们还是先回到上一个问题吧?

十年之前,同期录音师 Ben Osmo 与 Mad Max 导演 George Miller 展开了上述令人头疼的对话。当初澳元汇率下跌时,影片的先期筹备工作暂时搁置了。直到2013年,各方面的技术发展才足以支持这部影片的设想。Ben 和他的团队在非洲西南部的沙漠里驻扎了六个月,他们遇到了许多从未面对过的未知情况。

#SounDoer# 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同期录音幕后工作
Ben Osmo 坐在“Osmotron 同期录音车”里休息。

A计划

A计划是,各种车辆在布置好的沙漠场景中来回驶过,Ben 则坐在舒适的 OB-style 车厢里,调整通过无线电传递的 DPA 领夹式话筒的电平信号。
Ben Osmo 说:“一开始得到的消息是,这些汽车大约最远离我有五百至一千米。换句话说,就是最远行程在三千米左右。在第一次测试中,无线电传送设置在四千米远时工作正常。但是他们还一直在往远开,竟然开出了七千米远!”可想而知,信号没法在如此之远的距离上正常传输;所以,Ben 不得不让自己离拍摄场景更近一些。他需要的是一辆同期录音截击车——如果有这样的东西的话。
他找来了一部三菱得利卡 Bongo Van 面包车,“他们戏称它为 Osmotron。”在车厢里,Ben 架设了他的 Sound Devices 788 实地录音机、他最宝贝的瑞士产的 Sonosax 调音台、Lectrosonics 信号接收器和其他设备。
Ben Osmo 说:“幸好SD788录音机采用的是CF卡和SSD存储介质,不然普通硬盘肯定无法承受如此颠簸的路面状况。我还在788上加了一块有大旋钮用于混音的CL8数字控制器。但问题是,当我坐在得利卡面包车里的时候,车颠得我根本没法做出任何细微的调整,一碰旋钮就会扭到最大电平。所以,我只能根据拍摄场景预估一下电平设置,然后就保持参数不变了。”
我能想象的场景是:Ben 头戴耳机坐在飞驰颠簸的车里,祈祷着各种设备可千万不要散架了。更艰难的是,他还要给站在 Doof Wagon 战车上的吉他手(iOTA,actor/muso and flame-throwing guitarist)以及其他鼓手们发送音乐参考信号。
Ben Osmo 说:“又来了:第一次试验的时候,我用笔记本连接 Mbox 把 Pro Tools 里的参考音乐发送给 iOTA。毫无疑问,硬盘开始出问题了,即使垫着毛毯把笔记本放在我腿上也没用。我试着让信号直接从笔记本的耳机插口输出,或者用 iTunes 播放,但这都不管用;最后,我只好用上了我的 iPod。”

#SounDoer# 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同期录音幕后工作
装在加固特制设备箱里的 Lectrosonics Venue 接收器,接收来自拍摄现场“Sputniks”的信号。

车厢内录音

为了避免把 Ben 描述成一个在沙漠中鼓捣着各种录音设备的搞笑角色,我应该让他自己来解释,他和他的团队是如何解决最主要的技术难题的:在距离远和噪声强等恶劣条件下,要如何设置话筒和录制藏在快速行驶的卡车车厢中的八个角色?从生锈的金属车体中发送无线电信号应该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 Ben 的解决方案值得称道:
Ben Osmo 说:“War Rig 车舱里的八个主要角色,每个人都佩戴了 DPA 4063 领夹式话筒和 Lectrosonics SMV/SMQV 信号发送器。车厢里藏了一根天线,并用同轴线连接到内部的车舱里。特制的设备箱里装了两台共十二个输出的 Lectrosonics Venue,并与十二个 UM400 发射器相连。无线电信号以多路复用的方式输送到信号放大器/合路器,这个放大器是由来自堪培拉的无线电工程师 Glen English 设计的。然后,我们再把那根同轴线接到 War Rig 车内部,并在车顶部设置了一根发射天线,这样就能有360度全方位的传送角度了。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安置在了加强的特制设备箱里,并配备了 Meon UPS 供电系统。设备箱背后是一个冷却系统;车舱满是灰尘,温度会超过五十摄氏度以上。我们把这套装置叫做 Sputnik(译者注:前苏联制造的人造卫星)。每一部 War Rig 车内都配有一台十千瓦的发电机,用于特效、灯光和声音部门。在此,还要感谢来自 Lateral Linking 公司的 Greg Roberts 的帮助。”

#SounDoer# 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同期录音幕后工作
盐碱地上的一台 War Rig 战车。图中的主话筒吊杆员 Mark Wasiutak 正是近四十年前第一部 Mad Max 拍摄时的吊杆员。他与摄像组成员一同坐在 Hero 卡车里,拾取打板声和路面噪声。隐藏的领夹式话筒(Lavalier)布置在场景中各个位置。

录制车辆音效

对白录制是至关重要的。George Miller 需要听到演员们的表演,剪辑师需要对白粗混用于样片剪辑;但大家都知道,这些素材不会被用到最终的混音中去,因为现场的引擎声实在是太响了。至于这些汽车,那就要另起话题好好说了。这些不同类型的车辆就像是剧中额外的主角一样,每一辆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去录制这些独特的声音了。
Ben Osmo 说:“我们团队里的无线电工程师 Sam Sardi 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磁铁来固定领夹式话筒。多年来我一直使用蓝丁胶(Blu-Tack)来固定麦克风。而 Sam 从老旧的硬盘里找出几块磁铁,用蓝丁胶把磁铁和 DPA 4063 粘在一起,这样就能快速地把麦克风吸附在灯光架魔术腿(Gaff)上了。”
“我们会把麦克风放在引擎舱里和排气口旁。在超大型的卡车上,把麦克风放在排气口和变速器之间的某个部位,你可以听到变速器快慢变化的声音。我们使用了灵敏度极低的 DPA 4062,它能承受超过130分贝声压级的响度。”
“拍摄之余,我的助理 Oliver Machin,一位经验丰富的纪录片录音师,还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单独录制了这些车辆的声音。他在车厢里布置了立体声话筒,引擎、排气口和变速器等也安放了麦克风。他用八轨录音机以 24bit/96kHz 的格式进行录制。他与特技驾驶员一起录制了车辆启动、出发和行驶时等各种声音。”
在最终的混音中,Ben 和 Ollie 录制的素材大约占了影片中所有车辆音效的90%。Ben 回忆说,混音时有些素材听上去并不是很像;所以,声音设计师 David White 和混音师 Wayne Pashley 还叠加了其他层次的音效素材,并根据需要进行了变调处理。

录制爆炸音效

影片中有许多爆炸场景:汽车被燃烧的鱼叉叉住然后爆炸,峡谷里发生爆炸……当你在影片中看到几百米开外的汽油爆炸时,你从不怀疑它的真假,因为爆炸的视听效果非常真实。
Ben Osmo 说:“录制冲撞或爆炸声时,你永远无法确定是否留足了电平动态余量;通常来说,你只有一次机会。我会使用录制底鼓的动圈话筒,比如 AKG D112;电容话筒一般都无法承受,不过在远距离拾音时仍然非常有用。有些爆炸声的波长非常长,所以离声源远一些效果会更好。”
“我有一个非常棒的瑞士产小型 Sonosax 调音台,上面有细致的增益和压限调节。录制一些重要的声音时,我都会用到它。”
“当我们回到悉尼拍摄大本营场景时,我们还从其他角度拍摄了最终的 War Rig 冲撞戏。我觉得当时应该拿出我的老牌 Nagra 4.2 卷对卷磁带录音机,听听这些冲撞和爆炸声在经过一点磁带压缩之后是怎么样的。我不得不说,这些爆炸声需要大量的后期处理工作。”

#SounDoer# 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同期录音幕后工作
Ben Osmo 的助手 Oliver Machin 花了数周时间来录制影片中各种车辆的声音,包括 Max 的 Ford Falcon XB GT。其他部分的同期声录制是由 Derek Mansfelt 负责的 Action Unit 小组来完成的。

剧组生活

很难想象,竟然会在如此荒凉的沙漠中拍摄电影;有时候你不禁怀疑自己是否精神正常,六个月中的每一天都得在沙漠中进进出出来回通勤!
Ben Osmo:“我们都住在距离大本营一百公里远的一个小镇上。声音部门全体成员乘坐一辆小巴士,每天早上六点十五分左右到达片场,七点准备开拍。Oliver Machin 要多花一些时间来负责设置 Global Sync(译者注:可能是指同步所有摄像机、录音机和打板 Slate 的时间码。)”
“早餐过后,我们还要从大本营驱车前往三公里之外的技术基地,那里只有少量必要的用于拍摄的车辆。”“如果 iOTA 和鼓手们在那儿的话,我们还需要给他们佩戴耳塞,并配备一些用于录制参考音乐的麦克风。我还会给 iOTA 多加一个麦克风,用于与导演 George Miller 沟通——虽然他没有任何台词,但有时候需要直接跟导演交流。在他们开始拍摄前,我们会确保所有声音设备都正常工作。”
“我们能从一份详细的拍摄日程表(Call Sheet)中提前了解到,当天的拍摄会涉及到哪些车辆。这样的话,我们就能知道应该为哪些车辆准备麦克风了。”
“几乎每天我们都得把 Sputniks(配有无线电发送/接收器的加固特制设备箱)装进一辆 War Rig(在用的共有四辆,每一辆都处于不同的损坏状态)。”
“在化妆部门的配合下,我们声音部门的一位同事会提前在演员拖车里给主演们佩戴好话筒等相关设备,比如提前把麦克风藏进 Max 的皮夹克里。Furiosa 的扮演者 Charlize 也是如此,不过她喜欢到了片场之后再带上信号发射器。”

设备状况

拍摄条件非常恶劣,有限的设备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但鉴于他做的好多事都可能会让器材失去保修资格,Ben 很庆幸他的设备都还算牢固可靠。“我们损失了几个离排气口太近的 DPA 麦克风,有一些在打斗场景中断了线需要重新焊接。其他的都工作正常。”Sennheiser 416 和 816 枪式话筒有厚实的 Rycote 防风罩保护,都在严酷的拍摄条件下挺了过来。
在车舱内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Ben 的军工级设备 Sputnik 遭遇了最残酷的考验。不过幸好它只是在由于供电问题导致冷却系统关闭的情况下停机了。“有一次发电机出了问题,而 UPS 仍在正常工作,因此温度不断升高,导致了 Sputnik 中精密的特制无线电合路器系统损毁。”多亏了得利卡面包车里的制冷空调,所有音频设备才能持续地正常运转。“有时候我还会给 788 录音机涂一些酒精棉来降温。”

#SounDoer# 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同期录音幕后工作

精神状况

上面说的都只跟设备硬件有关,而剧组成员承受的精神压力又是怎样的?
Ben Osmo 说:“大家都不容易。到拍摄快结束的时候,我特别想家。我会唱歌和作曲,还会吉他和长笛;所以在周日晚上,我会叫上其他人组团去当地的一家披萨酒吧玩点儿小演出,许多演员和剧组成员们都会来,很有大家庭的感觉。”
“呆在小面包车里真的是挺煎熬的;但摄像组和其他的声音部门成员要远远比我更辛苦,他们得在风沙和热浪中工作,有时候还是严寒。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Ben Osmo 说:“五月份在悉尼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了终剪版本的首映。我觉得,有些混音处理挺大胆的,效果听上去非常好。有几场 Max 和 Furiosa 在 War Rig 里轻声交谈的场景;传统派可能会觉得,汽车引擎那么响,像这样的说话肯定是听不到的。但我要说,在沙漠上穿行的感觉一直是孤立和幽闭的,这样的对白处理非常契合整体氛围。”

#SounDoer# 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同期录音幕后工作

Osmotron 同期录音车

在经历了几次对讲机失灵的情况之后,Ben 被要求用他的超级无线电设备来完成剧组成员间的通讯任务。“我给 George 分配了六路信号,用于与第一助理导演(First Assistant Director)和演员们之间的通信。我们把扬声器藏在 War Rig 的车厢。导演 George 和摄影师 John Seal 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调焦员(The Focus Puller)也需要听到实时的情况。所以我针对不同工种的不同需求,提供了至少六路监听信号。这样的话,信息传递和决策就能在如此不同寻常的拍摄中更快地进行。”

Osmotron 设备清单
4 x Sound Devices 788T + 4 x CL8
1 x Sound Devices 744T
6 x Lectrosonics Venues in a ruggedised road case
2 x Lectrosonics Venue Fields
1 x Mackie 1604 mixer
1 x Meon and Meon Life UPS
4 x Lectrosonics IFB transmitters
3 x video monitors


SounDoer - Focus On Sound Design
@SounDoer 编译,若有错误还望不吝指教。转载烦请告知并注明出处。
本文为作者 SounDoer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7214
【SounDoer】关注声音设计!不定期撰文并搬运国内外声音资讯。转载烦请告知并注明出处。 更多内容请戳: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soundoer 博客网站 soundoer.com
扫码关注
SounDo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