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入行成为菜鸟编剧
作者:功夫查理 ,在一线制片公司担任剧本医生/项目策划。在微信公众号kungfucharlie上持续分享编剧笔记和影评,欢迎关注并交流。
最近频频有朋友问我:“电影编剧平时在做什么?想成为一名编剧需要什么条件?”,我总是尽量耐心解答,原因很简单:一年前的此时此刻,我在人生岔路口,不知何去何从。幸运的是,有一位编剧朋友不仅为我扫盲,还给指了条明路,领我顺利入行,蒙此恩惠,我一直无以为报。
冬去春来,截至2013年底,我已经在圈内一线的电影编剧团队里当了9个月学徒,茁壮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前136线编剧。期间有不少困惑和启发,在此总结,算是交出手中的接力棒,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剧透一下,接下来我们将讨论4个问题:
1.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编剧?
2. 电影剧本的前期开发流程
3. 我是如何从白痴编剧进化为菜鸟编剧的
4. 学习/训练/求职的渠道和方法
一、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编剧?
从考虑入行的第一天起,最困扰的问题就是“我到底适不适合当编剧?”,包括“我不是科班出身怎么办?我天赋够吗?”等子问题。
坦白说,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只有做了才知道。也就是说“不存在合不合适,只存在想不想做、去不去做!”
如果你的创作梦/电影梦深埋已久,一直让你心痒难耐,夙兴夜寐;如果你看好片时会汹涌澎湃击节赞叹,看烂片时会义愤填膺恨不得自己上……那就啥都别说了,直接开干吧!
如果你至今连基本的看片、阅读、写作的习惯都没有,那说明你对电影/文字创作不是真爱,也就无所谓合不合适了。
至于是否科班出身,并不重要。我所在的团队里,有不少人是半路入行,有当公务员的,学建筑的……但他们已经跻身一线,甚至公司老板(某业界大佬)也并非科班出身。
非科班出身,最大的问题是积累不足(看片量/写作经验)和知识体系缺失(编剧、导演、拍摄、剪辑、制片的常识),但这并不致命,只是时间问题,来日方长,愿意主动学习即可。
但非科班出身也有其优势,例如对其他行业有深入了解(《纸牌屋》的编剧之一曾是白宫顾问)、有深入的社会经验(《蜗居》编剧六六曾做外贸多年)、没有条条框框(《万万没想到》主创叫兽易小星),只要补足了剧作技巧和创作经验,在其他行业的经历就会助你写出不一样的剧本。
说到天赋,近半年来,我受用最大的一句话是“现在人们努力程度之低,还远未到拼天赋的程度”。我虽深知自己天赋有限,但放眼烂片扎堆的华语市场,平均水平不过尔尔。时无英雄,竖子也有机会成名,何况你我。
此外,文艺圈散漫成性,随便从金融圈拉一个投资顾问、从IT界里抓一个产品经理,打个对折,其拼命程度也完爆大多数文艺工作者。以实击虚,后发制人,并不困难。
再以我自己为例,从互联网转入影视圈9个月,虽颇有成长,但仍处于打基本功阶段,还有太多干货要学、片子要看。较之“天赋”,“纪律”更能影响我的工作表现,在我完成基础训练之前(目测要个两三年),没有人(包括我自己)有资格评估我的潜力和未来成就。与其成天纠结天赋,不如赶紧看两部电影。
二、 电影剧本前期开发流程
概括来说,大致分三个阶段:发想点子、发展大纲、完整剧本。
1. 发想点子
也就是提交创意。在此阶段,创意/点子可以五花八门,渠道也可以多种多样。
例如很多情况下,是某导演/制片自己想拍某题材,找编剧聊天,从无到有发展一个故事(王家卫想拍“民国武林”,宁浩想拍“人的动物性”);
又比如,某投资人/监制想改编某畅销书、网络热帖,找职业编剧着手改编(《鬼吹灯》《失恋33天》);
以上情况,都和新人关系不大。新人更常见的情况是,自己从一个点子开始,创作全新剧本。
这个阶段比较私人,都是新人自己瞎想瞎写,没人管你。因为没有故事,光有点子,没人会理你——点子多少钱一斤啊?百度一搜一万个。
2. 发展大纲
大纲,即故事梗概,用几千字概述你的故事。寄给影视公司、交给上司、发给朋友看的故事,一般都是大纲,因为点子太短,剧本又太长。
这个阶段极为重要,因为大纲是故事面世的第一步,也是所有人讨论、分析你的故事的基础。很多时候,大纲的好坏决定了项目的生死。
看剧本的人,都在讨论些什么呢?概括来说,就是两件事:
a. 技术是否达标;
主题:是否清晰、新颖、深刻,是主流还是小众,是否有话题性;
情节:是否完整、窠臼、矛盾的解决没有说服力
人物:是否有魅力、性格鲜明、有代入感
节奏:是否流畅、是否拖沓
……
还有类型、语言、情感、手法、风格、格局、体量、题材、调性、完成度……等几十项指标。
b. 是否值得投资拍摄
这个故事最大的价值在哪里?它值得让几百人费钱费力地工作好几个月,将之搬上大荧幕吗?投资是否划算?市场潜力如何?该类型是否适合本公司?能否过审?……
编剧在大纲阶段,需要面对的是反反复复的修改,甚至推倒重来,毕竟故事大纲是奠定一整部电影的基石,而修改大纲的成本最低(相较于拍摄期、后期修改的成本而言)。一般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编剧呆得最久的阶段(至少我是如此),因为这是挑战绝大多数的剧作问题的战场。战斗耗时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对编剧的悟性和心理素质有相当大的挑战。
3. 完整剧本
不少新人直接会用完整的剧本投稿、参赛。但我尚未写过完整电影剧本,就不多说了。
三、 我是如何从白痴变菜鸟的
简言之,就是不断写,不断试错,并扛住压力。
第一阶段:调整时差,适应编剧生活
记得刚进公司的前两个月,我就像一个小学英语水平的人移民美国,六神无主,举步维艰。我连一个完整的剧本都没有读过,讨论会上大家随口举出的片子我没看过(我看片量不过六七百,其他人却是两三千),随口蹦出来的专业词汇——调性啊、格局啊、体量啊,我也不明所以……就像新移民听不懂英语,但被逼硬着头皮听,头都大了。好在久而久之,渐渐有了语感,学会了坐车、点菜等日常对话,勉强生活了下来。
这里的“语感”,大致是了解了剧本长啥样(格式/文风/详略比例),熟悉了编剧的工作状态(写稿/讨论/改稿/看片),习惯了那些行话(计算节奏/详略失当/调性冲突)……
这个阶段不能心急,不要妄自菲薄,企图和有经验的同事攀比。人家科班出身,花了好几年学这个,你才来几天,急什么急?
第二阶段:搞明白何谓故事,何谓电影故事;
到了第三个月,我开始向公司提交我的故事点子/创意,没想到将众人雷得外焦里嫩。说穿了,就是我根本就没搞明白,怎么去讲一个“故事”,连基本的起承转合都没有。这是考验前辈耐心的时候了,即便让我“负分滚粗”也无可厚非。幸运的是,胸襟广阔的前辈们强忍着恶心,审读了我多篇不堪入目的稿件,并耐心地指出致命伤的前后排序(因为通篇都是致命伤),我开始逐一解决,在一来二去、三番四次、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我渐渐摸到了门道。
期间,我加入了剧本评估小组。在师傅的带领下,将某大公司寄来的剧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拆解、分析。当我从作者视角切换到审读人视角,反复研读一个成熟剧本,甚至对作者指指点点的时候,我开始下意识地反观了自己的旧作,又收获不少。当我再次下笔时,虽然还很烂,但至少勉强算一个故事。
熬过这个阶段,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因为你会被一次次地否定,但你始终要记得,前辈们跟你无冤无仇,骂你是看得起你,是为了你好。哪天他们都不骂你了,那才真的有问题。
在这个阶段,建议像分期付款一样,各个击破技术问题:先搞明白何谓故事大纲,再明白一个电影故事需要有多少情节量,再明白如何让观众对人物产生认同感……
第三阶段,将心得应用于创作
在对剧本的技术问题有了全盘了解之后,就到了应用阶段。“懂了”是一码事,“写了”是一码事,“写好了”又是另一码事。
我刚到该阶段,还在苦苦摸索,就不多说了。
四、 学习/训练/求职的渠道和方法
如果你打算日后成为编剧,你现在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是积累,疯狂看片。这是基本中的基本,也是我深受其苦的短板所在。正所谓“熟看电影千八百,不会拍片也会编”。至于看什么片,从高分经典看起,绝对是没错的。
读书方面,若你喜欢读小说,再好不过。至于剧作教材,有两本对我帮助很大:《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悉德·菲尔德著),以及《故事策略:电影剧本必备的23个故事段落》。二者都是将好莱坞经典类型片的套路进行拆解,甚至给出了创作模板,让你在短时间内对电影故事的起承转合、体量、节奏、结构有一个宏观认识。也许很多老编剧会看不上这些入门教材,认为创作无一定之法,但就算是莎士比亚,在创作前也得学会ABC。
至于训练方法,笔耕不辍是永远的上上之策,尽量坚持写博客、写小说。不过新人切忌闷着头自己写,一定要舍得拿出来给人看,避免陷入死胡同。即便没有懂编剧的朋友可以聊,至少也发到网上,让人民群众给个反应。
说了这么多,无非三个字:花工夫。不管是文笔的锻炼,对故事的理解,对节奏的把握……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新人而言,水平的增长绝对和投入的时间成正比。不要相信什么“把爱好当职业是最痛苦的”之类的鬼话。全职投入和业余把玩,完全是两个概念。
如果你真有强烈的编剧梦,评估自己是否适合的唯一方法,就是赶紧开工写故事。而获得快速成长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入一个全职的编剧团队。
关于求职,最后说两点个人经验。
一是尽量请圈内朋友推荐:不是说走后门,而是分享招聘信息,告诉你哪里有空缺职位,并帮你参考值不值得去。
二是自己一定要有作品(至少是故事大纲),这是最最基本的敲门砖,否则人家凭什么待见你?
本文纯属个人见解,无法代表行业内的基本生态,看看就好,不必较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一样,遇到这么专业、耐心的团队;但我也不像某些人那样,从小就有如何讲好故事的敏锐直觉,或者老早就买得起DV单反MAC做片子……你我殊途,也许同归于前路,也许分道而扬镳,谁都说不准。新的一年,我只能说:“祝你有才!”。
最近频频有朋友问我:“电影编剧平时在做什么?想成为一名编剧需要什么条件?”,我总是尽量耐心解答,原因很简单:一年前的此时此刻,我在人生岔路口,不知何去何从。幸运的是,有一位编剧朋友不仅为我扫盲,还给指了条明路,领我顺利入行,蒙此恩惠,我一直无以为报。
冬去春来,截至2013年底,我已经在圈内一线的电影编剧团队里当了9个月学徒,茁壮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前136线编剧。期间有不少困惑和启发,在此总结,算是交出手中的接力棒,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剧透一下,接下来我们将讨论4个问题:
1.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编剧?
2. 电影剧本的前期开发流程
3. 我是如何从白痴编剧进化为菜鸟编剧的
4. 学习/训练/求职的渠道和方法
一、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编剧?
从考虑入行的第一天起,最困扰的问题就是“我到底适不适合当编剧?”,包括“我不是科班出身怎么办?我天赋够吗?”等子问题。
坦白说,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只有做了才知道。也就是说“不存在合不合适,只存在想不想做、去不去做!”
如果你的创作梦/电影梦深埋已久,一直让你心痒难耐,夙兴夜寐;如果你看好片时会汹涌澎湃击节赞叹,看烂片时会义愤填膺恨不得自己上……那就啥都别说了,直接开干吧!
如果你至今连基本的看片、阅读、写作的习惯都没有,那说明你对电影/文字创作不是真爱,也就无所谓合不合适了。
至于是否科班出身,并不重要。我所在的团队里,有不少人是半路入行,有当公务员的,学建筑的……但他们已经跻身一线,甚至公司老板(某业界大佬)也并非科班出身。
非科班出身,最大的问题是积累不足(看片量/写作经验)和知识体系缺失(编剧、导演、拍摄、剪辑、制片的常识),但这并不致命,只是时间问题,来日方长,愿意主动学习即可。
但非科班出身也有其优势,例如对其他行业有深入了解(《纸牌屋》的编剧之一曾是白宫顾问)、有深入的社会经验(《蜗居》编剧六六曾做外贸多年)、没有条条框框(《万万没想到》主创叫兽易小星),只要补足了剧作技巧和创作经验,在其他行业的经历就会助你写出不一样的剧本。
说到天赋,近半年来,我受用最大的一句话是“现在人们努力程度之低,还远未到拼天赋的程度”。我虽深知自己天赋有限,但放眼烂片扎堆的华语市场,平均水平不过尔尔。时无英雄,竖子也有机会成名,何况你我。
此外,文艺圈散漫成性,随便从金融圈拉一个投资顾问、从IT界里抓一个产品经理,打个对折,其拼命程度也完爆大多数文艺工作者。以实击虚,后发制人,并不困难。
再以我自己为例,从互联网转入影视圈9个月,虽颇有成长,但仍处于打基本功阶段,还有太多干货要学、片子要看。较之“天赋”,“纪律”更能影响我的工作表现,在我完成基础训练之前(目测要个两三年),没有人(包括我自己)有资格评估我的潜力和未来成就。与其成天纠结天赋,不如赶紧看两部电影。
二、 电影剧本前期开发流程
概括来说,大致分三个阶段:发想点子、发展大纲、完整剧本。
1. 发想点子
也就是提交创意。在此阶段,创意/点子可以五花八门,渠道也可以多种多样。
例如很多情况下,是某导演/制片自己想拍某题材,找编剧聊天,从无到有发展一个故事(王家卫想拍“民国武林”,宁浩想拍“人的动物性”);
又比如,某投资人/监制想改编某畅销书、网络热帖,找职业编剧着手改编(《鬼吹灯》《失恋33天》);
以上情况,都和新人关系不大。新人更常见的情况是,自己从一个点子开始,创作全新剧本。
这个阶段比较私人,都是新人自己瞎想瞎写,没人管你。因为没有故事,光有点子,没人会理你——点子多少钱一斤啊?百度一搜一万个。
2. 发展大纲
大纲,即故事梗概,用几千字概述你的故事。寄给影视公司、交给上司、发给朋友看的故事,一般都是大纲,因为点子太短,剧本又太长。
这个阶段极为重要,因为大纲是故事面世的第一步,也是所有人讨论、分析你的故事的基础。很多时候,大纲的好坏决定了项目的生死。
看剧本的人,都在讨论些什么呢?概括来说,就是两件事:
a. 技术是否达标;
主题:是否清晰、新颖、深刻,是主流还是小众,是否有话题性;
情节:是否完整、窠臼、矛盾的解决没有说服力
人物:是否有魅力、性格鲜明、有代入感
节奏:是否流畅、是否拖沓
……
还有类型、语言、情感、手法、风格、格局、体量、题材、调性、完成度……等几十项指标。
b. 是否值得投资拍摄
这个故事最大的价值在哪里?它值得让几百人费钱费力地工作好几个月,将之搬上大荧幕吗?投资是否划算?市场潜力如何?该类型是否适合本公司?能否过审?……
编剧在大纲阶段,需要面对的是反反复复的修改,甚至推倒重来,毕竟故事大纲是奠定一整部电影的基石,而修改大纲的成本最低(相较于拍摄期、后期修改的成本而言)。一般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编剧呆得最久的阶段(至少我是如此),因为这是挑战绝大多数的剧作问题的战场。战斗耗时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对编剧的悟性和心理素质有相当大的挑战。
3. 完整剧本
不少新人直接会用完整的剧本投稿、参赛。但我尚未写过完整电影剧本,就不多说了。
三、 我是如何从白痴变菜鸟的
简言之,就是不断写,不断试错,并扛住压力。
第一阶段:调整时差,适应编剧生活
记得刚进公司的前两个月,我就像一个小学英语水平的人移民美国,六神无主,举步维艰。我连一个完整的剧本都没有读过,讨论会上大家随口举出的片子我没看过(我看片量不过六七百,其他人却是两三千),随口蹦出来的专业词汇——调性啊、格局啊、体量啊,我也不明所以……就像新移民听不懂英语,但被逼硬着头皮听,头都大了。好在久而久之,渐渐有了语感,学会了坐车、点菜等日常对话,勉强生活了下来。
这里的“语感”,大致是了解了剧本长啥样(格式/文风/详略比例),熟悉了编剧的工作状态(写稿/讨论/改稿/看片),习惯了那些行话(计算节奏/详略失当/调性冲突)……
这个阶段不能心急,不要妄自菲薄,企图和有经验的同事攀比。人家科班出身,花了好几年学这个,你才来几天,急什么急?
第二阶段:搞明白何谓故事,何谓电影故事;
到了第三个月,我开始向公司提交我的故事点子/创意,没想到将众人雷得外焦里嫩。说穿了,就是我根本就没搞明白,怎么去讲一个“故事”,连基本的起承转合都没有。这是考验前辈耐心的时候了,即便让我“负分滚粗”也无可厚非。幸运的是,胸襟广阔的前辈们强忍着恶心,审读了我多篇不堪入目的稿件,并耐心地指出致命伤的前后排序(因为通篇都是致命伤),我开始逐一解决,在一来二去、三番四次、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我渐渐摸到了门道。
期间,我加入了剧本评估小组。在师傅的带领下,将某大公司寄来的剧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拆解、分析。当我从作者视角切换到审读人视角,反复研读一个成熟剧本,甚至对作者指指点点的时候,我开始下意识地反观了自己的旧作,又收获不少。当我再次下笔时,虽然还很烂,但至少勉强算一个故事。
熬过这个阶段,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因为你会被一次次地否定,但你始终要记得,前辈们跟你无冤无仇,骂你是看得起你,是为了你好。哪天他们都不骂你了,那才真的有问题。
在这个阶段,建议像分期付款一样,各个击破技术问题:先搞明白何谓故事大纲,再明白一个电影故事需要有多少情节量,再明白如何让观众对人物产生认同感……
第三阶段,将心得应用于创作
在对剧本的技术问题有了全盘了解之后,就到了应用阶段。“懂了”是一码事,“写了”是一码事,“写好了”又是另一码事。
我刚到该阶段,还在苦苦摸索,就不多说了。
四、 学习/训练/求职的渠道和方法
如果你打算日后成为编剧,你现在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是积累,疯狂看片。这是基本中的基本,也是我深受其苦的短板所在。正所谓“熟看电影千八百,不会拍片也会编”。至于看什么片,从高分经典看起,绝对是没错的。
读书方面,若你喜欢读小说,再好不过。至于剧作教材,有两本对我帮助很大:《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悉德·菲尔德著),以及《故事策略:电影剧本必备的23个故事段落》。二者都是将好莱坞经典类型片的套路进行拆解,甚至给出了创作模板,让你在短时间内对电影故事的起承转合、体量、节奏、结构有一个宏观认识。也许很多老编剧会看不上这些入门教材,认为创作无一定之法,但就算是莎士比亚,在创作前也得学会ABC。
至于训练方法,笔耕不辍是永远的上上之策,尽量坚持写博客、写小说。不过新人切忌闷着头自己写,一定要舍得拿出来给人看,避免陷入死胡同。即便没有懂编剧的朋友可以聊,至少也发到网上,让人民群众给个反应。
说了这么多,无非三个字:花工夫。不管是文笔的锻炼,对故事的理解,对节奏的把握……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新人而言,水平的增长绝对和投入的时间成正比。不要相信什么“把爱好当职业是最痛苦的”之类的鬼话。全职投入和业余把玩,完全是两个概念。
如果你真有强烈的编剧梦,评估自己是否适合的唯一方法,就是赶紧开工写故事。而获得快速成长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入一个全职的编剧团队。
关于求职,最后说两点个人经验。
一是尽量请圈内朋友推荐:不是说走后门,而是分享招聘信息,告诉你哪里有空缺职位,并帮你参考值不值得去。
二是自己一定要有作品(至少是故事大纲),这是最最基本的敲门砖,否则人家凭什么待见你?
本文纯属个人见解,无法代表行业内的基本生态,看看就好,不必较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一样,遇到这么专业、耐心的团队;但我也不像某些人那样,从小就有如何讲好故事的敏锐直觉,或者老早就买得起DV单反MAC做片子……你我殊途,也许同归于前路,也许分道而扬镳,谁都说不准。新的一年,我只能说:“祝你有才!”。
本文为作者 功夫查理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