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开会的4大通病,你犯过几个?
功夫查理,自由编剧、项目策划人、剧本医生坚持分享原创编剧笔记和影评。微信公众号:kungfucharlie,欢迎关注并交流。
如果编剧在私下聚餐、抽烟、微信中的交流要比在会议室里讨论还要坦诚,这个策划会就已经废了。 ——功夫查理
写作、开会,是剧本创作的两个最最基本的常态。市面上有不少讲剧作原理和方法论的书籍,却极少有人专门来讲编剧策划会的技巧。
从业这几年,我以剧本医生、编剧等身份参与过林林总总的策划会,大到一线导演的超A类项目讨论,小到与编剧新人的网大项目交流,累积聊过上百次,但从最终结果来看,时好时坏,极不稳定。那些有效会议,往往都是靠与会人员自身素质硬撑起来的,罕见明确的会议规范。似乎大家都觉得,开会嘛,带一张嘴,泡一壶茶,谁都可以开。就跟现在有些人,只要会打字,就觉得自己是个编剧似的。 但事实上,真正有效的编剧策划会,也是有方法论和标准的。尤其当你深入了解一些顶级的设计团队、调研公司,或者皮克斯等创意制片公司,就会发现其背后有一整套尊重创作规律的会议规范。这些方法论和标准,不会直接给出好点子或剧本,却激发了创意人员的潜能,最大化了好点子和剧本出现的概率。 从今天起,我将与业内编剧、导演、制片朋友们系统分享一些策划会的基本技巧以及注意事项——姑且叫《如何开好一场策划会》系列吧。 预计先写四五篇——
1. 《编剧开会的4大通病》
先梳理一下最常见的会议通病,接下来再分别用一篇篇文章阐释解决方案;
2. 《如何营造最有利于创作的会议氛围》
专业、坦诚和信任,是编剧会最重要的前提,同时回答《一步之遥》扑街的部分原因;
3. 《如何前期筹备,并合理设计会议流程》
如何明确边界条件、制片需求,如何做好类型分析,如何制定单次会议的具体目标
4. 《如何配备最合适的与会人员》
什么时候投资人、制片人适合参会?如何组合策划型编剧和创作型编剧?如何搭配跨界专家?
5. 《如何专业地主持一场策划会》
策划会的灵魂人物——主持人,应该如何引导会议节奏,如何平衡各方观点,如何破冰,如何板书……
6. ……
下面进入正题。
《编剧开会的4个通病》功夫查理
1 不说真话,专说客套场面话这是绝大多数编剧都有共鸣的一点,那些如鲠在喉的话,总是不敢说出口。“面子”观念下的迎合和谬赞,却会给一场策划会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很多时候,会有权威(譬如总投资人、总监制、大咖导演)参与讨论,善于察言观色的你发现,会议室的座位顺序、发言顺序,有明显的资历、阶级划分。你的潜意识提醒你:千万要注意分寸。
可怕的是,会议一开场,权威就不小心定了个调子——譬如“我觉得这个片子的完成度很高了,就是细节还不够有趣”,“我就是想要这种XXX的效果”……很快,你会发现会议都开始默默迎合权威,任何想提出异议或者换话题的想法,都显得不合时宜。
整场会议,没有人敢当《国王的新衣》里的小孩;也许偶尔会有哪个“不懂事的”提出了异议,而你恰好也这么认为,才有机会附和一句,但人微言轻,很容易被忽略。 更糟糕的是,权威强势提出整场会议的方向和议题,而这个方向恰恰是有问题的,就会彻底失去了自由、理性讨论的机会——譬如某场“追女孩”的戏怎么写都不够好玩,“权威”一锤定音,直接召开一场“如何追女孩最有新意”的专题策划会,大家拼了老命想花招,却发现怎么都不合适用到电影里。
本质上,这场戏不好看也许是因为男女主角的性格不鲜明或者缺乏冲突,只有重设角色,才有希望。否则南辕北辙,永远都到不了终点。
大多数时候,没有权威,却有创作者本人(编剧或者导演)在场,但你敏锐地察觉到,创作者似乎有他自己的坚持,在他人指出问题的时候,他甚至会有排斥反应,你的潜意识告诉你,多说一些剧作优点,少挑一些毛病,或者挑一些创作者能轻易接受的毛病,会让你在场子里更受欢迎。
我几乎可以断定,在《小门神》、《一步之遥》等这种导演的话语权和控制欲超标的讨论会中,一定会出现这种问题,大幅降低导演听到实话的概率。直到片子上映后才困惑不已:“明明聊的时候,大家都说好,怎么拍完了,观众都不买账呢?”
还有些时候,你对在座的人都不大熟悉,甚至完全陌生,你很容易感受到拘束,很难去掂量表达的尺度。于是不自觉地去拿捏措辞,生怕得罪人。对于剧作的真实想法?还是等“恰当”的时候,再说吧。
遗憾的是,这个“恰当”的时候,也许根本不会在策划会的时候到来。而往往变成了散会之后,你跟朋友小聚喝酒时的吐槽:哎,我跟你说,下午我去聊了一个剧本,其实明显有XX问题,结果没人敢放一个屁……
在一个真正高效的会议氛围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权威”的建立不是仰赖他的资历和身份,而是他说出对于项目最有启发的真知灼见;创作者也该开放心态,明白“对于作品的评价,并不等于对我本人的评价”……只有在坦诚、包容的氛围中,真实的声音才有机会被听见。
2频频跑题、缺乏明确的目标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
上一个议题还没聊透、没有结论,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跳到另一个问题,然后一下勾起了不少人兴趣,其乐融融地展开讨论,聊得正起劲,突然很困惑:“我们为什么聊起了这个?是从哪里歪楼的?”一般来说,歪楼是因为对某个细节过度阐释,或者某人有感而发的打断——
我觉得这个故事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一般都这么开场)我很同意,或者我不同意……(接着聊,还不算跑题)对了,我还有一个疑问(换话题,又聊半小时)……这让我联想到……(又换话题,半小时过去)我有一个朋友……我曾经碰到过一个特逗的事……(彻底跑偏)你有没有想过,咱再写一个这个怎么样……(没救了)
你会发现,整个会议结构,是一个无序的发散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于很多问题都会浅尝辄止,明明聊得很嗨,却没有得出结论和解决方案。
究其原因,是会议组织方的前期筹备欠佳,缺乏明确的议题和会议流程,甚至连个控场的主持人都没有。 有人说,好东西不都是这么胡侃瞎碰出来的么?这我同意一部分,我也很喜欢在饭桌酒局上瞎聊,但这种失控的发散,并不适合有预算支出和创作任务的策划会。
3个人趣味凌驾于剧作原理、制片需求讲情怀,不讲类型;讲口味,不讲逻辑;秀自己的创作力,罔顾实际需求;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譬如——
“我觉得两个人最后在茫茫人海中失之交臂,比较虐,比较高级……”虽然整个项目的类型是爱情轻喜剧;“我希望最后观众通过男主角的牺牲,理解到家庭的重要……”虽然整个故事的主题明明是“自由”;“我建议把主线换一下,这么这么改,然后再那么那么改……”虽然真实的制片需求是在下个礼拜交出定稿;
这种聊法,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并不职业。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并不是来帮别人出谋划策的,而是借此机会来展示自己有多牛逼的。
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一场策划会可以有一两个,但若多了起来,容易起口舌之争,事情一旦“主观化”,全凭个人口味说事,很难彼此说服。要么吵得不可开交,要么就懒得吵,开始默默在一边玩手机……不管哪一种,对于会议氛围和进程,都有伤害。
当个人口味和剧作原理冲突时,后者一定是优先的。譬如,在《北京遇上西雅图1》里,薛晓璐夹了私货,她说就想拍一个“男女主角从头到尾都不接吻的爱情电影”,但即便如此,在整体的剧作规律和节奏上,剧本都充分遵循了标准好莱坞爱情喜剧的节奏。
4 因小失大:细节讨论掩盖了框架问题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大脑或者脊椎受伤,导致某个肢体瘫痪,仅仅专注于病肢本身的治疗和复健,效果极其有限。正所谓,脚痛不一定医脚。
在创作中,也有同样的原理。某些单场戏的问题,很可能是由于某个方向性的设定出了问题,譬如影片爱情戏没有说服力,夺宝戏又怎么写都不过瘾,很可能是出现了“类型冲突”——“爱情”和“动作/冒险”两大类型,互相抢戏,争夺剧作空间,无法在同一部电影里讲透,那么,就必须先做出取舍,这是一部“有探险元素的爱情片”,还是一部“有爱情元素的探险片”。
又比如,也许本质问题是“主题不明确”,这部电影到底要探讨什么都没定清楚,大家却拼命地去解决分场的节奏问题,修修补补,却无功而返。 上文提到的“单场爱情戏怎么都写不好看”的误区和解决方案,也是同一个道理。 为了避免耽溺于细节讨论,需要提前优化会议流程设计,譬如先请专业的剧本医生诊断本质问题,或者让大家群策群力,先通过类型规律分析,找到症结所在,然后再从上而下,逐个击破细节问题。
除此以外,一个策划会还会出现几十种次级问题,譬如遭遇瓶颈的尴尬冷场、迟到/玩手机等纪律问题、有人抢话、打断他人发言,有人极少有发言机会;没有板书和画面引导思考……问题虽杂,但不伤及根本,只需找到控场意识和创作经验的策划主持,就能一了百了,事半功倍。个中技巧,改日再叙。
最后,说几句真心话。
在国内市场,优秀的编剧和策划并不少,有创意的人也比比皆是,但以上常见的会议弊病,从根本上大幅降低了强强联手出佳作的概率,实为憾事。
一个巴掌拍不响,策划会是一种集体行为,只有当与会人员都有科学讨论的意识,创作者都有兼容并蓄的心态,才能事半功倍。
整个行业都在聊“工业化”,如果在产业链的前端——“策划会”这个细分、垂直的领域里,能再“微微地工业化”一点,将善莫大焉。
我会持续做下去,与诸君共勉。
(The End)
如果编剧在私下聚餐、抽烟、微信中的交流要比在会议室里讨论还要坦诚,这个策划会就已经废了。 ——功夫查理
写作、开会,是剧本创作的两个最最基本的常态。市面上有不少讲剧作原理和方法论的书籍,却极少有人专门来讲编剧策划会的技巧。
从业这几年,我以剧本医生、编剧等身份参与过林林总总的策划会,大到一线导演的超A类项目讨论,小到与编剧新人的网大项目交流,累积聊过上百次,但从最终结果来看,时好时坏,极不稳定。那些有效会议,往往都是靠与会人员自身素质硬撑起来的,罕见明确的会议规范。似乎大家都觉得,开会嘛,带一张嘴,泡一壶茶,谁都可以开。就跟现在有些人,只要会打字,就觉得自己是个编剧似的。 但事实上,真正有效的编剧策划会,也是有方法论和标准的。尤其当你深入了解一些顶级的设计团队、调研公司,或者皮克斯等创意制片公司,就会发现其背后有一整套尊重创作规律的会议规范。这些方法论和标准,不会直接给出好点子或剧本,却激发了创意人员的潜能,最大化了好点子和剧本出现的概率。 从今天起,我将与业内编剧、导演、制片朋友们系统分享一些策划会的基本技巧以及注意事项——姑且叫《如何开好一场策划会》系列吧。 预计先写四五篇——
1. 《编剧开会的4大通病》
先梳理一下最常见的会议通病,接下来再分别用一篇篇文章阐释解决方案;
2. 《如何营造最有利于创作的会议氛围》
专业、坦诚和信任,是编剧会最重要的前提,同时回答《一步之遥》扑街的部分原因;
3. 《如何前期筹备,并合理设计会议流程》
如何明确边界条件、制片需求,如何做好类型分析,如何制定单次会议的具体目标
4. 《如何配备最合适的与会人员》
什么时候投资人、制片人适合参会?如何组合策划型编剧和创作型编剧?如何搭配跨界专家?
5. 《如何专业地主持一场策划会》
策划会的灵魂人物——主持人,应该如何引导会议节奏,如何平衡各方观点,如何破冰,如何板书……
6. ……
下面进入正题。
《编剧开会的4个通病》功夫查理
1 不说真话,专说客套场面话这是绝大多数编剧都有共鸣的一点,那些如鲠在喉的话,总是不敢说出口。“面子”观念下的迎合和谬赞,却会给一场策划会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很多时候,会有权威(譬如总投资人、总监制、大咖导演)参与讨论,善于察言观色的你发现,会议室的座位顺序、发言顺序,有明显的资历、阶级划分。你的潜意识提醒你:千万要注意分寸。
可怕的是,会议一开场,权威就不小心定了个调子——譬如“我觉得这个片子的完成度很高了,就是细节还不够有趣”,“我就是想要这种XXX的效果”……很快,你会发现会议都开始默默迎合权威,任何想提出异议或者换话题的想法,都显得不合时宜。
整场会议,没有人敢当《国王的新衣》里的小孩;也许偶尔会有哪个“不懂事的”提出了异议,而你恰好也这么认为,才有机会附和一句,但人微言轻,很容易被忽略。 更糟糕的是,权威强势提出整场会议的方向和议题,而这个方向恰恰是有问题的,就会彻底失去了自由、理性讨论的机会——譬如某场“追女孩”的戏怎么写都不够好玩,“权威”一锤定音,直接召开一场“如何追女孩最有新意”的专题策划会,大家拼了老命想花招,却发现怎么都不合适用到电影里。
本质上,这场戏不好看也许是因为男女主角的性格不鲜明或者缺乏冲突,只有重设角色,才有希望。否则南辕北辙,永远都到不了终点。
大多数时候,没有权威,却有创作者本人(编剧或者导演)在场,但你敏锐地察觉到,创作者似乎有他自己的坚持,在他人指出问题的时候,他甚至会有排斥反应,你的潜意识告诉你,多说一些剧作优点,少挑一些毛病,或者挑一些创作者能轻易接受的毛病,会让你在场子里更受欢迎。
我几乎可以断定,在《小门神》、《一步之遥》等这种导演的话语权和控制欲超标的讨论会中,一定会出现这种问题,大幅降低导演听到实话的概率。直到片子上映后才困惑不已:“明明聊的时候,大家都说好,怎么拍完了,观众都不买账呢?”
还有些时候,你对在座的人都不大熟悉,甚至完全陌生,你很容易感受到拘束,很难去掂量表达的尺度。于是不自觉地去拿捏措辞,生怕得罪人。对于剧作的真实想法?还是等“恰当”的时候,再说吧。
遗憾的是,这个“恰当”的时候,也许根本不会在策划会的时候到来。而往往变成了散会之后,你跟朋友小聚喝酒时的吐槽:哎,我跟你说,下午我去聊了一个剧本,其实明显有XX问题,结果没人敢放一个屁……
在一个真正高效的会议氛围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权威”的建立不是仰赖他的资历和身份,而是他说出对于项目最有启发的真知灼见;创作者也该开放心态,明白“对于作品的评价,并不等于对我本人的评价”……只有在坦诚、包容的氛围中,真实的声音才有机会被听见。
2频频跑题、缺乏明确的目标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
上一个议题还没聊透、没有结论,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跳到另一个问题,然后一下勾起了不少人兴趣,其乐融融地展开讨论,聊得正起劲,突然很困惑:“我们为什么聊起了这个?是从哪里歪楼的?”一般来说,歪楼是因为对某个细节过度阐释,或者某人有感而发的打断——
我觉得这个故事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一般都这么开场)我很同意,或者我不同意……(接着聊,还不算跑题)对了,我还有一个疑问(换话题,又聊半小时)……这让我联想到……(又换话题,半小时过去)我有一个朋友……我曾经碰到过一个特逗的事……(彻底跑偏)你有没有想过,咱再写一个这个怎么样……(没救了)
你会发现,整个会议结构,是一个无序的发散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于很多问题都会浅尝辄止,明明聊得很嗨,却没有得出结论和解决方案。
究其原因,是会议组织方的前期筹备欠佳,缺乏明确的议题和会议流程,甚至连个控场的主持人都没有。 有人说,好东西不都是这么胡侃瞎碰出来的么?这我同意一部分,我也很喜欢在饭桌酒局上瞎聊,但这种失控的发散,并不适合有预算支出和创作任务的策划会。
3个人趣味凌驾于剧作原理、制片需求讲情怀,不讲类型;讲口味,不讲逻辑;秀自己的创作力,罔顾实际需求;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譬如——
“我觉得两个人最后在茫茫人海中失之交臂,比较虐,比较高级……”虽然整个项目的类型是爱情轻喜剧;“我希望最后观众通过男主角的牺牲,理解到家庭的重要……”虽然整个故事的主题明明是“自由”;“我建议把主线换一下,这么这么改,然后再那么那么改……”虽然真实的制片需求是在下个礼拜交出定稿;
这种聊法,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并不职业。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并不是来帮别人出谋划策的,而是借此机会来展示自己有多牛逼的。
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一场策划会可以有一两个,但若多了起来,容易起口舌之争,事情一旦“主观化”,全凭个人口味说事,很难彼此说服。要么吵得不可开交,要么就懒得吵,开始默默在一边玩手机……不管哪一种,对于会议氛围和进程,都有伤害。
当个人口味和剧作原理冲突时,后者一定是优先的。譬如,在《北京遇上西雅图1》里,薛晓璐夹了私货,她说就想拍一个“男女主角从头到尾都不接吻的爱情电影”,但即便如此,在整体的剧作规律和节奏上,剧本都充分遵循了标准好莱坞爱情喜剧的节奏。
4 因小失大:细节讨论掩盖了框架问题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大脑或者脊椎受伤,导致某个肢体瘫痪,仅仅专注于病肢本身的治疗和复健,效果极其有限。正所谓,脚痛不一定医脚。
在创作中,也有同样的原理。某些单场戏的问题,很可能是由于某个方向性的设定出了问题,譬如影片爱情戏没有说服力,夺宝戏又怎么写都不过瘾,很可能是出现了“类型冲突”——“爱情”和“动作/冒险”两大类型,互相抢戏,争夺剧作空间,无法在同一部电影里讲透,那么,就必须先做出取舍,这是一部“有探险元素的爱情片”,还是一部“有爱情元素的探险片”。
又比如,也许本质问题是“主题不明确”,这部电影到底要探讨什么都没定清楚,大家却拼命地去解决分场的节奏问题,修修补补,却无功而返。 上文提到的“单场爱情戏怎么都写不好看”的误区和解决方案,也是同一个道理。 为了避免耽溺于细节讨论,需要提前优化会议流程设计,譬如先请专业的剧本医生诊断本质问题,或者让大家群策群力,先通过类型规律分析,找到症结所在,然后再从上而下,逐个击破细节问题。
除此以外,一个策划会还会出现几十种次级问题,譬如遭遇瓶颈的尴尬冷场、迟到/玩手机等纪律问题、有人抢话、打断他人发言,有人极少有发言机会;没有板书和画面引导思考……问题虽杂,但不伤及根本,只需找到控场意识和创作经验的策划主持,就能一了百了,事半功倍。个中技巧,改日再叙。
最后,说几句真心话。
在国内市场,优秀的编剧和策划并不少,有创意的人也比比皆是,但以上常见的会议弊病,从根本上大幅降低了强强联手出佳作的概率,实为憾事。
一个巴掌拍不响,策划会是一种集体行为,只有当与会人员都有科学讨论的意识,创作者都有兼容并蓄的心态,才能事半功倍。
整个行业都在聊“工业化”,如果在产业链的前端——“策划会”这个细分、垂直的领域里,能再“微微地工业化”一点,将善莫大焉。
我会持续做下去,与诸君共勉。
(The End)
本文为作者 功夫查理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