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文艺片的哪些元素是可以卖钱的?

2015-04-23 10:40
李玉和范冰冰是文艺片的商业路上探索的黄金搭档。一路过来票房也越来越高,到《二次曝光》时已经破亿(1.08 亿)。不知道是因为中国市场大盘的增长带动的水涨船高,还是李玉的探索有了正确回应?
在这个烂片横行的年代,我们需要有态度的导演和影片来慰藉一下我们日渐麻木的心灵,好让我们偶尔还能感觉到,我们还是个有点情怀的人,而不是粗俗低等的感官动物。
“为了让更多观众能看懂《万物生长》,李玉放弃了之前喜欢的晃动镜头。轨道、摇臂,这些她一度十分排斥的商业片拍摄手法,现在全用上了。”南方周末这样评论李玉的尝试。我也凑个热闹,试着帮文艺片导演和观众找出一些文艺和商业共同的规律来,明白了文艺片的那些元素是可以卖钱的,好让中国电影再来一次“文艺复兴”。

《万物生长》和《匆匆那年》的区别:70后怀旧和80后怀旧
《万物生长》作为李玉最卖钱的一部电影,除了范冰冰,最主要的原因是影片本身题材是卖座类型,即 “青春怀旧片”。但随即出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万物生长》有范冰冰、韩庚这样的大腕,却只能卖到2亿左右的体量,而不是卖到像《致青春》和《匆匆那年》一样的6亿、7亿?
首先,根本原因不是遇到《速7》的碾压。而是《万物生长》是70后的青春,而《匆匆那年》是80后的青春,他们共同都要争取90后的观众。因为80后,尤其是70后早已不是观影主力,如今票房主力是90后。无疑,80后离90后最近。所以明显是70后的印记的《万物生长》,比不上80后怀旧电影那样接90后的地气。这有点好莱坞大片《变4》和《速7》有一半以上票房要来自海外市场,所以不能仅仅靠北美观众,更要争取海外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所以内容调整在所难免。
其次,票房的高低不是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定位和取舍问题,而是看是否离90后观众更近!只要表现形式贴近90后,文艺片也一样可以取得高票房。如果不贴近90后,商业片也照样卖不动,我一直所说的无互联网基因的传统大片就属于这个类型。例如《太平轮》,以及电视剧导演的作品《露水红颜》等。
李玉和范冰冰一直在找文艺和商业的平衡点,但这次还是有点两头不靠。要想让文艺片更卖座,根本问题不是文艺和商业哪一个元素多一点或少一点,而是要找到90后观众喜欢的年轻基因才是王道。显然《万物生长》更偏向70后喜欢的文艺类型,它的风格更像《蓝宇》和《颐和园》,但这个类型不是90后爱看的类型。

《万物生长》和《蓝宇》的区别:纯现实风格和现实魔幻风格
《万物生长》更像关锦鹏导演的《蓝宇》。《蓝宇》主角胡军扮演高干子弟是60后,大学生刘烨是60末、70初的年纪,在89年他是20岁左右的青春男孩。如果给几部青春片一个编年史的话,《万物生长》发生的年代是94年左右,比《蓝宇》晚5年。而《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的大学时期是99年左右,男女主角是80年初出生。而《致青春》的原著也是80后的故事,但赵薇把它提前了几年变成了自己96届的大学生活。
80后怀旧的《匆匆那年》画面风格师承《阳光灿烂的日子》和日系《四月物语》等浪漫派电影,特点就是电影通篇都是梦幻的大逆光镜头。正如姜文《阳光》所表达的,记忆里都是夏天,阳光很足,空气里弥漫着荷尔蒙的气息。好像我们的青春就是这样的温暖、鲜艳和明亮。这个风格已经是90后年轻观众已经习惯和默认的怀旧风格。
但70后怀旧的《万物生长》师承《蓝宇》是写实风格,并加入李玉的迷幻主义。写实风格的特点就是色调阴暗,例如王家卫早期《重庆森林》、《堕落天使》的镜头都是摇啊摇、晃啊晃,当然现在王家卫已经不玩这种风格了。《万物生长》的风格正是“残酷现实”常用表现手法,却不是我们习惯的“美好回忆”的风格。所以很多人会觉得《万物生长》比较拧巴,但是又说不上来是怎回事,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为了照顾商业市场,电影中也加了不少青春怀旧风格和元素,中间也插入了迷幻色彩的动漫和男女主角实验室嗨药般的情欲场景。于是,本片有了:1、青春怀旧,2、写实派3、迷幻主义,这三种不同的风格强搭在一部影片里面,好像令狐中体内的几种真气互相碰撞,互不兼容一样。
所以,《万物生长》之所以没能像《匆匆那年》那样卖到6亿体量,是因为它并没有抓住青春片卖座的关键,它是披着青春片 商业外衣的文艺片。
当然,《万物生长》最后也难免青春片的俗套。其他青春片是用一个婚礼把大伙聚起来,而本片用的是葬礼。大伙在宿舍看门老大爷的葬礼上,男主角幻想去世的老爷子醒来和他喝一口酒,扯闲天。用老年人的人生感悟顺其自然,这是李玉式的迷幻主义了一把。这样让《万物生长》比许多青春片显得高级更文艺。

《万物生长》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区别:社会转型与个人成长
这次李玉不想拍一部“小清新”,想拍点“重口味”的。但显然口味还不够重!先不说《蓝宇》,就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比也不够重。韩庚扮演的秋水还是不温不火,有点文艺,离年轻人生活较远。他的性格跟夏雨扮演的马小军简直完全两个世界的人,后者活灵活现,桀骜不羁,这种生猛活生生的人,才是我们自己真实的青春。
是的,我想说的是文艺片的重口味元素是可以卖钱的。就像另一部票房过亿的《白日焰火》,分尸案、吃面吃出个眼球等重口味剧情才是观众内心深处喜闻乐见的,不分文艺、商业。
当然,比起“那些年我们一起堕胎的青春”类的80后怀旧片,《万物生长》的境界还是要更高一些。80后青春怀旧片聊的仅仅是青春的成长,而《万物生长》聊的是整个人生的成长。但是它的社会性还不是那么强,文艺和商业结合的还不是那么好。
那有没有两者都具备的呢?
有!
最经典的是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个人认为本片可以排在中国电影前三名!另外两部是《活着》和《霸王别姬》。
《阳光》95年上映,当年票房5000万,是当年的国产片冠军。如果放在今天估计能卖到20亿。它完美解决了艺术和商业的结合:有青春、有怀旧,有政治,有情怀,有爱情,有喜剧,各个卖座元素都在里面,还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它深刻又通俗,这样的风格才是主流观众最容易接受的文艺片,甚至你不会觉得它是文艺片!
这才是青春片的榜样!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