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电影产品经理(二)

2015-03-19 21:38
传统导演是用“作品思维“来做电影,而产品经理是用“用户思维”模式来做电影,两个模式的出发点是两个极端。传统导演追求的是拍出好作品去引领观众;而产品经理讲究的是顺势而为,认为个人力量再强也抗不不过市场需求,所以要主动迎合观众,满足观众需求。
只有极少数人能成为大师,应鼓励更多人去做电影产品经理
不可否认,这个社会需要一批有责任感的大师去引领观众。但这个世界能成为大师的只有极少数人,并不具备可复制性。更糟糕的是很多注定成不了大师的人却只想拍大师电影,这就是造成国产大片类型单一化,并且低水平恶性竞争。
而广大观众的需求却很少有人愿意去主动了解,大师们都认为“主动迎合”是掉价的事。甚至,是一种堕落。所以这也是中国电影的冰火两重天现象的根源,一方面传统大片竞争过度,另一方面广大观众的需求没人去满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去主动迎合市场需求。
电影这门艺术要想向更大众普及,必须变得通俗。面对三四线城市新增的观众和每年不断低龄观众的入场,电影市场只有从头开始培养他们,把他们的审美一步一步提升起来,接近高端观众群体。就跟学生上学一样,需要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个过程。你不能一下子给小学生看大学生的书,他们当然会因为看不懂而不看了。所以那些有理想的电影人如果想教育低端观众,提升他们的品位。这个时候直接拔高是没用的,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以毒攻毒,给他们供应更多的初级入门的电影,也就是你认为庸俗肤浅的电影,等他们看多了,多到看吐了,自然就会追求更高品位的电影了。但是这个提升的过程你是跳不过的。任何高雅音乐、高雅艺术都是建立在启蒙、入门、初级、中级、高级的基础之上,不可能有人一上来就能看懂梵高,或一上来就能欣赏意大利歌剧。
主流观众的需求和传统导演的供应是不同的
产品经理的思维:用户思维。为目标用户群体提供让他们尖叫的电影产品。
传统导演的思维:作品思维。就好像写一本书,越复杂越专业越有深度就越有成就感;希望获奖,就像是写学术论文并希望刊登在国际专业期刊上。
产品经理不去盲目追求大师模式,够用就行。哪怕自己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但只要写出的作文能让一年学生(观众)觉得满意就可以。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用二流人才,在三流市场,做个一流公司”。并不是只有去教博士生才能显出水平,所以不能说你是教博士生的导师就看不起幼教的专家。更多时候,幼教专家因为市场足够大,所以收入反而会比博士生导师还要高。越是高端市场越狭小,越是低端市场越庞大。大家如果都削尖脑袋往所谓高端去挤,有本事的和没本事的都去挤,本来高端市场就狭小,这么一来就更拥挤了。
喜欢高冷艺术的永远是少数人,这世界更多的人包括那些高大上的人,他们的需求其实也都是很原始的。例如人们更喜欢血腥暴力、通俗喜剧等不费脑的爆米花电影。并且,各种艺术类型的电影也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把一种类型片拍到极致也可以成为大师,例如昆汀把B级片也都拍成了经典,例如周星驰《喜剧之王》也有艺术造诣,又例如诺兰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把商业大片加入文艺气质,再例如杜琪峰可以用拍一部商业片赚点钱,用来拍下一部不赚钱但是自己想拍的电影。
麦当劳快餐比一个五星级饭店的商业价值大
作品思维的传统导演模式不可复制,而用户思维的产品经理则是可复制的。传统导演追求的是做一个五星级饭店,享尽奢华。但越是高级的饭店就越难复制,越做不成规模化;而产品经理就走的是麦当劳模式,把复杂的流程简单化,基本上只卖“汉堡、薯条、可乐“老三样,并把这老三样做到极致复制到世界各地。哪个好呢?从商业上来说肯定是麦当劳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一个五星级饭店。
没有人会认为麦当劳是低人一等,它同样令人尊重,它让更多人以低端价格享受到了中高端的服务。麦当劳模式的本质就是用一套严密的工业体系来替代“能人”,把大师才具备的复杂流程和技能给分解掉,让青年人根据产品手册培训几个月就能做出标准化的餐品来。想一想,电影产品经理模式不也是这样追求 “可复制性”吗?用团队和流程化来部分替代大师的作用,用商业模式来弥补没有自己大师的欠缺。手游也就已经做到了这种模式,所以由80后带领的90后年轻人开发的游戏可以月流水过千万,这在电影圈是不敢想象的。90后的电影新人们还相当于学徒工的水平和地位。
互联网时代的资讯大爆炸,让电影和其他内容行业一样从稀缺市场变成了过剩市场。这个社会可能再也没有产生大师的土壤了!五代导演就已经是大师时代的最后的辉煌,第六代到现在还没有立起来,更不会有第七代,也不会有第八代导演和电影人了。以后大多数导演都是电影产品经理,都是电影工业体系的一员,甚至未来都可能会成了BAT巨头里的打工仔。普通导演相当于产品经理,高级导演相当于产品总监,而入门导演则相当于程序员。畅想一下,到那时电影就像开发网游一样,一个产品总监(相当于大师)带领一帮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开发电影。就像《阿凡达》这样的大片80%的镜头都是电脑特效,而VR(虚拟现实)将变成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只有互联网巨头公司才有庞大的服务器矩阵,能带动顶尖特效的渲染。剩下20%需要摄像机的镜头由外景导演来完成,其工作性质就跟记者一样的外采人员的工作,按总监的要求采些素材回来,融入到整个内容节目里。
按正常的流程,中国电影的发展应该是先从作坊式升级到传统工业化体系,也就是好莱坞体系。但幸运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中国可以直接跳到比好莱坞还超前的产品经理模式。这个也是给整个中国电影的机会!很多人以为产品经理只是一个炒作的概念或一个时髦的名词,很快就会被遗忘。但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变革要超乎你的想象,互联网包括产品经理也在不断进化之中,现在的郭敬明、张一白只是“产品经理1.0版本“,未来会出现更完善的2.0版本。
作品思维和用户思维的不同命运
原来手机市场的老大诺基亚就是“作品思维”,自以为是认为用户需要的就是更结实更耐用的手机。而苹果和小米是“用户思维“,发现用户的真正需求已经变成了”上网“这个功能。悲剧的是诺基亚还在钻牛角尖,它所极致追求的却并不是用户在意的,所以诺基亚倒下了。苹果和小米就是对传统手机的“破坏性创新”!根据破坏性创新理论,产品原来的核心功能提升到一定程度,用户的边际效应就会递减。手机结实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是用户最在意的了,这个时候用户就会在意其他没有被满足的痛点,例如上网。
同样,电影也一样,长期以来电影的艺术和专业元素给观众的太多了,几十年也都看腻了,所以观众就需要看些新鲜的元素。这个时候,“破坏性创新”理论就起到了作用。电影行业现在也遇到了类似手机市场的功能机向智能机时代过渡的这个“台风口”。电影也由精英文化转变成了大众消费品,这时候的电影人具备用户思维就变得尤其重要。不明白用户需求的,或明白但不愿意转变过来的,都会被主流电影市场边缘化。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一)》)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