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流人才,在三流市场,做个一流公司(二)

2015-03-09 20:58
其实像互联网思维模式做餐饮的黄太吉、西少爷、雕爷牛腩等就是典型的二流人才在三流市场做出一流公司的案例。”用二流人才,在三流市场,做个一流公司”,用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包围城市的经典案例:小米
这里面最经典的案例当属小米。当年小米做手机的时候,一流人才肯定都在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不愿意出来,所以小米面临的情况就是只能用二流人才。而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的市场都被苹果核三星占领,没几人认国产手机。这个时候你要在北上广硬拼肯定会惨败,因为你无法扭转消费者的观点。你只能顺势而为,与大品牌错位竞争,找你的核心用户去。所以小米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主打二三线城市屌丝用户。然后用这些挖过来的二流人才模仿苹果和无印良品的高大上设计,生产性价比极高的小米手机,然后以不到一半的价格卖给国内的屌丝群体。幸运的是小米正赶上了智能手机像二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的这个“台风口”,而这个中低端群体才是智能手机最大的消费群体。这也是小米为什么可以做却一直不做2000元以上的手机的原因,避开与3000元、4000元以上高端手机苹果核三星的竞争。
所幸的是,中国电影也是一个二元化市场,分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两大市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专门为小镇青年定制他们喜闻乐见的电影,可能就是二三流公司进入一流阵营的最大秘密。不仅能赚大钱,并且超越光线、华谊成为新一代大佬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对于中小影视公司和新进入者来说,当巨头都在定位一二线城市的时候,你要去定位三四线城市;当巨头都在定位男性观众的时候,你要去定位女性观众;当巨头都在定位成人观众的时候,你要去定位儿童观众;当巨头都在定位国际化的时候,你要定位本土化;当巨头都在定位传统大片的时候,你要去定位互联网基因;当巨头都在定位大而全的时候,你要去定位少而精。最后,当巨头们都定位是“导演思维”的时候,你要去定位是“用户思维”。
个人力量再强也打不过趋势,比英雄人物更重要的是时代!
很多影视公司的失败并不是不够努力,也不是技不如人,而是你一开始方向就错了。
如果你是一个市场新进入者,你带着伟大理想来到电影行业。一般情况下,你会向往大投资的大项目。但是你会发现即使你花了比一流公司更多的钱,也敲不定一流明星和一流导演的档期,也拿不到一流剧本和项目。因为这些一流的资源都垄断在一流公司手里。他们有一流人才和人脉,占据了市场最大、利润最高的一流市场。很多二、三线公司老总都幻想自己可以像刘备一样三顾茅庐就可以打动诸葛亮这样的一流人才跟自己创业打天下。但这种情况更多存在故事中,现实中往往是痴人说梦。这个时候,你应该采取田忌赛马的方式,策略性取胜。
个人力量再强也打不过趋势,而一流公司就是有了这个“势”,有了光环,市场都随着他走,所以你跟一流公司正面竞争取胜的概率极低。个人能力在这个大环境、大趋势面前是那么的渺小。同样,等你成了大佬成了一流公司,其他人想跟你正面竞争也打不过你,因为这个时候你也有了“势”,并卡住了市场最佳位置。
“台风口上的猪”,是雷军总结小米成功的原因。小米遇到的这个台风口,其实就是功能机向智能机更新的大浪潮。所以小米是雷军的成功,还是时代的成功呢?绝对是时代的成功。比英雄人物更重要的是时代!所有的大发展其实都在趋势的这个大格局中,个人尽量要去做趋势性的事情,而每一次行业洗牌的机会也在此,正常格局下你就是再有才华,再努力也无法撼动领导者的地位。并且很多时候,“才华”反倒成了耽搁很多人一生的累赘,越是有才华的人就越自负,越钻牛角尖,就越以为靠自己的才华能改变这个产业,其实机会的选择比个人的能力更重要。很多二三流公司都是辛苦而不赚钱,最起码没赚到行业平均利润,就是这个道理。
那些高票房的电影大多不是拍的水平最好的,例如《泰囧》、《小时代》、《大闹天宫》、《十冷》等等,主要的原因就是顺应了大势,市场对此类型有强大的需求,但之前却一直没有人能满足这一需求,所以被这些电影捡了便宜。
空有理想而认识不到客观规律,是阻碍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问题。所谓人的成熟就是懂得了自身的斤两、懂得顺势而为。就连吴宇森、姜文、成龙这样的大师都改变不了,你凭什么?所以勇于承认现状,选择走另一条道路,是一个人扭转运势的开始。
一流公司用“导演思维”做电影,二流公司要用“用户思维”做电影
你不能盲目和大公司正面竞争,而是要走一条跟传统公司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你不能大而全,而是要少而精。要让这些大公司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然后让它们学不会、拦不住、赶不上。换句话说,中小公司的机会是采取“破坏性创新”模式和占领细分领域。
在产品上,要寻找市场还还有哪些细分用户群体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你就去研究和找出这些用户的”痛点“,并做出极致的产品去满足他们。例如,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女群体喜欢什么类型?例如三四线城市喜欢什么类型?例如恐怖片都有哪些痛点没有被满足?体现在电影生产模式上,可能是类型化、IP化、年轻化和互联网化。
当大公司的项目都是跟着导演走的时候,你要跟着用户走。用户需要什么就去研发什么项目当大公司都是导演中心制的时候,你采取“产品经理“模式。让整个公司,整个剧组主创都是产品经理,就跟《十万个冷笑话》一样,电影是模块化生产,不光是导演,每一个产品经理都可以为这个电影增添一个笑料,研发一个段子。
其实,二流公司和一流公司的竞争不应该是具体一个一个电影项目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用不同于巨头的商业模式来弥补自身先天性的不足。例如你没有大师,你缺乏资金,找不到明星,一二线城市观众也不认可你的作品。最重要的是,一流大片就跟房地产行业一样已经是一个严重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泡沫市场,你在里面更是凶多吉少。这时候,你干脆避开一流公司、一流市场,去服务三四线城市吧。
广阔天地,大有所为!
(待续)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