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未来可能在90后网生代导演

2015-02-26 00:08
上一篇《我们应该怎样看待90后网生代》一文中说到:我们应该庆幸90后的这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它让90后逃离了传统教育体制的毒害,避免了像前几代人一样思想被格式化。其实中国电影一直落后的原因,正是因为一代人教育体制的僵化和意识形态的落后,使得他们拍出来的电影价值观也天生存在缺陷,很难跟普世价值观接轨。所以讽刺的是,尽管90后网生代有很多别人眼中的缺点,但中国电影的未来却恰恰在90后网生代导演,因为他们比之前几代人更具有独立人格,日后有机会培养成普世的价值观。
市场需要90后网生代导演抗大旗!
正所谓下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90后成了电影的主流观众以后,50后、60后、70后、甚至80后的导演都很难服务好他们。因为同龄人更懂同龄人,90后导演更懂90后观众。
有人说,90后导演拍电影,可能吗?现在70后导演都还没扛起来,80后导演也才刚刚冒尖,哪能轮到90后?再说当一个导演需要几十年的功底,这些90后个个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吃苦,不能适应组织生活,根本不能委以重任,所以让90后导演拍电影是对电影的亵渎!
但是,无论怎样我们终将老去,90后才是电影市场的未来。不管你愿意不愿意。90后导演接班是趋势,也是早晚的事。
我一直在想,何时能重现当年90年代第五代《霸王别姬》、《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在国际上的辉煌。70后和80后导演可能没这个机会了,大家都早已经定型,人的创作高峰期已过。可能只有靠90后甚至95后网生代导演成长起来之后了。
让90后导演接班,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时势造英雄,这个时代给了90后一些机会。就像当年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给了第四代导演机会,90年代市场化给了第五代导演机会一样。
我们知道,在以前的拍电影的门槛极高,一个导演需要多年的养成,最难的有三点,第一个是技术,第二个是思想,第三个是机会。现在,第一个技术方面已经由互联网新技术解决了,拍电影的门槛大大降低,并且模块化生产已经让韩寒、郭敬明这样的外行也能当导演。第二个想法和价值观方面,90后导演正好受互联网影响,让他们更容易培养成独立人格和普世价值观,这一点让他们比起前几代的前辈们更有优势。具备了前两点还不行,还得具备第三点,就是机会。移动互联网普及后,90后网生代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可以关注大佬们,第一时间学习他们的思想、经验、和知识。这可能比80后、70后的前辈可以少走十年的道路,老一辈人一般都必须钻营到三十多岁才有机会接触到大佬。但网生代只要你真的有才华,你在跟大佬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荣幸获得大佬的赏识,因此可以提前获得出头的机会。
互联网新技术让电影门槛大大降低,全民拍电影时代到来
以前,一个导演得科班毕业之后混个十年以上才有机会出头。现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让拍电影的门槛大大降低,只要你真的有才华,不需要在消耗时间和精力经营人脉关系,你一毕业就有可能导演处女作,从而崭露头角。将不必再像前几代导演那样按资排辈,像“升级打怪”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挪。
这一点可以参考一下音乐产业。当年网络音乐让音乐产业大爆发,互联网技术革命让做音乐门槛降低到了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音乐软件就能完成一首歌曲的所有环节。你不再需要是十多年的音乐学院科班出身,这个技能已经不稀缺了。现在音乐市场最缺的是创造力,只有你只要有创造力,写一首好的词曲,然后很低的成本就可以配置一个豪华专业的音乐团队,来辅助你完成一首歌曲的编曲和后期。就跟韩寒、郭敬明一样,有想法就可以当导演,专业技术已经不是制约的问题,自有人给你配置豪华专业的团队。
电影产业未来某一天也会跟网络音乐的繁荣一样,一个全民拍电影时代即将到来。但是现在还有一个过程,一方面90后或95后还没成长起来,另一方面, 较早接触互联网的80后还担当不起接班人,因为脑子里还有一些残留毒。
只有具备独立人格的导演才是好导演
现在电影技术问题其实已经解决,机会问题也部分解决。如今电影产业最缺的是思想!今天90后网生代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机会。
中国电影如果再想有突破,一定是普世价值观的突破。突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现有体制框架内突破,这个很难;另一个就是向政策要空间了!只有不断突破一些电影政策限制才能让中国电影有新的突破。
但是这场革命靠老一代艺术家恐怕指望不上了。因为他们早已经功成名就,成了利益集团的一份子,犯不上再去冒险了,所以张艺谋的《归来》也就是他的最大尺度了。而电影的审查制度的突破,分级制度的放开,要靠年轻人了。那些一无所有的年轻人,那些渴望出头的年轻导演们,他们极其想改变自身命运,正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所以历史上每一场革命,冲上街头的永远都是年轻人,老年人已经犯不上再折腾了。
市场在等这批90后网生代导演成长起来。他们反叛,他们喝狼血少,更容易具备独立人格,他们天然远离政府远离权力。所以他们可以没有包袱地去做商业电影,更可以去做艺术电影上的突破,他们才是中国电影的希望。
下一个大师扎堆的出现一定是在90后导演中间
上一次大师扎堆出现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时候,50后和60后导演扎堆出现,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冯小刚、顾长卫等等。后来70后和80后就没能再扎堆出现,偶尔出现70后的宁浩等导演,也没有公认的艺术领域成就。而80后有可能注定是过渡性的导演群体。就算有大师出现也是偶然现象,难以像90后网生代一样,会是大师扎堆的出现。
现在是90后网生代成了电影的主流消费群体,而适合他们口味的电影还没有真正出现。就好比90后观众都已经习惯吃西餐了,但是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还供应着中餐。这个时候突然郭敬明、韩寒出来提供一些虽然不太像样的西餐,但他们也都欣喜若狂。他们已经回不去了,你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口味。
电影产业的理想状态是同龄人创造给同龄人看
只有90后导演才更懂90后观众。所以电影产业理想状态是同龄人创造给同龄人看。
以前电影行业由于门槛较高,让电影创造者和观众的年龄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都是老年导演拍给全年龄段的观众看。由于以前都是一元化思想,观众都必须看一种电影,所以这么多年也勉强过来了。现在年轻观众让市场多元化之后,老年导演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必须让更多年轻导演的加入才能满足这么多细分需求。
其他行业,如手游行业已经解决了同龄人创造给同龄人使用。手游公司大多都是80后领导,90后员工开发,产品就是给90后和80后使用。音乐行业也接近这个情况,音乐人十几岁开始创作,二十几岁就能出头了,音乐市场消费主体也是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年轻群体。但是电影行业由于门槛较高,以前的导演只有到四十岁之后才能出头,所以造成了中老年导演服务年轻观众这个不对称的怪圈。未来,电影行业要想健康发展,也要导演队伍的年轻化,把创作者降到三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然后由他们拍给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观众看。希望未来是90后导演带一群95后主创和明星,拍给90后和00后观众观看。50后和60后可以拍给中老年观众看嘛!如《智取威虎山》、《狼图腾》,这样市场会多元化,会各尽所需。
这一个过程可能得5年时间才能实现。所以90年左右的导演得认真修炼5年,才可能出头。而未来95后的导演可能一毕业就有处女作一举成名的现象。更重要的,“产品经理”一词的出现,让电影的集体创作,模块化生产成了可能,这样也会大大降低拍电影的门槛。并且,电影市场会百花齐放,不再是大片模式垄断的情况,会普遍出现只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投资的小成本都有固定粉丝观众,也能有良好的盈利模式。
所幸的是90后新增观众一开始也需要启蒙,他们愿意跟80后导演、以及90后导演一起成长,所以这些观众对新导演还是宽容的,允许他们从肤浅做起。而中国电影的未来,不能再靠这些第五代或第六代导演们。下一个大师扎堆出现的时代,应该会是90后网生代导演!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