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白
应《影视工业网》之邀,在此开设一片园地,让我把过去几十年里写过的有关影视工业的文章陆续在此发布。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合潮流,现在不都是要新、要潮、要嗨吗?怎么要把那陈谷子拿出来晒晒呢?开始,我也有点不解,可是该网有关人士一解释,我就明白了。我同意这种观点,就是历史是不能割裂的,现在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过去人类走过的历史之上,而现在人们在走的路,明天就成为历史。其实,不用等到明天,即使一瞬间,事情就成了过去时。那么倒腾历史出来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可以对比一下,过去和现在的区别,比如配对白。在模拟时代,要用35毫米光学胶片粘一个10来分钟的片环,同时,用同样长度的35毫米磁片(就是在胶片上涂覆的不是感光涂层,而是从录音磁带上的磁粉),也粘成一个片环。在一台35毫米放映机和一台35毫米磁性录音机上各自装上相应的片环,然后用庞大的同步连锁马达,将两台机器同步运作。当两台机器进入光、磁同步时,配音演员看着光学放映机投放的画面,照着口型讲话。同时,记录在磁片片环上。一圈之后,如果感觉没错。则把磁片录音机切换到放音状态,对好同步拍板声之后,复听刚才录的效果是否对上口型?如果对了,这一段保留,等着以后剪贴成整片。如果不行,则再次反复放画面和录对白。这工作是很繁琐换乏味的。我记得有一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录音车间看一段场景的配音,有一句话:“各位,我也来说几句。”,竟然配了39遍才通过。如今,已经是数字化时代,这种配音方法已经被ADR等电脑和波形显示方式所代替。但是,ADR的理论基础仍然是片环技术,所以,英文还会用Loop it来指后期配音,或者所谓对口型。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PhotoShop,大家都简称为PS。由于功能十分强大,修改数码照片简直是天衣无缝。于是,一些年轻人看到30多年前被修改新闻照片的报道,感到不解,那时候怎么能做到的?我们在PS菜单上可以找到很多工具,例如套圈、刮刀、毛笔、喷枪、掩膜等等。当年,各照相馆里都有,但是的的确确是物理的刮刀、物理的喷枪、物理笔、物理的掩膜等等。照相馆的师傅就是这样一代代教给后生,把照相修版的手艺传下去。
这就是历史不能割裂的典型例子。还有就是观念,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比如,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在模拟时代有“重画轻声”的错误倾向,到了如今数字化时代、环绕声时代,可是还有“重画轻声”思想在作祟,使得我国影视声音质量和水平远远脱离国际标准。比如电视的响度问题,多声道与单声道的问题等等, 一直悬而未决。
我想,把当年的文章拿出来,不是为了怀旧,而是温故知新。看看,时代不同了,是否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如果没有解决,那么我们应该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