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强|调色调什么(四)
调色调什么(四)
# PART.1
《我要我们在一起》,还有《万里归途》,前期的测试是剧组内部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演员、摄影师、美术,包括视效一起磨合的一个短片,对吧?
嗯,《我要我们在一起》还有《万里归途》摄影指导都是廖拟。《我要我们在一起》的试片几乎整个剧组在开机之前去拍了一个短片。首先他会把考虑要用的摄影机都用在这个试片里面,然后他会去拍摄尽可能多的光效,有日夜、有内外。然后比如说场景的色彩的构成,美术可能没有办法做得那么完善,但是他会找到一些色块,去代表这个片子里可能出现的一些颜色。
我觉得这个方式非常的巧,首先它没有那么枯燥,再一个这个短片你可以认为是整个剧组的一种演习,而不光是为了调色去做这个事情。
因为涉及的场景、光效足够丰富,于是在短片上就能验证,这个LUT适用范围到底有多广。以及在调试片过程中,我们会尽可能避免这个LUT只适用于某些场景,而不适用于其他的。
实际这个电影的正片就是这样一个LUT拍下来的,除了中间有一段情节上是支出去的,去到一个戈壁。当时拍到一半的时候廖老师说,戈壁这个LUT得换一个,我们就拿戈壁的素材又单独做了一个。其他的部分就一直是这一个LUT。后期再调色的时候,就没有了再定调的那个过程,就更专注于一些细节。
《万里归途》当时做试片,它的一个点是要在国内的沙漠环境模拟中东的那种感受,所以试片的时候我们也会比较关注画面有没有异域的感觉,最后我觉得很多体现在肤色上。
我们当时把肤色所属的那一块颜色的明度往下拉。你会觉得这个人的脸上好像脏脏的,好像有种尘土的感觉。我们当时开玩笑说,肤色要调得非常像“肘子”,所以我们定义了一个参数叫做“肘度”。然后我们做了你现在看到的这个画面是 100% “全肘”,然后还有一个就这个是“半肘”。其实它是动的暖色明度。
# PART.02
这种细微的差别对于观众来说意义在哪?
我觉得对观众来说他并不知道你在这里做了什么,但他会形成一个综合感受。因为演员实际肤色的质感不是那么强,皮肤状态肯定是很好的。当把他们的皮肤状态做质感上的变化之后,我觉得对观众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觉。你会感觉那个地方的日照是不是紫外线比较多,也可能大家会有一种没洗脸的感觉。
# PART.03
很多人可能未必会介入到直接去做电影电视剧的一个层面,他可能只是面临去做一些短视频,或者是自己刚刚开始拍一些小片儿。那么他们在去调色的时候就相对新手一些,能否给他们一些建议,怎么去做会比较好?
其实可能我并不擅长这个问题,因为我发现我自己比如拍一些照片,用APP去选择一个滤镜的时候,我的选择会非常困难;反而在工作的环境下,对与错比较容易分辨。但是我觉得现在的这些软件里面内置的一些效果,我觉得挺好的,试起来又没有什么成本。如果大家想提升的话,我觉得可以做对比。你做两个方案之后对比,就非常直观。
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你非常直观的去感觉这两个哪个更合适,然后再去分析它为什么更合适,它为什么更好看。然后慢慢地缩小范围,你可能会发现它好看是因为它的反差;可能会发现它是因为某种颜色的色相;某种颜色的明度。你一定能缩小这个范围,最后缩小到一个特性上面。我觉得可能还是对比和观察。
# PART.04
很多时候,因为技术上大家大多是类似的软件、流程,但是最终的差异往往是在审美上,那么对于我们广大的调色师,或者摄影师来说,在审美上我们平时怎样去训练自己,这方面有没有什么一些好的建议?
我觉得处在这个行业里,你很难不学习。我自己感觉,我并没有说去研究现在流行什么色调,或者去看现在时新的片子,去获得获得这样的知识。反倒是从我合作的摄影师或者说今天做的这个片子的导演,他们会不断地灌输给我他们对于影像的一些理解。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因为别人提供给你的已经是他经过综合不同的信息最后得出来,我只需要基于他的判断,再去研究怎么实现,这个跟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就能学习到。
我想起上学的时候我调的第一个广告,那个广告导演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广告导演。我当时调的很多画面,他会说,这个画面怎么这么“好看”?不是褒义的那种好看。他说,我们能不能搞一些破坏性的东西,然后他就拿手机随便调了一下。从那次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你去破坏一个画面也是形成风格的一种方式。其实类似这种不同的导演也好,或者摄影也好,从他们那接受到的这个信息,我觉得反倒会让你学到很多。
当然,我觉得如果并没有身处行业中,又有学习的需求的话,首先你就得给自己一个特别开放、特别包容的心态。很多人他的审美其实是很狭窄的。就是这个狭窄也不是说贬义,就是说,他可能会非常直接的就认为:这个是好,这个是不好。但是如果你以一个学习的心态去看的话,其实各种各样的影像,各种各样的风格,它一定有它的底层逻辑。如果要学习的话,就得站到做这个东西的人立场,去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然后再去分析他的方法,他给到我的这个视觉奏不奏效。
我觉得一开始如果就否定掉这种风格,说就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我是不认可的。就比如现在大家经常会说“胶片感”、“视频感”,“视频感”是当成一个贬义词提出来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制造影像的人,其实可能“视频的风格”也得是你的一个选项,它在某些时刻就是对的。
# PART.5
你觉得从调色的角度,这个电影感到底是怎么出来的?
我调色的时候发现,有的人对于那种加了颗粒的画面,就会认为是电影感。甚至网上大家会有一个玩笑,就是画面只要加上一个遮幅,再加上字幕,就会有种电影感。其实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它是一个视觉特征。从一个电影创作的角度去想,我觉得电影感强烈的东西,应该是具有一个本身鲜明特征的。
很多时候那个电影感可能不来自画面本身,它其实是你看到这一段你感动了,然后这个画面在你的脑子里会固定成一个非常有情感、有情绪画面的代表,然后你在将来见到类似感受画面的时候,唤起这种反应。其实“电影感”反倒是观众脑子里唤起的那个东西。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利用一些成见,或者说一些套路,去给到一个特别准确的风格。同时,电影感应该做到“恰如其分”,就是这个故事本身能不能承载得起这个影像风格,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回到我们的题目,《调色到底调什么》,其实我能提供的,也只是我调色的时候,我和我的一些创作伙伴,我们关注的一些点。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 PART.6
有遇到过调色觉得不自信的时候吗?怎么去面对、调整的?
有。就是聊呗。因为大部分导演性格都是非常强势的。当你给到的东西跟他想的不一样的时候,他有时候反应是很强烈的。他会觉得:你在毁我的片子。其实这就是一个沟通过程,但是当他说出这种话的时候,我肯定是非常惶恐。但是惶恐完了你肯定得想办法找到这个原因。不自信,其实好像每部片子都没有那么自信。或者说这件事情也不需要通过自信去解决。
# PART.7
调色LUT不同类型的影片有什么样的标准?
它其实有一个创作上的需求和一个技术上的需求。从技术上我现在的片子尽量的不用那种传统的所谓“胶片LUT” ,因为那些LUT在现在做HDR的语境下,它的动态范围是不够的,它只能在709空间里面用,它从Log到709的转换或者到P3的转换跟它的风格是混在一起的。
我们现在经常需要兼顾一个HDR版本,所以很多时候都得做一个log空间下面的风格,然后你的后边是一个从log空间到709,或者从log空间到比如说HDR的PQ这种的转换。
# PART.8
你的现场调色流程是什么?
其实我现在电影的项目没有那么多现场调整,现场基本上就是摄影师挂一个LUT,然后他会用曝光和色温去平衡。我合作的这些摄影师,现在比较习惯的一个方式,可能没有一个专门去做现场调色的人。
# PART.9
你一般用什么色彩空间工作?
色彩空间其实我会用这个项目的主要摄影机空间。就比ARRI的log-c,可能是我用的最频繁的一个空间,因为很多项目就是都用ARRI为主,那么其他摄影机的色彩空间我就转到log-c。
# PART.10
HDR项目的流程和709流程有什么不太一样?
这个你可以去看一下杜比的官网,有那个杜比视界的制作的一些教程,他讲得比我清楚。
# PART.11
调色公司内使用DCTL的比例高吗?能不能给我们不太了解的朋友解释一下这个DCTL是什么?
这个你可以去看一下杜比的官网,有那个杜比视界的制作的一些教程,他讲得比我清楚。
# PART.12
HDR项目的流程和709流程有什么不太一样?
DCTL是达芬奇里一个编程语言一样的东西,就是你可以用它的语法写一些色彩空间的变换一些,一些色彩转换,或者说一些图形学的算法。就是你可以写一个工具,就是比如达芬奇内置了一些色轮lift gamma gain,但是也可以自己写一个调色的工具。
我们使用的比例挺高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太强的这种开发能力。现在一些网站上面会有那种现成的,很多人写好的DCTL,我们平时用到的其实是我拿那些改的一些东西。也有人是把这样的工具写好,直接当成一个插件来卖。
# PART.13
在逆光镜头且人物没有补光的情况下调色,如何避免肤色的蜡感?
就是别去提亮。因为它是一个逆光并且没有补光的画面,所以它脸应该是黑着的。但如果你后期强行去提亮,它的亮度关系,跟真实的那个比例就偏离得太多。你可以有限度的提亮。以及你提亮的方式,可以尝试怎么样会更自然,比如说你提lift还是说我去提shadow,还是说用曲线,提那一段的亮度,我觉得这些手段都可以去试一下,比较一下。
# PART.14
在现场做lut会做哪些考量,会不会只想保留颜色关系,尽量不去动反差?
其实反而很多时候是会去动反差的。因为现在的数字摄影机,它的宽容度其实是过剩的,如果场景里面的光比没有那么大,它在整个宽容度上面占的范围比较窄,拍出来画面会非常的平。在一个现代摄影机的数字摄影机的宽容度下面,不动反差其实不太现实。理想情况下,前期对这个片子的打光方式和你的LUT需要有一个测试,划定一下这个LUT的反差应该是什么样一个范围。或者说,确定最终呈现出来的视觉上的宽容度应该是多少。
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
点击了解更多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