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要不要追求“胶片感”?
罗攀说:我觉得可以这么说。这里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需要像胶片吗”?你看现在中国电影,我看到的国内片子,很多电影都是话题(舆论),根本没有把心思往影调上去琢磨,不琢磨这个事情。《美人鱼》票房那么高,但是我在看预告片都不想看了,我真的觉得影调拍得非常糟糕,影像的魅力和现在电影该有的都完全没有。
在电影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清晰度,不是宽容度,也不是后期多好,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你的视觉语言的现代性。中国电影落后世界电影多少年了?落后有20年、30年,我们拍的画面能看的东西,都是拙劣的模仿,你没有一个特别强大的语言的系统,几乎是无序的。
欧洲电影有欧洲系统,美国有美国的,美国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系统,他做得还不错,我们没有。但是我们的摄影师论坛,包括电影论坛,提到摄影这一块,都把艺术扔到一边去了,主要谈的是技术问题。
因为懂的人少。我观点是这样,我觉得有一个共同的事情,是影像的现代性。比如说现在要观众看,一个90年代的美国电影和2000年的美国电影,观众一定能看出来,这个老一点,这个新一点。2000年左右的电影和2015年的电影一定不一样,他会感觉到不一样。
我们就说科幻片吧,《终结者》第二集,你现在看那个影调,我觉得用光啊,还是有点老,比如夜景泛蓝。这个影像的现代性,观众是可以感受到的,摄影界更应该能明白的,但是我们没有太多的去讨论为什么影调老?为什么以前好莱坞电影逆光多?逆光是干嘛用的?都没有人去想。
以前的大光孔景深很浅,早期电影镜头4到5.6的光孔,他做不了那么大,镜头小就像场小,像场越小景深越大,这是一个基本的光学原理。你打光的时候,你暗部和人得靠多少灯去打?他没有那么多灯。而且那么大的景深,比如说5.6拍摄,人跟背景都是一样的实,观众分不清主体怎么办?而逆光一下子把人和背景分开了,就形成一个摄影语言了,其实逆光最早是干这个用的。
我刚才说的《终结者》第二集里面的夜晚是蓝色的光,为什么夜晚发蓝调?因为胶片的感光,感蓝层是最敏感的。打一点蓝光,感光的荧颗粒分布最快,漂白以后留下的荧颗粒最多。所以夜晚你打红光,怎么打光曝光都表不起表。就是你打一点蓝光,这个胶片很容易就曝光了。所以为什么大量的蓝光的原因。而现在的电影,不用胶片感光,他就不需要打蓝光了,我打白光也可以拍,我打红光也可以拍。
为什么现在夜晚发暖调?因为用了街灯。传统胶片拍摄,街灯不够曝光,现在都可以曝光,所以现在的影像就不会出蓝调了,这就是原因。这是影像现代性怎么来的,跟技术有发展有关系。
我要突破以前的传统的概念,就是把“画面得像胶片”,这个概念给扔掉了。为什么要像胶片?像胶片不是一种错误,是一种艺术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像胶片。比如有人找我,我们拍一个19世纪、18世纪欧洲宫廷的片子,是不是应该特别油画感?当然是一很好的选择,但是我也可以拍成非常透明,很锐,很真实,就像一个人真的回到那个时代,也可以,没有什么不对。这个数字影像以后发展下去就是可能走到这一步,越来越逼真化。李安的120fps,我觉得其目的无非就是更像真的。
前一段时间我要筹备一个片子,后来我也去不了了。那部片子要拍文革,拍藏区草原。我就想过,F65一般人不会选。因为根据惯性思维,大家怀旧一定要用艾丽莎+变形宽荧幕,要暖调,这是一种方法。但我跟导演说的是记录真实,就是这里面情爱的故事,那个时代情爱故事,拍摄出来的感觉就相当于我回到那个时代,影片没有那个怀旧的调子,阳光还是那个阳光,只是穿衣服不一样而已。
我想要得那种影调是,光都是白光,清楚,真实,然后用3D拍或者肩扛拍,我想让你感觉很逼真。这个故事讲了当年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什么都是极度真实的,不要怀旧。我想要的就是破除一切怀旧的调子,一套真实的。所有的皮肤,光滑像被水洗过一遍,所有景物被泉水、瀑布冲了100年以后,那个东西是干干净净的。当然遗憾就是没去拍。这就是我们要的,这个手段可以创新。就拿《末代皇帝》来说,我觉得也可以用一种新的手段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