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方式,让电影摄影极具东方视觉特征
在谈如何建立东方视觉特征的电影摄影风格之前,我们需要结合东西方的在视觉表达上的差异来认识东西方电影视觉风格的差异。
西方绘画中如何在平面上建立三维立体幻觉?
通常需要遵循两个基本规律:
光和影(素描规律)
在西方画中,第一个规律就是素描规律(光和影):在平面上创造出不同亮度的明亮区域和阴影区域来呈现立体效果。一个简单的立方体要通过亮面灰面和暗面三个面的关系来创造立体空间结构。
在西方画中,无论是对于一个立方体还是一个石膏人像,都是用突出结构和凹进结构,因受光角度不同,明暗效果不同这样的概念来体现立体空间幻觉。
基于这一规律,在一些电影中,如《教父》,摄影师利用顶光的方式在人物的脸上制造出高光和阴影的强烈对比,让观众看不到人物的眼镜,从而把黑社会人物内心深藏不露的特质表现出来。
透视规律
除了光和影,在西方画中还可以通过透视规律来创造立体的空间幻觉。
在电影摄影中,摄影师会有意识的对视角进行选择,当摄影师面对一个大的空间结构时,摄影师会判断是需要一点透视构图还是两点透视或者说三点透视,从而来强调或者削弱空间在平面上表达的立体幻觉。
这是一个仰视构图,同时又对着墙角,是一个典型的三点透视。通过透视的线条,向纵深处延伸,来形成了强烈的空间感。
总的来说,在西方电影中,摄影师会利用光和影以及透视规律来创造三维空间的立体幻觉。
但在传统的中国绘画中,我们几乎找不到非常明显的光影,甚至无法判断光源的方向和角度,所有的光线都是以阴天散射光的方式呈现在画面里面。另一方面,在中国画中,我们也找不到明显的透视线条,以及明显的消失点。
那么中国画是如何建立三维的结构和透视的呢?
素描来自西方绘画,在中国画中与素描相对的是线描。在一副线描的绘画中,所有的结构和人物动态、细节都是通过线条来呈现。在线描中,看不到体积感、光影的变化和结构,而是通过线条把所有细小结构的边缘勾勒出来,从而呈现一种立体感。
简单说,中国画在光线方面的显著特征的特点为,散射光、无明显的光源方向、低反差。
在构图方面,中国画没有西洋画中的视角选择、透视线条汇聚这样的体现。在中国画中,人物的远近关系是通过遮挡来体现的,即距观者近的对象会遮挡距观者远的对象。
中国画的还有一个构图特点是强调横平竖直的一种线条关系。
在这幅画中,房屋的结构基本平行或垂直画面边框。
这样透视效果不明显的画面,如果用电影摄影的方式来处理,更像是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把透视压缩到了最小,而不是用短焦广角镜头拍出的强烈的透视感。
扁平的透视、横平竖直的构图就是中国画中的一个构图特点或者是习惯。
但是在电影拍摄中,如果按照横平竖直的构图、扁平的透视、以及没有强烈光影变化的方式去表达空间感的时候,纵深的空间就容易拍的很平。
但是中国画有其独特的方式来表达空间感,比如这幅图中,作者通过在墙上的窗户、窗帘、窗外的物体来强调纵深空间前后的关系。
在韩国电影《我要复仇》中的这个画面的构图就是典型横平竖直的构图,画面当中的横线和画框上下平行,垂线和画框上下垂直;画面后方有个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雨、晾晒的衣服以及衣物后面的植物等,这个画面中的分层,一层一层体现了画面的纵深感,这就与透视规律无关。
在中国画中的第二种方式来体现纵深,就是在画面中增加前景以强调纵深。
在下图中,后面的墙没有窗户,没有通透性,画家通过增加前景(幔帐)来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减弱了画面因没有纵深带来的压迫。
在这张电影剧照中,摄影师通过增加前景(蚊帐)来创造纵深的空间感。
在中国画中建立空间感的第三种方式——空气透视
在上图中,通过墨的浓淡来实现画面的空间感。观者感到,墨浓的树离观者近,墨淡的房屋和人物离观看者远。
通过墨的浓淡和视觉反差创造出来的空间感或者距离感称为空气透视,这种视觉能让观者产生一种幻觉,觉得空气里好像有一层雾气,从而能够判断纵深空间的远近。
在电影拍摄中,经常会通过在空气当中创造一些介质如烟、雨、雾等方式来创作出画面的空间感。
CSC电影学院导师 李伟老师在他的《短片创作》中讲解了两部极具东方视觉特征的影片——越南电影《青木瓜之味》和韩国电影《丑闻》。点击下方视频观看。更多摄影知识与技巧点击:https://107cine.com/ppxy/dicroom/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