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声音,看这一篇就够了

2017-01-09 15:51
电影的剧情,演员的表演,每个人看完电影都有一番感受评论。对或错,一句“我觉得”最大。然而电影声音的好坏,同样带了两只耳朵去听,只有次瓜群众的评鉴水平只能失语。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请出电影《情圣》的录音师章嘉老师,小小科普下电影声音设计的门道。作为录音侠的她,过往曾参与了电影《分手大师》《煎饼侠》《唐人街探案》《泰囧》《港囧》等一众票仓喜剧片。
章嘉老师同时在电影学院教授录音课程,采访中问到她有关《情圣》的问题,她的回答通常能以小见大举一反三。超级涨姿势。

​电影声音,看这一篇就够了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前期设计、配音和后期制作三方面谈电影《情圣》的声音设计,第二部分从硬件、软件和行业三方面谈声音设计的工作流程。


《情圣》的声音设计

a前期设计篇
影视工业网:你和董旭老师都有挂声音设计,怎么分工的?
章嘉:从工种上来说,他负责更多混录、预混这一块,然后我负责其他的。声音分很多部门,基本上一个戏来了后,同时会展开工作,我负责其他所有包括协调,包括声音质量,以及每个环节之间的交接。我还会侧重于对白,他更会侧重于环境声,我们两个非常在意的两块,这两块我们会投入到更多的精力。打个比方,我负责食材的采买备料到切堆,他是那个大厨。

影视工业网:《情圣》的声音设计怎么操作的?
章嘉:《情圣》的声音设计很特殊,董旭他既是导演,同时也是声音设计。所以声音设计从最初的剧本阶段已经参与了,董旭导演在跟编剧李潇于淼老师一起聊剧本的时候,始终带着这样的思路去做。这会更加有的放矢,有的时候很多设计,后期剪辑等等各方面也许被拿掉了。
然后这部戏是一个喜剧,从声音设计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比如里面有个段落,肖央在脸上盘苹果,他从yoyo那里拿到一个苹果,这个苹果实际上也是一个符号,是禁果的象征。是他在这部戏里,跟yoyo之间唯一的信物,同时肩负喜剧元素担当。所以在设计他盘苹果声音时,听到的是现在稀里哗啦那样的声音,而不是常规在脸上摩擦苹果的声音,那个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声音。这个声音会做得非常夸张,感觉脸上很油腻。
还有一场戏肖央给常剑拍照片,实际上它的相机焦点在yoyo后面的行程单上,但是常剑并不知道。然后他说常剑你低点,然后常剑就往下蹭,在这个时候,也没有用常规的那些动效,而是突出了他脚下,就是鞋跟地面之间摩擦的声音,来增加这种喜剧的感觉。

​电影声音,看这一篇就够了

再比如说同样的情况,艾伦给闫妮一封信,非常紧张非常忐忑。递信的时候,艾伦是从一个位置挪到了闫妮的身边,还不敢看闫妮,然后就这样,把信“挪”给闫妮。在他移动过程中,也没有像常规那样做他的脚步声,也是突出了他的脚跟地面之间摩擦的声音。把这个东西夸张出来,让他紧张的东西外化,同时也非常喜感。

影视工业网:《情圣》的声音设计上走了什么样的风格?
章嘉:电影声音设计根据不同的电影,会有不同的风格,《情圣》这部戏,喜剧里它属于偏重于写实的。我跟董旭探讨过这个问题,如果说把《情圣》里面,所有的喜剧桥段抽离出来的话,那么它是一部非常写实落地的一部电影。这实际上跟摄影美术道具,所有东西都相关,所有元素都往夸张风格上走,声音也必不可少,这样大家风格才能统一。比如《分手大师》,从画面包括美术、场景,表演还有情节设置都比较夸张,所以声音上也要格外夸张,即便是走路声很常规的动效,我们尽量夸张它,让它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影视工业网:《泰囧》的时候,董老师说笑声是会感染的。走实去设计,会不会不让喜剧给散开,或者说会不会有这种麻烦?
章嘉:这个观点《泰囧》的时候,受徐峥导演启发。徐峥导演说,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他的笑声是能够传染的。所以我们在处理声音的时候,尤其是在混录的这个环节,之前各个部门制作声音的时候,都尽量去把声音做到丰满完善不遗漏,努力往上加东西。
《情圣》混录的时候,其实在做大量的减法,因为我跟董旭一直有个观点,就是说喜剧对白是很重要的部分,每一句词,尤其是具有笑点的台词,要让观众听得清清楚楚,而不能过分追求场景和声音的真实。实际上是在不停的削弱,来突出对白,突出最能够表达喜感的这些东西,而不让其他的声音影响到它。

b配音篇
影视工业网:这部电影同期声使用的多吗?
章嘉:《情圣》同期声的使用率大概在30%,以商业电影来说,这算一个正常的比例。早年间我们做了大量的文艺片,当时还不太多使用双机更多用单机拍摄,这给同期声录音带来极大的便利。当时周期各方面没有那么赶,尤其像文艺片,对同期声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很多导演一开始就说,我想要尽量百分之百的同期。我们也做到过,李杨导演的电影《盲山》,那部戏的同期声质量非常好,跟拍摄的环境也有关系,在农村没有那么多噪声。还有管虎导演的《杀生》,同期声使用率大概达到了95%左右。我跟摄影师宋晓飞老师沟通过,尽管双机拍摄,尽量同景别,不让声音受到损失。有这些做保证的话,同期声质量就会非常好。

​电影声音,看这一篇就够了

但现在到了商业片比较旺盛的时代,制作周期,包括拍摄场景,拍摄调度,各个方面都越来越复杂。尤其像城市的戏,声音条件会受到非常大影响。所以同期声质量得不到保证也没办法,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前期录音,现在更多是完成参考声的作用,后期配音时候,我们能够知道演员在讲什么,把他的这些情绪都听得很清楚,这是他的一个作用。第二个,在可能的情况下,对白的采录保证一个最好的质量。除此以外,同期声还要录制大量的声音资料,比如群杂,关乎某一个特定道具的声音,还有一些场面上的东西,这些后期很难去找到的声音。包括环境声的采录,录大量的声音回来,会给后期制作带来极大便利。

影视工业网:那后期配音部分怎样进行的?
章嘉:基本上我做声音指导的戏,同时也会做配音导演。演员配音好不好,其实跟后面的混录、声音对白,有直接的关系。声音部门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同期声的剪辑。我会把所有的同期声放在一起,不可以用的那一块,从技术上来讲必须要配音的。作为配音导演,我会指导演员怎么说词,让这个声音做到真实可信。很多时候演员配音会有他自己即兴的东西,非常有喜感,甚至给整个对白做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我记得当时《煎饼侠》上映,很多同行还问我,同期声使用率是不是特别高啊?我说没有,同期声使用率大概就是百分之二十三十的样子。他说不可能啊,里头有很多的同期声,我说那些都不是,都是配音。包括《泰囧》也是这样,一场戏里面一共九句话,可能配了六句,但是之间的这种衔接非常好,也听不出来。一个是演员要把它模仿得非常像,还有一个就是在后期环节,要把声音还原得特别像,才能让他跟同期声之间,达到很好的融合。

影视工业网:不同的人物,配音的方式不同。就比方小沈阳,你们展现他角色的部分,你怎么把小沈阳和这个角色,从声音上有一个定位?
章嘉:首先是以同期声为基础,实际上我们配音,要么是声音质量达不到使用的要求,要不就是导演或者声音设计师有其他的想法,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会选择配音。
配音的时候,首先会让他尽量去模仿同期声,最好能说得一模一样,我要发现它里面最细微的那些东西,让他一步一步去调整。配音一方面要求情绪,一方面要求技术,比如声音的信噪比和音色。有时候会要求演员,某些情绪下声音要尽量放出来一些,音调要高或者要低,算是音色上的一些调整,大概如此。小沈阳这部戏后期配音的时候,基本是还原演戏时候的情景,没做太多的要求。

​电影声音,看这一篇就够了

我做配音导演有一个前提,这个戏的配音指导一定是我,我要从头到尾把这件事情做完整,而不是简简单单一个盯配音的环节。然后一定要求我跟导演必须都在,尤其是像徐峥导演,包括大鹏导演,这些导演因为他本身是演员出身,他对表演是非常有想法的。双方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c后期篇
影视工业网:我们声音这边后期花了多长时间?
章嘉:这个事儿说起来,让人非常的头疼。《情圣》这部戏的后期时间,是我跟董旭从工作到现在,这么多年碰到的最短的一个后期的时间。短到我跟他开玩笑,这要是换一个导演的话,可能我会把这个活推掉了,我干不了,我把钱退给你算了。但是这两个导演,钱是退不出去的,所以只能是硬着头皮干。这部戏从他们剪定画面,到我们声音后期,工作混录完成,前前后后大概是20多天的时间。但实际上常规这样题材的一个戏,它的声音制作时间,应该是在两个月左右,甚至更长。
我们把预混的时间也挪到了混录里面,实际上在混录之前,还有一个很长时间的预混,所有东西齐了以后,还要有一个预混。但是没有这个时间,索性都封到混录棚去做,延长混录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配音、作曲的音乐,包括里面的那些歌曲,都还没出来,我印象中有几本连音乐的小样都没有给我,就是硬着头皮做。

影视工业网:其实声音工作,应该不是定剪才开始的吧?
章嘉:在定剪之前,剪过一个版本,所以声音工作同期声剪辑这块,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但后来两个导演对剪的第一个版本并不很满意,一直在犹豫思考,想了很长时间,又开始工作,到他们再开始的时候,所有声音工作就全部停下来了。
因为知道他们要剪,所以其他的部门都没有开展工作,而且当时不知道档期要提前这么长时间,所以也并没有那么着急。只是同期声剪辑开始了,因为牵扯到演员配音的时间。后来两个人就剪,剪了很长时间才定剪下来一个满意的版本。到这个时候声音才正式开始工作。


声音设计的流程

a硬件篇
影视工业网:大家都很少聊设备,您在配音设备的选择上,会有一些不同吗?或者你自己偏好喜欢使用什么样的设备?
章嘉:我们这边做的戏,大量都以同期声作为基础的。同期外景录音的时候,我们更多用的是森海塞尔的342和416,还有60和70,以416为主。后期配音的时候,因为会考虑音色跟同期声的衔接,所以一般来讲都用416,有时候也会用U89或者U87。

​电影声音,看这一篇就够了

其实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声音从配音,到后期混录,到对白预混,实际上对演员声音的音色要进行大量的调整。主流的每一只话筒,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基于不同的演员,表现也不同。比如高频非常明亮的话筒,对一个高频成分非常多的演员来讲,也许就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后期实际上有大量的工作,针对不同的音色进行处理,把它处理得悦耳好听。所以我觉得设备这一块,包括话筒使用,更多会考虑和前期的衔接,而不是说觉得某一个特别好,或者哪个特别不好,各有利弊。

影视工业网:像你说的这种情况,是剧组的普遍搭配吗?
章嘉:其实每个录音师有他各自的喜好,有些录音师可能特别愿意用Sanken(音)的话筒,他觉得Sanken(音)的话筒表现亚洲人的声音更好。或者有些录音师会非常喜欢用supus(音)的话筒。我们这么多年前期录音,一直在选用416和816,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的同期声拍摄环境和拍摄条件没有那么好,所以我们在前期更多追求一个对白的信噪比,416和816都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件事情,能保证声音的可用率更高。所以会更多的选择它。

b软件篇
影视工业网:在做配音导演,或者声音后期过程中,您会用到什么样的软件?
章嘉:声音后期比较常规的软件,一个是Pro Tools,一个是Nuendo。长期使用,我很清楚它们差异和各自优势。
在声音剪辑、同期声剪辑这个环节,我必须要用Nuendo,因为我觉得它的编辑能力更强一些,其实Pro Tools也都可以做到,但是Nuendo有一些非常便捷的东西。同期声剪辑里面有更多编辑上的工作,需要便捷性和高效率,Nuendo能很好完成这些东西,比用Pro Tools更加效率。
Pro Tools是一款非常注重混的概念的软件,所以它在混录功能上非常强大。在这一点上,Nuendo跟它比,可能又弱了一些。两款软件各有优势,在同期声剪辑包括配音环节,我一定坚持用Nuendo,在其他的环境编辑,效果编辑,包括混录所有的这些环节,用Pro Tools。

​电影声音,看这一篇就够了

影视工业网:各种声音会特别多,你们怎么去管理音效库,包括怎么保障它的更新?
章嘉:其实音效库分两块,一块是买来的声音资料,外国人有组织有规模录制的。还有是每一部戏积累下来的声音资料,这两者都非常宝贵。每个戏会有与众不同的声音,尤其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外国人可能找不到。
每一部戏回来,我们会收集这些资料,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我们会给它一些关键词注释,以便后期挑选。因为声音资料太庞大了,一个硬盘几个T,比如我要找“雨”,一个“雨”敲进去,可能成千上万的“雨”都来了。但我要什么样的雨,还要再搜它的关键词,比如说雨打在什么地方上的。我要突出某一样的声音,把这些关键词搜出来,范围就会缩小很多,避免浪费时间。

c行业篇
影视工业网:我们整个声音团队人员有哪些部门?或者是怎么构成的?
章嘉:声音部门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拍摄的时候,我们有录音组,有前期录音师,有第一话筒员,第二话筒员,第三话筒员,声音助理,基上是这样的配置;后期这块我们按照部门来分工,拿到画面以后,最先进入的是同期声剪辑,就是我主定的这个部门,同时环境声剪辑,效果声剪辑,特殊效果剪辑,Foley部门,动效部门,基本上这几个部门同时开展工作。然后就像配菜一样,所有的东西都齐全以后,进入到预混环节,然后进入到终混环节。
影视工业网:从您做声音设计职业来说,会觉得整个行业有哪些痛点需要解决吗。
章嘉:我唯一的感觉就是,这个行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它有很多工作不可复制,它要依靠个人的想法,个人的能力,才能完成。而不是像一个商业化操作,比如说做某种产品,做一个杯子,它这个模型出来以后,就可以大批量生产了。这个东西它没有办法复制。
然后,我觉得最大的痛点就是每一个戏的制作时间都太短了,声音正好是在这个产业链非常末端的环节,最后完全所有的紧张的压力,都集中在了后期最后末端,基本上是所有前期这些压力的总和。前面每一个环节,如果它的时间有所拖延的话,最后影响的都是声音的制作周期。

影视工业网:如果说新人从事这个行业,你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经验之谈,或者说建议?
章嘉:我本身也是电影学院录音系的外聘老师,连续几年在电影学院给学生们上课,我不停传递给他们一个信息:录音这个工作,是一个成才很晚的工作。它很难说毕业以后一部成名,它靠大量的积累,会有不断开窍的过程。我也是从一个录音系的学生走到今天,非常了解这个过程。一部分靠想法,还有一部分靠经验和技术,二者是缺一不可。

​电影声音,看这一篇就够了

有一些学生他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没有大量技术支撑,他很难完善。礼拜二我刚好给学生上课,用《唐人街探案》一个片段让他们练习。那场戏秦风刚到泰国,在唐仁家里有一段对话,我说要有外面唐人街热闹的感觉。有一个学生特别有意思,他在外面加了一个D曲。我说你想法特别好,但为什么你这个D曲,听起来不像外面传进来的,却像一个低频的心跳咚咚咚,非常影响两个演员的对话。为什么你这个想法用到影片里,没有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因为你没有很好的技术把它做得特别客观,像一个外面传来的音乐。这就是想法跟技术之间的衔接,要有足够技术上的经验积累,才能完成你所有的想法。
所以我想告诉未来的声音工作者们,这不是一个能一举成名的工作,它要靠大量的积累。还要靠动脑子,不是简简单单得傻干。每一部戏都要有反思,要有经验上的总结,这样一步一步积累,总有一天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

本文为作者 王同才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599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