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nDoer】浅谈电影声音发展历史知识点——来自 SHVFS Sound Design 学生系列博文

2014-11-14 01:42
@SounDoer:@希辰Xichen 目前正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Shanghai Vancouver Film School)声音设计专业(Sound Design For Visual Media)学习。来自@希辰Xichen 的 Guest Posts 系列 One Year in Sound Design of SHVFS #5 History of Film Sound,介绍了第一门声音相关课程 Digital Imaging & Sound 的上课情况。

【SounDoer】浅谈电影声音发展历史知识点——来自 SHVFS Sound Design 学生系列博文

正式上课第五周,终于迎来了第一门跟声音有关的课程 Digital Imaging & Sound。其中 Imaging 的部分已在前四周内上完,现在轮到 Sound 了。第一节课讲的是 History of Film Sound,从电影发明之初至今的声音发展历史,包括声音设计、胶片、影院重放系统等方面的内容。整个课堂PPT中包含的内容很多,以下摘录一些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和有趣的知识点,编译如下。原版PPT就不方便分享啦:)

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27年的《The Jazz Singer》(http://www.imdb.com/title/tt0018037/),Al Jolson 使用 Vitaphone 系统为影片录制了一些对白。
世界上第一部有对白、音效和音乐完整声音设计的电影是1928年 Walt Disney 出品的动画短片《Steamboat Willie》(http://www.imdb.com/title/tt0019422/)。
世界上第一部使用了特效音效(Designed)的电影是1933年的《King Kong》(http://www.imdb.com/title/tt0024216/),将狮子吼声慢速播放变调后来模拟金刚的吼声。
世界上第一部多声道(Multi-channel)电影是1940年 Walt Disney 出品的动画片《Fantasia》(http://www.imdb.com/title/tt0032455/)。该影片使用了特制的声音系统“FANTASOUND”来实现“左中右及环绕”的四声道声音重放,并发明了“Panner”(声像)来控制声音在各个音箱中的比例。
1938年,均衡曲线(EQ Curve)“The Academy Curve”被用于影院系统来对声音进行降噪处理(Noise Reduction)。
1966年,Dolby 发明了其公司第一款降噪系统“Dolby A”。(更多详情请戳:http://en.wikipedia.org/wiki/Dolby_noise-reduction_system
1971年,Stanley Kubrick 的《A Clockwork Orange》(http://www.imdb.com/title/tt0066921/)是第一部从头至尾使用了 Dolby 降噪的电影。
1971年,Dolby 发明了至今仍在影院中使用的 X-Curve 均衡曲线。
1976年,《A Star Is Born》(http://www.imdb.com/title/tt0075265/)是第一部使用了 Dolby Stereo 声音格式的电影(不是《Star Wars》)。
1977年,《Star Wars》(http://www.imdb.com/title/tt0076759/)上映,Ben Burt(http://www.imdb.com/name/nm0123785/)在该片中的声音工作对电影声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的《Star Wars》应该是一部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影片。在之前的 Digital Imaging 课程中,老师也以该片为分界线,将视觉特效、3D动画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
1979年,《Apocalypse Now》(http://www.imdb.com/title/tt0078788/),Walter Murch(http://www.imdb.com/name/nm0004555/)“杜撰”了“Sound Designer”一词,自此才有了“声音设计师”这一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号。Walter Murch 还发明了一种名叫“Worldizing”的声音设计方式,将声音通过扬声器在空间中重放并再次录制,来获得音效的真实空间感。
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试验性“数字”声轨出现。
20世纪90年代,标准5.1多声道环绕声系统出现。Kodak 推出了 CDS(Cinema Digital Sound),Dolby 推出了 Dolby Digital(采用AC3数据压缩算法),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和 SDDS(Sony Dynamic Digital Sound)也相继出现。之后还有,Dolby-EX、Dolby HD、NHK(Japanese Public Broadcaster)、Auro 和最新的 Dolby Atmos 系统。

国内院校的相关声音专业应该很少会讲到上述发展历史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获益。
文末吐个槽:目前处于跨专业全科课程学习中,作业接连不断,天天晚上写英文到半夜,要命了……
先睹为快:两间混音室里的 Avid S6 即将组装完成。

【SounDoer】浅谈电影声音发展历史知识点——来自 SHVFS Sound Design 学生系列博文

希辰
2014.11.13


相关阅读:
希辰:One Year in Sound Design of SHVFS 系列博文
http://soundoer.com/?s=%E5%B8%8C%E8%BE%B0

SounDoer - Focus On Sound Design
*Guest Post,转载烦请务必联系原作者*
本文为作者 SounDoer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6606
【SounDoer】关注声音设计!不定期撰文并搬运国内外声音资讯。转载烦请告知并注明出处。 更多内容请戳: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soundoer 博客网站 soundoer.com
扫码关注
SounDo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