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己的电影风格,看大师是怎么做的

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无论从时代、角色、导演的审美旨趣与呈现,都可以算是一部“作者电影”。建立自己的电影风格,看大师是怎么做的

它呈现了中国九十年代生活图景,创造了超越地域和背景的时代情感共鸣,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对时代感的表现是利用作者体验,而非简单的符号。
建立自己的电影风格,看大师是怎么做的

“作者电影”源起
谈起“作者电影”的概念,有人认为“作者电影”源于1920年代,让·爱泼斯坦在《电影与现代文学》中首次将‘作者’一词应用于电影导演”。

到了1948年法国的电影理论家亚历山大·阿斯图在论文《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笔》中认为“摄影机应像文学家的笔一样,去自由自在地描写事物,必须具有作者自己的个性,即要确认电影作者的地位”。
1951年,影评家雅克·多尼奥尔-瓦克侯斯、安德烈·巴赞与年轻的影评人一起创办了《电影手册》,迅速成为法国电影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建立自己的电影风格,看大师是怎么做的

1954年1月年轻的影评人特吕弗文章《法国电影之必然趋势》在《电影手册》第31期上发表,文中反对“僵化的”制作体系、追求物质享受、依赖商业成功等,重视导演给电影制作带来的新面貌及导演从自身的阅读而不是老一套的文学教条来获得灵感,文中强调了导演自身的重要地位。

尤其是安德烈·巴赞提倡的“导演监管文字、声音、视觉所有这些电影的基本元素,现在都要以电影‘作者’,而不是编剧或文本作者等来衡量”的理念,确认了“作者电影”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作者电影”地位的确立。
由此开启的法国新浪潮运动,与德国的新电影运动、新好莱坞和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一起,掀起了电影创作上由传统电影向现代电影转变的序幕。

中国“作者电影”的缘起
在中国第二代导演中,吴永刚的《神女》和费穆的《小城之春》有了“作者电影”的痕迹。

吴永刚的《神女》(1934),作为默片的典型代表,片中对社会现实中底层人物的关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建构通过“妓女”与“母亲”形象体现出来,它对既有现代特征又有民族风格的中国电影,作了大胆超前的实验和成就卓著的求索,具有一种先行性的开启现代电影创作思维的历史意义”。

在《小城之春》中,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价值与文化意蕴,体现出现代电影的创作特征和导演的个人化印记。建立自己的电影风格,看大师是怎么做的

第三代、第四代导演由于所在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语境,导演在创作中往往将历史与现实,个人的风格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他们的影片往往更多的将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革命意识与反思主题的影片较多,具有独立意识的“作者电影”印记的影片并未明显的以群体的形式体现出来。

吴天明的《人生》《老井》,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等电影中表现出对底层人物的关怀,在电影创作中注重将对传统的继承与现代艺术的革新结合起来,显现出“作者电影”的个性化色彩。

在第五代前期的作品中,“作者电影”个人化印记或者“作者”的个性化风格体现得较为明显,并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陈凯歌、张艺谋、张军钊、田壮壮、宁瀛、霍建起、黄建新等导演的作品《黄土地》《红高粱》《秋菊打官司》《一个和八个》《猎场札撒》《找乐》《那山那人那狗》《求求你,表扬我》等影片,在这些作品中导演的“个人印记是社会、历史、文化、家庭众多因素合力所烙下的”。可以看出导演作为青年电影人充分以所在的现实生活、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具有民族风格的背景为依托,追求艺术创新和强烈导演个人风格的“作者电影”意识。

第六代导演开始真正以群体独立风格将“作者电影”以代际符号的形式体现出来。

他们独立的风格正如贾樟柯所说:“我们关注人的状况,进而关注社会的状况。我们还想文以载道,也想背负理想。我们忠实于事实,我们忠实于我们。”

第六代导演中,王小帅、娄烨、贾樟柯、管虎、张元、路学长、何建军、姜文等导演的影片《冬春的日子》(1993)、《周末情人》(1995)、《小山回家》(1995)、《头发乱了》(1992)、《妈妈》(1990年)、《长大成人》(1995)、《悬恋》(1994)、《阳光灿烂的日子》(1996)等影片,开始便具有了“作者电影”的主体性与独立意识,社会环境和体制外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对生活、对社会有着敏锐的鉴别能力和捕捉意识,作品以独立制作的电影居多。

与第五代导演不同的是,作品的关注点更加侧重关注社会现实、个人经历和切身体验,将更多的焦点放在对普通人与日常生活的关注,其“现实主义的手法,始终沉迷于把虚构拍出真实感来”,与法国的新浪潮电影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如果写中国电影百年史,那么到了‘第六代’,真正的导演,作为个人艺术家的特征显示出来了。虽然不能说他们现在每个人都已经完全是独立的,但是这一特征在他们作品中所表现出来是非常鲜明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分析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可以看出,他们在商业与意识形态的夹缝中坚守着自己的创作视角,作品中具有特定的人文内涵与精神价值,在中国“作者电影”的转换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近两年,第六代导演中,不管是娄烨《推拿》(2014)对盲人推拿师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王小帅《闯入者》(2015)中对老三线生活的关照,还是贾樟柯《山河故人》(2015)中的悲欢离合,管虎《老炮儿》(2015)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依靠个性与风格书写着导演的个人化、主体性的印记。中国的“作者电影”作为一种亚文化的生存形态,在商业夹缝中延续着自己独立的人文风格与审美内涵。

中国“作者电影”:导演即风格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小城之春》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与费穆的创作状态分不开的。

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

1946年8月,费穆重返影坛,加入刚刚成立的文华影业公司,对艺术性的关注使该公司成为早期中国艺术电影探索的实验地。费穆找到了实现自己电影主张的重要平台,此时的费穆经过抗战的洗礼,在社会动荡,内战开始的社会环境下创作了《小城之春》。

费穆作为《小城之春》的创作者,把对江南小城中片刻安宁的“意义”营造与当时社会动荡进行对照。与费穆相比,第六代导演的创作,在主流形态和商业片的双重夹击下坚守着自己的“作者立场”。

贾樟柯《三峡好人》的创作与费穆《小城之春》不同的是,《三峡好人》的创作缘于贾樟柯给画家刘小东拍摄纪录片《东》过程中的率性之作,而非有意为之。

《三峡好人》是对当年三峡地区移民搬迁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以韩三明、沈红两个山西人到奉节的寻亲之旅展开叙事,讲述了三峡地区搬迁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在片刻的荒诞与短暂的幽默中延续着贾樟柯纪实美学的创作方法。建立自己的电影风格,看大师是怎么做的

不仅是创作者成长环境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创作者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特征,正所谓“导演即风格”。

另一方面,则是角色的问题。
从角色生成来看,角色是典型的、无意识的,是家庭出身、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合力下形成的,并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

默片时期吴永刚的《神女》和2015年管虎的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老炮儿》,剧中阮玲玉、冯小刚将神女、老炮六爷以独特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来,这除了阮玲玉和冯小刚高超且细腻的表演功底外,还与她生活中的切身经历息息相关。

对阮玲玉来说,家庭出身、迫于生计从崇德女校辍学、与张达民感情上复杂的恩怨纠葛,丰富的现实经历对她都是独特的,综合因素的合力在一起塑造了阮玲玉柔弱、凄美的人物性格。

对《老炮儿》中六爷的扮演者冯小刚来说,出生于北京,对北京的胡同文化、方言、俚语、市井生活是熟稔于心的,参军经历,丰富的导演、表演经历等因素共同造就了他耿直、爽朗的性格。冯小刚在《老炮儿》中塑造一个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中重情重义、按江湖规矩办事的六爷形象。建立自己的电影风格,看大师是怎么做的

从社会角色来分析,社会角色在电影中是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作者电影”中,创作者经常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个人生活的关注来反映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文主题。
不管是早期作品中《神女》中的妓女、《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老井》中的孙汪泉、《找乐》中的老韩头、《小山回家》中的小山、《一个勺子》中的拉条子、《闯入者》中的老邓等人物形象,关注的这些人要么是主流之外的边缘人,要么是社会中闲杂人等,或者是农民、邮递员等社会底层人物。

作者电影通过对底层人物生存心理、生活状态的关注,对边缘人世俗生活的尊重来展现作品的内在意义。建立自己的电影风格,看大师是怎么做的

华彩尚映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专注于影视培训与影视制作。业务涵盖影视策划、影视编导摄像和影视后期制作及全过程影视培训。详情敬请关注华彩尚映官网:www.whhuacai.com咨询QQ:1833858569 地址:武汉市雄楚大道357号卓刀泉广场3楼;咨询电话18572539943  027-87673312
本文为作者 华彩尚映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2909

华彩尚映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点击了解更多
武汉华彩尚映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微电影创作、宣传片拍摄、电视剧摄制、电视广告拍摄、纪录片拍摄、专题片制作、电视栏目包装、电视节目制作、影视动画创作,以及影视编导、摄像、后期制作、影视动画人才外包实训的文化传媒机构。自2010年成立以来,以新锐、创意、时尚的设计理念,用独特视角和专业手法为客户提供高品质视频设计服务,坚实保障。为影视行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