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色师为你解读大卫芬奇电影里的黑暗
在Google中输入“大卫·芬奇”的名字,跳出来的结果大概80%都会和另一个关键词有关——“黑暗”。
在常规的电影拍摄中,都会有一个后期处理的过程,也就是为电影的风格奠定一个基调。通常来说,“后期调色” 工作都会基于电影的既定主题展开。 现在我们每次看到大卫·芬奇的作品,都可以肯定地说,它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
《十二宫》、《社交网络》、《龙纹身的女孩》、《本杰明巴顿奇事》… … 每一部影片都有着独特味道,这也是与其他影片区分开来的特点。 就像当你看到一部预告片,你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大卫·芬奇的作品。
例如季季都大火的《纸牌屋》显示出来的气质就非常黑暗,黑暗的政治世界,黑暗的色调,最终融合成一出精彩的黑暗视觉美学。
在《纸牌屋》中,即便是在阳光直射的场景中,人物也永远藏在阴影之下。这总会给人以一种不详,并催生恐惧感的感觉。 这种色调恰恰与高对比度的风格相反,在过去的十年中,Orange Teal 、blockbuster的色彩风格成了电影和剧集不可避免的色调。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卫芬奇是如何在作品中将他的黑暗风格展漏无疑的。
《教父》通常被大家当做首部打破常规拍摄手法的“黑暗电影”代表作,摄影师Gordon Willis曾被誉为“黑暗之王”,在影片中,他挑战当时观众们已经形成的观影心态,运用低照明度和柔软的顶光拍摄方式,同时严格控制呈现在荧幕上的自然光和室内照明的比例和效果,使影片以低影调为主的影像风格呈现给观众。他过于追求阴暗,甚至在演员的眼中不能有光的反射。
虽然当时制片方有些不悦,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也有些担忧,但《教父》在影史上留下的影响和口碑已经可以说明一切。
Gordon Willis 利用他对光的运用,使这个史诗级的影片在影调和故事叙述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对于大卫·芬奇来说,他独特的视觉美学风格以及他搭建出使观众感到强烈代入感的影像世界也是他被“爱”的原因。
在他的电影中,对影片中每一帧画面的细节呈现都有着非常“处女座”的高标准,没有一帧画面是偶然或随意出现的,同时,每一帧也都曾经过分析和决定才会将其呈现出来。
那些“调色”过程中常用的主题术语貌似并不是适用于芬奇的电影,在他的作品中,只有“芬奇风格”才是最适合的主题词。尤其是最近几部作品,可以看出大卫·芬奇的视觉风格越来越自然和接近现实。
《社交网络》
从影片中酒吧的第一幕开始,《社交网络》已经将大卫·芬奇独特的视觉美学展现出来。 是的,黑暗,但并不是“死黑”。作为一个观众,可以感知出“死黑”和被压缩的动态范围之间的不同之处。例如在阴影中有着非常清晰的细节,但高光却更暗。
如果将纯白光比作100%,在芬奇的最近三部作品中,许多场景的白大约占到了90%左右。 这些白色也影响着整部影片中色调的走向。 在《社交网络》中,橙色在白天与夜晚的情节中都会出现,通常蓝色才是夜晚的颜色,但在《社交网络》中并不是这样。 可见在芬奇的电影中,并没有刻板的规定。
《龙纹身的女孩》
《龙纹身的女孩》可以说是大卫·芬奇视觉美学的延续,尤其是影片中冬天模糊暧昧的阳光和无尽的夜晚… …大卫芬奇再一次压缩了白色的使用,又保留了清晰的黑色。虽然在夜晚发生了这么多事,观众却从不需要努力瞪大眼睛去辨认银幕中的细节。
从玻璃墙的办公室,到夜晚下的外场戏,即使光线暗度极低,观众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整部电影中的每个细节。当然,这也需要归功于摄影机的强大功能,以及摄影师和调色师的共同努力。
在影片的场景中,橙色与蓝色的交融出现进一步传递出一种超现实的画面风格。 虽然影片的设定是在现实世界,但色彩的运用却将故事的戏剧性增强了很多。
《纸牌屋》
关于黑暗的风格,《纸牌屋》达到了芬奇的“新低点”,场景永远在阴暗的色调中进行。在第一季中总统就职的这场戏,场景虽然在白天但感觉却像是在午夜。阳光是白色的,但饱和度却非常低,看起来阳光的作用好像只负责将场地照亮就足够了。
这种“午夜感”和黑色的融合,让观众感到整个荧幕上的“黑白感”扑面而来。 镜头中,Underwood 并没有如愿坐上国务卿的位置,他站在画面中直视着摄影机开始讲话,这也将观众纳入了角色的世界中,给观众造成一种怪异又具有冲击力的感觉。
但这些阴暗画面在原始素材中的呈现,却相当明亮,所以可以想象这些呈现出阴暗风格的最终场景,都是经过仔细斟酌,并一定曾经出现过在他脑海里。
在其他白天的场景中,依旧是同样的手段。 永远不会刺眼的阳光,只是让观众明白这是白天就已经足够。为了进一步展示出华盛顿政治世界的狭隘与阴暗,夜晚的场景几乎要暗到,只要足够观众分辨出角色就可以。
当各个角色被昏暗的灯光笼罩,我们也会紧张地跟着剧情去体会和感知角色的情绪和思考过程。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大卫·芬奇抛弃了传统的“明亮”,将任务留给观众,在仅有的一丝光亮中寻找自己想要看到的线索和剧情。有一种“足够亮,但也仅仅是足够了”的感觉。
这招很好地让观众非常专心地沉浸在影片之中,而黑暗的视觉风格更是淋漓尽致的展现出《纸牌屋》剧情和角色在内容和道德上的阴暗与肃杀。
《消失的爱人》
2014年的《消失的爱人》,大卫·芬奇继续“阴暗”,整部影片充斥着人性中不可告人的阴暗面,以及主角蓄意埋葬的巨大秘密。但整部影片视觉风格的关键词并不是“隐晦”或者“浑浊模糊”,而是“阴郁”。在颜色上的荒凉感笼罩了整部影片,同时也更加符合整部电影的调性。
从大卫·芬奇最近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正在利用不断发展的技术,重新定义一条用最少的光线来呈现故事全貌的“视觉界限”。与《变形金刚》或者CSI这种类型的美剧相比,大卫·芬奇这个举动相当大胆,并且特别。对于电影拍摄来说,这是一次对自然光运用的全新尝试和提高。
在后期调色方面,在中间调和高光都拉低的情况下,画面整体的亮度就会被降低,但最重要的是:画面的暗部永远不会被“吃底”,所以暗部的细节都会被完好保留。
除了关于大卫·芬奇几部代表作的影调分析,我们还有一些其作品在调色方面的小小感悟。
“经常用绿色与蓝色”。 这个特点在他的每部电影中基本都能看到,不过不同的作品之间可能会有些轻微差别。例如《龙纹身的女孩》中,当Lisbeth出场时,他将饱和度降低了很多,使画面呈现出灰色的色调,但画面整体轮廓依旧清晰。 芬奇很喜欢用这种形式,在剧情或人物不同情绪的基础上增强画面暖色调或者降低为冷色调。
在如何运用黑暗以及绿/黄色来增加影片中令人不安的气氛和心情方面,大卫芬奇可谓是得心应手。
在《龙纹身》和《搏击俱乐部》中,有些镜头虽然非常阴暗,但又包含很多黄绿调的镜头。镜头中的黄色看起来令人有些“了无生气”和“病恹恹”的感觉,这也创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空间感。
想象一下,在凌晨三点你还醒着,感觉又干又渴还很累。大卫·芬奇把这种感觉和状态通过对颜色的运用呈现在了电影《十二宫》中。
当Graysmith和Melaine 在等待Avery 电话的时候,通过画面可以看出相比最初他们约会的时候,颜色更加“干燥”一些。而随着颜色越来越干燥,角色体现出的“力量”也开始产生变化。
由此可见,剧情与人物的发展趋势不仅可以通过一段对话或者姿势展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画面的色调表现出来。《十二宫》正是通过色调展现出一个老旧、复古的80年代的世界。
与其他作品不同,《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电影大概是大卫·芬奇所有作品中,在颜色运用上最生动多变的一部。
在这部影片中,通过颜色传达出了多种情绪,悲伤、快乐、爱情、结局…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在表现“过去”时,色彩要更加生动与明亮,色调更加丰富,与之相比,电影中展示“现在”时,则运用了蓝色调与冷色调。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明亮与生动的色彩并不能诠释导演希望传达出的怀旧与幸福感,它们只是展示出人物是活在那个既定的时代。
彩蛋一枚:作为广告导演出身的大卫·芬奇,此前曾为GAP 拍摄了一系列广告片,来看看其中一支,也是非常直观的体现了他的黑暗风格。
关注Oh,4K!,为您及时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以及调色解析。
HOMEBOY电影数字洗印厂专注于DIT, 后期调色,以及专业的调色培训,用色彩让你的影片更动人。
调色制作联系:138-1038-0807
调色培训联系:187-0151-1590
DIT制作联系:152-0121-2901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路319-1号,艺术东区A
本文为作者 HomeBoy Cine Studio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0568
HomeBoy Cine Studio
点击了解更多
HOMEBOY 电影数字洗印厂是一家专注创意、品质、技术流程的后期调色公司,调色业务涵盖剧情片、广告、MV;前期DIT;最终合片、影院DCP打包。
更多作品及信息,请查看官网: http://colorgrading.cn
扫码关注
HomeBoy Cine Studio
HomeBoy Cin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