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戈达尔为什么要说“电影止于阿巴斯”

​​特写|戈达尔为什么要说“电影止于阿巴斯”
戈达尔为什么要说“电影止于阿巴斯”

​​特写|戈达尔为什么要说“电影止于阿巴斯”
《特写镜头》
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曾经拍过一部名叫《特写镜头》的电影,在这部作品中,如片名一样,他很好的进行了特写镜头之于电影的实践美学探索,抛开这部电影本身不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导演,一位电影大师对于特写镜头的“关爱”和“重视”及它对于每部电影镜头构成的必不可少性。
特写镜头对于影像有“特定放大”的作用
往往是一个具有丰富质感的构图形象占据了镜头内部的几乎所有空间,摄影机此时只是严格地将“放大形象”更加饱满的记录在胶片上。它伴随的目的性,指向性显然都是明确的,同样出自导演经过自己大脑深思熟虑之后的精心设计安排,剧本不可能也没必要写出何时何场哪个人物哪个行为哪个动作该给一个特写!
它的产生,构成,展示就是导演希望并要求你必须看到的情节内容!他不惜将一个形象用牺牲掉整个画面层次空间的特写镜头来传递,除了因为该形象及其动作表情之于导演心中影像的主体传播,中心表达,人物内心刻画,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等多种构成元素完成达到的重要性,而且此时他其实还将观者受众与自己放在同一个观赏角度与视线水平上,不是相对于细节场景的那种略带“捉迷藏式”,就是一种直接面对,面对的都是“特定放大”的电影画面,仿佛导演和观众一起坐在现场监视器后去共同实现这一个镜头的诞生。
不过,这种“提升”试图打碎消解创作者与受众之间隔阂是带有明显强制性,真正令其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观众只能够看到该镜头中的唯一特写。归根结底,正如米哈伊尔-罗姆说的那样“导演就是一个对观众实行独裁的人。”而特写镜头恰恰是让观众“自愿接受独裁”的最好手段之一。

​​特写|戈达尔为什么要说“电影止于阿巴斯”
《樱桃的滋味》
《樱桃的滋味》是时代精神电影公司于1997年10月10日推出的一部心理剧情片,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赫玛永·厄沙迪、阿卜杜拉曼·巴赫里、米尔·侯赛因·努里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厌弃生命的巴迪在寻找能够帮他办理后事的好心人的过程中逐渐感悟生命意义的故事。1997年10月10日,该片在意大利上映。1997年该片获得第5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因此,鉴于特写镜头对电影的“特定放大”重要性,鉴于它本身是导演自我理解创造并“强行施加”的产物,特写镜头安排设计的合理好坏同样直接影响到电影的完成质量和导演手段的传播达到与否。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哈姆雷特,人们在看的同时已然改变了被看见的事物,“事实一旦被说出就不是原来的事实”(萨特语)。观众们与导演处在同一个位置看同一样事物时,是不是大部分都可以顺着导演的眼睛方向?是不是大部分都理解了这个特写镜头的内容意义?是不是大部分都通过“特写”这种途径获得了该形象的清晰质感?让每个人都看懂毕加索的抽象派是不现实的。但导演应该设法让更多的人处于他的强制状态下,这也是一个电影导演自身能力水平的体现。

​​特写|戈达尔为什么要说“电影止于阿巴斯”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导演阿巴斯在此之前拍过将近16部长短不一的片子,直到《哪里是我朋友的家》的推出,才让他在国际电影界初露头角。此片获1987年德黑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8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奖等。故事没有惊世骇俗的情节,却让人难以忘怀。孩童世界第一次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现在成人面前,伊朗儿童片由此发轫。孩子的纯真,过滤着每一位观众的心。这不是一时取巧,在伊朗森严的电影审查制度以及宗教管制下,政治以及妇女都是属于敏感话题,许多导演纷纷转向比较不容易“触规”的儿童片领域。可以说,这是阿巴斯“带着镣铐跳舞”、探寻儿童世界多年产生的结晶。非职业演员,质朴记录片式的朴质,成功的表述,预示着阿巴斯个人的电影风格开始成型。
从前面的论述不难看出,特写镜头与细节场景既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又有很多的共性和互通之处。一个特写镜头就可以是一个细节。而且与细节场景一样,在电影中特写镜头是不能随便给的,构筑的精心也造成了它应出现在需要出现的时空画面里。不仅仅只在于它不可能承载完成电影的一段情节内容,还在于它在挑战观众大脑思维的同时更挑战了观众的视觉承受力!没有人可以忍受一个“放大”了的形象长时间一直几乎填满着宽大银幕的全部!这一点尤为突出反映在时下相当 一批文艺青年崇尚的DV作品拍摄中,DV本身对于电影拍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更多的[特写]影片

​​特写|戈达尔为什么要说“电影止于阿巴斯”
《恐惧的代价》
郑洞天老师曾把法国电影大师亨利.乔治-克鲁索拍摄于五十年代的名作《恐惧的代价》推崇为“能够直接拿来作为导演系教材”的范本!的确,这部由伊夫-蒙当和夏尔-法内尔主演的电影无论是在剧本故事的构成铺张还是在导演张力手法的处理展现上均表现得恰到好处,完美到无懈可击。
尤其是在两车四人运送炸药途中必须炸掉挡路巨石的一场经典戏中,当包括伊夫-蒙当和夏尔-法内尔在内的四位主要出场人物看着炸药做好并等待巨石被炸掉的过程时,导演亨利.乔治-克鲁索设计快速运用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蒙太奇表现手法,剪进了这四个人物的四组特写。
中景全身,近景脸部,四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形态,却在特写心理神态刻画上都是一样的极度紧张焦虑恐惧窒息!配合着影片的整体氛围,剧情发展及人物此时所处的环境,这里的特写镜头将导演细心安排的一切影像准确无误地传递给银幕下的每一位观者,受众完全会随着片中四位角色一起将恐惧写在脸上。

​​特写|戈达尔为什么要说“电影止于阿巴斯”
《浮云》
前后的鲜明对比为戏剧化场景的自然形成,故事的过渡展开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两车四人面对的仍是不可预知的前方“恐惧”,直到为此付出真正的代价!日本导演成濑巳喜男同样在五十年代拍出了之于他个人,之于日本,之于亚洲乃至之于世界非常重要的一部电影:《浮云》。
在特写镜头的关照下,“浮云”的女性众生相都是美的,虽然现实是如此的残酷。此时,特写镜头在影像中所承载的作用完全得到了升华释放,不仅仅是形而上的镜头表现技巧,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无声之声”!将导演个人化的拍摄主题意图转变为具有共性的电影语言实现在大银幕上,实现在受众的眼睛与脑海里。大家看到了导演所希望传播的东西。电影中特写镜头本身及其设置合理恰当的重要性自不言而喻。
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它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特写镜头能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演员通过面部把内心活动传给观众,特写镜头无论是人物或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一旦经过导演精心设计的特写镜头在传播给受众过程中产生了偏差,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于根本可有可无,虽然对于电影整体来说看似小处部分,却直接说明导演本人的思维至少是合不上这部作品的,那么经他之手掌控驾孥的影像上映之后反响是可想而知的。
可见,特写镜头是衡量导演及其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参考标准。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想拍出好的电影,就必须将目光倾注于此。
本文为作者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0542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点击了解更多
扫码关注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