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你愿相信唯美的梦境,还是残酷的人性屠杀?

2016-11-24 13:40
《少年派》:你愿相信唯美的梦境,还是残酷的人性屠杀?

文:小鸭子电瘾

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分野,显性的奇幻冒险,梦境般的 3D 海上奇观,人与虎博弈的惊悚元素则成了《少年派》商业外衣的表象。
因为幻想中的世界无法写进报告,带着阴郁的现实、悲伤无奈、派为我们编造了第二个故事,殊不知残酷的事实未必是事实,只因不知道更为残酷的真相。

少年派和理查德帕克到底代表了什么?
食人岛怎么解释?

派遇到暴风雨,他向着神呼喊,“我的家人都死了,我把一切都献给你,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
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我还会经历这样的人间极恶?——信仰在人间地狱里崩塌。

派如何重新获得信仰?

理查德 · 帕克确有其 “人”?

1884 年,“木犀草号” 游艇沉没,4 个幸存者坐上了救生船,被困大西洋,除了船长、大副、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 · 帕克的 17 岁男仆,他同时是一位孤儿。
因为不听劝阻,饮用了海水而身体虚弱。其余的三个人经过两次谈论,是否要杀了其中一个人而使得另外的人活下去。其中第一次他们选择了抽签的形式,帕克非常虚弱,没有参与抽签。
他们经过第二次谈论,选择杀死虚弱到濒死的理查德 · 帕克,被其他人吃掉,因此,救生艇上的其他人得以生还。
求生的欲望战胜了理性,这就是后来伦理学与法学上著名的 “女王诉杜德利与史蒂芬案”。
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法官宣告被告犯有故意杀人罪,驳回他们的紧急避难抗辩。
被告被判处绞刑,但在支持起诉的哈考特爵士的建议下,最终被维多利亚女王赦免。
船上的三个人参与谋杀了理查德 · 帕克,无可辩驳的死罪。
然而出于海上的特殊情况,寻求女王的赦免,也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宗公案。是典型的理性和感性结合的例子。

π

故事以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细节开了头:一个印度少年、动物园园长的儿子派西尼 (Piscine) 因为自己的名字发音很像英语中的 “小便”,便把自己的名字缩改成了 “Pi(派)”,音同圆周率π。

少年 Pi 的名字 “π”,圆周率,是一个无穷无尽、永无规律、永不重复的小数,即 “无理数”。
就好像用科学永远不能完全描述的这个世界——主人公在其中 “找到了避难所”。
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信仰宇宙万物像数学一样是绝对的理性和秩序的。

如果这个世界是绝对理性的,为什么又会有无理数的存在呢?
相比起以理性为主张的宗教,承认无理数存在,承认了理性的局限性的我们才能够藉由这种无穷无尽、永无规律的数字达成对宇宙的理性认识。
这里对应了母亲在餐桌上的话,科学发展的成果那是我们认识外在的世界,但没有办法穷尽我们的内在。
人类不断探索宇宙,同时也不断认识他们自己,是精神的进步,是普遍而永恒的课题。

食人岛的解释

岛屿是阿南蒂巫术的神秘守护和少年派临终梦境的结合。梦境是欲望的满足和记忆无序的重构。
人在临死前的衰弱状态中会进入各种各样的临终体验,这些大部分都是梦境化的,梦境是欲望的满足和记忆无序的重构。
因此,是少年 Pi 的欲望和记忆构筑了这座岛屿。
我们之前提到少女阿南蒂的身份是萨满女巫,在 Pi 远行前为 Pi 系上了护身符。
少年 Pi 在暴风雨之前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能分辨现实于梦境了。他感觉到自己要死了,他将老虎的头安放在自己腿上的时候,少女阿南蒂给他系的手绳有一个不经意的特写,和老虎的头接触在一起。这个时候画面才开始融化到了 “无人岛”。
此时的岛屿是一座救命的岛屿。他们从 “垂死之际” 变得有能力登上岛屿,这里有充足的食物,少年 Pi 的苔藓和树根、狐獴,还有淡水和风和日丽的天气,足够他们在这里恢复元气。
但是,如果人沉溺在这种满足欲望的临终美梦中,会安逸得失去求生意志而导致真正的死亡。
少年 Pi 对这座岛心生感激,将自己身上唯一有意义的物品,阿南蒂给他的手绳系在这座岛屿的树根上。
这是不是由于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在神秘灵感上的应验呢?
岛上的狐獴是印度社会大众的拟象,白天黑夜的不同面目也是印度社会的不同面目。

少年 Pi 准备了充足的食物,得到了充足的休息之后才离开了岛屿,似乎梦境中有冥冥的引导力量。

一般体验过这种神秘守护梦境的人在醒来之后,会感觉到身体能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那么和 Pi 在岛上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之后才离开,让他能够在海上继续坚持一段时间是比较吻合的。
登上海滩的 Pi,匍匐在沙滩上虚弱地喘息。感受沙滩象上帝的脸庞一样温暖。
而理查德 · 帕克却头也不回地慢慢走进丛林里。出现了被热传的那段台词:
“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好好地与之告别”。

在原著中,Pi 说:“我最讨厌我的绰号是个无尽的小数点。把每件事情都做个妥当的了结,这是生命中的大事,唯有如此你才能松手,否则你会永远都有该说却未说出口的话,你的心中充满懊悔。”
可是生命中并不是总有机会做个完美了结的。
“老虎的头也不回代表了父亲一开始对 Pi 的教育,老虎是没有灵魂的,你在牠眼中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影子。
老虎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与你做朋友。”
或者是 “他跟随着神的指引,乘着小船,向着脱离兽性的彼岸。直到最后,那只老虎走进了丛林里,消失了。
Pi 哭很厉害,因为人类的兽性帮助人类生存了下来,在最危难的时刻生存了下来。
而当人无限的追求并接近神性的时候,兽性会在不被察觉时离去了。”
老虎的离去,走进深林中,并不是简单地离开。
深林中有什么?隐藏的莲花——新生与层次的升华。
经历过海难和海上漂流的 Pi,他的本能不会允许自己再回头望一眼,只是这么简单。

卧虎静于水

古典的希腊人认为世界是完全的秩序与理性,整个世界与奥秘都可以被理解与述说。
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则是非概念化的,神秘的。通过神话和象征主义来表达,将智慧隐藏在神话、仪式和歌舞中,而不是通过概念来表达。
这一部电影中,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的冲突与交融成为主题呈现给我们。
主人翁 Pi 出生成长在印度,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上宗教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印度地处东西交汇之地,东西两种体系的文明在这里交织碰撞。
Pi 的成长经历也自然面临了印度这种混合主义的环境,母亲用故事启迪的 “传统”(神话、宗教)以及父亲教育给他的 “新派”(理性)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这两种矛盾一直蔓延到他们的餐桌上,究竟用什么才能看见真相?
少年派毫无偏见地信奉印度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泛神论倾向,都不再重要。
当人被抛离所谓 “文明社会”,置身抽象而生猛、险象环生的环境,不断被迫面临生存与精神困境,相信哪个或哪些神灵都没有太多不同,只要仍有某种信念。
“一切来自虚无和幻觉,生命的本质并非无物,这就是真相。” 李安如是说,
“我非教徒,但神灵、我们存在的原因与意义,很难被证实,很难理性去讨论。我不喜欢生命只是事实与法则,我相信精神力量。没有灵魂的生命如在黑暗中,荒谬无望。对幻觉或信念、对不可知的东西有一种情感上的依赖,是人类本性。”

古代的基督教一直被一个 “恶的难题” 所困扰。
如果上帝是我们所声称的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祂所创造的世界和人类也必然是全善的。
祂必希望也必能够消除罪恶与苦难。可是世间仍然充满苦难,人间也依然有罪恶,而人又如此愚钝。
上帝为什么对世界和人的苦难与罪恶无所作为呢?不是自相矛盾的么?
上帝对人的创造并不是已经完成的,而是正在进行的。
在炼狱中拣选属灵的灵魂。
如果世界毫无苦难与罪恶,凡人的善念、正义、勇敢、坚毅、慷慨、聪明和知识也就没有了意义,这样安逸的世界让人没有了目标,无法发展人的道德品质。
为了成全人的自由,上帝必须是绝对的自律、自我约束,以致于祂看上去完全无所作为,这样凡人自身的责任才有了意义。
人对上帝这种自律、自我约束的模仿,就称之为理性。
人的内心深处是一只猛虎,出于自律,虎穴之外长满带刺的蔷薇。

第一个故事是东方体系神秘灵感主义的,不可思议的事件和(或)象征化(寓意)地表达。
第二个故事是西方体系理性主义的,经得起逻辑与经验的验证。
Pi 是这个故事的诗意(寓意)表达者。
老虎是他内心(原始、内在、本能)的意象。

明白了这个隐喻,那么少年 Pi 在救生艇上的故事就很好理解了。
为什么缺席的老虎会在猩猩(母亲)被杀之后一越而出。
为什么他又和老虎敌对成这样,因为他的理性和他的本性是矛盾的。
他是宗教徒,现在却杀了人;他是素食主义者,却需要捕鱼吃肉;他在海难中失去一切,茫然无际的大海上,他本能地倾向绝望、自暴自弃,甚至可能自杀。
于是他要警惕自己的本能,同自己的本能决斗。
为了活下去,他又要学会与自己的本能共处,帮助自己的本能,驯服自己的本能。
还记得刚开始 Pi 捕鱼,抓到 “鬼头刀”,他惊慌失措中将鱼敲死后,鱼身的荧光瞬间熄灭。他哭诉说:“对不起,对不起” 同时又感谢毗湿奴化身为鱼拯救了他们。
印度教的神话中,毗湿奴经常化身为各种各样的形象拯救人类。而第一个形象就是化身成鱼,在洪水中拯救起了人类的始祖。

毗湿奴还有一句名言:我是时间,万事万物的毁灭者。
可以说毗湿奴的这两次 “显现 “,一次是用鱼为食物挽救了 Pi 的生命,而另一次则是漫长的海上漂流,时间的流逝和海上的意外消磨 Pi 的食物,磨砺 Pi 的意志,精神上的成长。
海上再次的暴风雨,Pi 一无所有,奇异的天象显现,让他感觉是上帝的显灵。
当他把帐篷打开,想要让老虎理查德 · 帕克(他的原始、本能)也看一看时,理查德 · 帕克却无限地惊恐畏惧,不能自持。他最终还是要躲在帐篷中渡过难关,理查德 · 帕克(内心)却留在外面的暴风雨中,直到暴风雨结束才回来依靠着 Pi。
暴风雨过后,少年 Pi 身体虚弱,理查德 · 帕克也是一蹶不振。
他哀伤地对牠说:“我们要死了”。
他将老虎的头安放在自己地腿上,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和老虎如此贴近,垂下眼睛,仿佛静待着死亡。
电影中,故事的讲述者皮辛不问哪一个故事是真的,而是问更喜欢哪一个?
真实并不是电影要讨论的主题。可以巧妙地说,一个是用灵感领悟的真相,而另一个是用理性审视的现实。
理性建立起来的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帮助人在艰难的逆境中活下去,但这仅仅是辅助的作用,支撑人活下去的依然是人的本能。只有人的这两种能力同时发挥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警醒的时候,才是主人翁 Pi 活下来的真相。
现代宗教是理性主义与神秘灵感主义的交织融合。
既不是纯粹理性的,也不是纯粹的神秘灵感的。它需要你具有理性的选择,也需要你具有本能的感悟,不可偏废。

李安在接受采访时说:
“信仰不等同于宗教。
事实上,在大海里漂流,完全不能上教堂,不能进庙宇,人世间宗教的仪式被完全剥离掉了。”
事实证明,信仰是件好事,至少在老天都快放弃你的时候,还有信念支撑着你。
相信你所相信的,这就是信仰。

与 “心中之虎” 交流的成长与信仰的虚实叙事

当猛虎第一次冲出帐篷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素食者主义者第一次沥血的复仇之心;
当饥饿逐渐抹灭意志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不杀生者对于求生欲望的屈服。从满足象征内心的孟加拉虎,到侵蚀主人公自身,所坚持的逐渐土崩瓦解。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成长,正当我们以为成长的代价是宗教信仰的沦陷时,电影又用暴风雨中的一缕光亮为主人公带来新的希望,上帝信仰成为 pi 无惧风暴,敢于直面灾难的勇气来源。
于是,第二部分,则成为了 pi 的信仰重铸之路。海上的梦幻冥想被 3D 包装得震人心魄,最美丽莫过于信仰的力量,希望之光芒。

上帝信仰掩盖赤裸人性的人生哲思

倘若猩猩是母亲,财狼是厨师,斑马是水手,那么老虎是 Pi,电影将会成为一部剥析人性恶,折射黑暗面的残酷悲剧,但 pi 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场直至人性信仰的海上奇迹。
作家也宁可选择上帝信仰掩盖赤裸人性的正面力量。
pi 的成长建立于理性思维的引导下,表象上却伴随着个人信仰的逐渐沦陷,另一方面,以可能存在的隐性的残酷现实折射出了种种美丽幻想。
结尾第二个故事的点睛之笔,才让浓墨重彩的信仰有了力量;正因为两者对比,才让折射出的信仰显得更为重要;正因为轻描淡写,才让影片有了意味深长的思绪,犹如余音梁绕,三日不绝的乐章。
猛兽用来代表原始的人性,那么漂流中派与帕克一系列的搏斗、适应、相濡以沫到分别其实都是其心理变化的隐喻?

快快拿起手机扫码,参加小鸭子电瘾定期组织的电影赏析会
《少年派》:你愿相信唯美的梦境,还是残酷的人性屠杀?

《少年派》:你愿相信唯美的梦境,还是残酷的人性屠杀?
本文为作者 solemn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