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削电影”之王罗杰·科尔曼约你来面基

2016-11-24 09:57
文:大奇特

说起“剥削电影”(Exploitation movie) ,不得不提罗杰·科尔曼(Roger Corman)。
虽然现在媒体和把他冠以“B级片之王”的美誉,但“剥削电影之王”才更名副其实。
这位90岁高龄的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制片人将于12月1日来华,参加爱奇艺在北京召开的“新电影主义”自制网络电影战略合作发布会及一系列活动。
并将作为爱奇艺“大师监制”的首位大师,现场公布他在中国监制的首部作品《生死鬼蜮》。

罗杰·科尔曼以擅长拍摄低成本电影著称,从上世纪40年代末入行以来一直工作至今,
其著名作品《红死病》《恐怖小店》《一桶鲜血》等对于全球的小成本类型电影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爱奇艺这次邀得罗杰先生来华合作希望也能给网络大电影输点儿血、给国内青年导演补点儿课。

罗杰在影史的地位绝对不容忽视,原因实在是可以列上一摞又一摞。
他生于1926年,最初在斯坦福大学读项目学,在校期间,就对这一行业失去了兴趣,转向电影。
他入行是在1948年,在二十世纪福斯的片厂谋得一份送信员的差事。
同一年,他就成了福斯的剧本分析员,还有了自己的办公室。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当时福斯想为著名影星格利高里·派克寻找一个不同寻常的西部片剧本,
而罗杰想起库里有个还不错的现成本子,便找出来并重写了故事梗概,还加了批注,指出该如何修改。
于是这部由亨利·金执导,派克主演的西部片《枪手》(The Gunfighter,1950)应运而生。
因为片中加入了人物心理层面的探索,被影史学家认为改变了西部片的一贯面貌。不过罗杰并没有因为这部影片获得任何名气和功劳,但让他对编剧和制片人的职业有所向往。

他在1953年卖掉了自己的第一个剧本《海上的房子》(The House in the Sea),并最终被拍成名为《高速路警网》(Highway Dragnet)的电影。
在拍摄其中一场赛车戏时,他亲自站到摄影机后,当起了那场戏的导演,这让他又有了当导演的念头。
因为人手紧张,他还在片中饰演一名车手,这场戏要求另一名车手在后面追上他,冲过终点。
出于虚荣心,罗杰竟然率先过了终点。
他给大家的解释是,如果让我的车突然慢下来,那在银幕前呈现的效果就太假了,要拍就一定要拍出对方是出浑身解数追上我才真实可信。
罗杰的个性决定了他的命运,不仅永不言败。
也不会替别人打工,他总能说服别人做几乎任何事,比如他总能说服理查德.舒普(Richard Shupe)把车借给他开。

罗杰从小酷爱科幻小说,但彼时正值核时代之初,而当时的大部分低成本片都是西部片或悬疑片,他认为这时应该拍科幻片,才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乐趣。
他以制片人身份用东拼西凑的资本,拍出了名为《海底来的怪物》(Monster from the Ocean Floor)的影片,
与日本同样讲述核辐射变异怪物的影片《哥斯拉》(Godzilla)诞生于同一年。
又用赚来的钱开了一家羽翼未满的独立电影公司——美国释放电影公司(ARC),之后更名为美国国际电影公司(AIP)。

没受过正规训练的科曼,第一次坐上导演椅是1955年的西部片《西部五神枪》(Five Guns West)。
他的工作特点就是出活快、效率高。
在AIP未来15年里,他身兼导演、制片、编剧数职,成为廉价、高产、快速且有质量的导演。
他最快的速度是用两天一夜时间拍出《恐怖小店》(The Little Shop of Horrors),而这部影片如今已经成为CULT片经典,后来还被重拍及搬上话剧舞台。
当大家都一窝蜂开始拍科幻和恐怖片时,他开始尝试用幽默混搭恐怖,为当时的恐怖片带来一股新风,如《一桶鲜血》(A Bucket of Blood)和《恐怖小店》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60年代初,他开始拍摄更多野心勃勃的项目,他将很多爱伦坡故事搬上银幕,这些大部分都是由著名影星文森特·普莱斯主演的,这些影片都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和商业上的成功。
1962年拍摄的由“夏大雷”威廉·夏特纳主演科幻片《入侵者》(The Intruder,1962)广受好评,但却是罗杰几乎唯一的赔钱货。
之后,他吸取了教训,绝对不再做赔钱买卖。

罗杰后来创办的新世界电影公司,还以美国分销商的身份从世界各地引进艺术电影,如伯格曼、黑泽明、费里尼、特吕弗等人的电影,将它们带到美国被更多观众看到。

罗杰·科尔曼团队还有个本事——后来86版《西游记》也这么干过的,那就是幕后职员当龙套演员使,一个演员当几个演员用。
某次拍一部电影时,他碰到一名编,问他是做哪一行的,那人说是编剧。
罗杰表示,编剧有了,缺演员。那人说也能演戏,于是罗杰给他安排了一个印第安人的角色。
一周后,罗杰问那名编剧想不想演牛仔。编剧兴奋地以为罗杰这么快又拍新片了。
罗杰回答:“不,还是那一部。”
就这样,这名编剧在这部电影里,既然牛仔又演印第安人,最后还差点自相残杀起来。

罗杰在50年代就喜欢将“核辐射”的怪物作为主角,如果放在现在,也属于高概念电影了。
在“高概念”(High Concept)一词诞生前,他拍的很多电影就都拥有“高概念”的因素了。
1975年,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Jaws,1975)问世,《纽约时报》的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曾写道:“《大白鲨》不就是一部高成本的罗杰.科曼电影吗?”
此后,大电影公司纷纷开拍这样的恐怖片,只不过成本加大,罗杰.科曼的小成本似乎不再受重视。
等到70年代后期,他们的电影开始卖给电视台,专攻新兴的付费电视市场,等建立良好的口碑之后,再开始预售,有时能在开拍前就收回成本。
这一点多像现在我们现在的网络电视平台+电视盒子打出的“组合拳”。

过了几年,有线电视台和公众电视网也加入了追逐大制作的队伍,观众的口味又提升了。
因此,罗杰的公司再度做出调整,转做录像带预售。
他与多家录像带经销商签订一笔额外的预付款。
这些影片只在有限的影院中放映,既能为录像带销售打广告,又大大节约了发行费。

随着几十年的沉淀和巩固的地位,科曼在显示了他的才华之余,也挖掘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其中不乏名家大师。
《教父》《现代启示录》的导演科波拉、《最后一场电影》的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最早是替罗杰剪片子的,杰克·尼克尔森在演《逍遥骑士》之前,就已经演过罗杰的八部电影了,他还制作了尼克尔森写的三个剧本。
丹尼斯·霍普给他的电影当过第二摄影师。
马丁·斯科塞斯、乔纳森·德米、朗·霍华德、乔·丹特、詹姆斯·卡麦隆的第一部或前几部也都是罗杰监制的。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罗杰这里学到的不仅是拍电影的技巧,不仅是筹备、布光、轨道、机内剪辑、构图和节奏控制,还有营销、广告和发行上的知识。
用罗杰的话说就是:“拿棒球联盟来打比方,如果打小联盟时在‘科曼队’待过,那绝对是你进入大联盟的最快捷径。”

2009年,他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这里是一条B级、哥特的分割线—————————

此次爱奇艺请罗杰来华实在是个壮举。
于是乎,鄙人这个“自掘骨灰有尽日,此梦绵绵无绝期”的公众号就派上用场了:
现征集罗杰·科尔曼的骨灰级粉丝20名,只要你们在活动页留言,写出你最喜欢的一部罗杰监制或导演的电影,并写出你最想问罗杰的一个问题,就有机会获得12月1日与罗杰本尊见面倾谈的机会。
铁杆粉丝想必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截止日期11月30日
请在“报名来源”处注明“影视工业网”,谢谢!
报名H5链接:
http://78e1405a.u.mgd5.com/campaigns/56694730a3664ebc45000211/20161122125738/5833cfeb347a19287d61607e/index.html?t=94828233&custom=&crid=&s=3&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或者扫码:
“剥削电影”之王罗杰·科尔曼约你来面基
本文为作者 solemn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