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环绕声制作新概念,美国著名混音师John Harris专访
作为美国著名的音乐混音师,John Harris 在美国唱片和电视界从业三十余年,荣获9届艾美奖,2届格莱美奖等多重奖项,与诸多顶级艺人合作,为年度格莱美颁奖盛典担任音乐混录师超过二十年。今年10月,他作为《中国新歌声》在鸟巢的总决赛的特邀5.1环绕声音乐混录师来到了北京,为此,大家有了这次的圆桌对谈。
参与人员:
John Harris 美国著名混音师
袁邈桐,John Harris高级助理,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杜比全景声技术在现场音乐赛事直播上面有什么优势?还有,您认为在这种大型的音乐赛事直播上面,混录工作最需要注意什么?
John Harris: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放在一起来看。首先,在直播或者转播大型的音乐节目或者大型现场演出的时候,我们给电视观众创造出来的其实是一个人工的理想化的声音的体验。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大家如果去现场听演唱会的话,群情激动的观众席中,环境可能会变得较为嘈杂,演唱会大多数是在体育场内举办,所以电视节目中的声音会与演出声音构成不同的体验与感受。通过音乐混音的工作,我们创造出来的是对声音艺术的理想化的追求,换言之,是将我们心目中的完美化的音乐体验带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这样的话,坐在家里面很舒服地就能够享受到一场令人满意的演出。在未来,如果现场演出可以和杜比全景声结合,我们所做的工作就会获得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得到这个技术的支持,我们在未来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创造出来的体验就会更好,更加完美。
在鸟巢,因为它是一个大型户外场所,它和室内节目录音相比一定有一些难点,那么在《中国新歌声》录制现场,您的混音有没有使用什么新技术?
John Harris:户外是对于做现场的混录来说最具挑战性的环境。很明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的声音肯定是比较好控制的。对于我们来说,把这种声音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也会略微简单一些。在户外,声音进入到一个比较开放的空间,会产生各种各样录音师不希望见到的现象。
我对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比较感兴趣,您可以讲一下您的工作流程吗?
John Harris:先说准备的过程。准备的过程对我来说最最重要的还是能够有用得顺手的一套设备和软件,这样一套工具。所以这要感谢灿星,浙江广电集团以及杜比等等多方面技术保障,他们为我昨天的工作创造了让我觉得非常舒服的环境,包括监听、信号传输等等。
再讲到我们工作的流程或者工作的模式。刚才大家也听到了,《中国新歌声》用的制作模式和我们在美国的习惯其实是不大一样的。我在前两年做杜比冠军培训的时候曾告诉学生们,环绕声、单声道、立体声可以同时制作。在培训杜比冠军的时候我也曾鼓励学生们说,要有信心可以做出多个格式同时输出的工作。考虑到后期的听众,他们设备可能接受的是不一样的选择。
您认为在户外和现场混音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混录师在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John Harris:刚才讲到户外,其实在户外最大的挑战,是把现场、特别是现场观众的反应和环境的感觉捕捉到。因为如果是在室内的话,我一般习惯从天花板上悬吊话筒来捕捉观众的反应,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还原出现场感受的一部分。在户外的环境,比如一些大型的体育场,有可能很难做到,特别是体育场后面部分的观众声音是很难被捕捉到的,所以只能集中精力把体育场前部观众的反应收集起来。这是在户外最大的挑战。而且在监听的时候需要不停判断,比如哪些声效放在里面会创造出来令人愉悦的效果,哪些是要帮忙过滤掉的,这是在监听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去判断的,混音师的判断非常重要。我们搜集到这些声音之后,混音师的工作其实相当于我们在绘制一幅声音的画面,在声音的场景里绘制出来这样一幅令人愉悦的画面,再呈现给到电视机前的观众。像我刚才说的在体育场前部观众的声音,那部分观众的反应一般是最热烈的,所以拾取那一部分,对我们在户外来说可能是能够做到最好的。
袁邈桐: John Harris讲到两个问题。刚才您问到户外,户外会涉及到扩声或是涉及到我们做5.1环绕声的观效。在观效方面,John讲到了悬吊话筒的方法。此次带观效的终混是由5.1播出的团队制作,其中具体还包括观效比例和音乐比例等等。John Harris这次负责的是音乐混音。他刚才举例说在前排和后排话筒与现场有关,意思是因为某些区域的观众的掌声效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所以就来收集较为理想的部分,这也是格莱美颁奖典礼中的情况。
John Harris:在美国的时候,很多时候像这种大型的演唱会是在体育场里进行的。在现场其实是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的,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用得比较多的是混响的效果,来创造出来一个现场的环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刚才提到可能会在天花板上悬吊话筒,我想收集的其实是观众的掌声,观众的呼喊,这种现场的反应,这样才可以用到混音的过程当中。
袁邈桐:扩声和电视直播是不同的体验。它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一种感受,我们观众如果不能抵达现场,也能够在家里获得最佳、最优化的体验。现场的体验当然跟电视体验是不一样的。在家是要做一个人工的声场再创造,有可能跟现场是不同,经过效果器来创造一个既像又不像,既是又不是,能够带给观众现场体验的但是又不完全和现场一模一样的声场。目的就是为观众看电视节目争取最佳的观看与收听效果。
您刚才说混音师要凭借自己的感觉,混音师平常怎么培训这种感觉呢?
John Harris:其实我觉得混音的这项艺术,和我们学弹吉他、学画画和其他艺术的学习都是一样的,就是要不断地去做。而且你要知道,在做混音的过程中,做出来的东西是不是你自己喜欢的,它是不是也让大家都喜欢?当然这种判断,这种感觉应该来自于你的内心,就是你自己一定要觉得你是喜欢做这件事情的,然后你做出来的最后的效果,自己是喜欢的,让你自己感到高兴,是来自于内心的创造力。
您做了20届格莱美的混音,这20年来格莱美盛典在声音上有什么变化?
John Harris:在过去20年里我觉得最大的变化还是我们电视转播过程当中技术发生的变化。因为25年前,会有不一样的公司在做转播,可能大家的接收终端设备也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可能很多人屋顶上还搭着天线,用非常简陋的电视。那个时候大家讨论更多的是你做出来的什么效果,可能最后都没有办法到达每家每户电视观众的面前,观众收听到的效果是受传输格式、传输技术、还有观众自己的终端设备影响和制约的。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因为传输技术的发展,基本上在做混音工作的时候,我们心里就有数,我们所做出来的每个效果,我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它都可以通过现代的传输技术让它更接近原汁原味的再现到电视观众面前,进入到每家每户,所以这对我来说是这20年最大的不同。
在25年前的时候,我们做出来的效果在电视上播出后,会听到周围人不一样的评价,有的人会说这场演出我昨天在电视上看到了效果蛮好的,有的人说听起来很糟糕,我们也不明白到底为什么。所以我们用VCR把美国各个城市的电视转播的节目录下来,拿回来再来听,我们发现不一样的城市录出来的东西,听起来的效果确实不一样。这是当时的现状,它也影响了我们当时混音工作的一些选择。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特别像杜比这样的公司,他们在声音技术,特别是在传输技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可以让我们把现在做出来的混音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比如编码和解码的技术都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这是非常大的不同。
参与人员:
John Harris 美国著名混音师
袁邈桐,John Harris高级助理,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杜比全景声技术在现场音乐赛事直播上面有什么优势?还有,您认为在这种大型的音乐赛事直播上面,混录工作最需要注意什么?
John Harris: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放在一起来看。首先,在直播或者转播大型的音乐节目或者大型现场演出的时候,我们给电视观众创造出来的其实是一个人工的理想化的声音的体验。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大家如果去现场听演唱会的话,群情激动的观众席中,环境可能会变得较为嘈杂,演唱会大多数是在体育场内举办,所以电视节目中的声音会与演出声音构成不同的体验与感受。通过音乐混音的工作,我们创造出来的是对声音艺术的理想化的追求,换言之,是将我们心目中的完美化的音乐体验带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这样的话,坐在家里面很舒服地就能够享受到一场令人满意的演出。在未来,如果现场演出可以和杜比全景声结合,我们所做的工作就会获得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得到这个技术的支持,我们在未来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创造出来的体验就会更好,更加完美。
在鸟巢,因为它是一个大型户外场所,它和室内节目录音相比一定有一些难点,那么在《中国新歌声》录制现场,您的混音有没有使用什么新技术?
John Harris:户外是对于做现场的混录来说最具挑战性的环境。很明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的声音肯定是比较好控制的。对于我们来说,把这种声音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也会略微简单一些。在户外,声音进入到一个比较开放的空间,会产生各种各样录音师不希望见到的现象。
我对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比较感兴趣,您可以讲一下您的工作流程吗?
John Harris:先说准备的过程。准备的过程对我来说最最重要的还是能够有用得顺手的一套设备和软件,这样一套工具。所以这要感谢灿星,浙江广电集团以及杜比等等多方面技术保障,他们为我昨天的工作创造了让我觉得非常舒服的环境,包括监听、信号传输等等。
再讲到我们工作的流程或者工作的模式。刚才大家也听到了,《中国新歌声》用的制作模式和我们在美国的习惯其实是不大一样的。我在前两年做杜比冠军培训的时候曾告诉学生们,环绕声、单声道、立体声可以同时制作。在培训杜比冠军的时候我也曾鼓励学生们说,要有信心可以做出多个格式同时输出的工作。考虑到后期的听众,他们设备可能接受的是不一样的选择。
您认为在户外和现场混音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混录师在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John Harris:刚才讲到户外,其实在户外最大的挑战,是把现场、特别是现场观众的反应和环境的感觉捕捉到。因为如果是在室内的话,我一般习惯从天花板上悬吊话筒来捕捉观众的反应,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还原出现场感受的一部分。在户外的环境,比如一些大型的体育场,有可能很难做到,特别是体育场后面部分的观众声音是很难被捕捉到的,所以只能集中精力把体育场前部观众的反应收集起来。这是在户外最大的挑战。而且在监听的时候需要不停判断,比如哪些声效放在里面会创造出来令人愉悦的效果,哪些是要帮忙过滤掉的,这是在监听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去判断的,混音师的判断非常重要。我们搜集到这些声音之后,混音师的工作其实相当于我们在绘制一幅声音的画面,在声音的场景里绘制出来这样一幅令人愉悦的画面,再呈现给到电视机前的观众。像我刚才说的在体育场前部观众的声音,那部分观众的反应一般是最热烈的,所以拾取那一部分,对我们在户外来说可能是能够做到最好的。
袁邈桐: John Harris讲到两个问题。刚才您问到户外,户外会涉及到扩声或是涉及到我们做5.1环绕声的观效。在观效方面,John讲到了悬吊话筒的方法。此次带观效的终混是由5.1播出的团队制作,其中具体还包括观效比例和音乐比例等等。John Harris这次负责的是音乐混音。他刚才举例说在前排和后排话筒与现场有关,意思是因为某些区域的观众的掌声效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所以就来收集较为理想的部分,这也是格莱美颁奖典礼中的情况。
John Harris:在美国的时候,很多时候像这种大型的演唱会是在体育场里进行的。在现场其实是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的,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用得比较多的是混响的效果,来创造出来一个现场的环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刚才提到可能会在天花板上悬吊话筒,我想收集的其实是观众的掌声,观众的呼喊,这种现场的反应,这样才可以用到混音的过程当中。
袁邈桐:扩声和电视直播是不同的体验。它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一种感受,我们观众如果不能抵达现场,也能够在家里获得最佳、最优化的体验。现场的体验当然跟电视体验是不一样的。在家是要做一个人工的声场再创造,有可能跟现场是不同,经过效果器来创造一个既像又不像,既是又不是,能够带给观众现场体验的但是又不完全和现场一模一样的声场。目的就是为观众看电视节目争取最佳的观看与收听效果。
您刚才说混音师要凭借自己的感觉,混音师平常怎么培训这种感觉呢?
John Harris:其实我觉得混音的这项艺术,和我们学弹吉他、学画画和其他艺术的学习都是一样的,就是要不断地去做。而且你要知道,在做混音的过程中,做出来的东西是不是你自己喜欢的,它是不是也让大家都喜欢?当然这种判断,这种感觉应该来自于你的内心,就是你自己一定要觉得你是喜欢做这件事情的,然后你做出来的最后的效果,自己是喜欢的,让你自己感到高兴,是来自于内心的创造力。
您做了20届格莱美的混音,这20年来格莱美盛典在声音上有什么变化?
John Harris:在过去20年里我觉得最大的变化还是我们电视转播过程当中技术发生的变化。因为25年前,会有不一样的公司在做转播,可能大家的接收终端设备也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可能很多人屋顶上还搭着天线,用非常简陋的电视。那个时候大家讨论更多的是你做出来的什么效果,可能最后都没有办法到达每家每户电视观众的面前,观众收听到的效果是受传输格式、传输技术、还有观众自己的终端设备影响和制约的。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因为传输技术的发展,基本上在做混音工作的时候,我们心里就有数,我们所做出来的每个效果,我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它都可以通过现代的传输技术让它更接近原汁原味的再现到电视观众面前,进入到每家每户,所以这对我来说是这20年最大的不同。
在25年前的时候,我们做出来的效果在电视上播出后,会听到周围人不一样的评价,有的人会说这场演出我昨天在电视上看到了效果蛮好的,有的人说听起来很糟糕,我们也不明白到底为什么。所以我们用VCR把美国各个城市的电视转播的节目录下来,拿回来再来听,我们发现不一样的城市录出来的东西,听起来的效果确实不一样。这是当时的现状,它也影响了我们当时混音工作的一些选择。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特别像杜比这样的公司,他们在声音技术,特别是在传输技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可以让我们把现在做出来的混音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比如编码和解码的技术都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这是非常大的不同。
本文为作者 王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