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扑通扑通的水球少年》,讲述水球少年的青春与坚持

10月15日 21:56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于水球运动题材的电视剧《扑通扑通的水球少年》即将在本月17日在爱奇艺、B站、咪咕视频以及乐视视频上线播出,它将如何通过镜头展现水球运动的体育精神?运动题材剧集拍摄制作时又会遇到哪些挑战?此次,我们有幸在导演徐翔云的工作室进行了专访,一同聆听他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心声。


导演徐翔云


问:首先请问徐老师当初是因为什么样的机缘,去促成了您来接受这个拍摄任务,出任这个电视剧的导演?


徐翔云:刚开始是出品人和制片人跟我说起了这个关于水球题材的项目,因为之前没有听说过水球运动,所以我非常感兴趣。后来出品人就给我看了剧本,我就被里面的故事打动了,看得热血沸腾。


水球虽然是一个很小众的竞技项目,但是难度很大,有着“水上足球”的称号,不仅需要运动员游泳单项很厉害,还要会各种专项技术,而且需要团队进行高度的协作。


除此之外,这剧本讲的是一群大学生,他们不仅仅把水球当作是一种爱好,同时也是他们人生中的一部分。在剧本里我们也能看到青春,热血,成长,诙谐的部分。我就抱着一种挑战的心态接受了这个项目。


问:这些年在剧集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以不同体育项目为题材的剧集,导演觉得作为国内第一部水球题材的电视剧,本剧在对于体育题材这一个事情的理解上,与其他的体育题材剧集有什么显著的区别或者特点?


徐翔云:首先,水球这项运动,它比较小众冷门。咱们这部戏的主角也是普通人或者是边缘人,他们没有什么太多的主角光环,所以他们选择了水球这项运动,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他们的人生好比水球运动,当你深入地了解之后,会发现水球是一项充满了热情和斗志的运动,整个比赛过程非常的精彩好看,非常具有观赏性。


所以我们这个戏,看似在讲述水球,其实也是在讲这些少年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他们每一个人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有过放弃,有过失败,也有各种懒惰的念头。但是最终还是通过水球这项运动磨炼了意志,影响了他们的人生方式和态度。另外,这个戏没有过多强调成功。赢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要求,自己对团队的一个交代。最后哪怕比赛输了,也非常的激动人心,笑得比第一名也更加灿烂。


问:我们都知道,水中运动的拍摄是非常艰苦的,我们也看过一些拍摄的花絮,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夏天的时候拍的这部戏。那在具体的拍摄过程当中,都遇到过什么样的比较现实的拍摄困难,又或者是有趣的回忆呢?徐导是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


徐翔云:这个戏是在成都的冬天完成拍摄的,确实特别冷,尤其是对于我们需要穿得很少,不停下水的演员更是艰苦。有的时候,拍摄场馆的水温,总是经常达不到我们的需求,演员在水里会非常的冷,游一会儿就会不停地打哆嗦,有好几次我们好几个演员都感冒了。


我印象里比较深刻的一次是扮演江嘉的演员李硕。在镜头前就是演着演着就差点儿沉底儿了,看着他都不行了。后面其他演员把他抱到了岸边儿,还是挺吓人的,这特别危险。另外水戏、群戏、打戏这三个都是比较难拍的,我们这个戏全占了。演员需要在水里一边完成游泳,还要一边完成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对演员要求非常高。拍摄中需要不停地换机位,拍摄多条,演员的体力就会跟不上。拍摄下来,每个演员都折磨得筋疲力尽,遍体鳞伤。特别欣慰的是,大家都在非常努力地完成这部戏,他们都特别的棒,特别的优秀。


问:徐导演应该是属于国内非常优秀的青年编剧和导演了,我们也看到今年有很多由您作为编剧的电影作品在影院上线,那请问导演是如何来转换自己在电影创作和剧集创作中的状态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互相给予营养或者互相排斥的地方吗?


徐翔云:就我个人的经验,剧集和电影的创作本质是相通的,他们都需要讲故事,都要注重一个故事的形式和结构,同时,作为影视剧也要思考,它的表达、类型和选材。但是因为其商品属性,它们的形态也有不同,再加上他们的播放途径和时长也不一样,所以在创作规律和方法上也不一样。

作为剧集,篇幅比较长,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内容能够展开,做一个丰富的延展,可以塑造很多人物,把人物也做一个深挖、延续,事件选择也可以更多。电影因为篇幅短,反而会更讲究结构的艺术性。很多人说电影就是结构的艺术,要求更精细,除了节奏之外,还要对每一场戏进行打磨和雕琢。


优点方面:电影写多了,再写电视剧,尽管两者的结构和布局的思路不一样,它会对结构和布局有帮助,节奏也会提高。而且也会要求在写电视剧时把每一场戏雕琢得更加完美,更加精彩。但是电视剧,它的内容量比较多,篇幅长。如果写多了电视剧,再去写电影,会有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对创作来说,也不会那么固化。相反,如果把握不好,那比如说电视剧写多了再写电影,有可能会写得粗糙,结构不准,比较散漫。而电影写多了,再去写电视剧,可能会陷入某一场戏里或某一个局部里面,宏观把握不准。反正要知道这种切换的优势,也要知道这种切换会带来的不好的地方。



问:我们看过这个剧之后,确实感受到了导演在选角上的一些小心思,剧中的主要演员都非常贴合剧本设定的角色。能够看出您并没有去强行地改变他们,在观感上演员与剧中角色的适配度极高。我们知道,现在演员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能不能够请导演来谈一谈你跟这些青年演员在合作中的感受?并对当下演员生存空间与生存环境,聊一聊您的看法。


徐翔云:在这个剧里面,选择演员基本是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个就是演技是否在线,是否在标准之上。第二个就是他是否适合我们的角色。因为有的时候适合比塑造更重要。在合作的时候,有些青年演员虽然没有过多的经验,但是他们有热情和对创作的本能和感受,他们就会尝试各种不一样的表演。拍摄过程中其实感受可能占的比重比较大,技巧就会少一点,但这是一个特别宝贵的成长阶段。因为我也是一个青年的编剧和导演,也正处于一个学习和成长的阶段和过程,所以我们之间会有很多有意思的碰撞,这对创作来说非常有帮助。


总的来说,这一次拍戏是我和演员们一起学习、互相学习的一个过程,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创作上热情和纯粹,以及对表演上的理解。


第二个点,影视行业也在优胜劣汰,尤其对演员的要求越来越挑剔。戏少了,大家能接的戏也越来越少。但是行业有波峰也有低谷,这很正常。但是,我感觉大家不要随波逐流。能做的就是沉下心好好打磨演技,提高自己能力和修为,只要你的能力在线,遇到合适的角色,演员也会出来。

问:我们之前流行过一部非常类型化的电影叫《追凶19年》,在创作风格上和水球少年的风格是大相径庭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判断说,一位导演作为创作者应该是在多种艺术形式中都广泛涉猎?还是应该专注于在一类赛道上做得更深入呢?您觉得这两种选择,哪一种更适合目前当下的行业生产的环境?或者说哪一种选择更适合艺术家们与青年艺术人才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呢?


徐翔云:感觉还是看个人。因为有的导演就喜欢什么类型,什么题材都拍。有的就是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喜好,他就坚持做自己特色的东西,这个还是看个人的选择和喜好。但我觉得不管是做哪种选择,不要太投机,要多问问自己擅长什么东西,喜欢什么东西。


如果说从现在的市场而言,就是一个赛道里做成专家可能更适合。因为你做得成熟了,就会有很多合作方来这一个赛道来找你合作,你能在行业里立住脚。当你温饱解决之后,你才会搞创新,才会有更多发展机会。


创作本身就是手艺,然后再谈艺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拿电影举例,现在虽然大环境不太好,但是肯定是需要好的商业片和类型片。如果青年的电影人有能力,可以多往这个赛道走。总之呢,我感觉创作上别内耗,别拧巴,就是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擅长什么,然后就一条道儿坚持下去。

本文为作者 王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5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