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康下的镜头美学


    早期,摄像机体型庞大,除了手持摄影,拍摄移动镜头时大多铺设轨道和使用摇臂。然而轨道要求平坦的地面,难以适应山地、台阶以及复杂狭窄的室内环境;而摇臂沉重,行动不便。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七十年代初,盖瑞特·布朗发明了一种相对轻便的稳定器,后来更名为斯坦尼康。

斯坦尼康下的镜头美学

《鸟人》

    第一部使用斯坦尼康拍摄的电影是197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洛奇》,从此这套稳定设备开始流行。虽然斯坦尼康无法取代轨道和摇臂,但是与它们相比,斯坦尼康更加轻便,节省时间和人工。越爱越多影片选择斯坦尼康拍摄移动镜头。
    不过斯坦尼康操作又是摄影中最困难的一项工作,不仅要求摄影师具备各种摄影技能,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一般使用斯坦尼康拍摄的都是长镜头,摄影师扛着重达几十斤的设备数分钟(甚至更久),按照导演意图准确走位,同时必须保证画面的美感。

斯坦尼康下的镜头美学

斯坦尼康四十多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镜头。如同所有的机械,最初被制造出来只是为了解决问题,随着发展,天才的电影人们通过镜头又为冰冷的器材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作为年轻电影人,不仅要尝试使用这种机器,还需要理解它的美学意义。

《闪灵》:人机结合,探索空间

    天才导演库布里克偏爱斯坦尼康,在恐怖片《闪灵》中使用斯坦尼康来展示狭小封闭的空间。其中一段导演使用斯坦尼康拍摄鬼屋走廊,观众随着斯坦尼康的运动,体验一把恐怖之旅。这种身临其境般的视觉感受,增添了影片的恐怖感。

斯坦尼康下的镜头美学

重要一点,斯坦尼康是高度人机结合的工具,机器的运动必须与人的运动完美结合。《闪灵》另一个场景中女主人带着孩子在迷宫中寻找出口,内心被巨大的恐惧包围。摄像师紧跟演员,有些悬浮感的画面如同观众悬在半空中的心,在电影人物未找到出口前难以放松。

斯坦尼康下的镜头美学

    或许有人认为使用手持摄影,画面更加晃动,更能够展现出女主人公惊恐的心理。这个观点并不错误,然而斯坦尼康下的镜头更加平稳,有助于观众进入故事,去体会女主角的恐怖心理。同样为人机结合,手持摄影需要的是晃动的画面。而斯坦尼康需要的是相对平稳运动的画面。

《盗亦有盗:发展成熟》:一气呵成
    在马丁·斯科塞斯的《盗亦有盗》中,斯坦尼康的运用日趋成熟。斯科塞斯使用斯坦尼康镜头将观众带入科巴卡巴纳海滩一家黑帮聚集的餐厅中,观众目送男女主角从后门穿过厨房,沿楼梯走进酒吧,最后停下来招呼顾客。在这个长达五分钟的镜头中,导演通过男主角为观众介绍了黑手党内各色人物,观众仿佛进入酒吧,与这些黑帮擦身而过。

斯坦尼康下的镜头美学

    这个镜头时间之长,运动之流畅,堪称完美。斯坦尼康能够带给观众得就是这种一气呵成的痛快感,这种复杂的运动不是轨道能够解决的,不过完成这样的一个镜头往往意味着反反复复不停的排练。
虽然近些年,PTA逐渐减少斯塔尼康的使用,更加依赖画面构图来凸显人物性格,但他这种炫技般的斯坦尼康技巧不断启示着后来的电影人。

让香港HKSC林辉泰大师带你深入了解斯坦尼康的魅力!

斯坦尼康下的镜头美学
转载
要有电影(微信号:Be_Cinephile)原创
本文为作者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3807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点击了解更多
扫码关注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