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怎么走上导演之路的?

2016-10-09 11:57
本文节选自DGA专访李安,原文地址:http://www.dga.org
翻译:吴晓辉 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影视工业网


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既是一个台湾电影人,也是一个美国电影人,那么我们就来谈谈你是怎么开始,又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吧。

李安:我是在台湾长大,在非常没有艺术氛围的环境下成长的。我的家庭,还有我所处的文化都告诉我们要去学习一些实用的东西,考进一所好大学,然后来美国学习,得到学位。但是,因为太紧张,我在大学入学考试时考砸了。后来我进入台湾艺术大学(当时的国立台湾艺专),主修戏剧和电影。在七十年代初期,台湾是没有什么戏剧可以做的。而一旦我站上舞台,作为一个演员,我就深深的爱上了戏剧。我在学校过得非常开心,当时我们还没有很多西方戏剧。我开始观看许多影片,比如伯格曼、雷诺阿这样大师的电影。23岁时,我进入伊利诺伊大学,主修戏剧。我在这所大学呆了两年,这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开始如饥似渴的接触西方文化,文学,科学或社会科学接触的不多,戏剧倒是最多的。


李安怎么走上导演之路的?
李安在《理智与情感》片场


记者:你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你对导演比对演戏更感兴趣?
李安:我是在美国学习时意识到这一点的。我当时英语很糟糕,只能讲一口洋泾浜英语。正因如此,我没办法当演员,就从演员转行成了导演。可是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吸收了很多可以改变我的东西。我在农业文化中长大,它试图强调和平与社会和自然的平衡,所以会努力尽可能减少冲突。但在西方文化,尤其是戏剧文化中,一切都是冲突,它主张个人自由意志,还有个人意志如何在家庭内甚至更大的社会内创造冲突。我发现自己对于处理这种情况比较有天分。最后,在我接触了电影,每个周末都要看上五到七部电影之后,我发现我是想拍电影的。我在纽约大学上了研究生,参加了一个为期三年的电影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计划,你只需要走出校门去拍电影就好了。


记者:那么你是怎么从学生变成专业人士的?
李安:嗯,我从电影学院毕业以后,有整整六年都发展得非常糟糕。在纽约大学我们拍摄短片,我还因为短片在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得到了一个经纪人。但实际情况是,从学校毕业以后,我花了三年才理解短片和叙事片之间的区别。没有人真正教过我们如何去拍叙事片长度的结构,它又是怎么样运作,怎么样来培养角色。所以后来我又迷失了。我在好莱坞试图推销自己,不过项目一个接一个全部失败。可是,经过那些年月,我教会了自己几件事情。其中有一件是,叙事片长度的剧本应该如何运转,还有这个市场需要什么。


记者:后来你是如何突破的?
李安:1990年,我参加了一个台湾政府举办的剧本比赛。奖金很丰厚。一等奖有16000美元,二等奖有8000美元。我同时赢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一等奖是《推手》。这是我专门为这个比赛而写的剧本,二等奖是《喜宴》,这是我五年前写的,获得了二等奖,也成了我的第二部电影。我写的《喜宴》在美国太中国化了,在台湾又太同性恋了。所以我一直都没什么行动。我便把两个剧本都送去,并双双获奖。《推手》是关于一个台湾家庭在纽约的一个小故事,然后一家台湾的工作室就想投资拍摄《推手》。他们给了我40万美元,让我在纽约拍片。我被引荐给了Good Machine,一家特德·霍普和詹姆斯·沙姆斯共同创办的公司。我向他们推销我的故事。詹姆斯对我说,“难怪你整整六年一事无成,你是最糟糕的推销员。你的推销总是不得要领。”他们向我推销自己,号称自己是无成本电影制作之王。不是低成本,而是无成本!因此我们联合起来做了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在台湾反响很好,也没有在其他任何地方上映,因为这部片子很卖座,所以台湾的工作室给了我更多钱。它给了我75万来拍摄《喜宴》。詹姆斯说,“让我来帮你修改剧本。”他这么做了,剩下的,我想说,就是历史的力量了。

本文为作者 王同才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