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和低成本影片中如何压榨演员的最大价值

2016-08-01 01:45
学生作品和低成本影片中如何压榨演员的最大价值

在此我想讨论的是一种和演员相处的技巧和方式,我也希望有更多励志于表演的朋友能看到并明白如何去与导演斗智斗勇.我的看法仅仅是一家之言,并不具有指导或专业性,写出来仅仅是给予一种讨论的思路.同时希望能对所有遇到这方面困难的同学提供些微的帮助.



青年电影人从开始尝试影视拍摄之初,到一鸣惊人之前,几乎每一次都会面临来自制作经费的巨大压力。确实周围会有很多“热心人”告诉青年电影人——钱不是重要的,注意力应该放在“拿出一个好剧本”,“充分的前期准备”,“合适的演员”这些层面上,制作是有钱以后的事。

通常青年电影人不得不同意这些陈词滥调,他们正确无比但毫无意义。实际上,这一行没有从业前后之分,只要开始拍摄便已算从业,即便是学生作品时期也应建立自己的职业态度。同时,国内的影视制作环境没有能让青年电影人随心所欲创作的土壤,对于独立创作者而言,为了达到创作目的,需要学会坦率的面对自己的困境。

因此,“热心人”们那些乏味的忠告,其实是创作者的分内之事,而接下来,青年电影人依然必须学会如何去解决经费的压力。

压缩制作成本涉及拍摄前后期的方方面面,而我将着重就“演员”的最大效率使用展开论述。低成本影视作品在呈现给观众时,演员的表演起着相对于其他环节更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会使用好演员,能最直观的提升呈现出的品质——通常,把精力投入表演给予的视觉提升大于在设备、灯组以及美术置景中的投入。

所以,在没钱的情况下,如果拥有一个不错的剧本,一段相对充分的筹备期,那么把精力花在演员身上是绝对物超所值的。

请注意,本文的论述基础在“学生电影”或“低制作成本”的前提下进行,任何中高制作预算的影片不在讨论范围之列。接下来,我们将导演与演员的合作分为“选角”、“排演”、“拍摄现场”三个阶段来进行论述。通常情况下,导演与演员的工作开展都紧密围绕在这三个阶段中。
学生作品和低成本影片中如何压榨演员的最大价值
一、选择适合的演员

1.1明白影片需要怎样的演员

拿到剧本后,作为一个创作者应该有直觉感知到故事中的角色是什么样的。面对好的剧本,阅读时会在第一遍的阅读中就对其角色产生情感投射。假如一部剧本里的人物,在经过两次以上的通读后仍然只是一个名字或职业符号,那么请修改或扔掉这个故事。

创作者们喜欢剧本中的人物,建立了初期的情感投射,那么接下来需要对这些角色的具体呈现设定一个选角标准。

绝大多数的低成本国产影视剧在选角参考上只是走走形式,制作者罗列了一大堆关于身高、年龄、体表特征的要求。但试问,告知面试演员一个宽泛的概念——例如身高一米七五,年龄三十五,寸头,长得像《潜伏》里的孙红雷——这种要求算什么?

身高、体重、年龄是些相对模糊的标准,除了影响选角导演对演员选择的判断以外毫无意义,能分辨的出老头和青年之间的区别就够了。需要个寸头?带演员去趟理发店即可。要是长得不像孙红雷,戏是不是就不能拍了?

不要规定演员必须要符合某种先天标准,也不要制定一些毫无意义的多余要求,只需要告诉潜在的合作者所需要呈现的状态,然后应征出这样的家伙,就行了。

通常我自己的影片选角前期,会撰写一份较为有趣的选角参考交给选角导演和制片人,我们将其放在社交平台上。事实证明效果不错,剧组找到了需要的演员,之后很多家伙开始学着这么干。

例如关于我短片《A君》中‘A君’这个角色,选角参考告诉潜在的合作演员:“我需要演员一直戴着立方体头盔演戏,因为没有表情,需要通过对话和肢体语言表达性格。声线低沉,有舞蹈或武术基础为佳,最好有戏剧经验,在微动作上有控制力。在开拍前和拍摄时有二十天以上时间与团队磨合,参加面试前需要看完戏剧《那尔喀索斯》原作,听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并找到歌剧视频观看。在面试前观看和模仿电影《V字仇杀队》,《弗兰克》,《歌剧魅影》,《鸟人》等有面具或头盔的表演。并自己试着创作一下《那尔喀索斯》三幕剧。特别注意,A君演员不分男女,接受反串。”

请注意,选角参考先描述了角色的特殊情况,其中涉及表演难度,方式和语言。进一步,对表演的细节提出了要求,并表明了参演需要耗费的时间。同时,它对演员需要掌握的知识领域整理了一个大概的范围。没有涉及具体身高、体重、长得像谁之类无聊的条件。这意味着,在选角时剧组能面对更加参差多态的应征演员,供现场挑选。
导演要始终明白自己的对角色的需求,并且不会因为一些愚蠢的标准作茧自缚。同时,好的演员参考要求会体现出创作方对演员的重视和职业素养,在低成本制作中,更需要公开表明制作者严谨的态度。

1.2学会利用试镜
青年电影人中,绝大多数都参加过愚蠢的试镜。一群与试镜相关和无关的剧组成员坐在一排,讲着乏善可陈的笑话,叫面试者说自己的想法或展示才艺,然后拿出一段对话让其念诵。

影视试镜绝不是这样的“超女”海选,这不是体现职务重要与否的仪式感场所。试镜是难得的与可能合作的演员建立关系的时机,首先需要保障的是试镜演员的舒适感。

不能让这些前来争取机会的人感到紧张或厌恶,通常导演没有多余的时间给其他人证明自己的作品将会是独一无二的,最好的方式是尽快进入交流状态。

我采取的方式是把所有试镜演员聚在一起,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将要拍摄的故事在短时间里讲述一遍。接着,选角参考会自然的将演员们分成若干组,先去确定某个重要角色单人戏份的试镜,并恳请这一角色试镜演员中较优秀的几位留下,与别的角色试镜演员搭戏。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意识到表演是具有内在能量的相互作用,搭档的好坏会影响另一个人的状态。所以为了不看走眼,有的人甚至需要让他多试几次。

《A君》的第一次试镜现场,我和我的助理及制片人花了整整十个小时才完成全部面试。来的演员较那些声势惊人的‘网络巨制’相比其实并不算多,但在一种近乎斯特哥尔摩综合症的环境里,演员和我自然的完成了情感的联系。我没有告诉他们我的团队多么厉害,吹嘘我个人多么优秀,我所做的只是让大家尽可能的把注意力放在表演,而非其他地方。

第二次试镜时,我们缩小了选择范围,并开始要求演员不断的诠释某一场戏直到他最好的状态。我将这种诠释过程分成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时,主要留意他们的语感和说话方式,合格的影视演员一定是能把对话说出味道的。介于影视表演对逼真性的要求,演员的对话需要有丰富的生活语感,并带有情绪。当然试镜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剧组甄选最适合的演员,所以无法在这些细节上投入太多时间,选择最接近的即可。

第二个环节需要演员完成脱稿,这么做并非为了考验他们的记忆力,而是观察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在脱稿之后,演员凭借记忆和自我理解开始尝试着还原情境,塑造人物。这时候,导演能很清楚的发现谁偏离了自己想要的感觉。从而甄选出那个心有灵犀的家伙。

从第三个环节开始,要强调演员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协调性和控制力是这个阶段观察的重点,能控制自己身体乃至局部动作的人具备先天的优势,他能靠身体帮编剧省略足够多的口水,并且能更准确和紧凑的完成表演目的。
进入第四个环节,可以开始安排摄影师记录试镜演员们的影像,摄影机的存在会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但拍摄环境中这些让演员分心的东西是时刻存在的。所以他们需要尽快适应。那些明显畏惧镜头的或不够专注的演员这时候应被要求离开。

第五个环节,也是试镜最后一个环节。安排演员在规定情境内完成调度,运动和表演。在不断变换的状态下,更多构成干扰的元素会检视演员的成色和天赋,导演心里所需要的那个人在此时要么出现了,要么他压根就没来过试镜现场。

这五个环节即便在选定演员之后也会重复多次,它并非门槛,而是一个选角时让试镜演员无限接近的标准,直到拍摄完成才会停止。

通过这种方式,很多最终没有留下的演员也可能对影片表达出强烈的兴趣,至少不需要再担心群演不够了。同时,一些暂时不符合人物标准的好演员也许会成为下次的合作对象,例如《A君》戏中戏《驴得水》中,第一次饰演张一曼的演员黄晓最终没有出演,但她成为了我之后一部戏《圣安德鲁斯太太》的女主角。这些试镜的经历会让演员领教你专注的态度,他们也愿意和专业的人合作。
学生作品和低成本影片中如何压榨演员的最大价值
1.3一个优秀的说客

目前青年电影人所遇到的最大的创作问题依然是经费,所以在辛辛苦苦的选好自己心仪的演员后,大家也应做好在和他完成作品前因为费用提前结束合作的心里准备。毕竟绝大多数青年影视剧组没有太多钱请得起专业演员,甚至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尽量说服业余演员免费出演影片。

那么如何让演员接受一份物质条件方面毫无吸引力的邀请,这对小成本制作来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不管怎样,请告诉自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演员贡献了他的表演,意义重大,正视其表演的价值是继续讨论这个话题的基础。既然没有钱去等价交换演员的表演,那么就得在别的地方替他们找补回来。

假设一个答应免费出演的演员最终发现自己所在的剧组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人品皆属下乘,那他一定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对于青年演员来说,要么能收获声誉,学到经验;要么能收获友谊。当无法给予物质吸引的时候,剧组需要站在演员的角度保障他的利益。

《A君》拍摄断断续续持续了一个月,大多数演员从未抱怨过。友谊是我和演员们维系关系的重要因素,但除此之外,我和我的制作团队通过专注和热情的工作去获得演员的认可,这才是产生良好化学反应的根本。想尽办法不让他们失望是极为重要的。

在拍摄中,身为导演不可避免的要适度迎合演员的情绪。非专业演员在时间观念,专业性和职业素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作为制作团队也会存在各种技术层面的失误。如果相互埋怨彼此,那么完成《A君》是天方夜谭。只有尊重和认可,才会有最后的成片。而在前期,如果你的剧组能做到以下几点,会避免不少麻烦。

第一,开诚布公。在试镜阶段的选角期就应该告知演员们你的剧组最真实的境况。这些信息包括制作成本,整体制作水准,影片参赛准备或发行目标。当你诚恳的介绍了自己的情况,演员才能做出真实的选择。

第二,丑话说在前面。即便没有足够的经费,但该遵守的规矩也要在合作最初就明确下来。排演时间和周期的安排,是否涉及敏感内容,拍摄时具体的要求和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千万不要因为未知的后果而选择避而不谈,当这些不成为阻碍时,合作才能进行。

第三,建立可行的共同目标。即便出于情谊,也应该给演员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的目标或希望。例如努力让影片入围某个影展,或借此片谈妥某一笔影视投资,并且你的这些愿景中会有他的身影。清晰的目标以及慎重的许诺会让演员更有干劲,而演员的全情投入会使得影片增色不少。

第四,建立归属感。演员因其特殊性,无论在学生剧组或是职业剧组中都地位超然。不是每个演员都明白自己和作品是互生关系,不聪明的演员可能带来毁灭。大多数演员都是任性且自我的,也正因为此他们才能成就伟大的表演。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让他们对剧组建立归属感和责任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不建议给演员太多的特权,在我的一些个人作品里,演员是剧组的一部分,吃住皆在一起。当然工业体系下这样的剧组很难存在,那么唯有让其明白表演在创作中并非独立的那个部分,虽意义重大但也需要依附于其他创作者的贡献才能存在。当演员认可自己是剧组一员时,他们会带来非常多的惊喜。

往往演员与剧组的关系是保有距离的,打破这个禁区可不太容易,你需要让自己更加专业和坦率。面对一个就事论事的智者,那些高情商的家伙们都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学生作品和低成本影片中如何压榨演员的最大价值
二、排演的过程

2.1规划和心里准备

进入排演阶段,意味着和演员的合作正式开始。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与参与排演演员的合作将维系到整个前期制作的的结束。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时间,排演将和筹备工作应该并行,合理规划这段排演期相当重要。

《A君》的排演进行了十五天,在这期间我和我的工作人员完成了全部的镜头设计,制作了必要道具,并且还装修了一间房子。这个过程对作品来说意味着不断增加的完成度,合理的分配工作时间尤为重要。

《A君》的排演集中在下午和晚上,在美术指导许志强的工作室里,我们一边排演演员一边解决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例如用谁的画作置景,选择哪些家具适合,墙纸的色调或者客厅灯组的瓦数。这时候,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是必须的。

作为导演,在这十五天里我很难留意到其他人打来的电话,而一间工作室让剧组的所有成员都知道在哪里可以直接找到我。何况剧组有两个认真负责的导演助理,她们做了一份时间表,把演员排演的时间相互错开,跟排课程表一样井井有条。

不要轻易浪费任何人的时间,所以必须安排好单人或双人排演的频率。把演员凑在一起绝对是个麻烦事儿,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让演员导演做好准备为失去搭档的演员搭戏,以便演员们在这十天里能逐步进入状态。

在排演开始的时候,身为导演就必须完全清楚自己的需求。所谓的引导演员实际上仅仅在于让他们的诠释接近你的想法,演员各不相同,同样的方式未必就适用于所有家伙。为了达到目的,我用过各式各样的小花招。这些花招根植于社交、技巧、心里等诸多层面,通过交流和启发以达到具体效果。在这个过程里,我不认为导演让演员变得更好了,而仅仅是更接近自己的要求。能让演员进步的只有演员自己,而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和演员亦敌亦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实,他们相互成就,相互抹杀。

《A君》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在于,让我在接下来的拍摄中不再怜悯演员的自我意识。当他们试图篡改哪怕一个字,或任自己想法信马由缰时,给他们带上嚼子。这种表面上阳奉阴违的斗争会延续到导演或演员消失。唯一可能改变这一现状的,是出现一个从整体到局部,能99.9999%认清自己身体和灵魂的人,并且你和他还得八字相合。

2.2建立角色

对于导演而言,尤其是非专业演员出身的导演,角色的初步建立是由“语感”、“习惯”、“动机”、“行为”和“假定性”完成的。即便演员不喜欢自己的角色,但丝毫不会影响他对角色的建立。需要担心的是,演员喜欢自己角色,就如同他喜欢自己一样盲目。

好的演员首先是洞悉自身的,他了解自己的可能和不可能,才能克服建立角色时的生理和逻辑障碍。任何导演都喜欢和聪明的演员合作,情商和智商以及个人修养是演员最为重要的部分,先天的皮囊能唤起观众的愉悦,但这点和表演本身无关。

在《A君》排演的过程中,我努力避免告诉演员角色是“什么样的人”。我不喜欢影响演员自身的判断,因为如果他要面对这个角色时,好或坏的演绎都应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只要这个理解没有偏离我的构想,都不会横加干涉。毕竟,大家清楚的看到了本片在表演中存在的问题,但即便演绎的技巧有优劣之别,但演员都按照一套自己琢磨出的逻辑在诠释他的角色。这会让他们看起来自然,随意。而自然的表演是我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2.3专注度

任何工作都需要专注的去完成。在剧组中,各个职业也都需要专注的工作来保证效率、质量和创意。青年电影人需要学会专注于一件事并奋不顾身的完成,而不是时刻意识到自己所在的环境、职务或应该体现出的身份姿态。剧组内部和外界的干扰不断,保持演员的专注度是在排演阶段就需要刻意培养的习惯。

从让演员专注于控制眨眼、视线、遣词断句之类习惯开始,一直到频繁的动作行为和心理动机。演员需要在不断的排演过程里把动作和语言变成条件反射。

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局部的控制和在对手戏中的相互刺激上来。我一直要求演员注意聆听搭戏演员说话的具体内容和反应,因为我发现如果不严格的去控制他们的注意力,非专业演员很少有真正去聆听对方角色讲话的习惯。
这些对话他们听了几十次,就像对流水帐一样毫不思索的背诵出来。而让演员专注于聆听和留意其他演员的情绪时,每一次表演都会通过演员们的相互刺激而产生变化。随着他们练习的越久,能够被记忆的内容越多,新诞生的细节会不断填充表演内容,使得演员越来越好。

直到压榨出演员的更多潜力之后,专注度会最终归于整体的协调。演员能意识到控制,同时全情投入,进而完成演员与角色的间离。

2.4复景和调度

当排演接近尾声时,各部门也将进入复景阶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上所有主要演员参与复景,当演员置身现场,并聆听导演对各部门的要求时,无论他们是否能搞明白那些枯燥的专有名词,至少制作部门和演员完成了第一次实战合练。把它当作“实弹演习”,带上简易的拍摄设备一边复景一边走戏,尽可能的遵循实拍的分镜,记录下演员的排演。粗略剪辑后播放给演员,和他们一起揣摩。通过视频,导演可以简单提示演员在不同景别和调度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及节奏。演员需要明白画面具体展示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达到和面对镜子时自我纠错的状态即可。
学生作品和低成本影片中如何压榨演员的最大价值
三、现场

3.1现场指导为灵感让步

导演在现场对表演的影响实在有限,总有人喜欢吹嘘自己在现场对演员的启发或引导——但这些玩意儿早在前期的排演时就应该完成了。在现场时,导演只需要做好提示,像一个球队教练一样随机应变。经过排演,在进入实拍时剧组全员应该调整到最好的状态,不是所有人都是王家卫,在重复三到五遍之后,演员的注意力会开始分散,尽量在演员感到疲惫前进入新的内容拍摄。前期充分的排演会让剧组在此时感到庆幸。

《A君》进入现场阶段后,我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对表演整体的感受上。气氛、状态、环境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占据了我的全部。当导演抽离开,去感知现场时,一闪而过的灵感会赋予整部影片以灵魂。

拍摄现场即兴的发挥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这些即兴的内容中属于表演的那部分,能瞬间将演员变得魅力四射——看着那些灯光效果,道具置景和摄影器械,导演需要从身处其中的演员身上寻觅美妙的灵感。这便是导演在现场能为表演所做的全部了。

3.2为演员营造个人空间

好的导演总能考虑如何为演员尽可能争取个人空间,那是一个盒子,演员把自己关起来完成塑造,增强信念。当然,大多数半吊子的演员们会在拍摄的间隙拿出手机玩个不停,而不是钻进什么鬼盒子。谈论如何为演员营造个人空间前,先确保半吊子们不在你的团队里。

在拍摄间隙或演员遭遇“角色墙”的时候,保证演员不受干扰是非常有必要的。移动的灯光器械,转场的杂乱和噪音都会影响演员的注意力。并且,现场总有不少闲来无事的工作人员,演员助理或经纪人呆在一边,一旦有拍摄空隙,这些苍蝇就凑上来闲话家常。演员被裹挟着投入到无谓的消耗中,既没有得到休息和放松,也没有保持对角色的专注。

我在现场唯一一次咆哮献给了与演员闲聊的制片人,通常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种行为,在他们看来我不可理喻。可我们确实需要给演员造一个盒子,进不进去是他自己的事,但我们需要把盒子放在那里。

3.3保持演员情绪的延续

列举一个极端情况下的例子,在赶戏时,我们会集中拍摄某一个角色的戏份,从而破坏演员情绪的延续。在这一场哭在下一场笑,极端的情绪变化在拍摄中实属正常,但很少有演员能在短时间里完成两种情绪的成功演绎。
除非迫不得已的情况,我才会打破演员在一场戏中连贯的状态。而我们则需要着重讲述一下这种情况出现后的对策。

回到排演阶段,演员应获得数次连贯排演的机会,一场戏接下一场戏,不打破时空的连续性。演员通过这种排演会渐渐意识到随着剧情进展,角色心态和情绪间微妙的区别。让演员记住这种区别非常有必要。

在实际拍摄中,即便会拖慢整体进度,也应该尽量照顾关联场之间的拍摄顺序。假如这种破坏情绪延续性的拍摄无可避免——例如我们需要集中拍摄发生在某一个房间某角色全部的单人镜头(我几乎不这么做),那么尽可能让演员在每场戏之间获得十分钟左右的个人时间。

磨刀不误砍柴工,或许有些蠢货推崇一个人拍完再接另一个人的拍摄方法,但终究拍电影不是做绩效评估。相信我,绝对不要轻易打断表演的延续性。

结语

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是微妙的。一方面怀疑彼此,一方面又力图精诚合作。在影视创作的领域,处理与演员的关系,并激发演员的表演潜力是需要系统研究和总结的。本文仅就个人经验提出了一些片面的观点,相信随着时间和成长,我在日后或许会改变其中某些观点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是一套对我颇为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我把它运用在了日后的拍摄中。

在低制作成本影片时,导演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而与演员关系的挑战是其中少有的,充满趣味且善意的对抗。指导表演的本质依然是去系统的研究导演和表演技巧,并尊重演员的表演。充分的沟通和前期排演,精密的日程安排,有序的现场——这三者从外部为伟大的表演创造条件,进而在低预算的情况下让作品看起来不那么糟糕。

回顾拍摄时,我对演员依然过于仁慈,并没有试图以原定的标准去要求演员。同时对个别演员,我缺乏耐心和沟通,以至于《A君》制作中途有演员离开。我对此的看法是——让他们后悔去吧,永远不要因为演员的个人问题去妥协。

学生作品和低成本影片中如何压榨演员的最大价值
文章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黑桥笔谈   微信:xuqiao16
本文为作者 徐峤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