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写作和科幻电影创作,把想象力变成创造力

2015-11-08 11:52
  2015年11月7日下午在北京库布里克书店参加了世界图书出版社举办,吴岩老师主持,麦田老师,老邱老师和我参与的《科幻电影写作》新书讨论座谈活动。而在前一天,我和我的团队刚刚发布了《众身下凡》科幻网剧,随感将一些7号活动讨论内容梳理一下,自觉有很大收获和值得反思的地方,挪列出来且做参考。

讨论座谈活动的核心内容是科幻电影写作,既是科幻电影写作,大凡争论焦点便是“科幻”这个命题,“科幻”是个舶来品,而“电影”也是个舶来品,只有这个“写作”确是人人都可掌握的,至少上学的时候必须写作文!
所以可以把科幻电影写作看为“科幻”+“电影”+“写作”

“科幻”,活动之中,老邱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三体》改编的自身经验和感受,麦田老师提到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以朝鲜为背景的科幻故事,结合两位老师提及内容,不难判断,“科幻” 这个命题不应该是个思想包袱,即改编也好,原创也好,科幻本身只是载体,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把这里所谓的故事主体定义为“世界观”,既然是“观”,就是建立在现实社会语境环境基础之上,好比这个科幻的“科”是科学的,人类可以认知的,简单地说就是你扫视一下四周能找到他们的“影子”,也许就在电视里或在和朋友的调侃中。吴岩老师提到了关注当下和“一带一路”,就是我们当下能够认知和做参照物的东西作为科幻的“观”,我觉得这个观点一旦明确,那么对于科幻电影写作尤为重要,为什么呢?这里面就不得不提一个问题:科幻电影是给谁看的? 如果今天走进美国电影院,绝大多数的观影群体是大学生,高中生,他们观影具备两个基础:读图时代(视觉冲击)+流行文化(知识解读)。直白的说,这个年龄的观影人群属于大众人群,而非特殊群体,这也是为什么“科幻”类型影片在美国的电影票房特别好,因为观影基础庞大,且“科幻”类型影片建立在大众人群消费之上。所以我个人认为“科幻”在西方恰恰是一个普及类型,而目前国内的问题是“科幻”的普及度不高,导致科幻电影的观影只停留在视觉冲击层面上,而非去探索流行文化方面。所谓流行文化,必须要考虑当下性,什么意思呢?再回到麦田老师讲的故事,朝鲜的特性是我们中国大众人群茶余饭后,黑刷吐槽的对象,所以这样的“科幻”本体还是故事,是一个流行故事,也就是普通观影者即便不像美国大学生文理兼修,没事拽两句天文地理,人史政法的大背景下,人人都能明白的。当然这样的故事构建,对于科幻电影创作的益处就是,在目前国内工业体系不完善的制作环境下,可以不用烧光脑细胞仍可以制作实现,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做一个道具,比如一艘飞船,你想设计的很先锋,对不起,中国很少有美术师,道具师能原创的制造。特别是对于那些架空现实背景的科幻小说改编,被吐槽是难免的,因为你不能逼迫一个拍宫廷剧的人去做研究,你不能逼迫一个天天忙着跑组搭景的师傅阅读超现实主义建筑书籍,引经据典,即便他想,你在国内根本找不到这些中文资料。不排除有人真的有这样的本事做出来,问题又来了,观众是否能接受?比如我在发布会的时候提到商代青铜器的图纹动物形象化研究,对当今的流行文化影响深远,可是这种Reference(参考),除了美国大学生给你Facebook两个赞,转发Instagram,怕是在国内早就脱离大众了,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有很多科学家成为大众偶像。 所以在方法论,资料缺失的大环境下,也许小说作家个人知识储备已经高不可及,可对于一个编剧,一组电影制作人员,他们能否具备,这直接就把某些科幻故事拍死在案头,因为时间成本,经济利益,内容认同都不可能把所有人放在一个频道。

说完“科幻”说说电影,其实紧接着上面的一点,电影是个科学的,艺术的产物,目前国内的问题仍然是没有把电影创作作为一个全流程创作来教育和实践。如果制片人不能从源头到生产线最后一刻把控和解决问题,再好的故事,再完美的方案最后执行出来都会是惨不忍睹的。伟大的想法人人都可以有,它的制造成本很低,个人可以完成;而伟大的产品制造成本之高难以想象,需要各个环节通力配合。目前几乎电影创作在国内趋向于老派的传统电影人创作,新派的互联网思维资本运作。科幻电影创作作为风口,更趋向于新派,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觉得故事不行,特效上。就好比,随便路边的煎饼果子套上互联网,资本的外衣立刻坐地起家,明天搞不好就“新三板”了。可另种极端也不行,故事光好,单纯只是故事好,制作层面不能够,不适合创作,那也只能成为创作者内部互喷的借口。不过现在的观众也不傻,自来水也不少,目前仍然是买方市场,科幻电影也好,喜剧电影也好,首先能不能把电影制作各环节问题解决,这个至关重要。具体说到科幻电影创作,我个人觉得原创的剧本更有价值,原因有几点,第一
大IP固然有基础,不过难逃骂名,从商业角度考虑,也许这叫话题性,但是观众的期待度有限,因为文字的东西,到制作环节,谁都知道,那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时间能否等?那就要问问老板和投资人。第二 科幻的最大卖点莫过于创作者想象力,越是提早曝光,人们的新鲜程度越低,这一点我们就要好好学美国人,看看苹果手机的发行策略。第三 原创的写作更容易在写作环节让制作变得可能。 第四 原创的故事必然带动编剧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也是为这方面的创作储备更多的人才。

“写作”这个其实不用谈很多,既然是写作,还是有写作最基本原则,电影的故事又跟电视剧不同,这一点几位老师也都有认可。所以试图在一部电影中塞入所有的创作元素,那是不现实的。求大求全,不如切取片段,如果要描述的是一个世纪的背景,不如只切入某一天的故事,某三天的故事,只要整个架构完善,那么切取片段也是合情合理。就好比我们去某新建小区买房子,购买者没必要每间房屋都看到,销售人员会拿出整个平面图,然后带购买者看一下样本间,整体感觉和全局即可展示出来。再比如交朋友没有必要认知一个人的过去几十年,相处三天看看细节即可推论。所以电影的魅力恰恰在于细节,其次是给出时间和空间的想象。科幻电影写作和创作遵循的写作原则是不会变的,不能像写小说一样长篇大论,或者试图三五分钟把世界观灌输给观众。

想象力对于科幻固然重要,不过既然是科幻电影,还要考虑制作的可能性,观众的接受程度,这个过程可以是慢慢来,最需要先解决的是找到切入口,编剧和制作人员的意识和流程化都必然会不断提高。把想象力变为切实可行的创造力,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笔者董瑷珲, 是一名居住在美国纽约,泰国曼谷和中国北京,并获得国际奖励的艺术家和电影人,国际电影教育专家。曾担任多部国际电影的制片和发行,参与制作影片在柏林,戛纳,翠贝卡,圣丹斯等国际电影节展映,并长期担任国际独立和艺术影片的海外发行工作,欧美电影合拍和基金顾问。)
本文为作者 董瑷珲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