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青春片和大陆青春片有哪些异同?

2015-07-28 19:56
注:本文版权归「如戏」用户所有,转载请与如戏君联系。

大陆青春片经常关注青春期的伤痛、唯美的但没有好结局的校园恋情。而北美青春片的关注点却不在这里,更多是关心主角个人的成长,而且愿意花很多笔墨来渲染这一点。
到底什么是青春片?拍的青春片是给你看的吗?大陆青春片的缺陷在哪里呢?

北美青春片和大陆青春片有哪些异同?

「如戏」用户:朱炫

首先我觉得北美的关注点,也不一定是个人成长。

而且你要说《同桌的你》没有关注个人成长,也不成立。

说到青春类型片,肯定会有一个人物转变,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不明白,到明白。

就算《匆匆那年》和《左耳》,一定也有人物成长的部分。

因为青春片是有套路的,骨架是可以提前定好的。

这三幕是定死的。

那么为什么会让题主产生这样的错觉,北美的就是人物成长,大陆的就是死小孩儿。

还是因为桥段的运用能力,太散。大陆的情况就是,好多桥段喧宾夺主,破坏了故事的气质,让你觉得,就剩下桥断了,堕胎啊,分手啊,哭啊。

一些作者将这种桥段当成了主旨,无限放大,于是原先的内核,人物成长就被压缩到了难以觉察的部分。

一部好的青春片,应该是又励志,又狗血的。

而不好的青春片,就是要么你觉得太励志,要么你觉得太狗血。

这个比重和调配,就像西餐和中餐的区别,应该是有明确的计量的,多少分钟的戏,怎么讲,否则按照我们的“少许”“适量”,就容易比例失调。

同志们不缺扎实的故事,也有一堆飞的狗血段子,就是不知道怎么让两种因素和谐的搞在一起。

拼着拼着就散了。

那就说白了,还是没有方法论,没有格式化的东西,大部分青春电影,还是作者电影。

比如《朱诺》,这就是少女怀孕,这个题材拿出来,我们就慌了,这是个青春片套路吗,是要生离死别那种吗,要不要流泪,要不要车祸,家长呢,老师呢,脑子里画面一过,都大同小异。

但北美那边就换了个讲法,这个故事这样看,哎?还能这么拼。

就把少女的成长,给提炼出来了,而我们容易犯的错误,也擅长犯的,就是用许多桥段,把条线给埋下去,显得不那么明显,观众就只看到老师打骂啊,家长逼着跳楼啊,就觉得,真狗血。

所以我们的思维还是比较单一。

然并卵。

另外说说,关于青春片要不要狗血。

肯定是得有的。

前两天还和导演扯蛋到这事。

刘杰导演拍了一部《青春派》,属于艺术片导演的商业试水,看过的朋友可以发现,为什么叫试水,就是它本身还是沿袭了此类导演的创作思路,写实,你看《马背上的法庭》,还有正在剪的《德兰》,就是很写实的片子,带有纪录片风格的叙述感。

故事还是很扎实的,至少我问过的人,都说这片子就比较像大家的校园生活了,属于现实(主义?)的那一类,和刘杰老师码本子,基本也不超出这个框架,要把事儿给做实了。

他自己说在创作的时候,找了一帮北京的学生来面谈,就聊他们的校园生活,然后找画面。

这其实算是特别典型的,大家都觉得口碑不错的青春片,没堕胎,不死人,也不矫情,董子健饰演的复读生居然,魂牵梦绕着已经去了大学学府的早恋女生。

就是题主认为的,典型的——关注个人成长的青春片。

但是这部电影的票房,就不如《同桌的你》。

好像匆匆那年也不如,“大家”都觉得《匆匆那年》不像自己的校园时代,《同桌的你》也好像有些狗血。

但还是有人买票了。

就是说像青春派这样的好片子,口碑赚到了,但是没有把观众忽悠进电影院。

这就像个简单的数学题,那咱们就求未知数吧,为什么没把小朋友们忽悠进电影院。

因为这故事段子不够狗血,没有挠中受众群的 G 点。

他挠中了许多艺术从业人员与有为青年的青春 G 点与对电影品质的要求,但从业人员和有为青年,向来不是这种类型片的主要受众。

所以它不是完全商业化的,导演也承认。

至少有一个因素是,咱们这个“大家”和真正看这种电影的受众,根本不是一类人。

都毕业这么多年了,就别冒充什么青春儿女了。

同志们在这里唏嘘哀怨,然并卵。

说白了这些青春电影的票房,不是我们这种人贡献的,不是那些探讨人生意义,镜头比例,形而上学的人贡献的,说到底,一部分人看,是怀旧,但比例绝不是最大的,看最多的人群,应该就是电影里那个年纪的学生。

青春片,你就算怀旧顶破天了,还是拍给青春男女看的嘛。

青春男女要看什么呢,你让我去看考试,励志,与老师谅解,与同学风雨同舟,那不行,因为你电影在写实,你比不过我的生活,我明天早晨还要上早自习,我下午第四节课还得物理考试。

所以我不要看什么写实得,憋屈的,有意义的。

你就让我看看堕胎啊,狗血啊,开房啊,挺好的。

他的口碑好不好,应该看他受众群的反响,没准在校园里大家都看得热泪盈眶的。

堕胎流产第三者,毕业分手再见啦。青春儿女就爱看这东西。

认为青春小说,青春片需要有意义的人,一定不是青春儿女。

高中教室里把头埋抽屉里看的小说,肯定不是什么《少年高尔基》,一定是《狼的诱惑》。


「如戏」用户:RonnieX

先说一点,从我们所熟知的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角度而言,北美是没有纯粹的青春片这一 Genre 的。

你把 IMDB 打开来,里面的 Genre 划分里,也没有所谓的青春片。但是我们会说的北美的青春片,比如 Hunger Game,他是被划分在 Sci-Fi 和 Adventure 里的。再比如前几年广受好评的《壁花少年》,分类是在 Drama 和 Romance。超级大烂系列片 Twilight,是在 Fantasy、Romance 和 Drama 之下。

所以我们重新来想想,什么是青春片。

如果说电影描述对象是年轻人的成长,甚至同样关注爱情、性、校园等等的电影。比如讲述了一个智力障碍的儿童,依靠自己的双脚拼搏努力,在校园里邂逅爱情然后分离,在军队中获得友情,在商业中依靠着自己的诚实品质而获得财富的故事,里面有毒品、性和嬉皮青春,恩,《阿甘正传》。

再比如讲述了一个非洲胖女孩,被自己的母亲凌虐,被父亲强奸,在逆境中找到定位,并且自我觉醒的电影,恩,《珍爱》。

再比如讲述了一个被寄养在自己的姨夫家,饱受歧视和欺辱,但却意外入选了一个顶级学校,在其中遇到了自己的好友,甚至邂逅了自己的爱情,虽然邪恶势力不断侵袭,许多亲友因此遇难,但是却凭借友情、信念和智慧最终战胜敌人的电影,恩《哈利波特》。

但我们都很难把这些电影归咎为青春片。

同样的,那些设定观影年龄层是相对年轻群体的电影,也不能认定成青春片,否则大量的超级英雄电影以及动画片也要归于此类了。

回到开头的观点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实际上是没有 typical 定义的青春片。而之所以进入 2010 世代后,针对 10~25 周岁年龄群的,以少年和青年为主要角色和主要视角的电影(这可能是青春片的定义)大量泛滥,其实是与这个时代观影群体的变化有关。当电影院的主流消费群体下降到这个水平之后,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的内容产品,这自然是每个商人自发会有的情操。

反观敝国的所谓青春片,排除《小时代》这样的真正「有良心」的青春片,实际上大部分所谓「青春片」的电影都很吊诡。《致青春》、《左耳》、《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等,是的,就是光线系的青春片,除了电影的主人公们看起来都是年轻人之外,不论是发生的年代亦或是针对的观影群体,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群体。

当然,这也是因为敝国的电影院,这等群体的人,是最愿意掏钱买单的。但实际上,这等电影由于创作者的意图本身就挟带了一些针对性的私货,甚至就是故意用怀旧来引起设定人群的兴趣度。往往甚至还会因之破坏原著设定好的氛围(贵国的青春片基本都是改编的么),就会让人觉得不可信。

至于具体的桥段什么的,无论是堕胎第三者或者是上吊车祸,都无非是在这个过程中戏剧化的一种手段嘛。


「如戏」用户:飞鸟冰河

中国的青春和美国的青春不同,自然青春片的类型也不同。尽管青春有些东西是共同的,但因为表现形式的差异,带来了题材上的巨大差别。而美国好莱坞对于电影行业的巨大话语权,基本垄断了对电影类型和内容的定义,以至于当我们在谈青春片的时候,实际我们是在不自觉的谈“美式青春片”。符合类型片中美式青春片的定义,才算是“青春片”,否则就会争议很大。所以在谈青春片的时候,如果仅仅是谈类型,谈一些标签性的内容,比如堕胎,逃课,三角恋,一起回家,初吻,分手……那就算了。

青春并不仅仅有这些内容,青春片也不是。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不同。中国对于“青春”这个概念是模糊的,什么是青春?美国人有个词叫做 teenage,他们的青春片基本就是给这些人看的。但中国不是,什么算青春,众说纷纭。基本是直到你老了,你才意识到你失去的那些是青春。

在这个模糊的概念下,中国导演对于青春片的演绎差异非常大,从内容到年龄覆盖,再到历史背景,各自有自己的核心。

打个比方,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认为是至今为止中国最好的青春片之一,但很多人却因为这片子的文革背景,把它视作历史片的一种。但如果从戏剧冲突的内核,以及人物成长来说,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青春片。但是,如果我们熟悉中国电影的话,可以翻看一下一些老电影,例如《苗苗》、《小金鱼》、《金鹿儿》,这些80年代充满青春阳光气息的老电影,其实也是不折不扣的青春片。而《小街》、《苦果》、《泪痕》这些文革背景的电影,何尝不是青春片的一种呢?只是因为时代的缘故,他们的青春很苦涩。

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老电影,实际在内里更符合青春片的定义。它们描写的是青春的代价,而非简单的胡闹。

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异,原因在于目前我们所讨论的青春片,是美国好莱坞体系中对于青春片的定义和内容划分,但中国电影这一百年来,先学欧洲,再学苏联,对于类型片的运营非常混乱。49 之前我们不说,49 之后,大量描写年轻人群体的电影,沿袭的是前苏联《乡村女教师》这种故事片,比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赤橙黄绿青蓝紫》。你说它算青春片么?从故事内容来看算,但内里讲述的核心价值,与美式青春片南辕北辙。在这种影响下,中国的青春片,至少在第五代导演,都沿袭的前苏联、欧洲和日本的电影模式,更多的描写青春的复杂多变,而非简单的“懵懂-胡闹-成长-回忆”架构。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小武》和《十七岁单车》开始,模仿美式青春片的中国青春片才逐渐成型。但历史的惯性依旧,目前国产青春片还是泾渭分明,既有《同桌的你》这种美式青春片,也有《少女哪吒》这种有很深欧洲叙事印记的青春片。

目前对于青春片的讨论和重视,我说句刻薄的话,不是源于对一代人青春本身的重视,而是源于现在电影市场高速发展,市场需要这个类型,这个类型可以赚钱,于是一票打着青春片旗号的电影,用一些狗血烂俗的标签,用最能吸引眼球的情节冲突,来骗观众进电影院,用所谓的青春回忆来忽悠他们。他们真的了解这一代人的青春么?能想起自己的青春么?除了逃课谈恋爱还能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呢?青春的细节在哪里?活生生把青春片给做烂了。

《少女哪吒》这种真正能触碰一些青春内里的电影,尽管粗糙,却无人问津,因为青春已经被淹没了。


「如戏」匿名用户:

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导致所有题材的电影都非常拧巴。还有现在做青春片的人不是做给年轻人看,而是一帮中年闷骚男女借口“情怀”在找补自己的青春。

注:扫码添加微信,即可申请「如戏」注册邀请码咩~
北美青春片和大陆青春片有哪些异同?
本文为作者 如戏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7794
「如戏」有一个理想——为全世界的影视行业从业者提供一个温馨的客栈。在我们看来,所有正在、准备乃至曾经为电影奉献着青春和热情的人,都是如戏小栈的客人。
扫码关注
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