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如戏掌柜朱博文:我们客栈不仅服务特殊,而且别具温度

2016-12-13 12:34
专访如戏掌柜朱博文:我们客栈不仅服务特殊,而且别具温度

第 11 期「如戏·故事+」正式开赛当天,我们约 CEO 朱博文进行了一次「内部专访」。起因是「故事+」活动筹备期间,一篇两年前发布在知乎专栏的文章《如戏亮相》,再次引发了内部大讨论。「客栈」缘何而来,「掌柜」作何解释,历时一年多的「故事+」比赛是否「初心不改」?

这不仅再是一次公关行为,我们想通过一次面对面的对话,为不断迸发的各种疑虑和困惑,找到某种笃定确切的答案。


12 月 2 日晚 7 点左右,入围「故事+」编剧比赛的选手们陆续走进如戏位于北京东风五号园区的办公室,准备参加此次比赛的赛前会议。相机架在如戏办公楼入口处,对准沙漏模样的黑色金属 LOGO,如戏的签约编剧们和参赛选手们轮流在此留影。

朱博文用手机抓拍了签约编剧徐慕非,照片上传到朋友圈,配文里他写:「…如戏很幸运能够成为慕非的经纪公司,她身上有太多的可能性。我对她很好奇,而她对这个世界很好奇。」落款正是「如戏掌柜——朱博文」。

7 点半,「故事+」赛前会议开始。会议室里时而传来说笑声,看起来气氛不错。很难想象这会儿作为主持的朱博文,就在前一日,因为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导致急性心肌炎,刚刚入院接受完治疗。

9 点左右,参加会议的各参赛编剧陆续离开,我们的视频采访紧跟其后。独自做了几分钟准备,朱博文在镜头前坐定,点燃一支烟,闲聊几句。我们发现他对采访和拍摄,比我们还要轻车熟路。灯光调亮,他面对镜头响亮的拍了下手掌:

「ACTION!」


访谈:

Q:如戏客栈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因为客栈这两个字挺浪漫,是武侠世界里的一个说法儿。它是有点理想主义精神的东西。

我是一个浙江人,出生在一个「奸商」家庭(笑),从小在一种根深蒂固的商业氛围中浸染泡大的。商业归商业,在商言商,但是其实我内心深处一直觉得,不能够做一个冷冰冰,天天跟数字打交道的一个生意,我希望做一个有温度的生意。如戏本身的业务是编剧经纪,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才能成就自己,这个事业本身是有温度的,是很温暖的;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我当时怀着很多能够契合如戏气质的构想,想了很多措辞,最后想到,「客栈」最合适。旧时候有一种说法,把雪煮化,拿雪水来温酒,这里面既有文人情怀又有江湖侠气。迎来送往,煮雪温酒,把盏论诗,这种感觉非常适合如戏,如戏客栈就是这样来的。


Q:那定名这个事情是用了蛮长的一段时间的。

对,别说客栈这个称呼,光是「如戏」二字,我们前面构想过一百多个名字,跟电影有关的企业起名真的好难。最后觉得,「如戏」两个字非常合适。人生如戏,感觉很契合。


Q:作为如戏的「掌柜」能不能讲一讲,如戏作为一个「客栈」,到底提供怎样的「特殊服务」?

(笑)「特殊服务」这个说法未免老土了。我们既然称自己为一家「客栈」,它是有理想的,有情怀的,我不知道「情怀」这个词现在被放在一个商业公司里为何变得有点贬义。好像当下人们提到情怀总觉得公司是「不赚钱的」。相反,我觉得反而是有「大情怀」的公司才能更大程度地获得应得的商业利益。客栈这个精神我希望是一直存在的,我们煮雪饮酒,我们谈笑风生,在一个有武侠精神、侠义精神的地方畅谈理想,促成合作。

我们的业务模型,简单来讲是一种经纪服务。经纪跟中介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中介呢一个case 就是 一个 case,只讲求短期利益;经纪则要跟人的职业生涯绑定,不能光靠一个案子获得多少经济效益,而是,一个人跟你一起发展许多年,如何去经营 TA ,陪伴成长一起发展,只有成就了 TA 才成就你自己。

如戏的编剧业务从本质来讲,就是:发现每一个有艺术潜质的人,发现心中有故事的人,把他们心中的故事挖掘出来,把这些故事经营好,讲给大家听。


Q:有一个很感兴趣的事情:如戏在知乎的专栏发的第一篇文章《如戏亮相》,跟传统的公司写 PR 文章很不一样。包括这次「故事+」活动「酒馆里的 NPC」这个概念,正是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很大的灵感。当时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呢?

这件事情现在说起来已经成了美好回忆了(笑)。那时候我们还不像现在,有这种舒适宽敞的办公室。创业初期我们一伙人窝在一个小区民宅里办公,当时公司刚刚走上正轨,需要对外放出 PR 信号,这个发声的「任务」就落在我这里。那天晚上大家加班到很晚,陆续下班后,大概过了12点之后,我坐在自己的工位上,不断思考我们想表达的是「我们来了」,「我们是做什么的」,我觉得使命责任价值观那套说辞并不是如戏的气质,还是那句话「希望创造一点有温度的东西」。最终写出了《如戏亮相》,据说喜欢的人喜欢的要死,不喜欢的人嗤之以鼻:「你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 CEO 怎么可以这么『文艺』、『有情怀』」。我不知道他们是被什么东西洗了脑。


Q:听说公司真的有员工是冲着这篇亮相文章毛遂自荐而来?

对,就是如戏现在的合伙人之一。他当时从事公关行业,纯粹因为看了那篇文章,决定到如戏来的。所以其实(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无非通过不一样的方式去达成,我们想吸引的人,自然会被我们的方式吸引而来。


Q:如戏第一次产生要做一个编剧比赛这个念头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去年五月份,如戏的现金流快要断掉的时候。那会儿如戏还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很典型的一帮年轻人凑在一起做一件「不靠谱」的事儿。开公司是一个专业的事情,没那么简单,大家当时想法单纯,自然就遭到了很直接的现金流即将断掉的这么一种境况。我们就及时地调整方向,在我们能够想到的有发展并带来经济效益的事儿里面,有哪些是我们擅长的,进行了仔细的行业调研,最终挑选确定了「编剧经纪」的方向。我曾经在知乎参加过类似于「黑客马拉松」性质形式的内部团队比赛,感叹于这种互联网行业思维的丰富和趣味,就萌生了将这种思维在编剧行业试水的念头,最终产生了「如戏·故事+」这么一个「限时创作比赛」。


Q:当时第一期筹备了多久?

十几天。

(那么快?)对,我们是 5 月末做的决定,6 月 14 号就办了第一场,在 798。


Q: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紧张啊。当时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业内从来没有过的一个活动,就这样搬上台面,你不能判断参赛编剧能写到什么程度,评委们怀着怎样的看法,来宾是什么一种态度,一切都是未知的。每个环节都有各种问题和隐患存在。内心非常焦虑。


Q:那回过头再看第一期「故事+」,大家觉得办的怎样?

它是如戏的一个里程碑。它不是在形式上和比赛本身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团队里大家隐约都感受到,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可以尝试的东西。

(什么时候发现「故事+」做出一定的成果了?)

大概到第 3 、4 期左右,已经有甲方公司表示「(某个)剧本不错」,表示「想给『故事+』提供赞助」。


Q:刚开始「故事+」的概念是「 8 小时限时创作」 ,后来变成一周时间,再到现在最新一期「故事+」变成了「三周创作」,你觉得这里有没有一个根本的变化?

没有变化。创作仍然是很刺激的过程。编剧是一种很懒的物种(笑)。我本身就是编剧我很清楚。自发的剧本创作可能要求很高的自制能力,所以我们想出了「限时创作」这么一种形式,你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去完成剧本创作,就像让自己笔下的人物角色在 90 分钟内完成自己的戏剧任务一样。编剧本身也是自己职业之路上的一个角色,所以,当初的 8 小时,和现在三周,以后或许会更长的限定时间,整体本质没有任何变化。


Q:你觉得「故事+」比赛和业内同类型的编剧比赛相比较,是否有什么不同之处?

最近被问这种问题还蛮多。我觉得「故事+」跟其他比赛的不同在于,我们对于故事本身是专注和敬重的。业内有这样的一种态度,会问:「这剧本儿怎么卖啊」,像挑白菜一样。对于剧本持这种态度的人,我们很无语。相反如果有人问「(剧本里)为什么出现这种台词呢我想不明白」,你知道他在认眞看待你的剧本和人物,作为编剧我会发自肺腑觉得欣喜。我们作为「故事+」主办方,对这种「态度上的区别」很看重。


Q:「故事+」举办以来,有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如戏有一位全约编剧,万年俊子。在我们第一季好几期「故事+」比赛里她带领的队伍蝉联了几次冠军,在新生代编剧中专业水准很高。「故事+」一路进行的过程中,她做过一件事情我特别感动。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参与「故事+」比赛是种怎样的体验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没有主动邀请她回答和约稿,俊子完全自发地在这个问题 下,回答了一篇长达 6、7 千字的非常用心的长文,讲了她开始做编剧到现在的一个历程,她说如戏和「故事+」是她编剧职业生涯的一个拐点,她曾经认为编剧是一个相对孤单的工作,需要一个人默默创作,默默期盼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与更厉害的人合作。但是参与「故事+」改变了她的看法。「写是写作本身的回报」,「故事+」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我被这篇回答感动的不行。特别温暖。用言语大概没法完全表明我真正想表达的力度,你认识到你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是能够切实地帮助到别人的。就像我刚开始就说过的,我希望如戏是一家文艺的公司,不要纯是为了商业利益存在。商业利益是企业存在的本质,但在这个本质之外,我们应该保留有自己的温度。


Q:「故事+」走到现在已经有 11 期,你觉得是不是有一直没变过的一个「核心」,是什么?

我记得第一期的时候,史航老师上台代表评委讲话。他首先对每个参赛作品做了自己的看法阐释,讲的非常好。最后,他说,我觉得这个比赛很好,「为什么呢?」作为多年的编剧从业,我们这些人可能总在做一些「行活儿」,有的人在做一些不错的项目,有的时候可能在参与「很烂」的项目。「故事+」的好,在于,它把我们这些编剧聚在了一起,抛开其他因素去创作一个「我们编剧自己喜欢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再次想起我们是编剧,编剧到底是做什么的,让我们再重温一遍,我们当年为什么选择了编剧这个行业,这是「故事+」最大的一个意义。

我们对故事的热爱,对自己职业的敬畏,我们是天生的「故事匠人」,我们用心血和经历,用自己喝过的每一口酒,谈过的每一段恋爱,写成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愉悦了观众,有些取悦了自己,不管好坏,都是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的编剧把他们的经历通过他们各自的技巧展现出来,而这正是编剧的本质。我非常爱这个行业,爱写故事这件事情。我觉得这是「故事+」从来没有变过的一个东西。


Q:如戏发展到现在,在你心里它是什么样的一个定位?

它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我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尽我一切能力:资源,资金,社会能力,各种力量,去保护它,让它在蹒跚学步的阶段能够走得稳一点。当然业内已经有很多人表示:如戏已经很了不起了。然而我眼里它还是一个小小孩童的样子,我希望它茁壮成长。


Q:创业阶段,在如戏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气馁的时刻,所谓低潮期。

气馁的情绪肯定有过,但是放弃的想法从来没有过。也跟广大的想要走上创业之路的年轻朋友们说一句:「开弓没有回头箭」(笑)。创业,开公司,是一件非常需要技术,非常专业,非常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哪有想象那么简单。但是假设如戏现金流再断一次,我会放弃么,不会。


Q:2016 就要结束了,这一年如戏的整体发展你满意么?

如果从各方各面的整体角度去看,目前我们达成的阶段还差强人意。如果单就团队层面讲,我是满意的。对于一个新型的初创公司,团队内部的协调分工配合管理是一个看上去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内容,今年我们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变动和调整,可以说已经慢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公司的方式;

同时如戏作为一家「新」公司,不仅指公司新,业务也是新型的。如戏如今涉及的业务目前在国内可以说还是空白的,前面尝试的「前辈」当然有,然而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可供参考学习的套路,他们相对还是传统「玩资源」的方式,没有一个现成适用的商业路径。我们要摸索出一个自己的方法,摸索出怎样有效地将编剧团结起来,提高编剧专业水准,从而回馈给观众们以好故事。这是我们已经初具规模的一个工作方式。


Q:2017 年,对如戏有什么期待?

不倒闭。(笑)
本文为作者 如戏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5336
「如戏」有一个理想——为全世界的影视行业从业者提供一个温馨的客栈。在我们看来,所有正在、准备乃至曾经为电影奉献着青春和热情的人,都是如戏小栈的客人。
扫码关注
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