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为什么会为一部影片争得头破血流?
本文作者/如戏 ID:汪忆岚。
注:本文版权归「如戏」用户所有,转载请与如戏君联系。
《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
观众一般在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总是禁不住讨论对其中剧情、人物的感觉,对某个场景或者细节做出评价,各花入各眼。有人觉得浪漫,有人可能会觉得肉麻;有人觉得悲痛,有人可能会觉得狗血;有人觉得好笑逗乐,有人可能会觉得低级嫌恶。
不过总的来说以上差异并不算明显争端,只属于个人趣味不同而已,大部分朋友都会相视一笑表示理解,或者干脆懒得解释辩护,顶多私下腹诽对方的品位。
但也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对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产生重大意见分歧、质疑影片的主题,甚至毫无来由地为一部电影争得头破血流。这又是为啥呢?
《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
一、观众看电影的态度:照镜子、做梦、玩游戏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观众因所处的历史、地域、背景、阶层的不同,会形成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不同,影响到每个人观影态度的不同,对电影里的故事、人物、主题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通过看电影,有人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世界与自我,有人满足了在现实世界被压抑了的需求,有人像孩童做游戏一样自由地无功利无目的地获得放松娱乐。如果我们把照镜子看做一种现实主义的心理需求,那么做梦和玩游戏便可归于浪漫主义的心理需求。还有电影既能让观众照镜子,又能让观众做梦,并且还能玩得很尽兴。
《盗梦空间》就是一个现实与梦境、时间与空间、意识和潜意识等多重世界纠缠在一起又引起巨大商业反响的经典例子。我们之所以可以在这么复杂的形式结构中把握故事内容,就是因为认准了影片的基本主题:爱与被爱。主要人物的行为动机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父子亲情、男女爱情都是不证白明地存在于大多数观众心灵深处的共同情感主题,因此即使我们在观影时也像《盗梦空间》中描述的那样有着一道道防御机制,即使我们对于造梦机制与片内探讨的时间哲学感到困惑,但并不妨碍我们对故事和主题的理解。
那些被压抑的、被放大的、被隐藏的、被虚张声势的各种需求,构成了电影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有时候,电影的创作者甚至都无法说清楚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一个什么具体的主题,或者他/她想要表达的某个主题却偏偏被人误读成了另一个主题也是常有的事。
态度的暖昧不清,使得电影充满了一种莫可名状的魅力,电影理论家们也在不断地探寻着电影和人的意识之间的关系。英国皇后乐队有首摇漆歌曲名为 Show must go on,无论戏里戏外,都充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究竟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看戏的人和演戏的人有时候竟也分不清楚彼此了,但在镜中月水中花里,又必须有一个可以为之坚持的“锚”,好让我们的意识在繁复动荡的大海中不随波逐流,有所定、有所靠,这个“锚”是在我们精神内部一套逻辑自洽的体系,是我们看待外部世界的视角态度,是“我”之所以为“我”的证明。
然而“我是谁”这一斯芬克斯之谜又偏偏难以言喻,很多事情如果离开了体验,是无法通过别人的描述或者间接经验来获得相应感悟的。因此,我们需要镜子来借鉴,需要通过做梦去检验,需要以游戏排解种种求而不得的焦虑,经历层层去伪存真,留到最后的就是那个明心见性的“自我”。
《邦妮和克莱德》又名雌雄大盗 Bonnie and Clyde,1967
二、观众看到的电影:主题、内容、形式及其复杂性
如果我们把从电影里获取到的信息分为三个层次:精神、情感和视听,那么三者分别对应的就是电影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精神主题作用于大脑,情感内容作用于心灵,视听形式作用于感官。这就可以多少解释了为什么有人爱看动作大片.有人爱看情节剧,有人爱看艺术电影:追求官能快感的观众,看重震撼的影音效果;追求情感体验的观众,看重感人的故事人物;追求精神共鸣的观众,看重深刻的主题思想。
电影的主题,类似于中心思想,即影片内部所包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或者可以称为一种哲学、一种倾向、一种意识形态。电影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故事,可以是真实题材的记述或者某种现象的展示,可以是支离破碎的情绪性拼接,可以是完整的情感表达,也可以是欲望的宣泄。它包括情节、人物、结构等元素。根据对情节安排的原则,分为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三种类型。电影的形式,是组成电影的技术手段及艺术手段,诸如摄影、声音、剪辑、美术、表演、特效、场面调度等元素,每种元素内部又有多种影响因子,构成元素不同的风格特征,经过彼此交换组合,再产生丰富多样的形式。
有些电影的主题、内容、形式清晰简明,容易把握,易于接受,比如在《蒂凡尼的早餐》中,尽管奥黛丽·赫本饰演的纽约上流交际花放弃爱情选择了金钱,但故事的结尾,我们可以和她一起通过一系列波折意识到独享“蒂凡尼早餐”远不如和相爱之人一起吃一顿“爱情早餐”更甜蜜奢侈,爱情最终会打败物质主义。
但是,电影形式上带来的官能快感、内容上带来的情感共鸣,很多时候不仅无助于我们理解主题,甚至会让人对主题产生拒斥心理。因为就整体而言,看电影的态度和电影所具备的社会功效的历史变迁,与整个社会背景环境的变迁有某种共振的关系,更影响到观众对电影主题的理解、认可和接受的范围、途径、程度。
比如同样以展示爱情和物欲为内容的《邦妮和克莱德》,以个人主义对抗社会的主题被隐藏在了雌雄大盗横行的故事里,反映了部分现实,更深刻地揭示了整个时代的群体性心理症候,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类表而上的反社会,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但一个不了解电影历史背景的保守主义观众,很可能会看上半个小时就愤怒得跳起来。
讲述富家女和流浪汉爱情的《新桥恋人》,流浪汉外表丑陋.阶级低下,但面对爱情内心却壮丽至美如烟花般灿烂,影片以一系列形式感强烈的手段去展现内容、表达感情。在有些人眼中这样的感情并不符合标准爱情的定义,它既不稳定,又存着欺骗.带着自私的占有欲和卑微怯懦.但另一磐人正因为汶份感情的不光明不正大不正确而爱上了这部电影。
还是关于爱情,影片《云上的日子》用了四段小情节来讲述欲望和邂逅,节奏冗长、内容散漫、主题深邃,以一种抽离的态度思考情欲。可是无可避免的会有人觉得其中的法式情调浮躁轻佻,哲理性的对白牵强附会,支离破碎的故事内容莫名其妙。
除了和别人的差异之外,我们自己的观影态度和爱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我们在深感电影复杂的同时也会深感人性的复杂,更会间或联系到自我的复杂,不妨设想一下,15 岁的你和 25 岁的你,如果相遇,会不会因为对一部电影有不同的看法而吵起来呢?
《新桥恋人》Lovers on the Bridge,1991
三、观众的“自我”与电影中的“价值观”:认同、怀疑、割裂
理论家们把电影的作用分为讲道理和娱乐,而实际上大部分电影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情感,因此传统故事片大体而言是种以情动人的艺术。当道理、娱乐、感情统一时,观众看到了一种既被自己认同也被社会认同了的“自我”;当道理、娱乐、感情无法统一时,观众会看到被自己否定但被社会认同的“自我”,就是怀疑的“自我”;也会看到被自己认同但被社会怀疑的“自我”,就是割裂的“自我”。
一部电影里塑造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博得我们的移情,达到对该片主题的认同;也可能这部电影的人物让我们感到怀疑,价值观受到挑战;或者人物与表面的内容形式割裂开来,生发出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
人物价值观与电影内部价值观一致时,观众可以轻而易举地直接通过认同人物来认同价值观,这类电影只需通过塑造一名可信而富有魅力的人物,即可传递出主题。但也正是由于这类影片中的主人公价值观非常清晰,人物的内部矛盾也就相应削弱,心理的挣扎纠结少了,只能用外部矛盾激烈的故事来体现戏剧性冲突,比如“碟中谍”系列、《阿甘正传》。
人物的价值观在影片中出现了前后变化时,也就是观众开始怀疑这个人物是否正确的时候,人物性格在故事内部也就得到了成长的机会,通过认可这一变化过程,观众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次成长,心灵受到一次启迪。不少励志片、青春片都用了这套手法把我们激励得富于勇气和希望,爱情片也会用人物前后感情的反复来加强我们对来之不易的真情的悸动。
当人物的价值观模棱两可亦正亦邪复杂多变时,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就很难揣测了,但观众仍然会被电影独特的形式、营造的情绪所感染,然后通过思考而得出关于影片主题的判断。
一部电影在形式上的风格也可以影响到观众对于价值观的认识。
有些影响是直接的:比如,《战舰波将金号》中严谨的构图和各式蒙太奇,渲染出紧张气氛,隐喻主题煽动性极强;《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中表现主义风格的美术设计阴森诡异令人不寒而栗;《奇遇》中对空间的展现方式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通、疏离和孤独。
有些影响是综合的、间接的:如《陆上行舟》用一个完整而疯狂的故事表达了理想主义者用坚定的知行合一的狂热行为穿越了自然的界限,尽管内容是浪漫主义的,但表现形式是纪实性的;《暖暖内含光》错乱时空的故事在宿命掩映下其实有一颗关于爱情的内核,这一个基本主题似乎更容易让人在眼花缭乱中看得下去;现代主义影片《八部半》用隐喻手段探讨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要想看懂参透,需具备一定的精神分析能力,对电影叙事语言语法了解熟悉。
随着整个世界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不同的主题搭配不同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而观众的“自我”也由于外界的纷繁复杂而隐藏得更深,更不易捉摸。
观众变得见多识广,对电影的每一环节每一类型耳熟能详,对陈词滥调缺乏耐心,并不容易为某部电影而感动。电影作用于人的思维、情感、感官的方式也就更加多样了。
《战舰波将金号》Bronenosets Potyomkin,1925
本文为作者 如戏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