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激烈批评贾樟柯?

2015-06-29 22:53

618日, 贾樟柯新片《山河故人》在上海电影节举行了盛大的中国首映。这部电影对贾樟柯导演意义非比寻常,因为该片是贾导在《二十四城记》后时隔七年又一次在中国影院上映的作品。前年《天注定》虽然摘得戛纳最佳编剧奖,却未通过广电总局审查,遗憾未能上映。而这次在戛纳一无所获的《山河故人》却有幸能够与中国观众见面。


然而在上海电影节首映之后,许多影评人第一时间措辞严厉批评了《山河故人》。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声音讨伐贾樟柯,认为他的电影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过度地讨好西方影评人,是谄媚欧美的电影。

贾樟柯的电影用现实主义手法揭露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贫穷的三四线县城,工业化的废墟以及格格不入的高科技产品,这些图像交织在一起,迸发出强烈的讽刺意味,深得西方电影人的追捧,也真实反映了70后那一辈人的青春。


在欧美,评论家和影迷一度非常追捧此类作品,例如王兵的纪录片《铁西区》,他们认同这类影片中中国荒凉和残破的景象,这大多源自欧美观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同时欧洲电影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主义传统,他们喜欢电影描述真实人物的真实生活。因此贾樟柯的电影在欧洲收到欢迎和褒奖。


《铁西区剧照》


然而中国的80后,甚至85后年轻人,对于这种城镇化的时代变迁并无强烈的情感记忆,所以对贾樟柯偏爱的这类社会底层人物和废墟化的城镇景象并不敏感。因此当他们在电影院,尤其是在西方留学的年轻人看到那些图像,很难认同,自然认为那是贾樟柯为了迎合西方刻意而为。实际上讨好欧美的电影也的确存在。



不过批评《山河故人》迎合西方审美是不公道的,这部电影可说是贾樟柯电影中最娱乐和最清新的,也最适合普通观众观看。即使《山河故人》的故事还是发生在那个衰败的山西县城汾阳,有着收入卑微的煤矿工人,有过年唱戏的群众,但我们从那宛如日剧中出现的绿色火车站看出,这部影片已经不再那么悲伤和批判了。



《天注定》是小人物在社会绝境中的怒吼和反击,带有同归于尽的毁灭性,所以未能通过审查;但这些强烈的反叛在《山河故人》中几乎不存在。正如贾樟柯自己说拍摄《山河故人》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不要忘记那些美好的情义。所以说贾樟柯这部电影是为普罗大众拍摄的,他消磨了自己电影中的批判性来增强娱乐性。也可能导演考虑了审查的原因。


正因为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性不足,着力于人性中美好的情感,影评人又纷纷抱怨此片过于肤浅。《山河故人》比起贾导之前的作品的确过于浅显,但这何尝不是他为了吸纳更多观众而做的努力。他刻意使电影商业化了一些。比起现在电影院内那些毫无意义的商业片,《山河故人》不论是在立意还是思想上都要高出几千倍。我们不能胁迫莫言的文章一定要批判政府,我们一样也不能强求贾樟柯的电影一定要批判社会问题,何况他已经做得很好。


不过正如很多评论而言,《山河故人》没有很多新意,我们对贾樟柯的电影语言越来越审美疲劳,尤其是大量简单直白的影像符号的运用。我们不清楚贾樟柯导演是否江郎才尽,毕竟在《山河故人》中那些刻意重复的符号的确没有任何新意。欧美金曲、迪斯科舞蹈、烟花、高铁、卡住的运煤车、笼中虎以及坠毁的飞机等等都是很容易被解读的符号。这就如同诗歌,一旦被解读,就会变得寡然无味。


说起来以上种种都不算《山河故人》的问题,最应该批评贾樟柯导演在于该片拍摄前后手法不统一,尤其是中国部分和澳大利亚部分完全令人觉得像两个导演拍摄出来的作品。贾樟柯的电影很有风格,容易辨认,从长镜头到克制的表演,然而这些在澳大利亚部分不是很明显。

据说影片为了赶在戛纳电影节上映,拍摄周期大大缩短,可能这才是《山河故人》的病症所在。即便这样,《山河故人》也是今年国内影院最值得期待的华语电影之一!



版权信息

本文为要有电影(微信号:Be_Cinephile)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要有电影ID

本文为作者 要有电影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6427

要有电影

点击了解更多
要有电影是一群热爱影视的年轻人创建的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立志成为海内外电影人交流的平台。我们发布新鲜辛辣的影视评论,发布最新的海内外电影资讯,推荐新奇特别的电影。
扫码关注
要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