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郁公开课(二):摄影机也是演员 ,《南京!南京!》真实感的形成

  曹郁:“诗意·写实” 谈我的影像风格
第二讲|摄影机也是演员-《南京!南京!》真实感的形成



-------以下文字实录-------

当陆川告诉我拍《南京!南京!》或者《南京大屠杀》的时候,那时候不叫《南京!南京!》,我们都觉得很兴奋,因为这是一个很史诗的题材。我们开始筹划这个,后来有一些别的干扰,等到2007年的时候,我们正式开始拍这个戏,先让大家看一下,有一个感觉吧。

大家看到这是一个场面很大的电影,当年花了八千万的制作费,所以绝对是一个大成本的电影,因为它是在2007年时候的八千万,比我们现在《鬼吹灯》1个多亿其实还要高。

这个东西这么大的一个命题,对于导演对于摄影师来说,困难其实都很强,怎么能表现,用什么方法表现,我们也是找了很久。直到我们去看到抗俘馆的时候,完全被震惊了。 是什么让我们震惊了呢?它里面放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是日本人枪决他们之前给他们拍的。这些人的表情完全把我们震惊了,因为,他那个目光非常非常的坚定。 当时就被震惊了,因为整个这个博物馆里全部都是大的照片,很大的照片房。我当时想,我说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电影拍成黑白的,很明显,黑白电影有一种精神提纯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肖像,黑白的比彩色的耐看的原因。因为他把色彩去掉了,当把色彩去掉的时候,说白了就变得抽象了,因为它不再是眼睛看到,眼睛里是不可能看到黑白的影像,所以自然有一种精神提纯的作用,这种精神提纯的作用,非常适合于拍《南京!南京!》。第一,它是历史题材,第二你主要拍的是人物,别的东西就都不会形成一种干扰。当然在这里也有一些私心杂念, 比如说《辛德勒的名单》就是黑白的, 咱们是不是在学《辛德勒的名单》。但是抛去这些私心杂念,你会发现它确实很适合用黑白来拍摄。

第二个,只有黑白肯定是不够的,我们有八千万投资,我们应该怎么拍?这里面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视点选择问题。所以我们最后正式的试片的时候,就用过这种方式,就是肩扛摄影,然后用广角镜头,像罗伯特卡帕(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一样,他那时候用莱卡35镜头,换算成电影的可能27、25什么的。这是我们的主镜头,他拍照片的时候肯定是跟着战士同时在跑,所以我们也是这样在跑,又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光线怎么处理?当时我跟陆川有一个争论,他希望是完全的记录,就像报纸的那种感觉,然后我就希望有一种不一样的黑白,当时我们就试了很多种黑白的胶片,所以那时候我们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有点像罗伯特弗兰克(20世纪美国摄影大师)的那种黑白的反差是比较柔和的。

在这里面我其实想说一个东西,黑白其实可以产生色彩感的,其实它就是靠反差和颗粒,越强的反差,越强的颗粒感,越锐利,越接近于彩色电影里的冷色调。反过来,越柔和的、越细颗粒的越接近于暖色调给人一种温暖感。所以我们在《南京!南京!》里面,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一个MP镜头,这个大家可能知道,MP镜头拍摄非常锐利的镜头,最锐利的镜头。但是我们除了有一段角川去找慰安妇,他们有一段也不是叫爱情,一种很奇怪的情感,在描述这个情感的时候,也是角川这个主角唯一觉得很温暖的时刻,我们故意换成库克,你也知道库克S4的镜头,那个镜头是非常柔和的一个镜头,所以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差感。

这种拍摄实际上我们俩人都没尝试过, 最终我们还是采取了一个即兴的方式。就是这场戏由陆川先来安排演员来排练,我来架设灯光,架设出灯光以后,有一个气氛。然后我就在这看着他拍,拍完以后,直接把摄像机扛上然后就拍了,拍完了一条,完整的把这个戏拍下来,如果有些不是特别理想的时候,我们要再拍一条,又是完整的把它拍下来。所以对摄影师要求其实是非常非常高,因为它完全完全即兴,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要求都非常高。包括焦点员,我们焦点员非常非常棒,因为我们几乎是用最大光孔拍摄的,如果你们拍过你们都知道,焦点是非常难跟的,而且是即兴拍摄,地上没有这种记号,只有一个大概的位置,只知道演员大概会坐下站起来,至于到什么位置,你并不清楚。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你做出很多即兴的反应。

我在这说摄影机也是演员,为什么是演员呢?因为在《可可西里》的时候实际上你看不到太多的摄影机的感觉,你只是看演员在表演。这是大部分好莱坞电影或者是商业电影需要的一种东西。不要看到摄影师,只看到演员故事。但是在这个戏里面,你强烈的感觉到摄影机的存在。基本上每天都是做一个360度的三围的运动,你扛着摄影机,根据你的情感的需求度,一会儿靠近他,一会儿远离他,一会儿高一点,一会儿低一点。然后,就是摄影机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先给大家放一个片断,日本人第一次进入到一个教堂,他发现有很多中国的伤兵和中国的难民藏在里面,其实他们作为一个男主角,他是非常恐慌的站在一个异国的人群当中。如果按照《可可西里》的方式,那他就是只要表演就可以了。但是,这里面摄影机和光线都参与到了,他有情绪的塑造,跟《可可西里》的反差很大。大家可以先看一下。(《南京!南京!》片断一)

大家看到这个片断应该感觉和《可可西里》是完全不一样,它非常强的主观性。包括摄影机围绕人的那种旋转,镜头的这种眩光都突出了他这个情绪。这也是我们当时想达到的效果,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时我记得我跟他们说,我特别希望感觉你是日本队伍或者是中国队伍看剧情其中的一个人。感觉就像你跟随在他们身边一样,是这种感受。

另外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镜头其实是非常锐利的,比《可可西里》要锐利很多。当时也是为了制造这种真实感。就是说我希望这个人物观众在看的时候,能感觉人清晰到,好象从萤幕上走下来,有这样一种感受。所以用了一种最锐利的镜头来拍摄。大概这是一个影片总体的一个摄影处理的办法。

我想重点介绍一下打仗是怎么拍的。我觉得《南京!南京!》的巷战应该是国产电影里水平最高的,这一点我也很有自信。但是在最初的时候,我们是很茫然的,因为没有拍过打仗的戏。也是第一次见到烟火师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就试拍了一下,发现总觉得那么像现在很多国产戏那么假,为什么?后来我就去研究《拯救大兵瑞恩》,为什么他们拍的那么像真的呢?后来我就发现了一个规律,我相信你们都看过《拯救大兵瑞恩》,印象中他应该是一个分切特别碎的电影剪切特别多那个意思,但是实际上《拯救大兵瑞恩》大部分是通过长镜头来构成的。正因为它是长镜头的,但是因为人物运动的速度特别快,然后方向也特别多。他会给你感觉似乎是分切的,但是其实并不是,所以他第一有一种连贯感。但是仅仅有连贯感是不够的。最后发现其实这种战斗的场面,要想产生真实感,最重要的点是你要在一个镜头里,一个画框里产生因果关系,简单说你在一个画面里拍“嗙”我开一枪对面这个人就倒下了,你在一个镜头里拍到这个的时候,如果烟火没有问题,它就会像真的。而大部分电影在拍的时候,尤其是国产的一些电影,他会先拍你“嗙”开了一枪,再拍那边倒了。《拯救大兵瑞恩》就非常好的掌握了这一点,它绝对把因果关系,基本上绝大部分镜头都会在同一个镜头里,同一个取景框里表达出来,所以你觉得非常的真实。

掌握了这两点以后,我们就开始了一个在《南京!南京!》里面的一个段落,我们也拍了20天在天津。在拍得时候,全都是连贯拍摄的。按常规的拍,最后剪辑的时候把它切开了,拍的时候全部是连贯的,而且基本上遵循那种,在一个画框里的时候,表达因果的关系。非常非常的艰难。因为我们都没想到,布一个炸点就需要三个小时,一次没炸好又需要三个小时。然后,这个时候组内就很焦虑,觉得这一段怎么也拍不过去了。对这块我们用了后来也用了最多的摄影机,用了四个摄影机,藏在不同的地方,然后当需要拍一个连贯的长镜头的时候,你很容易拍穿帮,但是呢不用多机位你又拍不完,那怎么办?你必须核对这个炸点去布,我们就采取了一个接力的办法。第一段镜头拍到这的时候最完美,比如拍到墙边上,第一台摄影机就停了,第二个摄影机继续拍,再拍到另外一个地方,第二台摄影机再停,再换第三台摄影机。同步的我们就分成了大概三到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拍自己的镜头。在这里面,其实我也特别想讲一个团队的概念,这个团队的潜能是非常强的。这里面说白了是有三到四个摄影师拍的,一个摄影师没有一个好的团队,他是不可能做一个好的摄影指导的。

我们其实拍《南京!南京!》主要用了三个镜头,一个75拍非常近的特写,40拍到正常的特写,27镜头是一个主镜头。所有爆炸产生的颗粒都非常的清晰,这个必须要收快门才达到。另外还有一个,和烟火的配合。以前老的我们用的也是八一厂烟火,不是什么韩国人。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嘣一大火球就出来了。然后,我们跟他争论,他仍的是一个手榴弹,不会产生一个大火球,所以我们首先是跟烟火沟通这些事,决定我们不要国产电影里面的大火球,要炸出颗粒感。所以他们后来也试了很多种方法,现在看效果还是挺好的,用了很多气爆,当然还有土招,也有TNT什么的。最终把大火球解决了,产生的是真正的颗粒感和碎砖石的效果,这一点是很大的变化。

另外,从黑白影像上说,在这里面,其实大家会看到很多的土,基本上每天拍完了,我们早上出去是谁,晚上回来基本上认不出来了。但是炸什么样的土,对于黑白电影来说也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影调的控制。你在这种环境里是不可能用任何灯光设备的,那是不可能靠的近的,怎么调节反差呢?你看背景里很多时候是有烟的。如果画面反差差一点意思,我就会让他放黑烟多点黑的部分,如果天太黑了,我们就让他放点白的烟,让画面高光亮一点。像这些其实都是非常有用的经验。

而且在这部戏里面大家看到还是很真实的。这个真实也是我特别想说的,不仅在于导演对这个品质的要求和资料的研究上面,很多也在于导演摄影师美术师的配合。我们希望拍的东西有质感。那好什么东西有质感?在摄影机记录完了以后,经过DI处理,变成黑白的输出胶片,什么叫有质感,很简单的一个东西,比如说血,大伙都觉得,比如眼睛看化妆师化了一个血,你觉得很像。可是如果你们有机会去拍黑白片,就会有这种感觉,一个人满脸都是血看着特别可怕,可是你拍出来以后,你会觉得他脸上充满了泥水,它只是像泥水糊了一脸,不像血,因为红颜色在黑白里面只是一种深灰色。它就很像墨水涂在脸上,所以我们最后血已经变成黑红的颜色,搀了别的东西,你用眼睛看,已经觉得极其可怕,极其假的程度,他在电影里拍出来的时候,在黑白电影里拍出来的时候,是非常真实的,你想象中血应该有的粘稠度和那种灰度。我想给大家说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想拍一个你的作品,你必须用心到这个程度,这是第一。第二,导演、摄影、美术三位一体,这三个人必须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且导演要说服制片人,让你们这么去花钱,天天去做测试,那时候胶片是要钱,它不像现在数字不要钱,同时美术师也愿意给你做这些测试,所以美术师和导演和摄影师配合是最重要的,所以才会产生这么真实的一个效果。

放这段意思呢一个是让大家看到烟雾起到的作用,另外一个这个比较接近我们拍摄时候长镜头的速度,没有太经过剪辑的这样一个感觉。然后放一段戏也是《金陵十三钗》后来拍的那段,在教堂里面有很多妓女,自愿去当慰安妇的这么一个戏。在这块为什么专门给大家放这块呢?是因为黑白片里面,我希望的还是那句话,不是简单的写实,需要有精神感,精神感在黑白里面当然是通过光影才能实现出来的。特别是通过高光的感觉。那在这里面大家能看到,教堂里有很多光束照进来,然后她在举手的时候,手是在很圣洁的光里面。在这里面,有一个很难的地方,第一个是人很多,我们需要用多机来拍摄,大概用五台摄影机拍。另外一个最难的一点是这个教堂的外面,他是在天津的市区,外面是两个玻璃的商业楼,这两个楼正好在南面。那也就说你想拍这种效果只能每天11点到1点,其他时间这个教堂也是没有这个光束的。这里面实际上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就是导演和摄影的配合。因为我们这个教堂的戏,整个教堂部分也拍了大概十天左右,他是每天把这个举手的这段戏安排在这个点,我们拍到1点钟,另外这里面还有一些混合的镜头是晚上拍摄的,实际上我们有非常多的灯拍日景的感觉,最后完成效果还不错,基本上是看不出来的。(《南京!南京!》教堂场景)

他这个情感不仅在于除了内容和音乐,摄影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用光很圣洁的,我自己也喜欢有一个镜头,那个手举在光束里,光束里全部是颗粒灰尘的感觉,非常美的一种东西。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摄影师必须得有态度的。有很多人会以为,比如纪录片没有态度,其实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不可回避的一个东西。在这里面实际上我们费了那么大劲,每天调整剧组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就是因为我们想表达一种情感。利用光来表达情感,我相信大家也都能够感受到。

我给大家放一个我们的拍摄花絮,我想让大家看的有两个事,第一个是摄影机跟人的距离。你们会发现摄影机离人都很近,这也决定了这个电影很真实的那种东西。第二个是我们是双机位来拍摄的。第三个,不管是我拍还是另外一个赫雷拍,身体都是随着演员的表演在调整。所以才会形成那种亲密的感觉。(花絮)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其实要看的主要一个感觉就是想说明,我的这个标题,就是说摄影机也是一个演员,大家可以看到那个摄影机,完全自由的在演员身边,跟着他一起呼吸他的节奏在运动,跟着他的情绪的节奏在运动,然后你的情感,大部分是通过摄影机的视角来表达,有些时候是通过光线的感受来表达。又是一次非常特殊的体验,也是一个很过瘾的一次拍摄的经历。

接下来请看下一讲:(三)诗意的写实:《鬼吹灯》 商业电影中的自我表达


本文为作者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3503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点击了解更多
旨在集合影视制作工业化流程中最优秀的创作者,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分享传播成功的经验和最前沿的思考; 我们期待这样的分享传播能够给行业带来工业化制作的基本常识;同时期待能够在国内推动对工业化制作流程中各环节的基本认知和尊重; 以期对国内影视制作的工业化生态环境的优化有所帮助。
扫码关注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