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幕后】如何拍出好莱坞质感的影片
旅美青年导演和子秦,携手《异形》系列、《星际迷航》等好莱坞大片的制作团队成员,倾力打造的集爆破、枪战、高科技、谍战为一体的《先驱者》,一经登陆国内,便受到业界重量级媒体《科幻世界》、我爱科幻网等关注,在科幻界知名人士吴岩、电子骑士的推荐下,引发追捧与热议。(观看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read more)
惊迷君带着观影者的疑问,对话和子秦,从阴谋论者电影的创意,学生作品如何突破枪战、爆破及VFX特效难关,到中美“科幻电影”的不同,为您破解一个个谜团。
《先驱者》在洛杉矶电影节、国际BEST SHORTS最佳短片竞赛、加州国际短片电影节、坎昆国际金卵电影节等众多国际电影节中均斩获大奖。图为和子秦导演在洛杉矶电影节颁奖现场,该片获得五项大奖。
影片的创作灵感
“如果你有一个你认为最好的想法,经过各种障碍和质疑,最后你还是觉得它是发自于你内心的,是最好的,那么你就有义务把它表达出来。”
惊迷影视:本片灵感来源或者说创作契机是?
和子秦:有时候的一个题材或者说一个故事的出发点可能是灵光闪现的一个火花,但其实深究原因,一定有其可追溯的源头。《先驱者》就是这样。最开始我只是想讲一个阴谋的故事,说起阴谋不得不提阴谋论 (Conspiracy Theory)。阴谋论是一种在西方影响很广泛的一种“理论”,所包含信息量之大横跨领域之广,甚至后来发展成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在中国,阴谋论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流传。一个是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另一个就是学者何新关于共济会的理论。而我开始接触阴谋论的原因很诡异,几年前我在同一时间先后拜读了老子《道德经》,和John Perkins的《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这两者之间的内容融合自己之前的阅读储备,发生了奇异的化学反应。
这其中的原因有些复杂,我可以讲上几天几夜,但是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对于“真相”有了全新的解读,也一定程度颠覆了整个世界观。对于我来说,真相是一种处于“媒体口中的世界”与“阴谋论者的世界”之间的存在。我甚至发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各种记载和艺术作品从来没有缺乏关于此类故事的描述。且不细究广为流传阴谋理论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成分,但是它毋庸置疑是个很好的戏剧故事来源。
而我本人对人类现代史的一个阶段非常感兴趣——美苏冷战时期,先驱者的创作初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题材的处理形式,我借鉴了上个世纪70年代经典动作悬疑的拍法,例如法国贩毒网(French Connection)。希望这种处理可以带出一种时代感。
惊迷影视:作为学生作品,创作并拍摄这样一部集枪战、爆破和科幻为一体的作品,当初一定是有着相当大的勇气,可以和我们讲讲吗?
和子秦:蛮有意思的是,当时并没有这样一个想法说是要拍出多大的制作效果或是一定要多少的特效部分比例,因为我对电脑特效包括成本的控制上也是持保守和谨慎态度。在剧本过程中,只想过如何表现这样的一个故事,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比较适合,然后尽量把它视觉化得表现出来。之后我就会考虑如何在现有预算中做出来我满意的效果。我在中间过程中的工作阶段更多的是:提出命题——发现问题——提出并不断修正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当然了我同意拍电影是需要一些勇气,但是我本身就是一个冒险者(Risk taker),挺享受这种挑战感觉。
分享一个剧本过程中的小故事,我学校的的剧本导师和导演老师在看了我的剧本后,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关于制作和如何呈现科幻+年代戏的这个问题上,他们都不支持我拍,哪怕是看了我做的预算计划也觉得是远远不够的。我虚心得听取了支持和反对我拍摄这个题材的各方意见,并专注在故事核心和形式上。
几个月之后,《先驱者》终于完成,在毕业作品成功展映之后,剧本导师Greg Marcks(代表作《11:14》、《夺命手机》 Echelon Conspiracy)亲自找到我,收回了之前的对我的决定不支持的看法。这件事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那就是——如果你有一个你认为最好的想法,经过各种障碍和质疑,最后你还是觉得它是发自于你内心,它是最好的,那么你就有义务把它表达出来,那就去做吧!
剧 照
惊迷影视: 片末引用尼古拉·特斯拉的话“我的看法不会被世界左右,生命的价值不会随躯壳消失”,是想表达什么或者致敬什么?
和子秦:英文片名Forerunner这个词引自于圣经,是一种先锋精神。这些先驱者的意义就是推进世界的发展,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都没有在当时受到应得的待遇甚至会遭受非人的待遇,并且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从未停止。
对于我来说人类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生物群体,这就是它悲剧性的一点。它不仅仅无法与所在环境进行很好的沟通,而且在本种族内部也是如此。这会成为我今后拍摄科幻电影的一个恒久主题。
惊迷影视: 拍摄本片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和子秦:《先驱者》对于我来说的最大的挑战是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精力的调配和对工作流程节奏的把控。本片拥有繁杂电脑特效(3D物体、爆炸、枪战)、动作场景(肉搏和枪战)和还原上世纪70年代的视觉设计(置景、服装、道具等),但同时我又要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指导并关注演员表演上。
试想你要对一个很具体的规定情境下的人物的准确建立,而且是在70年代的环境下,对于之前没有经历过这种性质影片的导演来说,如何分配精力和调整工作节奏是一个蛮有学问的问题,当时就出现了体力跟不上脑力的情况。但是我觉得这一切都是特别值得,因为《先驱者》之后,我感觉整个人都升级了。当然了如果之后主导预算规模较大的影片,作为导演我不需要做这么多工作,但是通过这次经历我学会了更多于团队沟通和如何贯彻导演决定的经验。对于我来说,导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此。
技术难关逐个攻破
“影视制作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各个部门工作积累的总和,不是单独某个因素就可以呈现出来。如果一个影片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不成功的。”
惊迷影视:影片布景显得比较真实而不突兀,规避了同类题材作品常见的穿帮情景,有什么特别的技巧?
和子秦:关于布景、美术设计方面,我和摄影师张寓、美术设计Kim Bailey(代表作品《金百利》、《异形4》、《星际迷航》等)各自都搜集了大量的参考素材,网络图片、电影片段、杂志片段、摄影作品,为的就是能够尽量准确还原冷战时期美国的一个地下工事的场景,其中包括整体环境的质感,墙壁的质感,家具、道具、服装和灯光的处理。
我觉得影视制作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各个部门工作积累的总和,不是单独某个因素就可以呈现出来。如果一个影片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不成功的。
惊迷影视: 片中的动作爆破场景有什么独特的拍摄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和子秦:关于爆破的场景,之前我做了很多的调度和故事板镜头的设计,但是因为场地的原因不得不到现场修改。但是幸运的是我的摄影团队是非常棒,保证质量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超乎想象的素材(Coverage)。最近一、两年我持续积累优秀动作影片的集中针对研究,目前如果有动作场景的影片,我应该会处理得更加得心应手,也会有意识的创造出独特的视觉风格。
另外,我和特效总监Alessandro就关于爆破枪战的特效部分准备了挺长时间,在拍摄之前Alessandro和我搜集了大量的场景参考和爆炸形态上的视觉参考,就像美术设计的参考一样,这些大量的视觉资料有效了协助我们之间的沟通。
剧 照
惊迷影视:相较于国内的同类型题材作品,本片在VFX电脑特效有一定突破,在你看来,是什么在这方面给了你重要的影响呢?
和子秦:在VFX方面,不得不提的是几部电影对我的影响: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异形3》(对,就是反响不太好的大卫·芬奇导演的那部)、克里斯托弗·诺兰《针锋相对》之后的电影,以及尼尔·布洛姆坎普的《第九区》。
这几部电影都是在电影特效CGI和现场特效、模型结合得比较好的。我在特效使用上是趋于保守派的,如果资金允许,我会建议能实拍的实拍,不能实拍的结合VFX处理,但是减少整体视觉元素VFX化的机会。
我一直认为观众潜意识上对“真实”是非常敏感的,realistic的必要性表现在各个题材中的处理。就目前的技术来说,不管电脑特效做得再好,还是无法拥有实拍实景的真实质感。
惊迷影视:电影中许多设计手稿都是出自你手,之前有类似的绘画设计经验吗?美国拍片的特效预览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和子秦:工作流程是这样:通常我对我的故事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具体到建筑结构和质感都会有一个视觉的概念,我会先根据脑中的想法画出初稿,之后我会发给概念设计师团队对某些主要的情节时刻或场景进行修改、上色,最终成稿,作为拍摄的重要视觉参考。这与好莱坞的工业制作流程是一样的。
在这基础上,如果有一些以动作场景和特效场景为主的段落,美国的工业影视制作大部分会做视觉预览动画(Previsualization),简单讲就是用maya,3dmax或blender等3D软件制作稍微粗略的材质模型,加上人物动作和环境,和较为复杂的摄影机运动,对未来需要拍摄的镜头段落进行预览。
这种流程大大降低了现场拍摄与后期特效因不匹配而无法达到制片方要求的可能,中国的科幻或特效电影需要腾飞这是不可越过的一环。
我之前没有太多的绘画经验,只是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美术的基础,如素描,色彩基础和透视,之后因为学业渐渐繁忙就放弃了,但是不可否认这些能力在今天都发挥了作用。
导演会一些手绘,可以大大减少沟通时间成本,这方面比较厉害的国外比如雷特里·斯科特(代表作品《异形》、《普罗米修斯》、《黑鹰坠落》等),国内比如徐克等。
惊迷影视: 能否分享一下枪战声音效果的制作经验?
和子秦:枪战声音效果对于声音设计师是一项不小挑战,除了枪支发射子弹和装弹,甚至空弹壳掉落地上的质感、空间感上有着具体的感念,而且一定要对有关剧情使用的枪械型号有一定了解,不同枪械的型号在发射时发出的火光和声音都有较大区别。
这里透漏一个有趣的关于枪支弹焰的例子,好莱坞大部分商业电影,特别是90年代的动作电影,弹焰的效果都是极其夸张的,烈焰的大小比实际情况要大3-5倍,原因是什么?为了看起来酷。
惊迷影视: 男主角晚年的化妆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不采取简单的、低成本的换演员,而要采用特效妆容?实践过程是否有很有趣的情况发生?
和子秦:拍摄之前在面试特效化妆师Ken(作品《星际迷航》电视版)的时候,关于预算和最终效果的平衡上我做了一些研究,经过权衡我最终选择使用特效化妆,而且预算最后也在可承受范围内,对于最终呈现的结果我也是非常满意。
男主角特效妆对比
科幻电影之我见
“制作环境和电影工作者的职业精神的差距,我觉得是未来中国科幻片的硬伤。至于投资的规模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最不是问题的问题。”
惊迷影视:今后还会在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上做其他尝试吗?
和子秦:目前正在和中国内地的一家影视公司合作一部科幻网络剧《隐形人》,预计五月开拍。同时也在内地某龙头影视企业协助下筹备个人第一部院线长片电影,科幻悬疑电影《水中森林》。
《先驱者》的长片因预算规模和题材在中国进行可能适合再过一段时间,但是不会放弃这个题材。
惊迷影视:你十岁起就开始订阅科幻世界,是否有科幻情结?觉得国内的科幻制作最欠缺的是好的剧本,还是制作技术,亦或如极端言论“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就有玩不了科幻”?
和子秦:有科幻情结是一定的。国内在某种意义上还没有真正的科幻制作,就是我们通常意义所说的硬科幻。
不光剧本和制作技术,和导演在此类题材的处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距离美国很远。
科幻影视作品不能离开优秀的科幻文学的土壤,好在大刘的《三体》给了我们一剂强心针,我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导演《三体》。
在我看来,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问题,是没有找到适合的处理方式的问题。如果适当的人物塑造,合理的规定情境,结合中国的历史或者神话有关部分进行“中国化”,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好莱坞科幻电影在特效技术的借鉴意义大于故事和创意。
总之,待中国人民的科学素养上升了一个层次,科幻电影的繁荣就指日可待了。
惊迷影视:如果要将国内科幻界的小说挑一部改编成电影,你会选哪部?为什么?
和子秦:大刘的暂时还没到时候,王晋康的小说《水星播种》、《生死平衡》。还有一部不算是科幻小说,但是拍成科幻电影会不错,李卫东的《月球背面有外星人》
惊迷影视:中美科幻片最大的差距或者说差别在哪里?
和子秦:中国不存在科幻片。话说将来如果突然出现了一部还不错的科幻作品,它需要经历中国市场对这个新电影类型它的检验。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冒风险的。对于观众来说,需要新鲜事物。
制作环境和电影工作者的职业精神的差距我觉得是未来中国科幻片的硬伤,我认为这涉及到中国影视教育,不是一两天可以改变的。
至于投资的规模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最不是问题的问题。
旅美电影创作杂感
“除了对于电影技术的掌握,更加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美学品味甚至哲学思辨能力,才能使用好影视科技服务于作品,而不是被科学技术束缚。”
惊迷影视:你曾说过,“相比电影技术而言,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对中国人更具有挑战性”,怎么解读?
和子秦:唯物主义角度看电影,在本质它是一种科学技术,这种技术作为工具有一些可以成规的表达方式(声与光)来表达文本(text)和内容(contents)。
但是技术不是唯一,技术使用的好坏,完全要看使用者的水平。除了对于电影技术的掌握,更加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美学品味甚至哲学思辨能力,才能使用好影视科技服务于作品,而不是被科学技术束缚。
惊迷影视:接受采访时曾说,该片是按照美国电影工业的制作流程在拍,和之前在国内拍片最大不同?
和子秦:其实中国一些投资较高的正规制作,也是和国际接轨的,包括启用国外的剧组人员和后期特效团队,只是其他大部分中低成本的影片显得有些草台班子。
与美国的差距最大在于筹备工作,具体就是以导演与美术设计为动力中心的视觉材料的准备,这一层面对之后的制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正式拍摄期间的差距,在于剧组工作人员的职业精神。我听一个朋友讲,他参加一个内地电影剧组,见到美术组的道具和灯光组的滤纸以及胶带放在一个纸箱里面,谁需要什么就是里面扒。这种情况当然比较夸张,但是反应了一些人对工作的态度。
电影这个工作的性质很特殊,而在中国情况就会更加复杂,包括制片组在中间的工作流程做得是否妥当,导演和主创成员投入的精力情况,以及其他剧组成员参与拍摄的初衷,是为了积累经验、呈现作品,还是只是为了讨生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各方长时间的沉淀。
惊迷影视: 作为旅美华人电影人,创作最关注的部分是什么?
和子秦:中国电影其实需要关注的是中国本身特质的部分,所谓中国文化。什么使我们成为了中国人,作为中国人我们目前的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我们的未来何去何从。同一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地域,人物的抉择、故事的发展和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有一种常规的说法,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反驳,民族的永远都不是世界的,它就是它本身,拥有这种独特性的故事在中国遍地可见,可是鲜有电影人慧眼发觉。
不过可以理解,在过去的2014年,大数据和IP刷爆了眼球,谁会在乎电影是什么呢。
惊迷影视:拍摄时怎么样处理弘大主题和短片承载量有限的矛盾?
和子秦:虽然片子是经过权衡后的处理,但确实短片的时长对于人物和人物关系变化是一个很难把控的问题,在我看来,好的短片不比长片容易,因为结构和节奏完全是另一种玩法。
可能上来就是一个小高潮,迅速带出所有人物,中间发展铺垫,后面再来一次高潮,接一个反转,就结束了。
而《先驱者》本身的信息量是一个长片体量可以容纳的,但是我有着强大的动力和激情去讲这个故事,对于电影人来说,这不是最重要的么?
个人经历简谈
“作为联合创始人,我参与创立了迈思维申电影(Massivision Pictures),专攻影视后期特效的制作与项目剧本的开发,联合经验丰富的好莱坞编剧/剧本医生和特效团队,力求为中国的科幻片类型作出努力。”
惊迷影视: 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
和子秦:我的成长经历蛮无聊,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狂想曲。
太早的记忆有一些模糊,有一些小时候的事情很有意思,可以用来与我现在的工作相照应。小学之前我和其他家的孩子都不太一样,不太说话,也不跟家里面闹,我好像从小就没有太多与人沟通和表达的欲望,只是拿着小人书搬个小板凳坐在阳台上,或者拿一支笔在作业本上涂涂画画。
后来我渐渐发现,我其实是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想要表达的内容肯定要通过一种特定形式,曾经试过美术,音乐,直到遇到了电影,之后也有想法去做动画片。
惊迷影视: 媒体材料显示,导演本人为著名作家、诗人魏巍曾外孙。你眼中的曾祖父是什么样的人?家庭的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地方在于?
和子秦:我与曾祖父的见面机会不是很多,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个孜孜不倦处事严谨的学者,他代表了一批那个年代的优秀的老艺术家的风格,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年轻人真正的榜样。
一个人的家庭对于他的影响一定是决定性的,我觉得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我母亲对我的影响:一是没有做不成的事儿;二是只要努力了,一切都值得,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真的收获。
惊迷影视:请简单介绍一下现在的工作室以及主要的团队成员。
和子秦:作为联合创始人,我与Jason Yu(于达)先生去年一起创立了迈思维申电影(Massivision Pictures),专攻影视后期特效的制作与项目剧本的开发,联合经验丰富的好莱坞编剧/剧本医生和特效团队,力求为中国的科幻片类型作出努力。
公司旗下的“中美影视数字艺术家协会”(CGCA :Computer Graphic Artists Community of China and America),致力于打造一个高规格质量水平,网点式直通管理的电脑影视特效工作人员的组织平台,为中美影视工业合作项目及影视制作有关的交流互动贡献力量。
同时公司正在开发多个影视制作有关的移动应用,希望尽早可以测试和大家见面。目前在寻求进一步融资。
惊迷君带着观影者的疑问,对话和子秦,从阴谋论者电影的创意,学生作品如何突破枪战、爆破及VFX特效难关,到中美“科幻电影”的不同,为您破解一个个谜团。
《先驱者》在洛杉矶电影节、国际BEST SHORTS最佳短片竞赛、加州国际短片电影节、坎昆国际金卵电影节等众多国际电影节中均斩获大奖。图为和子秦导演在洛杉矶电影节颁奖现场,该片获得五项大奖。
影片的创作灵感
“如果你有一个你认为最好的想法,经过各种障碍和质疑,最后你还是觉得它是发自于你内心的,是最好的,那么你就有义务把它表达出来。”
惊迷影视:本片灵感来源或者说创作契机是?
和子秦:有时候的一个题材或者说一个故事的出发点可能是灵光闪现的一个火花,但其实深究原因,一定有其可追溯的源头。《先驱者》就是这样。最开始我只是想讲一个阴谋的故事,说起阴谋不得不提阴谋论 (Conspiracy Theory)。阴谋论是一种在西方影响很广泛的一种“理论”,所包含信息量之大横跨领域之广,甚至后来发展成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在中国,阴谋论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流传。一个是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另一个就是学者何新关于共济会的理论。而我开始接触阴谋论的原因很诡异,几年前我在同一时间先后拜读了老子《道德经》,和John Perkins的《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这两者之间的内容融合自己之前的阅读储备,发生了奇异的化学反应。
这其中的原因有些复杂,我可以讲上几天几夜,但是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对于“真相”有了全新的解读,也一定程度颠覆了整个世界观。对于我来说,真相是一种处于“媒体口中的世界”与“阴谋论者的世界”之间的存在。我甚至发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各种记载和艺术作品从来没有缺乏关于此类故事的描述。且不细究广为流传阴谋理论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成分,但是它毋庸置疑是个很好的戏剧故事来源。
而我本人对人类现代史的一个阶段非常感兴趣——美苏冷战时期,先驱者的创作初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题材的处理形式,我借鉴了上个世纪70年代经典动作悬疑的拍法,例如法国贩毒网(French Connection)。希望这种处理可以带出一种时代感。
惊迷影视:作为学生作品,创作并拍摄这样一部集枪战、爆破和科幻为一体的作品,当初一定是有着相当大的勇气,可以和我们讲讲吗?
和子秦:蛮有意思的是,当时并没有这样一个想法说是要拍出多大的制作效果或是一定要多少的特效部分比例,因为我对电脑特效包括成本的控制上也是持保守和谨慎态度。在剧本过程中,只想过如何表现这样的一个故事,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比较适合,然后尽量把它视觉化得表现出来。之后我就会考虑如何在现有预算中做出来我满意的效果。我在中间过程中的工作阶段更多的是:提出命题——发现问题——提出并不断修正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当然了我同意拍电影是需要一些勇气,但是我本身就是一个冒险者(Risk taker),挺享受这种挑战感觉。
分享一个剧本过程中的小故事,我学校的的剧本导师和导演老师在看了我的剧本后,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关于制作和如何呈现科幻+年代戏的这个问题上,他们都不支持我拍,哪怕是看了我做的预算计划也觉得是远远不够的。我虚心得听取了支持和反对我拍摄这个题材的各方意见,并专注在故事核心和形式上。
几个月之后,《先驱者》终于完成,在毕业作品成功展映之后,剧本导师Greg Marcks(代表作《11:14》、《夺命手机》 Echelon Conspiracy)亲自找到我,收回了之前的对我的决定不支持的看法。这件事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那就是——如果你有一个你认为最好的想法,经过各种障碍和质疑,最后你还是觉得它是发自于你内心,它是最好的,那么你就有义务把它表达出来,那就去做吧!
剧 照
惊迷影视: 片末引用尼古拉·特斯拉的话“我的看法不会被世界左右,生命的价值不会随躯壳消失”,是想表达什么或者致敬什么?
和子秦:英文片名Forerunner这个词引自于圣经,是一种先锋精神。这些先驱者的意义就是推进世界的发展,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都没有在当时受到应得的待遇甚至会遭受非人的待遇,并且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从未停止。
对于我来说人类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生物群体,这就是它悲剧性的一点。它不仅仅无法与所在环境进行很好的沟通,而且在本种族内部也是如此。这会成为我今后拍摄科幻电影的一个恒久主题。
惊迷影视: 拍摄本片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和子秦:《先驱者》对于我来说的最大的挑战是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精力的调配和对工作流程节奏的把控。本片拥有繁杂电脑特效(3D物体、爆炸、枪战)、动作场景(肉搏和枪战)和还原上世纪70年代的视觉设计(置景、服装、道具等),但同时我又要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指导并关注演员表演上。
试想你要对一个很具体的规定情境下的人物的准确建立,而且是在70年代的环境下,对于之前没有经历过这种性质影片的导演来说,如何分配精力和调整工作节奏是一个蛮有学问的问题,当时就出现了体力跟不上脑力的情况。但是我觉得这一切都是特别值得,因为《先驱者》之后,我感觉整个人都升级了。当然了如果之后主导预算规模较大的影片,作为导演我不需要做这么多工作,但是通过这次经历我学会了更多于团队沟通和如何贯彻导演决定的经验。对于我来说,导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此。
技术难关逐个攻破
“影视制作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各个部门工作积累的总和,不是单独某个因素就可以呈现出来。如果一个影片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不成功的。”
惊迷影视:影片布景显得比较真实而不突兀,规避了同类题材作品常见的穿帮情景,有什么特别的技巧?
和子秦:关于布景、美术设计方面,我和摄影师张寓、美术设计Kim Bailey(代表作品《金百利》、《异形4》、《星际迷航》等)各自都搜集了大量的参考素材,网络图片、电影片段、杂志片段、摄影作品,为的就是能够尽量准确还原冷战时期美国的一个地下工事的场景,其中包括整体环境的质感,墙壁的质感,家具、道具、服装和灯光的处理。
我觉得影视制作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各个部门工作积累的总和,不是单独某个因素就可以呈现出来。如果一个影片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不成功的。
惊迷影视: 片中的动作爆破场景有什么独特的拍摄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和子秦:关于爆破的场景,之前我做了很多的调度和故事板镜头的设计,但是因为场地的原因不得不到现场修改。但是幸运的是我的摄影团队是非常棒,保证质量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超乎想象的素材(Coverage)。最近一、两年我持续积累优秀动作影片的集中针对研究,目前如果有动作场景的影片,我应该会处理得更加得心应手,也会有意识的创造出独特的视觉风格。
另外,我和特效总监Alessandro就关于爆破枪战的特效部分准备了挺长时间,在拍摄之前Alessandro和我搜集了大量的场景参考和爆炸形态上的视觉参考,就像美术设计的参考一样,这些大量的视觉资料有效了协助我们之间的沟通。
剧 照
惊迷影视:相较于国内的同类型题材作品,本片在VFX电脑特效有一定突破,在你看来,是什么在这方面给了你重要的影响呢?
和子秦:在VFX方面,不得不提的是几部电影对我的影响: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异形3》(对,就是反响不太好的大卫·芬奇导演的那部)、克里斯托弗·诺兰《针锋相对》之后的电影,以及尼尔·布洛姆坎普的《第九区》。
这几部电影都是在电影特效CGI和现场特效、模型结合得比较好的。我在特效使用上是趋于保守派的,如果资金允许,我会建议能实拍的实拍,不能实拍的结合VFX处理,但是减少整体视觉元素VFX化的机会。
我一直认为观众潜意识上对“真实”是非常敏感的,realistic的必要性表现在各个题材中的处理。就目前的技术来说,不管电脑特效做得再好,还是无法拥有实拍实景的真实质感。
惊迷影视:电影中许多设计手稿都是出自你手,之前有类似的绘画设计经验吗?美国拍片的特效预览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和子秦:工作流程是这样:通常我对我的故事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具体到建筑结构和质感都会有一个视觉的概念,我会先根据脑中的想法画出初稿,之后我会发给概念设计师团队对某些主要的情节时刻或场景进行修改、上色,最终成稿,作为拍摄的重要视觉参考。这与好莱坞的工业制作流程是一样的。
在这基础上,如果有一些以动作场景和特效场景为主的段落,美国的工业影视制作大部分会做视觉预览动画(Previsualization),简单讲就是用maya,3dmax或blender等3D软件制作稍微粗略的材质模型,加上人物动作和环境,和较为复杂的摄影机运动,对未来需要拍摄的镜头段落进行预览。
这种流程大大降低了现场拍摄与后期特效因不匹配而无法达到制片方要求的可能,中国的科幻或特效电影需要腾飞这是不可越过的一环。
我之前没有太多的绘画经验,只是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美术的基础,如素描,色彩基础和透视,之后因为学业渐渐繁忙就放弃了,但是不可否认这些能力在今天都发挥了作用。
导演会一些手绘,可以大大减少沟通时间成本,这方面比较厉害的国外比如雷特里·斯科特(代表作品《异形》、《普罗米修斯》、《黑鹰坠落》等),国内比如徐克等。
惊迷影视: 能否分享一下枪战声音效果的制作经验?
和子秦:枪战声音效果对于声音设计师是一项不小挑战,除了枪支发射子弹和装弹,甚至空弹壳掉落地上的质感、空间感上有着具体的感念,而且一定要对有关剧情使用的枪械型号有一定了解,不同枪械的型号在发射时发出的火光和声音都有较大区别。
这里透漏一个有趣的关于枪支弹焰的例子,好莱坞大部分商业电影,特别是90年代的动作电影,弹焰的效果都是极其夸张的,烈焰的大小比实际情况要大3-5倍,原因是什么?为了看起来酷。
惊迷影视: 男主角晚年的化妆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不采取简单的、低成本的换演员,而要采用特效妆容?实践过程是否有很有趣的情况发生?
和子秦:拍摄之前在面试特效化妆师Ken(作品《星际迷航》电视版)的时候,关于预算和最终效果的平衡上我做了一些研究,经过权衡我最终选择使用特效化妆,而且预算最后也在可承受范围内,对于最终呈现的结果我也是非常满意。
男主角特效妆对比
科幻电影之我见
“制作环境和电影工作者的职业精神的差距,我觉得是未来中国科幻片的硬伤。至于投资的规模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最不是问题的问题。”
惊迷影视:今后还会在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上做其他尝试吗?
和子秦:目前正在和中国内地的一家影视公司合作一部科幻网络剧《隐形人》,预计五月开拍。同时也在内地某龙头影视企业协助下筹备个人第一部院线长片电影,科幻悬疑电影《水中森林》。
《先驱者》的长片因预算规模和题材在中国进行可能适合再过一段时间,但是不会放弃这个题材。
惊迷影视:你十岁起就开始订阅科幻世界,是否有科幻情结?觉得国内的科幻制作最欠缺的是好的剧本,还是制作技术,亦或如极端言论“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就有玩不了科幻”?
和子秦:有科幻情结是一定的。国内在某种意义上还没有真正的科幻制作,就是我们通常意义所说的硬科幻。
不光剧本和制作技术,和导演在此类题材的处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距离美国很远。
科幻影视作品不能离开优秀的科幻文学的土壤,好在大刘的《三体》给了我们一剂强心针,我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导演《三体》。
在我看来,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问题,是没有找到适合的处理方式的问题。如果适当的人物塑造,合理的规定情境,结合中国的历史或者神话有关部分进行“中国化”,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好莱坞科幻电影在特效技术的借鉴意义大于故事和创意。
总之,待中国人民的科学素养上升了一个层次,科幻电影的繁荣就指日可待了。
惊迷影视:如果要将国内科幻界的小说挑一部改编成电影,你会选哪部?为什么?
和子秦:大刘的暂时还没到时候,王晋康的小说《水星播种》、《生死平衡》。还有一部不算是科幻小说,但是拍成科幻电影会不错,李卫东的《月球背面有外星人》
惊迷影视:中美科幻片最大的差距或者说差别在哪里?
和子秦:中国不存在科幻片。话说将来如果突然出现了一部还不错的科幻作品,它需要经历中国市场对这个新电影类型它的检验。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冒风险的。对于观众来说,需要新鲜事物。
制作环境和电影工作者的职业精神的差距我觉得是未来中国科幻片的硬伤,我认为这涉及到中国影视教育,不是一两天可以改变的。
至于投资的规模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最不是问题的问题。
旅美电影创作杂感
“除了对于电影技术的掌握,更加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美学品味甚至哲学思辨能力,才能使用好影视科技服务于作品,而不是被科学技术束缚。”
惊迷影视:你曾说过,“相比电影技术而言,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对中国人更具有挑战性”,怎么解读?
和子秦:唯物主义角度看电影,在本质它是一种科学技术,这种技术作为工具有一些可以成规的表达方式(声与光)来表达文本(text)和内容(contents)。
但是技术不是唯一,技术使用的好坏,完全要看使用者的水平。除了对于电影技术的掌握,更加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美学品味甚至哲学思辨能力,才能使用好影视科技服务于作品,而不是被科学技术束缚。
惊迷影视:接受采访时曾说,该片是按照美国电影工业的制作流程在拍,和之前在国内拍片最大不同?
和子秦:其实中国一些投资较高的正规制作,也是和国际接轨的,包括启用国外的剧组人员和后期特效团队,只是其他大部分中低成本的影片显得有些草台班子。
与美国的差距最大在于筹备工作,具体就是以导演与美术设计为动力中心的视觉材料的准备,这一层面对之后的制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正式拍摄期间的差距,在于剧组工作人员的职业精神。我听一个朋友讲,他参加一个内地电影剧组,见到美术组的道具和灯光组的滤纸以及胶带放在一个纸箱里面,谁需要什么就是里面扒。这种情况当然比较夸张,但是反应了一些人对工作的态度。
电影这个工作的性质很特殊,而在中国情况就会更加复杂,包括制片组在中间的工作流程做得是否妥当,导演和主创成员投入的精力情况,以及其他剧组成员参与拍摄的初衷,是为了积累经验、呈现作品,还是只是为了讨生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各方长时间的沉淀。
惊迷影视: 作为旅美华人电影人,创作最关注的部分是什么?
和子秦:中国电影其实需要关注的是中国本身特质的部分,所谓中国文化。什么使我们成为了中国人,作为中国人我们目前的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我们的未来何去何从。同一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地域,人物的抉择、故事的发展和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有一种常规的说法,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反驳,民族的永远都不是世界的,它就是它本身,拥有这种独特性的故事在中国遍地可见,可是鲜有电影人慧眼发觉。
不过可以理解,在过去的2014年,大数据和IP刷爆了眼球,谁会在乎电影是什么呢。
惊迷影视:拍摄时怎么样处理弘大主题和短片承载量有限的矛盾?
和子秦:虽然片子是经过权衡后的处理,但确实短片的时长对于人物和人物关系变化是一个很难把控的问题,在我看来,好的短片不比长片容易,因为结构和节奏完全是另一种玩法。
可能上来就是一个小高潮,迅速带出所有人物,中间发展铺垫,后面再来一次高潮,接一个反转,就结束了。
而《先驱者》本身的信息量是一个长片体量可以容纳的,但是我有着强大的动力和激情去讲这个故事,对于电影人来说,这不是最重要的么?
个人经历简谈
“作为联合创始人,我参与创立了迈思维申电影(Massivision Pictures),专攻影视后期特效的制作与项目剧本的开发,联合经验丰富的好莱坞编剧/剧本医生和特效团队,力求为中国的科幻片类型作出努力。”
惊迷影视: 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
和子秦:我的成长经历蛮无聊,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狂想曲。
太早的记忆有一些模糊,有一些小时候的事情很有意思,可以用来与我现在的工作相照应。小学之前我和其他家的孩子都不太一样,不太说话,也不跟家里面闹,我好像从小就没有太多与人沟通和表达的欲望,只是拿着小人书搬个小板凳坐在阳台上,或者拿一支笔在作业本上涂涂画画。
后来我渐渐发现,我其实是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想要表达的内容肯定要通过一种特定形式,曾经试过美术,音乐,直到遇到了电影,之后也有想法去做动画片。
惊迷影视: 媒体材料显示,导演本人为著名作家、诗人魏巍曾外孙。你眼中的曾祖父是什么样的人?家庭的教育对你影响最大的地方在于?
和子秦:我与曾祖父的见面机会不是很多,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个孜孜不倦处事严谨的学者,他代表了一批那个年代的优秀的老艺术家的风格,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年轻人真正的榜样。
一个人的家庭对于他的影响一定是决定性的,我觉得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我母亲对我的影响:一是没有做不成的事儿;二是只要努力了,一切都值得,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真的收获。
惊迷影视:请简单介绍一下现在的工作室以及主要的团队成员。
和子秦:作为联合创始人,我与Jason Yu(于达)先生去年一起创立了迈思维申电影(Massivision Pictures),专攻影视后期特效的制作与项目剧本的开发,联合经验丰富的好莱坞编剧/剧本医生和特效团队,力求为中国的科幻片类型作出努力。
公司旗下的“中美影视数字艺术家协会”(CGCA :Computer Graphic Artists Community of China and America),致力于打造一个高规格质量水平,网点式直通管理的电脑影视特效工作人员的组织平台,为中美影视工业合作项目及影视制作有关的交流互动贡献力量。
同时公司正在开发多个影视制作有关的移动应用,希望尽早可以测试和大家见面。目前在寻求进一步融资。
本文为作者 惊迷影视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1635
惊迷影视
点击了解更多
惊迷影视成立于美国纽约,是一家具有丰富中美跨国制片经验的影视制作公司。公司致力于为片方提供专业美国制片服务。
惊迷影视熟悉北美制片环境,善于运用丰富的好莱坞影视资源与良好的美国政府及行业工会关系,打造中美合作制片新模式,提升跨境拍摄的服务水准,参与中国影视的国际化进程。
公司汇聚了来自于中国大陆、美国、欧洲、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影行业精英。同时,惊迷影视长期致力于北美华人电影人才的发掘与扶持,高效整合中美影视资源,促进两地合作。
扫码关注
惊迷影视
惊迷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