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影制作
#数字电影技术# #影视创作# #创作者访谈# 何志良导演作品“Haq”,是一部将在2010 年上映的马来电影。故事是围绕“Hakikat” (真相)这个主题而发展,在伊斯兰教的信仰里,有神(Allah)的存在,也有魔鬼(syaitan)的存在。当人类有了超能力的时候,人心在哪里?故事是讲述两个结拜兄弟,在年少时因妒忌心而产生误解,其中一人后来因事故离开了家乡,从此两人分道扬镳。
两人长大以后,一天,离开的少年突然回来复仇,因此有了一段神与魔鬼的力量交战。这是一部惊险动作片。戏里头有一些武打场面和体现超能力的画面,这些都是马来影片中罕见的元素。画面上也加了许多特效。为了拍摄更好的武打镜头,还动用了吊钢丝的特技人员,目地是为了让马来电影有一种崭新的风格出现。
这部片子去年完成,剧组用了22天来拍摄,然后在泰国做后期制作,加入特效和CG处理。制作团队清一色采用本地人,不像以往的经验,导演拍摄第二部电影《近打》时,聘请香港的拍摄队来马拍摄,尤其是武打方面,是由香港著名武术指导钱嘉乐担任。导演表示,马来西亚人在这武打方面的水准比较差。在拍《近打》的时候,是希望有一部具有马来西亚风格的电影,外加香港在武打方面的才华,使得这部戏更具看头。这次的马来片,因为武打场面不像《近打》那么讲究,所以不需要请他们来帮忙。
整个制作预算约马币两百五十万,应马来电影而言,这是属于中等级的制作,但对动作片来说,这资金算少了。这部片子是马来公司KasehDia Pictures投资的电影 。有一买家看了电影预告片后就决定买下电影版权。目前它已经卖给了中东一家电影公司,也就是说这部戏将会在中东国家先上映,才回到马来西亚。就好像《近打》,未完成前版权已经卖给了四个国家,有欧洲市场、印度市场,电影完成后,也希望可以卖到其他市场去。近期美国一家电影发行公司 - Lion Git答应在美国上映这部片子,导演从中可以拿到分利。如果单一靠本地市场是不够的,尤其是中文片。一部电影能不能卖钱,行销很重要。要使马来西亚电影走得更长远,还得要靠国外的市场。
导演阐述,原本的剧情不是这样的,比较像电视剧,没有武打场面。后来经导演修改剧本,加入一些武打元素,使故事变得简单又有层次感,比较现代化和具国际性。导演强调,故事是靠演员的演技去表达,而不是靠装扮。
最新电影“Haq”
《Haq》是一部商业电影。导演表示,就现在而言,已经没有所谓的艺术片了。那时候拍《第三代》,是属于艺术片,艺术片在马来西亚是没有市场的。当时,很多人给《第三代》很多负面的评价,但是后来该部片子在各大影展陆陆续续拿了12个奖后,大家才另眼相看。这揭露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外国人比较能够接受这类型的影片。那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格局?
导演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比喻。他说,当电影呈现下雨的画面,很多马来西亚人看见下雨就会联想到塞车,但是给外国人看,他们可能会觉得这场景很有意思,很美,用艺术的角度去看就变得不一样了。《第三代》参加过坎城影展、巴西影展、上海影展,得到的反应是,怎么马来西亚有这样丰厚的华人文化?马来西亚不是马来人的国家吗?
那些古迹,那复古的感觉... 难得的是,能够在马来西亚看到中国已没落许久的传统文化,那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艺术片的本质是倾向于平凡、写实的剧情。导演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决定拍这样的一部电影。当获得了肯定后,才有投资者愿意投资他的电影。《近打》用了四百万来制作,回收七百万,这是对投资者最好的回馈。今年,导演主要开拍三部电影。今年的三、四月,导演在东京拍了一部日本和马来西亚合作的电影,接下来还会在沙巴州拍摄中文片《海边排球》。后续还有一部中文片,片名叫《阿隆》。除此之外,这部马来电影《Haq》将会有续集,《HaqII》。目前还在洽谈一部关于马来武术(Silat)的武打片,戏里头将会有很多武打场面。导演准备契合香港武术指导一起合作,目前尚在接洽当中。凭着导演在
香港发展的12年经验,跟当地的剧组交情甚深,希望能够再度携手合作。问及导演为何不考虑试用泰国的打法?导演表示,泰国的打法比较“Straight fight”,香港的比较注重拳法,所以比较适合用于《Silat》这部电影。能够从国外引进人才来协助本土电影的发展,确实是不简单的事。站在导演的立场想,既然答应了投资者,就要把事情做好,这些都是预算好了的风险。导演认为做电影一定要懂得计算,要懂得怎样回本,要知道市场在哪里。电影不能只是靠门票,一部电影如果卖座,肯定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卖座,就得靠其他的收入,例如版权费,卖一个MG (minimun guarantee)回来。导演回来马来西亚发展前,就已经为自己铺好了路,买家都认识了,网络有了才敢回来发展。当然,这必须以商业片为主,因为商业片才能够赚钱。导演表示,如果经济允许,他还是会拍艺术
片,毕竟那是他的最爱。
摄影-电影的语言
导演最新的电影-《Haq》是采用菲林摄像机和红一摄像机(Red One camera)来拍摄。因为里头有许多武打场面,还有撞车的场景,需要做特别效果,所以用又快又方便的数码摄像机。红一摄像机的高解析度(4K),很接近菲林。电影里的戏剧、情绪方面的表达,则采用菲林摄像机。对导演而言,红一的高清始终是数码,不能跟菲林的Infinity,transparency比较。红一摄像机的好处是可以用菲林镜头,在拍摄方面跟菲林制作一样,灯光和其它设备也一样,唯一的特点是节省胶片的使用,尤其是拍高速镜头 high speed) 的时候,不用担心会超支。使用数码摄像机就得注意光亮和黑暗的部分,它的细节毕竟跟菲林摄像机的不一样,也不可能得到胶片的质感。就好像红一摄像机,将来可拍摄5.6K,尽管如此,它还是属于数码,拍不到光亮和黑暗并存的画面,用菲林摄像机,就算不够亮度,还可以用光圈去调适,数码的不透明度,得到的画面就是“what you get what youot”。
数码的层次感或景深比菲林的生硬,而菲林比较有感觉,那种用眼睛看的感觉,不像是录下来的感觉。数码拍摄的画面是属于方块式的,看起来比较刻板,而菲林的柔和度,由于它是一格接着一格的,较有motion feel,也具有朦胧之美。数码以后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拍2K、4K或更高的解析度,但它始终和菲林有差别。
在马来西亚,我们面临技术上经验不足的问题。使用数码摄像机也需要注意拍摄时的状况,例如受天气的影响,摄像机不能太热;震动会影响磁盘的运作,否则拍摄动作时有停格的现象。也许有人会认为数码摄像机可行,因为价钱便宜,可能大家还未考虑后期制作的费用。到底数码制作比胶片制作的经费便宜、相等还是昂贵呢?对导演而言,制作费是一样的。因为基本的花费,如搭景、剧组人员、演员等等的花费是一样的,只是摄影机不同而已,这就要看制作的要求是什么?菲林机拍摄,是需要好几个人去操作,例如摄影师、对焦员、摄影助理,还需要一位负责换底片的cameraroller。 但是用数码摄像机就不一样,可能一个人就能操作,因为摄影机轻巧方便,而在器材方面,也比较省钱。在制作费上,两种格式肯定有差别。但是相比之下,数字电影后期制作的费用是比胶片来得昂贵。摄影机只是给电影一个美感和质量,看制作的人是否看重这一点。不是每个做电影的人都看重这一点,有些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剧本。这一点在拍摄前就得先去决定。同时,预算的多寡也是决定电影制作的方向。胶片制作,拍摄一天可能需要几十个人,拍数码影像,可能三个人就能完成。这过程是不一样的。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单单华族,也划分不同的籍贯。在影视制作方面,语言会是一个难题吗?导演答道,这个问题就要看制片、导演或监制如何去制定电影的方向,和探讨电影的代表性。拍电影当然是要用自己最熟悉、最舒服的方式去呈现。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要认为每一个人都能喜欢你的片子。以本地为例,我们有多种语言,如果是针对本地市场,电影可以用多种语言;但如果是针对某一个特定市场,就要设定语言,演员若有语言能力问题,就要去训练。有人问导演,为什么《近打》采用广东话?导演回答道,在中国,不论什么片子,都要配音,变成普通话;如果用广东话,香港也能卖,所以用导演决定用自身熟悉的的语言,那就是广东话。但是,演员方面又产生了问题。大家不难发现,主要演员都是新
人,都是武术界的人才,但是没有演戏经验,导演花了不少时间去培训他们,说话也得训练。这是导演的责任,也是导演能控制的范围。加上本地的观众常看无线的节目,所以讲广东话不是一个问题。该用什么语言的问题,还得要看电影本身走的是什么路线。如果富有本地色彩,例如梁智强的电影《钱不够用》,用的是新加坡本土化的语言,问题就不大。拍电影,当然是要选择用自己最强的表达方式去做。
Multi language 不是一个问题,画面呈现故事,由始至终都是贯通的。就像很多人不会谈米尔文,但还一样照看宝莱坞的电影。所以说,不要让语言阻止了电影的发挥。在很多的研讨会上,导演常常对很多人说,尤其是电影系学生,演技或表情在戏里是很重要的。就好像日本电影,例如导演最近看的一部日本影片- 《Departure》,讲日本话,他一句都听不明白,可是画面就已经能够告诉观众有关的故事,看了很感动。很多外国人看导演的电影都是要靠字幕,他们的出发点是以娱乐为主,看完了《近打》,出现在他们脑袋的是,“哦,原来以前采锡矿是这样子的”。电影是无国界的,它只是一个施展才华的管道。
如何看待高清对电影制作的影响
现今的电影业,存在着一种管制,那就是Globalisation Control,电影都需要依据国际电影制片人的一套方式去做,例如用菲林拍摄的电影属于A级价格,其他的就属于B、C、D级等。这项制约都是那些菲林制造商如Kodak、Panavision、ARRI等器材制造公司与制片协会(Producer Association)的协议。如果大家采用数码制作,显而易见松下或索尼的高清摄影机将大受欢迎,那他们岂不是要关门大吉。这是一种具保护作用的制约。当买家在交易时,会先确认该部戏使用什么媒介来拍摄。如果是用菲林拍摄,就没问题,但如果不是,他们也许就没兴趣再谈。无论影片拍得多么好,他们是不会考虑的。电影始终是胶片的天下,这点就有异于电视台的运作。
试想想,如果大家都决定改用高清制作,电影业就会产生问题。例如许多后期制作公司,尤其是那些处理胶片的后制公司将面临关闭的情况;菲林生产公司亦是。所有的戏院,则需要花很多钱去引进数码播放器。这行动不能马上进行,需要时间慢慢去转变。至今,已有戏院开始设立小型数码电影院(digital cinema)。认真来说,电影业还是以胶片作为指标。当然,这不会阻止科技的发展,只能逐步地转变。大部分的电影节还是以胶片电影为主,当然,他们也设有数码电影项目。这就是所谓的GG(Globalisation Control)的要求。
那数字转胶后的电影,也能算是胶片电影吗?
当然,上院线的电影肯定是用胶片。经过Arrilaser 胶片记录器做Kine Transfer后的电影,还不属于胶片电影,市场还是认定要原生拍摄格式,那就是菲林。数字转胶后的电影,和原生胶片拍摄的电影,质感是不一样的。在这行有经验的人士懂得分辨当中的差异。现在,有一半的日本电影是采用高清拍摄,但它们只局限于国内市场。虽然有朝一日,胶片会被取代,但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时候。
电视台和电影的运作方式不一样。我国的国营电视台有计划转向高清制作和高清播放。但是,一旦成立,
许多制作公司和后期制作也必须提升及加强现有的设备,而家庭影视设备也必须改用能播放高清节目的电视机。而这当中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格式问题。高清也分成好几个格式,720p、1080i或1080p等等,这些也是要去考虑的,到底广播讯号要哪一种格式?
电影那方面如果要转型,也得耗上一段时间。试想想,如果戏院老板花了一大笔钱来开门做生意,钱还没赚到,又要转型至数码电影院,那是不可能的事。在中国,他们可能发展得比较快,那是因为他们的电视台很多,高清制作是可行之路。但对电影业来说,他们主流大学的教育还是以胶片制作为指标。张艺谋导演建议了一个分类,电影除了胶片,其余的都是次等的作品。这是一种保护电影的一种方式。到底“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lm language and digital language?”这一直是业界人士盘问的问题。革新是一定会有的,只是要看它可以到达什么程度。
感谢马来西亚录影杂志供搞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