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工业网公开课]高希希:从电视到电影究竟有多远?​|第三讲:从艺的经历与心路历程

第三讲:谈谈入行、从艺的经历与心路历程

● 自己是怎么入行的,有哪些经验可供想从事导演工作的人借鉴。
● 在从艺过程中,有几个阶段?每阶段面对的不同问题是什么?
● 有哪些从业心得?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导演?要坚持什么?值守什么?



其实我的从业经历,刚才其实我也大概说了一下,其实我就是从美术开始入行的,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使自己有一个导演的梦,因为这个过程里头,我觉得美术给予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的形象转换思维方式,从文字转化到镜像的过程里头,美术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当然现在我有很多助手在帮我完成,之前我拍戏的时候,我都自己画分镜头,除了文字描述以外,我自己都画,基本上像《三国》,就画了好几千张,基本上把一个现场的氛围,我都基本上画完,基本上心里有数,拿这个,我其实不用去了,人家基本上可以把它拍完,自己再调整其他的过程,那就是现场灵动性的问题了,这个过程里头,实际上美术给予我的东西还是挺受用的。

那么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头,实际上作为一个导演来说,我自己感受它还是需要稍微全面一点的面对,因为在现场,它实际上谁都在忙,只有你一个人是坐着的,坐着你是在干吗呢?实际上你就是判断,给你的目标和要求,就是让你做判断,你的判断是否准确,你的判断是否坚定,这个特别重要。因为你的坚定,实际上是给演员的信心,所以这个过程里头,我个人觉得,你该断的时候不断,演员就不会再听你的了,这个过程就需要你哥哥方面的学识和修养都要同步,你比如说演员觉得,这个时候我需要有一种音乐感,什么样的音乐感需要去讨论,我们开始进入的时候,一定首先要沟通,特别像资深的老演员,对于他们来说,他首先有几个问题要把你问倒,或者是你要把他难住,两个人之间才有对峙,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陈道明老师,我们来合作《楚汉传奇》的时候,他就会有一堆问题去面对你,包括历史,包括你如何处理方式,现场的表现方式,他都得问清,包括你了解这段历史真正的精髓吗?

这种过程,你这个戏为什么要这么写,你要这么写,你要说出道理,你要说不出道理,我就要用我的方式来诠释,那么我当然还是希望用我的方式来诠释,因为我说我必定站在一个整体上,我说你是个体,我说你除了刘邦以外还有项羽呢,所以这个结构关系,你是需要跟老同志不断的去讨论。最后他觉得,你的方式确实是有你的优势,最后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挺让我感动的,他说最后我为什么妥协希希,他说就是因为跟你沟通的过程中,我觉得你可以作为我的一面镜子,所以我妥协了。所以说你该说的一定要说,别不好意思,因为我的年龄或者怎么样,不好意思,他说因为我已经选择了你作为我的一面镜子,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直截了当的去面对话题,这个也是沟通过,产生的火花,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这也是我从艺的心理历程的一个方面。

其实我在从事导演工作的时候,我心里始终有几个导演,是我的楷模概念,我始终在有模仿感,你比如说在学校的时候,其实我最崇拜的一个人就是斯皮尔伯格,为什么喜欢他呢?就是这个导演始终在他的世界里,充满一颗童心去面对他的影片的,我是第一次看到他的一部戏,叫《E.T.》的时候,我就震撼了。我就觉得这个导演太了不起了,他能把一个外星人跟人类之间能沟通的那么有力量,而且那么生动,所以我一下子就觉得,我特别崇拜他,特别是E.T拿那个手指头点亮的时候,去擦那个孩子眼泪的过程,我觉得这真是很了不起很伟大的一个人,所以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开始把它作为偶像来崇拜,一直以来到现在为止,近期在拍《林肯》,我看也是越来越稳重,越来越大气。其实他给我的第二个奇观是《侏罗纪公园》的第一部,我也是有震撼,就是在他那个年龄段里头,他能把视点放的那么远那么高。等于把电影所要的奇观都给了观众,像那种电影,我只说了一句,我说这种电影没有人不会去看,因为我只要看这个电影,我连嘴都合不拢,我必须把它看完,因为它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都牢牢的把我扣住,因为它有各种奇观在里头,而且它的视点是那么的有力量和新鲜。所以我讲这是一个挺伟大的人。

另外一个导演,就是科波拉,科波拉给我最震撼的还是在诠释人物的结构关系上,和电影理念上,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就是他的《教父》,因为一直是我应该放在枕头边的理念,因为我觉得他从《教父》,从简洁叙述的表达方式,到整个结构的完成,从文学如此跳出来完成一个这样的概念,我觉得很了不起。那也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其实这两个美国导演,我一直很喜欢。

自己作为导演这么多年的过程里,自己在摸索,在面对的时候,同时我觉得自己的补充还是很重要的,就是渐渐学习还是特别重要,所以在这个过程里头,其实近期我特别喜欢的另一个导演就是大卫·芬奇,我不知道大家看过那部戏没有,叫《返老还童》,那部戏他实际上拍的沉稳,可能甚至都会觉得稍稍长了一点,但是他把整个的结构人物关系拍的那么动人,拍的那么生动,把整个结构是倒着来讲的一个故事,如此生动,让人感受到人类温暖的东西,在不断的延伸,就是它里头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我觉得特别让我一直在回味,一个从生下来就是80岁的老人,慢慢慢慢往回长的过程中,应该是所有人都羡慕的,但是反过来养老院的老人对他说的那句话,我一直是刻骨铭心的,就是你多痛苦啊,他说你每一天看着你的亲人一个个死去,你越活越年轻,他说你痛苦啊,孩子。这句话要按我们正常现在的伦理概念说,他不是活着吗?他越活越年轻,他当然高兴。但是因为我觉得活着要看着自己爱的人,自己亲的人,一个个离你而去,其实他是最痛苦的,其实我们人死并不痛苦,其实痛苦是活人面对的话题,所以我觉得这个导演的深刻性,和他对那些细节,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细节的不断变化过程,深深打动我,我觉得这是电影导演的魅力,给观众的最大魅力,他的夫人由一个漂亮年轻的芭蕾舞演员,慢慢变成一个老人,而他由一个80岁的老人,慢慢变成一个青年人,然后变成婴儿,这个过程挺残酷的,也挺感动我的。

所以说我自己在拍摄过程中,实际上我也努力希望找到一点东西,就是你最后拍完的电影,能给观众留下一个什么感受,所以这也是我在《露水红颜》结尾的时候,始终在挣扎的一个过程,就是按照张小娴老师小说理念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你把灵魂既然卖给魔鬼了,就永远会得不到救赎。那么我讲,既然我们都面对上帝,面对上苍,既然谈到有魔鬼,那一定是有上帝,那这个上帝为什么不能拯救人呢?在他知道,在他迷途知道自己错误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拯救他的灵魂呢?

这个过程里头,你始终在矛盾中,因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个挺悲的东西,我希望这个电影里头,还是要给希望,还是希望让大家感受到那种希望的力量,让你走出电影院,要不然大家看完电影以后,很悲悲切切的离开,我总觉得,不是我想面对的那个电影模式,所以为这个事情挣扎了很久,因为从镜像的表现上来说,我觉得残酷够狠,就是直接往残酷里走会特别狠,大家也会顺其自然接受,但是我总觉得观众没法站起来,坐在那到底是觉得怎么样,因为在表现这个女主人的过程中,始终是在这个概念循环,所以我为什么提出几个大师来面对这个话题,我总是在感受,那个大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尾。那么我为什么还是希望,给大家一个温馨的概念,也是在这个理念上,还是希望大家能站着,或者稍微微笑一点站起来走出影院,因为我想我的影片应该有一点鸡汤状的,所以这是我的一个心得。

其实在我的从艺阶段,其实每一个不同阶段,都在面对我的一个过程,其实我觉得每一个阶段的过程中,其实都是自己在努力学习和放弃的过程,因为我觉得每一次我拍戏的过程,归零的过程是最好的。如果要躺在原有的经验和理念上,我觉得会有很大的损失,因为特别是近期我的感受很深的就是,不断的去面对其他的按从业行业对话的过程中,我突然感受到,我们自己的信息量太闭塞了,就是这段时间里头,我去面对互联网谈话的时候,从事网络理念和创作的这些网络写手们,他们之间的对话关系,我一下子觉得自己,我怎么站的离他们太远了,因为我觉得这是互联网时代,我是上两个星期,跟马云先生有一个对话,对我触动挺大的,因为马云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在杭州看他的时候,他跟我说两个概念,他说希希,他说我是15年前,我在西湖边上晃晃,突然一下我有一个感受,为什么老说做生意难呢?他说我的一个抱负和理想就是,我要让中国所有的,最底层的人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不难的事儿,是一件你随时想做就可以做得事儿,所以我想到的是互联网结构,其实当时他到美国去作为普通的优秀教师去参观的时候,他感受互联网的时候,他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不用这个概念去连通。那么15年以后,他说希希我证明了这一点,我已经让最普通的人,他现在拿起手就可以做生意,就可以把他最想卖的东西放到淘宝网上去,大家来共享这个概念,这个金融链拉起来的,而且很了不起,因为我们去美国,近期去美国,特别是进关,人家马上就会说阿里巴巴,这是他所面对的一个概念。他说我后面15年,我为什么要今天跟你聊天呢?他说我后面15年,我还想做两件事儿,因为现在我们阿里巴巴有钱了,融资有钱了,我还想做两件事儿,第一件事,他说我要给中国人带来健康,他说现在的环境惩罚会对十年以后,所有人的健康带来问题,他说我要做健康产业,要使中国人健康起来。第二个,我要使中国人快乐起来,快乐起来就是要跟你聊的是文化,就是用精神引领他们快乐,当然要好的精神产品,好的体育概念,使他们健康快乐。说完以后,我一下子就感觉到,给我的一种东西,那我今后要干什么?如果我还是沿着传统老的电影道路,老的电影观念去面对我的电影和我的未来创作的话,那是不是我就会被所有人甩到后面去,因为我自己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甘落后,希望自己再能有所起步和有所进步。

这个过程中,我也努力跟互联网靠近,和时尚和时代靠近,和我们自己感受到的那种年轻人的气息靠近。那么我近期一聊,我突然发现,确确实实有距离,拉开了,我现在觉得自己需要去学习,去弥补这个距离感。我刚才说到孵化状的东西,我有很深的感受。现在网络的创作者,他对创作不仅仅是一个点,已经由点想到一个面了,我们不能仅仅利用经验去解决一个点的问题,它这个面的推广和面的展开,已经让我很振动,我昨天晚上还跟他们谈,就是阁老,你以后再拍什么东西,你得先告诉我,你想拍什么东西,你得告诉我们,我们要给你做测评。我要给你测一下,你这个题材,你这个概念,有多少人会欣赏会喜欢,是不是合适,你别自己老是觉得自己挺好,结果市场根本不接受,或者跟市场格格不入。我一听,你怎么测试,他说我们有我们的网络体系,我们有我们的社会调查概念,他说从《小时代》开始,到进入过程,我们就已经完完全全很准确的把它的票房概念测算清楚,它能到多少,我们很准确的测算清楚了,这就是基于我们时代的关系,和我们跟年轻人的沟通。我觉得这个对于我来说,就是挺震撼的事儿。因为以前我们的创作始终是面对自己,我今天想到要拍一个这样的东西,我想大概人人都会喜欢,但是实际上你根本没有经过调查,你怎么知道大概人们都会喜欢。我们自己就匆匆忙忙的要上了,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失误。我觉得这是我近一个月来很深刻的一种感受。

本文为作者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6060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点击了解更多
旨在集合影视制作工业化流程中最优秀的创作者,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分享传播成功的经验和最前沿的思考; 我们期待这样的分享传播能够给行业带来工业化制作的基本常识;同时期待能够在国内推动对工业化制作流程中各环节的基本认知和尊重; 以期对国内影视制作的工业化生态环境的优化有所帮助。
扫码关注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