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演而优则导”的星星,伯乐电影沙龙第八期

2014-08-22 12:48
张文伯:大家好,我是伯乐营销的张文伯。感谢今天来参加我们这个活动的朋友们,先介绍一下今天和我一起主持的,是我们电影圈里非常有名的产业观察评论人刘阳,同时也是《人民日报》的记者。

最近,邓超导演的《分手大师》票房截至目前为止已经突破6.5亿,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实际上明星当导演,邓超不是第一位,在这几年应该说这些“演而优则导”的明星,已经在内地形成了一股风潮,成为了一个现象,我们也略作总结,看一看这几年成绩好的明星导演们的片子。

徐峥执导的《泰囧》是2012年12月12日上映的,票房是12.48亿,迄今还是中国华语片票房冠军。赵薇去年的五一档4月26日公映的《致青春》,票房是7.12亿。

陈思诚导演的《北京爱情故事》,在今年情人节档上映,也就是万达发行的电影,最终票房是4.03亿,然后是正在热映邓超导演的《分手大师》,它现在的票房也是非常好,所以我们今天这个话题就从这些“演而优则导”的明星开始,这也是最近这一两年非常热门的现象。
那些“演而优则导”的星星,伯乐电影沙龙第八期

到场的几位嘉宾为:
万达影视开发中心总经理邝文伟;邝导之前在香港有过做导演、编剧、监制、策划很多的一线经验,他大概从四年以前到北京来发展,现在在万达任职,邝导之前还是香港电影编剧协会的会长。

著名的影评人、剧评人李星文;过去应该很多朋友都在《北京青年报》上看到过李老师的文章,他是写评论非常硬的笔杆子,现在也算是自己创业下海,有一个叫“影视毒舌”的自媒体,每天也会有非常新鲜的评论,通过自媒体的平台跟大家交流。

著名的独立制片人王东辉;东辉之前是很多大牌艺人的经纪人,他现在在做非常年轻的导演路阳的新片《绣春刀》,是今年第一部华语古装动作片。

腾讯娱乐的记者陆姝;陆姝现在是电影媒体圈的小花旦,腾讯娱乐上很多重量级的文章,都是她牵头来做的。

邝文伟:在讲这个话题之前,我先说一个插曲。我忘了是今年还是去年,大陆导演有一个聚会,台上的主角是刘仪伟,讲了一个笑话,他说中国华语片最卖座的电影《泰囧》,导演徐峥是演员,排第二的是《西游降魔篇》,导演周星弛也是演员,第三个是《十二生肖》成龙也是个演员,后面还有赵薇的《致青春》也是演员,包括姜文的
《让子弹飞》也是演员,当时台下也有导演笑,我坐在刘仪伟旁边,我说这个笑话有点冷得过分。

其实香港的成龙、周星弛都是演员,包括尔东升其实也是演员,包括以前台湾的张艾嘉也是演员,曾志伟也是演员,他们也都是导演。其实这样的情况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的,只是以前在我们内地没有而已,因为以前我们还不是商业电影。我一直强调从《英雄》开始,中国内地商业电影的市场才开始,所以很多东西只是在重复以前在香港发生的事情。

李星文:我来之前文伯把今天要谈的主题发过来,我就有一个感慨,他虽然是告别媒体人的身份做营销人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他本质上还是媒体人,因为他抓选题的能力很强。刚刚邓超的《分手大师》一上来,势头很猛,正在势头上的时候,伯乐电影沙龙就及时把演员当导演,“演而优则导”这个话题提出来,我觉得这个反应是很及时的。

从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目前的状态来看,也是处在新旧导演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大家可能更多看到了演而优则导,演员在做导演,但实际上它是整个导演更新换代过程当中重要的一页。从产业宏观角度来看,我觉得今天谈这个话题也是很有意义。

王东辉:看了这个选题,我认为有点像明星效应的衍生。因为从历史角度来讲,美国电影发展,其实是三四十年的明星系统体系,在当时美国产业的经济条件下,可能只是一个单一的发展方式,在我们国家目前这种大的环境下,在现在的这种电影产业条件下,明星效应的衍生,逐渐发展了起来。

陆姝: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好象写过这个题目,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我写过一个腾讯娱乐的品牌栏目“贵圈”,标题就是《新导演上位的法则》。当时是写了徐峥、赵薇、郭敬明,还有薛晓路,就是关于转型的话题,我那篇文章到最后也采访了张文伯老师,最后临近结语的时候,张老师说之后还会有很多新导演可能会很成功,比如像陈思诚、邓超、吴秀波、韩寒,这已经是被预言了,像陈思诚和邓超都是在票房上获得很大成功,然后韩寒的新片也是很快上了。

刘阳:我觉得这个现象不是我们今天才有,包括我们之前看到周星弛或者姜文都有导演的作品,但是现在为什么会这么多?这批新生代明星当导演,一方面是跟市场的发展阶段有关系,就是我们电影市场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做电影的门坎越来越低,更多人就容易当导演。

但是我看到一个问题,其实美国也有很多演员做导演的,包括最早期的卓别林,但是我们现在这批明星转为导演做的电影,如果跟美国相比,我们在艺术上的追求可能相对较弱,商业的需求可能相对较多,所以如果横向来比,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那些“演而优则导”的星星,伯乐电影沙龙第八期

《分手大师》与邓超的那些事儿


张文伯:因为现在《分手大师》还在上映,我们今天聊这个话题,其实可以先从邓超这部电影聊起,我们之前通过百度搜索做了一个关于邓超的百度云图。

这个是刚刚做的,因为已经有了《分手大师》了,所以跟他相关最热门的标签里面,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分手大师》在和邓超相关的词里面,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字越大,就说明它的搜索量越高。

首先我们看到关于邓超,有《分手大师》是很大的,然后贱,然后逗比,这三个明显比其他更多的。在这个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我们看到有孙俪,他的太太,我们看到翠花,他过去演的话剧,我们看到《我是歌手》,这个应该是他去年在《我是歌手》第一季最后一集跟羽泉有合唱,我们看到有董洁,董洁是因为《相爱十年》这部电视剧在热播。

其实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我自己的感觉是,《分手大师》这部电影对于邓超来说,从他作为明星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甚至可以说具有分水岭性质的一部作品,因为在这部戏之前,邓超还没有在演员这个身份上做到天皇巨星,东辉之前是做经纪人的,不知道你怎么看?

王东辉:我看这个图给我最大的印象,你可以看到邓超作为一个演员,他做电影时候的心态,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心态。其实从这个来讲,这也是他和我们导演出身的人做出来的电影最大的区别。以往我们导演做电影,给我的感觉,主要是出于两点,一个是市场要求,一个是他太把电影当回事,太自我,这两点对于观众来讲,其实都已经看得太多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都没有真正知道电影是干嘛的。无论是邓超也好,无论是徐峥也好,首先当他们转型做电影的时候,都有自我认知和自我游戏的心态,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心态,所以他们做出来的电影,并没有遵循以往导演出身选择的类型。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说的所有这些演员转成导演子的片子,都不是当时市场所需要的内容,都是有创新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陆姝:我分别和徐峥和邓超聊过这个话题,他们两个的特点是都做喜剧,另外他们都分别是舞台剧的演员,两个人都跟我谈过一个点,他们非常知道什么时候观众会笑,因为他们曾经跟观众面对面有过交流。戏剧场里面跟影院里面毕竟还是不一样,所以《分手大师》在做点映的时候,邓超说他跟俞白眉在最后一排看,他说我的心态就像挠观众的痒痒,我让他们笑他们就笑,他说这样一共两百多次,他说我知道观众是什么,可能相对导演来说,他们跟观众更近距离。

李星文:我个人感觉刚才这几个关键词,包括“逗比”、“贱”、“分手大师”,我个人感觉是属于一时的热词,而像“幸福像花儿一样”、“孙俪”甚至“翠花”,是会始终跟随邓超的一些标签,如果打个比方,咱们前面说的几个词有点像畅销书,在很短时间内卖了很多的数量。另外几个像“幸福像花儿一样”是长销书,可能是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跟着邓超的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分手大师》本身是邓超选择由演员变成导演这个过程当中,他选择了一种最保险,也是他最拿手的,最能挠到观众痒处切入的方式,我不相信邓超下一步继续再复制一个像《分手大师》这样的电影,我觉得他更多考虑市场身份转化的东西,而多年以后大家可能还会提起,就是咱们前面说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孙俪”,可能会一直提。

张文伯:不光是邓超,其实我们对于这四位导演,我们都做了百度云的搜索,我们来看一看另外三位导演,可能和他相比,时间要长一点了,特别是像徐峥的《泰囧》上映已经快两年了,我们看看他身边的热词是什么。

这是关于徐峥的,最大的还是“泰囧”,有四位明星出现在他相关的搜索词里面,“黄渤”、“王宝强”、“汪涵”、“陶虹”,其他的还有“春光灿烂猪八戒”,这个就像刚才李老师讲的,可能是他的成名作,“光头”这是形象,“极致”、“搞笑”、“大胆”、“影视演员”、“上戏”。

我们看下一个赵薇的,“致青春”、“画皮”两部戏,两部作品出现在她的相关词里面,还有“小燕子”。然后是很多明星,“陈坤”、“周迅”、“黄晓明”、“王菲”,人缘好,肯定都是有关联的,“一线女明星”、“导演”、“大眼睛”等等。

我们再看陈思诚,“北京爱情故事”、“导演”、“疯子”、“佟丽娅”、“编剧”、“帅”、“有才”、“演员”、“士兵突击”这个很有意思,基本上可以看到除了他最新的词之外,一定有一个跟他的经典人物形象或者作品相关联的,这个是一直会跟随他的。

我想问邝导一个问题,因为《北京爱情故事》这个电影是万达投资制作加上发行的,这个电影火了之后,我不知道万达有没有跟陈思诚聊他后面的作品,因为刚才李老师有一个论断,可能下一步戏就不一定再去做同类型了。

邝文伟:目前还不能说,但是我可以说陈思诚的下一部电影,绝对和“北爱”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是爱情的。现在还在写剧本,会不一样。每个人想法不一样,有一些人不愿意重复,有些人觉得某一个领域还没做到极致,还想再做下去。甚至我曾经跟陈思诚聊过,要不要再来一个“上海爱情故事”,他说不要,要来一个不一样的。同样徐峥现在做“港囧”,我觉得这是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

主持人:刚才邝导提到一个极致,还是回到《分手大师》,我想做个现场小测试,我们今天来的朋友看过这部电影的请举手看一下,可能不到一半,40%左右。看过《变形金刚4》的有多少,这个就有70%—80%了,很明显同期上的两个片子,先看《变形金刚4》,《分手大师》还没看。我想问一下没看《分手大师》的原因是什么?

观众甲:因为我看了一下预告片,我觉得内容不太吸引我。另外一点就是真的买不着票,因为很多厅就没有票,都在放“变4”。

观众乙:我觉得这类题材对我的吸引力没有那么强大,可能不会让我自己花钱去电影院看,但是将来网上有了以后会看一下。

刘阳:您自己花钱愿意看电影是什么样的电影?

观众:像《变形金刚4》我会去看。
那些“演而优则导”的星星,伯乐电影沙龙第八期

国产片法宝:喜剧和爱情


张文伯:其实刚才讲到类型的问题,我觉得除了明星之外,类型是大家判断会不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很重要的原因。这四部片子里面基本上是两大类型,一个是喜剧,一个是爱情,我觉得这基本上囊括了现在国产片最吸引观众的两种类型,邝导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说。

邝文伟:是,而且如果大家去研究过去两三年的卖座电影,基本上都有一点喜剧的元素,我经常说父仇还没报那种硬梆梆的电影,这几年很难做好,总要有一些轻松的内容在里面的。

我三年前就开始说中国实在太需要喜剧了,所以《泰囧》有那么好的成绩,也是因为它是喜剧,现在《分手大师》有这么好的成绩,也是因为它明显是个喜剧,我认为未来两三年,只要是真正好的喜剧,还会很好的卖座。因为大家生活压力比较大,很希望去电影院开心一下,而喜剧在大陆是没有理由不火的。

张文伯:这四部影片,我们刚才试图总结一些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共性里面我们发现,第一,他们都是处女作,刚才也提到,可能在第一部作品的时候,会选择一些相对驾轻就熟的作品,这四部作品,其实都是有群众基础的,只有《泰囧》是原创的,“北爱”是先有了电视剧,它其实算是一半原创,因为故事完全是重新写的,《致青春》是由小说改编,《分手大师》是之前有一部话剧。

邝文伟:《分手大师》电影其实和话剧也差很远,只有一场戏是一样的,其他都不一样的。

张文伯:第二,他们的票房都非常好,都很大卖,去年其实还有一部我们没有把它列在里面,杨采妮导演的《圣诞玫瑰》,那部戏我也是去电影院看的,我也是很喜欢,但是它票房就很糟糕,只有小几千万,陆姝你看过吗?有没有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想一想,同样是导演的处女作,也是明星转型,为什么它会跟这几部有那么大差别?

陆姝:我觉得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这个电影本身,我当时看完没有很喜欢,它的完成度是不错的,对于新导演来讲,不会觉得生涩,但是也没有特别新的东西,是一个基本上比较平的电影,这种故事又比较沉重,因为它是法庭戏,又是室内,它的商业元素还是太少了,加上杨采妮本身从商业性上来讲,和这些明星还是有差别的。

邝文伟:这一点我必须强调的是,有一些老板们,有一些投资人很迷信明星转导演,就一定可以,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刚才只是说了其中一个例子,其实香港也好,美国也好,也有很多演员转到不成功的例子。未来我们还会看到很多演员转导演,但是未来我们会陆陆续续看到一些失败的例子,并不是每一个转都会成功的。

张文伯:东辉你之前做过一些大牌明星的经纪人,不知道在你做经纪人的时间里,关于他们转型做导演这个事,有没有经常被提到过,包括你作为经纪人,如果他们跟你商量说我也要当导演,比如黄渤,你会怎么办?

王东辉:黄渤拍过一个微电影,我记得当时我们俩聊的时候,他拍完之后不想拍了,太累了,我觉得这几个演员你也可以看到,在他是演员的时候,发展到一定级别,其实演员事业也会到一个瓶颈期,他们自己也在转变。我当时跟黄渤也在探讨,他自己当演员的职业还没玩够,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所以他还不着急转型,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不管是谁拍电影,选的题材和故事也很重要。我觉得电影本身还是离不了有一个好的故事,才能够继续操作。我觉得像徐峥的《泰囧》,包括之前的《人在囧途》,也不是说酝酿了一年半载就出来的东西,都是酝酿了很多年才出来的东西,这个其实跟作为任何一个开始做第一部影片导演也是一样的,还是要遵循创作的规律,好的东西还是要时间长一点。

刘阳:一个演员已经愿意转行当导演,是因为他的表达欲非常旺盛了,他在进入市场的时候,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控制我的表达欲,怎么跟观众需求接轨的问题。所以刚才我们说的《圣诞玫瑰》就是很好的例子,首先杨采妮在市场上并没有那么好的粉丝效应,另外她可能是一个很有思想诉求和艺术诉求的导演,但是观众是不是接受,你的表达和市场需求之间,是不是能够衔接,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那些“演而优则导”的星星,伯乐电影沙龙第八期

《致青春》成功背后的思考


张文伯:说到关于表达的问题,我说一个自己的感受,以《致青春》为例,因为在赵薇拍《致青春》之前,其实当时我供职的那个公司也在找她,试图让她导演另外一部戏,当然现在看起来,那个像是玩笑,因为人家已经为《致青春》准备很长时间了,但是当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去试一试,是因为我们在看《致青春》这个小说的时候,我们自己评估是这个小说适合改电影吗,它好象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文本基础去改电影。

当时不止我自己,还有公司老板,包括文学编辑,都会有同样的担心。我们都知道这部戏的编剧李樯老师是做文艺片非常出色的,所以像他们这样的组合,包括关锦鹏导演做监制,包括赵薇,她自己审美的取向,像这样的组合,改编这样的文本,会是在商业上非常成功的作品吗?当时我们对这个电影的评估其实没那么高的,最后它卖到七亿多的票房,我记得我跟中影的张强总聊起,他说其实很多人跟我当时的想法是一样的,但是他坚信赵薇能成功,结果赵薇最后真的成功了。

在这个成功的背后,我其实想听听几位的意见,因为这样看似文艺的组合,当时青春片可以说在市场上是没有任何成功的先例,这跟做喜剧片,做爱情片都不一样,你们怎么看待当时她的成功,我指的成功是市场的标准。

邝文伟:首先我想说我当时不是这么看的,当时我们看了《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已经知道《致青春》票房会比《中国合伙人》高。

当时我的判断是这样,因为《致青春》跟其他三部片不一样,它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实它是很不商业片的,它完全没有按照商业片的规律来走,它只是到了快上映了时候,只是推广才是按照商业片的套路。

其实它属于以前的大陆电影的体系,观众是冲着导演去看的。像以前的张艺谋、冯小刚、姜文,陈凯歌,他们这种级别的导演,观众就是因为他们是导演,所以才看的,并不是因为这个片的类型,刚好这个片是青春片、爱情片,以致于后来她发展了一系列的跟风者而已。

如果她是商业片的设计,按理不应该是这样的,不是用“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做结尾的,这不是一个商业片的运作模式。但是她就不管,我就这样子,我要表达的就是这个,这就是间接的表达自我的状态,这种状态是被观众认可了。

对于我们来讲,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百花齐放,什么样的类型片都可以成功,而不是说只有喜剧,只有爱情片,只有商业片的包装,有大明星才能赢,最好是什么片都能赢,那是最好的状态。

当时《致青春》的出现对我来讲是非常开心的,最起码跟现在做的商业片还不一样,我不一定能做到,但是我知道她能做到,她做到了该替她开心,另外商业片是有一些规律的,包装、明星、类型,把成本压到某个数,宣传怎么做,大概会怎样,会有一点路子的,但是这个片没有,完全是跟导演的内心走,完全跟创作者的内心走,很个人很不一样的,所以我必须要提这个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在这儿。

张文伯:所以您的意思一句话,这个片子的核心价值其实是“赵薇导演”这四个字。

王东辉:其实我首先同意邝导说的百花齐放的问题,我觉得市场是有这个接受度的。第二,这个事情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和探讨,一个是从导演角度上,其实我们在过去以往很多年,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其实电影的拍摄和角色故事转换都是有问题的。这几部电影很简单的一点,对我来讲,他们是安安稳稳把故事讲清楚,观众很容易就能理解他们在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这是从创作态度上来讲,他们非常尊重现在的观众需求。

从市场角度来讲,这些片子都是类型片,类型片也代表了市场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回到邝导说的,其实市场的宽容度是有的,每个类型片都有它自己固定的市场份额,况且现在中国市场蓬勃发展如此之快,你把前面的工作做整齐了,其实中国老百姓对我们中国电影很宽容的,只要能看得明白,他们是很欢迎的。

李星文:我觉得票房比较好的电影,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属于服侍观众的,给观众提供满足观众感官需求的。我觉得像《分手大师》这样的,它不断给你讲笑话,玩大咖秀,刺激你的笑神经,包括一些动作片,打的时候你觉得打得很爽,你做不到的一些事情它做到了。

另一类是属于抚慰观众,属于情怀共鸣的作品。《致青春》我认为是属于后一类的,要严格说起来,《分手大师》里面至少是没有个人表达的,就是在给观众服务,但是《致青春》有赵薇自己很多的青春感怀,再加上原小说作者很多青春回忆,这个东西从片名就可以听出来,摆明了就是要跟大家一起在影院里面来一场集体怀旧和集体回忆,实际上票房回应就证明了它的目的达到了。

《致青春》整个校园质感是属于70后的,九十年代初的那种,但是女主人公情感模式和行事方式,更年轻一些,属于80后、90后的那种,片子里面所设计的几个主人公,都能代表了不少人,我觉得都是跟大家共鸣的东西,所以她走情怀共鸣的路线,其实也是能够获取票房,包括《北京爱情故事》,也有这个成分。

刘阳:其实情怀共鸣的问题,这批导演,比如说赵薇,首先她是号召力没有问题,另一方面,因为她是70后导演,现在电影的主要观众是跟她一个年龄层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跟她有共鸣的,中国电影市场观众跟导演是一起成长的,这个是很重要的原因。现在年轻导演了解现在观众的想法,所以他能够制造共鸣,但是在制造共鸣过程当中,营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王东辉:另外他们都是演员,也都是大明星,在营销和宣传的时候,他们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说实话,对于其他导演目前来讲是很弱的。

张文伯:刚才说到一致性的问题,我自己的感觉,和“北爱”、《泰囧》、《致青春》比起来,我自己也在看网上关于《分手大师》的评论,我觉得它可能相对来说,更呈现出一种分化的局面,喜欢和不喜欢的人差距是非常大的,陆姝你喜欢这个片子吗?

陆姝:我想先补充一下我对《致青春》的看法,其实我觉得《致青春》它的火之前是有铺垫的,像在这之前《那些年》,《阳光姐妹淘》,还有《三傻》,已经火过一圈里,大家有这个青春怀旧的类型的基础,包括《老男孩》的微电影,也是在《致青春》之前的。其实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明星转导演,他们的片子在我们看来是国内没有的类型,但是其实他们跟国外同类型的电影是很像的,有一些类型上的借鉴,包括《泰囧》也是跟一些公路片喜剧相似。

《分手大师》我一直都还挺关注的,首先它最开始的营销真是做得花样百出。在《中国合伙人》上映的时候,我采访邓超,他就提到他要做电影,其实他并没有很想拍电影,因为他演戏总是觉得演得不过瘾,没有演到自己特别想演的角色,包括很多喜剧。他觉得我很懂观众,我是做戏剧的,我没问题,我可以拍一个对观众负责的片子。

后来我有听闻一些提前看到影片的朋友,说这个电影会有很大的争议,所以我自己的期待值又放低一些。当时我是买票跟观众一起看的,当时我那场基本上大家都笑得很开心,还有人边吃爆米花,边笑边聊天的,完全是坐在家里看电视的感觉,包括电影放完出字幕的时候,因为他后边还有彩蛋,所有人都等到字幕全部走完才散场,这是极其少见的。

我个人觉得《分手大师》作为电影来讲,值得探讨的地方有很多,但是我又莫名觉得,好象花钱看这个真的不亏的。我能看到邓超在里面有那么多没有节操的表演,是一个你平常看不到的,包括我觉得以邓超这个明星来讲,很少有人能做到像他这样完全没有尊严地去讨好观众。这个片子是很值得研究的,包括一开始的调侃明星,包括自黑的东西,其实是现在喜剧里没有的。

邝老师刚才说得很好,我们的观众很缺少喜剧,其实它有一个断档,以前我们都看香港的喜剧片,到中间慢慢我们觉得好象香港喜剧片我们也笑不起来,或者导演拍得不行了,就有《泰囧》出来,我觉得《泰囧》有点像香港的,但是又很接内地地气的,就是说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内地的喜剧,所以像《分手大师》相当于第二部内地喜剧,包括喜剧明星也是,内地明星我们现在想到的还是黄渤、徐峥、王宝强。
那些“演而优则导”的星星,伯乐电影沙龙第八期

邝文伟:大陆很少有人真真正正做喜剧

邝文伟:其实不是香港的喜剧越拍越不好,真的是文化差异问题。以前大陆的观众们觉得香港喜剧好看,因为没有选择,当你开始有选择的时候,肯定希望看到我们的喜剧,全世界都是一样的,香港当时也一样。

八十年代好莱坞来的时候,打得我们很猛,最后靠喜剧才生存下来,就是因为要看我们的东西,所以电影还是跟文化有关的东西,所以跟生活分不开的,这样人就没法再写内地喜剧,没办法,怎么样也写不来,只能从架构上把关,但是里面的血和肉必须有大陆的创作人填充,它才有生命力,才有质感。

但是问题是以前大陆很少有人真真正正做喜剧,觉得把一些段子放进电影里讲,就以为是喜剧,其实并不是。

我可以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当年日本冲绳电影节,是一个喜剧电影节,他们当年邀请了冯小刚,因为当年《非诚勿扰》作为大陆代表喜剧去了冲绳电影节,结果那些选片委员会的人看完以后说,中国大陆为什么给我一个悲剧?我要的是喜剧,这是悲剧啊,包括我太太也是香港人,我说这是大陆很卖座的喜剧,她说什么喜剧,那是文艺片。其实《非诚勿扰》,放在中国以外它是文艺片,是悲剧,并不是喜剧。所以如果真的从类型上来研究,真正意义的喜剧,《泰囧》才是一部,之前的也是段子,也是挺搞笑的台词,某一些表演很搞笑,但是总体来讲根本不是一个喜剧。

刘阳:我觉得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年,大家说娱乐的时候,是带贬义的词,大家觉得我笑,我娱乐了,那我就低俗了。比如我们看到台湾和香港的时候,没有人说三俗,但是大陆就有,因为你娱乐了,因为你笑了,所以这是精神的捆绑,在今天我们面对一个新的电影时候,虽然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分手大师》,我觉得它太夸张,但是我觉得它对整个思想意识的领域是有开拓的,是在冲击一些东西,让你明白我这个就是笑,我让你明白我笑是合法的,没有错的。

张文伯:前两天晚上我在看电视在重播《九品芝麻官》,正好看到最后一段,好长,我跟我太太说,最后这段,他们当庭对质都有二十分钟,怎么那么好看,一气呵成。我现在再分析,为什么星爷当年拍的《九品芝麻官》,这段判案的戏这么精彩,其实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和今天邓超给我们在《分手大师》里的奉献,可以说是有一致地方的。

我觉得从这个方面来说,我非常尊敬邓超,在今天的社会形态下,你把任何一个事情做到极致,其实都是值得尊敬的,我们过去看到很多的东西,其实都是欲拒还迎,羞羞答答,它总是没有做到非常极致的地步。但今天邓超在电影里把耍贱这个事,把无节操这个事,给做到极致了,我认为观众一定会为你这样的付出买单的,这个是我对于《分手大师》,我认为应该投支持票的理由,既然今天我要耍这个贱,我就告诉你我是无敌贱,人至贱则无敌。

邝文伟:完全同意刚才两位所说的观点,我有一点要修正的,《九品芝麻官》是王晶拍的。

陆姝:我正好这两天都有看,先是看《九品芝麻官》,昨天还是前天又看到《大内密探》,我觉得拍得好好。我觉得周星弛还是有深度的。
那些“演而优则导”的星星,伯乐电影沙龙第八期

百花齐放,容纳不同的声音


张文伯:刚才聊了不少关于影片的看法,现场这么多朋友,听了今天刚才聊的,有没有对这四部影片有你们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可以表达一下的,我们交流一下。

观众:我还没有去看《分手大师》,但是我特别想去看一下,因为身边的人看完了之后告诉我说,它是自成一门类的电影,这一类型的叫做“屎尿屁”的电影,所以我就特别想去看,如果我要是作为投资者的话,这个是值得研究的。为什么这样一部电影在中国现在目前的市场上,它能取得今天五个多亿的票房,还是有它的道理的。

邝文伟:你看香港周星弛就一个,没有第二个,其他的模仿他的无厘头,基本上都不成功的,所以我尽管不同意您刚才说的“屎尿屁”,反正他这个类型要有别人来模仿,也是很难成功,因为他是很独立的东西,我觉得不容易复制的。
张文伯:我倒有不同观点,“屎尿屁”电影,不是新创出来的词,好莱坞就有啊,《宿醉》那帮哥们专门不就是拍这个类型吗?我觉得他们在好莱坞已经形成了独立于喜剧之下的亚类型形态。所以我觉得这种东西既然在好莱坞有生存空间,如果政策允许的话,中国一定也会有,绝对不止只有邓超可以做,其他人也可以做。

邝文伟:像他这样的做法,他不会大量生产的,就像你要复制周星弛没有人,但是模仿有很多人。

张文伯:我不同意您的观点,我觉得小沈阳也可以做,我觉得刘老根大舞台那一帮人都可以做,包括《开心麻花》的团队也可以做,就是舞台剧经验很丰富的那些人,如果他们想做的话。

李星文:我觉得内在气质真是一致的,“屎尿屁”的概念确实不是新的,因为我们说王晶已经说很多年了,而且王晶电影从八十年代开始。邓超的《分手大师》我没有看,但是我根据别人给我转述的信息,我觉得他不是属于绝对的屎尿屁的电影,我接收到的信息更接近于《百变大咖秀》,老是在换装以后怎么耍贱的风格,但是我倒是同意文伯刚才说的,像赵四、刘能,如果他们参与到这类电影里面可能更贴近一些。

张文伯:我们刚才一直在说邓超,其实我们不应该忽略,《分手大师》是有两位导演的,俞白眉老师,著名编剧,也是这部戏的联合导演。我个人来说,我对于当年《分手大师》的话剧是非常喜欢的,当年是曹云金演的,我觉得整个俞白眉工作室系列话剧里面质量最高的之一,“翠花”质量也很高,其实在那个时候,邓超已经在话剧舞台上,开始展示他这方面的潜力和才能,只不过可能今天的电影市场成熟到,宽容到可以让这样电影获得审查通过,观众也愿意来为他买单。

观众:各位老师好,《分手大师》我跟我们全公司同事一起包场看的,我个人感觉《分手大师》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就是一个看乐子的感觉,我感觉《分手大师》把话剧用电影的手法拍出来了,就跟《爸爸去哪儿》一样,只是迎合了观众的一种需求,才达到这么高的票房。今天谈到的这四个导演,我觉得演员转导演,他的成功一定要有一定的基础,就像《泰囧》之前有一个《人在囧途》,然后《分手大师》有话剧,“北爱”有电视剧,然后转电影才那么成功。

张文伯:这个朋友讲的是从传播上来讲,有一个认知,通过一个相关的作品,把这个认知基础先解决了。

邝文伟:其实这个不单是演员转导演的问题,所有电影都是这样的,你看好莱坞所有大片哪一部不是改编的,哪有原创的,几乎没有原创的,因为电影跟电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是品牌的消费。

我觉得现在要容纳不同的声音,你可以不喜欢,但是市场上应该是可以存在的,而且我一直强调,内地商业电影其实起步才十几年,很多东西在学习,第一,首先要扩大市场。我们说亿元俱乐部变成十亿元俱乐部的时候,我觉得可以看到更多的《白日焰火》之类的电影,才能有不一样的电影出现。所以现在大家有些片觉得怎么样,允许它存在,而且需要存在,你先起码把那些本来不看电影的观众,吸引到电影院里,让他慢慢学习,电影一开始是这样子,后来发现他想追求,他希望有一些东西在里面的,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成长出来的,需要这个过程,我一直强调容纳不同的声音,这很重要的。

张文伯:刚才说到这四个导演,我还有一个感觉,其实他们自己在自己的处女作作品里面,不单纯是一个导演或演员,他们更多的是扮演制片人的角色,我说的制片人作为这一部电影的最高指挥官。可能在导演中心制的时候,导演是最高指挥官,但是今天我们讲当电影是个商品的时候,制片人才是最高指挥官,他是CEO,这些人虽然我们叫他是导演,但其实他背后做的很多工作,已经超越了导演的界限。

刚才东辉讲到说无所不用其极,其实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导演做的,特别是当影片制作完成之后,这么长的营销、宣传、发行、推广过程当中,其实他们更多是在帮助,或者以制片人的身份来做这样的事,我不知道你们对于这四部电影,对于他们各自的营销过程当中,给你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有没有具体的事。

陆姝:我想先说一下制片人,因为我跟徐峥聊天的时候,当时《泰囧》已经过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了,他觉得比较可惜的一件事,就是没有人用制片人来看他在《泰囧》中所扮演的位置,这是他很遗憾的一件事情。其实在国内制片人的制度,我们好象从陈国富才开始慢慢确立起来有制片人,但是到现在为止,像陈国富这样的制片人还是非常少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是产业进步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从导演中心制,变成制片人中心制。

王东辉: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自己作为一个制片人,我觉得中国从导演中心制往制片人中心制转还需要一段时间,我觉得现在无论是像徐峥,现在很多导演自然不自然的,因为教育体系从原来历史就发展到这个地步了,沿袭过来的,所以他们还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包括在做很多制片人的工作或者怎么样,其实换句话说,还能由别人做这些工作吗,我觉得这个没办法,这个体系延续下来的,还是需要时间去验证的。

张文伯:你对他们做的营销工作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吗?

王东辉:我觉得他们做的那些事情,我作为制片人来讲我都做不到,我没这个能力。比如说邓超出去宣传十四个城市,《老男孩》二十多个城市,对于我来讲,我要让我的片子里面的张震或者刘诗诗跑这么多城市是不可能的,我没有这么大能力。

邝文伟:四个片全部跟我有一点关系,总结一句,其实刚才东辉说的,因为他们四个人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又是这个片子的老板,除了赵薇以外,其他三位都是老板之一,所以他们那种权力是你不可能做到的,你作为制片人,你希望你的主演演员能这样做,做不到,你只能坐在那儿看,只有他命令自己做,才能产生那种效应,这是无法替代的。所以明星转导演,这一点确实很容易产生效应。

其实我们今天没有讨论一点,我之前也跟一些演员包括投资方讨论演员当导演行吗,就问这个问题,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只要演员本身是不错的演员就可以。如果他是不错的演员,那么当导演的时候,他就会关心每个演员的表演方式,可能是从每个演员的思维方式去理一次他的角色怎么演,他把每个角色都理好,这个戏能烂吗,演员只是当演员的时候,他只会注意自己的角色,他根本不管别人的,只要我的角色是好的,所以很多时候比较自私,有时候会产生所谓改剧本的情况,但是当他变成导演的时候,他就把每个演员变成他自己的时候,每个演员都有可能把他调好,那个戏应该是不错的。
那些“演而优则导”的星星,伯乐电影沙龙第八期

把明星价值发挥到极致

张文伯:我们总结了一些简单的总结,看看这四部戏都做了哪些代表性的营销事件。首先是《泰囧》,《泰囧》当时印象最深的,它启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徐峥自己几乎可以说操刀组织了所有的物料素材,包括预告片,花絮,海报,病毒视频,包括调档期,所有这些计划和临时调整都是徐峥自己来负责的。

邝文伟:大家看到在泰国的预告片,是徐峥第一天来光线跟我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在拍电影之前,写剧本之前,已经有这个剧本构思了。

张文伯:就是《泰囧》第一支发布的预告片,并不是从正片里面剪辑出来的,而是已经构思好的预告片,就是做预告片用的,可以说如果不是导演的话,能不能让剧组配合通告,专门给你拍一支预告都很困难,但是他有这个意识非常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时跟万达结合,拍了五支观影指南,在万达院线进行发布,所以徐峥对于物料的控制,是当时《泰囧》的一大亮点。

然后是《致青春》的营销,这是《鲁豫有约》黄晓明和赵薇的一期节目,当时开始有一个叫“有一种感情叫赵薇、黄晓明”。再往后赵薇过生日,到4月26日上映,这么多明星。其实这就是把她的明星优势,刷明星卡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了。

我记得跟它相映成趣的是在《同桌的你》上映的时候,一直前期没有做太多配合的林更新,在那天突然爆发了,大概有三四十位明星帮他转发《同桌的你》上映宣传,那天就把他作为男一号价值发挥出来了,赵薇比他还厉害,很多的明星帮他转发微博。

陈思诚做《北京爱情故事》,佟丽娅是他的妻子,明星夫妻又是主演,几乎是所有能配合的统统配合,特别是在商业广告上,我印象很深刻,其实当时一些客户的要求,正常来说明星是不可能配合那么多的,但是他们全答应,只要是为这个戏好,不管是植入,还是后期的联合推广,我都愿意把我们的形象放进去,所以当时“北爱”的营销,价值十亿的资源,软的硬的加一块,配合到这个电影里,所以这是陈思诚在“北爱”里面作为明星价值的体现。

第四个我们看一下邓超,所有的能配合的活动统统配合,几乎一天一个通告,这是给我的印象,我觉得真是超人,邓超的“超”字不是白给的,总结一下,这就是“有一种敬业叫邓超”,我觉得如果一个戏的宣传到这个地步,它要不成就没有天理,但是我同时怀疑,下一步电影,他还能这么做吗。

所以这个是我们刚才简单统计了一下,邓超是一个劳模的形象出现,陈思成和佟丽娅是不计个人明星价值的投入,赵薇是把自己好人缘发挥到极致,徐峥是体现了制片人的专业性去抓物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所以不光是做导演,他们真的做了很多导演以外的事。

所以这让我想进入下一个环节,大家按照这样看,在他们之后还有没有明星有可能在导演这个位置上取得成绩,你们各自有没有这样的心中的人选,可能会是谁?
那些“演而优则导”的星星,伯乐电影沙龙第八期

明星当导演,下一个是谁?

王东辉:我觉得黄渤应该有这个可能,其实我们私底下有聊过,他还是想自己尝试一下,但是他现在工作很忙,没有时间,他一直在想项目的问题,但是他的公司其实一直在开发。

张文伯:你觉得黄渤要做的话,是应该有成功的机会的。

王东辉:一定会有的,我觉得黄渤从喜剧明星来讲,他可以算得上出色,当年我们俩一起聊的时候说他的喜剧类型,我觉得他可以做到类似像日本的中国的寅次郎,这是我们当时一直在聊的哪个方向去走,这种名家的喜感,跟我们生活非常贴近的这种人物。我觉得他本身又接近生活,以前的生活经历给他创作的土壤是很大的。

李星文:我觉得吴秀波应该有这个潜质,我听说他本身在拍电视过程中,他本身介入创作的力度比较大,而且之前他也参与过搜狐的轻电影。但是有一个问题,真正正当红的明星,尤其是正当红的电视剧明星,不太可能拿出那么长时间做导演的事。

邝文伟:我同意您的观点,所以明星能不能当导演,除了他当红的程度,还有他干嘛要当一个导演?说实话他出来拍戏就好了,而且对他来讲,不管从享受整个过程,可能他更享受哪一块,所以我觉得不是每个演员都有这个潜力的,我个人认为内地有一个男演员是很有潜力当导演的,就是文章。

王东辉:这个我有点不同意见,演员为什么在当红的时候要花时间当导演,其实他们是演员,同时他们自己在自己表演过程当中,对一些我们所谓艺术上的追求,他们自己也是有的,其实我们要看的是演员对于艺术上的追求怎么实现。比如黄渤,他一年其实也就拍一部电视剧,不会多拍。比如我跟张嘉译我们两个是一起做合伙人,他一年都在拍电视剧,他不会跨到做电影。

邝文伟:我不是说他们不能做,而是说很多演员要思考这个问题,干吗要做,所以这种演员也不一定会做。

张文伯:没有强烈的动机去促使他做这个事情。

邝文伟:这个不光是钱的问题,有些演员更享受演出多于控制一个电影,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举个例子,就像我自己当导演,其实我非常不享受当导演,干嘛要当导演呢,我当一个监制就好了,每个人对于某些东西的追求不一样,比如我本来很享受当演员,现在又红,很多角色选我来演,我干嘛不一直演下去。

我刚才说的是大陆是文章,香港的其实有个演员,他已经拍过一部,我非常看好他当导演,未来可能是另一种风格的,就是吴彦祖。

其实吴彦祖拍过的《四大天王》,非常有创意的一部电影,所以这两个是我最看好的。其实还有第三个,因为我才跟他接触中,还没有完全确定他能不能当,我还准备跟他聊。

张文伯:为什么这么看好文章呢?是因为《小爸爸》吗?

邝文伟:因为他在我眼里就是内地的周星弛,他对我来讲就是这个感觉,这个感觉很像的,我所谓的像是方方面面都很像。

张文伯:刚才说的几个人选,不管是吴秀波还是黄渤,还是文章,都是男性。没有女性优秀的像赵薇这样的女演员吗,我自己的感觉,我是很看好黄渤。

我觉得今天聊这么多,明星做导演其实一定得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他有这个愿望,自己想做。因为这些大明星都不缺钱的,今天这个市场已经到这个地步,他们当个股东,一下钱就都出来了,完全不用说当导演,一定是有这个愿望,像徐峥他认为我有表达,这是咱们经常讲的第一个。

第二,在演员这个位置上,也一定要强到一定的级别,你才能调动资源。你刷明星卡,要能刷到陈坤、徐峥才行,你刷到那谁和那谁这就没用,所以这是很重要的资源调配。

第三,我觉得要懂创作。刚才讲叫懂表演,我觉得不光要懂表演,还要懂一点创作,其实我觉得陈思诚,我自己在“北爱”这个项目,我跟他接触过,我觉得他在演员里面真的是有想法的演员,如果从这几个指标上来看,我自己觉得黄渤都具备了。

邝文伟: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不怕累,因为当一个导演是很累的,那种累是没办法形容的,累到无敌的。

我讲一个小段子给大家听,当年我当导演的时候,我很怕一个事情的,就是当我喊“咔”的时候,因为一喊“咔”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都回头等着你,怎么样,导演,OK还是不OK,压力很大。你到上机前根本没法睡觉,到底观众怎么看,片方怎么样,这种压力是一种累。

不是单单体力上的累,是整个从筹备到上这一段时间,很长时间的煎熬,一个导演拍一个戏可能两三年,那种累不是那么简单的。我经常劝一些朋友,你干吗当导演,很累的,你想清楚没有,累是方方面面,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张文伯:所以想当导演没那么容易,除了这几位,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伊能静导演《我是女王》,今年马上要在国内上,我们也可以看一看,伊能静也是一个跨界的明星,听说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也是把她的资源应该说是调动到极致了。

第二个黎明,正在拍的在法国的一部戏,今年或者明年会上。还有苏有朋做的《左耳》,这又是一个演员,他也是歌手,我相信明年还会有,应该还会有在现在准备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演员做导演,因为有了这几年成功的先例,让更多的人跃跃欲试,但是能不能成功呢,只能拭目以待了。

刚才聊了很多,今天有没有朋友想交流一下,我们可以再聊一聊。

观众:我觉得演而优则导,我自己总结了三个词,第一,我觉得叫杀熟。我觉得杀两块,一个是杀自己的粉丝,第二是杀他自己的朋友,一般的导演和一般制片人是做不到的,但是这不是能够长久的生意。第二是透支,第一透支粉丝,透支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是任何一个明星能做的,我听说周润发,自己也说自己身体做不了导演。最后是持久的问题,一个优秀的导演,应该有持续性作品出现的,而不是说只做了一部,他应该是有两部三部,有持续性的作品出现,这样才是优秀的导演,不然的话他就是一个玩票一下,玩票其实很容易成功,比如他做到第三部的时候能不能成功,我觉得这应该是问号。

张文伯:其实我同意东辉的这个观点,今天我们聊的是“演而优则导”,其实这些年以来,“写而优则导”也有,像小四,像韩寒,我知道接下来还有一批畅销书作家,写情感的,写青春的,都会坐上导演的位置,还有“唱而优则导”的,王力宏,周杰伦,我相信后面还有。其实到今天电影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形态下,导演不再像当年我们说电影时候的定义了。

邝文伟:其实都没有那么神圣的,主要是在内地,其实以前香港也是,摄影师当导演,美术指导当导演,基本上谁都可以当导演。

补充总结的分界线

张文伯:今天聊的“演而优则导”很有意思,我们每个人做个收尾,关于今天这个话题还有什么想说的。

刘阳:我还想补充一个,我觉得明星当导演,因为我们刚才谈得比较多的是从宣传营销,从电影品质上,我觉得还有品牌上的捆绑效应,他自己已经是明星了,要考虑到美誉度问题,就是说我发一个片子出来不能太烂,太烂我就不拍了,所以他对自己的作品会有一定的要求,我觉得对观众来讲,也是觉得因为我相信你这个人,我相信赵薇或者谁,你不会忽悠我的,就是他对你有亲切的信任感。另外观众也有一个窥私欲,觉得你导的电影还是能够反映出你的内心世界的,他很想知道你导的电影是什么样的,它代表你什么样的表达和对人生或者电影的看法。

王东辉:我是希望有更多明星能够当导演,从创作角度来讲,我觉得明星当导演创作出来的内容更多元,和以往导演做的作品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是丰富了市场的多元化,另外能够带动更多的导演一种反思。

李星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或者着眼于给现有导演出身的导演更多施加压力的角度,我也是希望更多的演员加入到导演行列当中来。还希望这些已经当了导演的演员,不要说导一个就完了。就跟蒋雯丽一样,拍完文艺片,虽然人人叫好,但是从此再不拍了。如果说邓超愿意再拍一个《分手大师》,我们也不介意,都要多拍。第二,之前没有当过导演的明星们也加入进来,我希望下半年就能看到,汤唯在结婚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部电影作品。

邝文伟:其实我希望除了明星转导演以外,我更希望更多不同的人才转去导演,其实因为他成为导演之前,可能他是另外一个领域上的精英,但是当了导演之后,他未来可能会成为大导演。创作者应该是天马行空的,所谓天马行空,就不应该说你必须学过才能当,我不觉得是这样,当然有最好,没有也不一定不可以,一是看你的天分,二要看你后天的努力,我觉得越多的天马行空的东西越好,电影还是讲创意的一个产业。

刘阳:我觉得有这么多演员转行当导演,说明我们中国电影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了,门坎降低了,而且越来越多元了,这个对于整个产业和市场来说是很好的趋势。我当然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进来,到这个行业里面来做这个事情,实际上这个背后我们对电影理解回归的问题,过去可能我们中国人把电影看太高高在上,实际上电影生来就是大众的艺术,更多人参与进来,更多人一起玩。

张文伯:对于我们做营销的人来讲,电影始终都是一个产品,今天这样的影视娱乐的环境,我们讲它未来的趋势,昨天我跟刘阳聊到的,它一定会呈现出粉丝经济的形态,对于粉丝来说,最重要的偶像是人,这个人的背后是IP,是品牌,所以其实这些明星,他们是最具备优先成为导演品牌可能性的人。他们可能比比编剧,比美术,比剪辑,比摄影更有机会,如果我们都认可将来粉丝经济大爆发的时代,我相信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明星,会进入到导演这个领域里面来,在这样的新的背景上,为这个行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3827
伯乐营销是专注电影全案整合营销的影视类服务公司,为您提供最新行业资讯、电影动态、市场解读,敬请关注电影营销主题系列活动“伯乐电影沙龙”。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