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咖为何转型做导演?听吕乐讲背后的故事
纵观整个华语影坛,能与张艺谋、冯小刚、吴宇森名导合作已实属难得,尤其是长期合作更为不易。这些,吕乐都做到了。
说起吕乐,相信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对于喜欢、熟悉电影的观众而言,吕乐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国内知名摄影师,他是张艺谋、顾长卫的同班同学,与张艺谋、冯小刚、吴宇森等大牌导演合作了《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集结号》《非诚勿扰》《一九四二》《赤壁》等作品,不仅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提名,还曾斩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近几年,多与冯小刚固定搭档的吕乐,又多了个“冯小刚御用摄影”的称号。
可不久前,吕乐宣布不再担任摄影指导,并与吴念真、张婉婷和罗启锐夫妇、黑泽清出现在优酷“大师微电影”阵容中,充满哲理思辨意味的《一维》一经亮相便广受关注……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摄影、转行做导演呢?未来他想拍摄什么样的影片呢?他跟那些名扬国际的导演之间有怎样的故事?相信不少影迷都对此充满兴趣。日前,本报记者在京与吕乐面对面,关于那些有趣的段子、幕后故事和热点话题,且听他一一道来。
“张艺谋是摄影出身,比较注重图像的光影,他特别认真,通常会花十二分功夫做事;冯小刚是学绘画的,做过美工,他更强调画面构图;吴宇森很有乐感,更注重镜头的剪接。”
“这些大导演,有金钱和影响力,媒体有时觉得他们不好说话、太矫情、爱骂街,但我的感觉是,这些人工作起来很照顾人,让人心情很顺畅。”
Part 1 投身导演圈
不做摄影师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我觉得这是(从胶片到数字)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自己就主动一点,别太纠结……对胶片的留恋是有一些,但情感要适可而止,毕竟大的方向是这么走的,人嘛,得学会接受现实。”
其实在这次对话前,吕乐已经多次向外界讲述了不再做摄影师的原因,那就是他熟悉的“胶片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我对数字机的运用没有年轻人熟悉”。当记者再次提到这个话题时,吕乐依然笑了笑,还是作出了类似上面的回答。继续往下追,他是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还是排斥非胶片拍摄呢?他解释说都不是,这反而是主动接受现实的想法:“一个时代就是这样,当时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16格改24格,制作人、演员都面临一些问题,因为默片演员是靠表情、动作表演,他们不会说台词,人家也都过来了。历史就是这么发展的,再从有声片到同期片也是一个过渡,黑白片到彩色片也淘汰了一批摄影师。”
Q:从摄影师到导演的转变,需要做哪些功课?
A:这个转行的跨度几乎像重新转一个专业那么大,我只不过是熟悉这个行当,但里面有很多不同的专业,要想做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还要看个人的性格,因为我自己属于那种不太会张罗买卖、招揽生意的人,所以慢慢等嘛,我不着急。
Q:你是因为不适应数字机的拍摄才放弃摄影师的吗?
A:并不是说我不能拍数字片,最早接触数字长片是从《集结号》开始的,从那时起让我捡回来很多绘画技巧。数字拍摄不需要摆设、也不需要动灯,而是现成的画面,用你的绘画技巧重新画,好比把草稿画细致一样。后来也用数字拍了《非诚勿扰2》,只是我觉得有点不适应,看到现场多了很多技术人员,我觉得大伙都那么忙,而自己有点不知道干什么,无所适从。就想,唉,算了吧。
国内无高龄摄影源于制度不健全
“为什么这些年,我只跟年龄大的、有影响力的导演合作呢?有他对我的信任和尊重,而我不接年轻导演的戏,是因为他们太拼时间了,而那些大导演的工作却永远短于8小时。”
近些年,顾长卫、侯勇、吕乐等知名摄影师纷纷跳槽涌入导演行当。对于这样的现象,有影迷很伤感地表示,以后再也看不到这些大师的摄影美作了。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可身为当事人之一的吕乐并不这么认为,“永远有新的摄影师出现,没有说少了谁地球就不转了”。
对于众多摄影师离开转做导演这一奇怪现象,吕乐也给出了他的看法,关键就是国内的制片制度不成熟及年轻导演喜欢拼时间赶工,“年轻人,可以拼几年青春,拼完以后落下一身病,但对年龄大的人,受不了那么长的工作时间。”导演和演员可以在片场随时休息,摄影绝对不行,稍微跑神就能造成焦点虚了、光线不对等严重后果。他透露,在工会制度完善的美国,摄影师可以做到70多岁。
Q:工作时间没有合同限制吗?
A:有,但是……就像上世纪90年代我跟年轻导演合作,合同上写了不超过15个小时,但没休息时长,他能每天往前挪两三个小时,比如今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刚好15个小时收工,正常应该是明天8点继续。可他不,6点就开工,到晚上9点,第三天能提早到4点开工……这相当于在吃你的休息时间,太不讲理了。我碰到那个还是美国制片,在中国拍电影,我不点名说他是谁了。
Q:其实除了摄影跳槽做导演之外,有演员、编剧也涌入导演圈,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A:这是自然淘汰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现象,昆汀以前还是编剧呢。你看人家拍电影拍得好着呢,还有一个例子是道具出身的约翰·福特,也拍了那么多好电影。我觉得一个人想说话、有讲故事的能力,那就可以做导演。
那些年,他合作过的大佬们
与张艺谋、冯小刚、吴宇森有过多次合作的吕乐,对搭档们拍片的不同特点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在他看来,张艺谋跟冯小刚很注重戏剧台词,喜欢咬文嚼字,尤其是喜剧的段子,会经过很多磨合。他说:“对于正戏部分,冯小刚倒不太在意了,这很奇怪,而张艺谋却很在意严肃的戏,要表现什么情感,错了台词就要重新来;而吴宇森反而不在意这些,或许和他的经历有关,毕竟经历了香港和好莱坞不同的电影环境,所以在语言方面无所谓了。”而拥有“暴力美学大师”之称的吴宇森,更注重摄影机运动和场面的调度,会将摄像机运动到极致,甚至会让摄影师发愁“这该怎么弄呢?”
吕乐告诉记者,以往的合作经历,让他从那些大导身上“偷师”学到了关于做导演应具备的品质或心态等诸多经验,“作为导演,除了把控定点镜头之外,其他的应该全放开,因为现场那么多工作人员,并不是那么不可信,不然你花那么多钱还找这个团队干嘛?尤其是成熟的导演,在这方面会处理得很好。”给予伙伴如此高的评级,名导们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而当自己决定不再做摄影师的时候,也曾跟导演们打了招呼,并谢谢他们这些年对他的信任。“像小刚,他现在也在拍片子(注:《私人定制》),这次找了赵晓石,我们也都是很熟、很好的朋友,在《一九四二》时还帮过我的忙。”尽管未来不会再以摄影师的身份与他们并肩作战,但吕乐称大家的朋友关系并没改变。
尽管是在《一九四二》之后,吕乐宣布转战导演圈,但他并不是圈内新人。多年前,身在导演之位的吕乐拍摄了《怒江,一条丢失的峡谷》《赵先生》《美人草》《十三棵泡桐》等数部作品,包括纪录片、故事片等类型,只是较为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过审、有的票房并不理想,他也承认,以前拍片都是自己闷头独闯,以后要改改方法,故事会请制片人把关。所以准确而言,他此番转行是回归导演工作。在导演之路上经历过挫折的吕乐,完全有一条捷径可走——向三位享誉国际的大导演请教、取经。但他坦言没有那么做,“以前我导电影的时候,张艺谋也帮过忙,我当时告诉他想拍《赵先生》的故事,他就主动把剧本让给我了,也不要转让费,只是重新跟原著作者签一份合同就完事了。”
Part 2 电影价值观
更关注导演的处理技巧和方法
“现在大片已经到了以砸汽车为衡量标准的地步了,看完那部砸了1000多辆汽车的电影,就觉得,哇,原来是这么回事,世界上的财富没有什么能表现的了,只有用砸汽车来抒发。只能感叹,人类已经荒诞到这种程度了,但你看它砸汽车的方式,还真是不太容易。”
有一句俗语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句话用在技术类行业尤为合适。那么,你想知道一个专业导演,面对排片表会选择哪些电影?而观影时他更注意哪些内容吗?对于这些问题,吕乐透露,他看电影更注重导演的处理技巧和方法。
Q:接下来会拍什么题材、类型的作品?
A:还没有眉目呢,不着急,不着急,我觉得人生太多事情了,不用着急。虽然拍电影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你没有好的想法,连自己那一关都通不过的故事,何必着急拍呢。你看市面上有多少片子,故事都不成立的,何必去拍那些跟闹着玩似的东西呢?钱只是个数字,就在那儿放着,大伙在拼数字,没什么太大意思。
Q:在华语单片票房节节攀高的时候,你是否给自己定了目标呢?
A:客观来讲,银幕数量增多、看电影的人数增多是导致票房增加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当印的钞票多了,很多人就更愿意花钱消费,货币超发了那么多倍,大家要花掉那些钱,这也是市场内需的一部分。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惊喜的,因为对观众而言,目前并没有更多的娱乐项目,所以这是正常的现象。
“中国特供版”就像洋快餐
“所谓的‘中国特供版’大抵就像麦当劳吧,你在美国、欧洲吃的都是肉多、鲜美、个大的,但到了中国,就是干瘪、过期、量少,就是这样的区别。对观众来说,他愿意吃中国版的就吃呗,它只是一份快餐,而不是精神文化。”
近一个月来,即将公映的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的消息是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除了与国内观众见面的日期之外,更吸引眼球的是“中国特供版”:客串该片的华语女星范冰冰的戏份将在中国版本中出现,她的戏份却不会在“国际版”中保留……为此,网友们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尽管向中国观众示好、争取合拍片名额的意图不言自明,但大多数观众对所谓的“中国特供版”的态度,弹多于赞,不买账的观众占了多数,可又能怎么办呢?对此吕乐也有独特的看法,他将“特供版”形象地比喻为“洋快餐”,既贴切又精彩,让人暗暗叫绝。
Q:在您看来,在与好莱坞影片的竞争中,国产片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A:更多的卖钱片子都是因为复制别人的故事,自己的创意很少。我觉得这是挺遗憾的事情,虽然大家一直不停地在拍,投入的钱也不少,可是创造不出新的思想,其中也有因故被扼杀的情况。
Q:站在专业的角度,应该怎么做呢?
A: 在数字运用方面,美国较中国早,而数字技术的发展,现在更多的是超现实的、科幻的、荒诞的特效电影,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你能想到的,我就能做到”,这是数字时代的必然结果,中国做得还不是特别好。
记者手记
好一个敢怒敢言的性情中人
当天采访约在下午5点,地点是一家咖啡厅。吕乐比预计时间提前了10分钟抵达,他告诉还在赶路的记者,他在吸烟区等。看到记者,他在满是顾客的座位上挥手打招呼,旁边的椅背上搭着一件皮衣,下面压着个双肩包,一身深色系装扮一如他平实的镜头风格,却不失儒雅风范。
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但回忆起当年被“吞吃”休息时间的经历时,吕乐很严肃地一直不停用手指敲桌子,愤怒和不解的情绪显而易见。从与他的对话中,很容易就能看出他敢怒敢言的真性情。提到“冯小刚御用摄影”这个在很多人眼中含有无上荣耀的名号,他认为那是“借一个名人说事儿”,因而并不乐意听到;而对于未来的导演工作,他同样认为没有必要走到台前让更多的人认识他,“明星其实是这个社会造就的一个幻影和娱乐的对象”,所以他觉得只要能做一个好的片子,出现不出现没有关系。
文字来源:云南信息报
本文为作者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