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造石桥过河,而是踩着石头过河”——《夜森林》美术与场景设计
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提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风格时打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他认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所突出的琐细事件和偶然命运是导演和编剧“踩着石头过河”的表现方式,意思是利用现实已经存在的材质和物料,导演和编剧需要做的不过是将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就好像意大利之前的棚内搭景的电影是“造桥过河”一样,新现实主义电影是“踩着河流中已经存在的石头过河”。因此他当时尤为力推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和《温别尔托D》,他认为德西卡并没有改造现实,而是将现实以一种形式组合起来呈现给观众,因此保证了现实的暧昧性和复杂性。
当时看完之后我很受触动,于是想在各方面去尽全力实践这一理念,于是有了之前在《夜森林》中无打光拍夜景的想法,就是希望利用自然环境中客观存在的现实光源,利用客观材质,然后改变其观看方式,以一种影像结构呈现出来,我希望粗糙本身能成为一种特殊的影像表达风格,当然这不能迎合所有人的口味,也并非大多数人能接受这种模糊粗粝的画质。后来发展到本片美术这一块时,我也尽力去尝试应用“踩着石头过河”的拍摄理念。
这主要表现在本片的场景选择,也就是最后呈现在银幕上的电影空间上。我个人对美术这一块最关心的就是场景,因为我认为电影最重要的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性,一个是空间性,而场景是电影空间性最核心的元素。《夜森林》在电影空间设计上最关键的一个空间母题,就是城市中的森林,赋予时间性来看就是夜晚城市中的森林。这一空间设定非常有趣,城市空间和森林空间这两个互相矛盾却又存在相似性的空间交错在一起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影像感受?这是我特别关心的。因此找到一个城市中的森林成为美术场景设计中最关键的一环。
后来我在海淀桥北附近的一片小公园找到了这样的空间,也算是找到了过这条河最关键的一块石头。

这个地方基本上满足我拍摄的所有条件:第一,从空间母题上来说,这个地方一半是城市的街道,车流和高架桥,一半是密林,而且树木很高大,很茂密,不像是一般的公园。第二,从拍摄角度上来说,这片公园是封闭的,没有人可以进入,夜晚拍摄也很安静,声音空间上能随着最后一个长镜头实现从树林内部向树林外部的空间变化。第三,从人物与情节的角度上来说,这片树林中间的这个隔断实际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暗示作用,因为最后一个镜头是交错而过的两人分别在隔断内部的森林里和隔断外部的车流道路上,这个空间对情节和片子的主题都起到了暗示效果。
在具体的拍摄上,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光源,我基本上找遍了这片森林里所有穿过树冠投射下来的路灯光区,最后的效果我不是特别满意,但是这也是我能找到的最亮的一片地方了。
本片另一个我很重视的场景是宾馆空间,其中男主角在洗澡的时候打飞机的镜头是我特别设计了很久的镜头:

这个镜头的特点是:左边的蓝色的光是电视机发出的光,它会随着电视机里不断变化的内容而不断变化颜色,这个不断变化颜色的特点是符合我对于本片整体的灯光设定的,就是变幻的霓虹灯,霓虹灯和变幻色彩是本片的核心色彩意象。第二个特点是,这个镜头的空间感很有意思,前景是挂满水滴的透明玻璃,中景是剪影形象一边洗澡一边打飞机的男主角,后景是不断变化的电视机光和黄色的台灯光,而这两个光被磨砂玻璃穿透之后变得很朦胧。为了实现这个镜头空间的特定情绪效果,我多次以各种借口和名义到各个宾馆请求服务员带我参观不同的宾馆房间形制,为的就是找到能实现这个镜头的浴室形制,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能够在河里发现这一块能带我“过河”的石头。后来我终于找到了一家宾馆,但是遗憾的是这个宾馆的浴室虽然有一块磨砂玻璃和一块透明玻璃,虽然浴室背后就是台灯和电视机,但是磨砂玻璃的中间被一长串宾馆的logo贴纸给盖上了,我无法撕去这个贴纸,于是改变镜头呈现方式,也就是说,我不干预客观现实,不去改造它,而是利用镜头去“改变它的呈现方式”——即通过改变景别、演员表演的高低位置和构图来规避掉那块影响画面的贴纸区域,于是有了这个镜头设计。
事实上,本片中有一段身体意象和枯枝霓虹灯意象交叉剪辑的段落,这一段落出现在男主角的梦境中,本来我想要的效果是有不断变化的五颜六色的光打在交缠做爱的两人身体大特写上,为了实现这一效果在美术道具上我特意做了这个小工具(因为要控制成本所以租不起能变化灯颜色的灯具):

我本来希冀它能够通过旋转的方式变化灯光颜色,可是后来发现转换的时候太硬了,不能达到我要的那种渐变的效果,于是很遗憾,在性爱段落里面就只用了红色的光。这也是我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遗憾的一个事。当然渐变的灯光效果在其他段落里是存在的,我在摄影手记里面提到过,利用的是五道口已经存在的商场外面的不断渐变的霓虹灯,我找了大概半个月才发现这块宝地,因为只有这里变化的霓虹灯颜色是最纯亮度是最亮的。
当时看完之后我很受触动,于是想在各方面去尽全力实践这一理念,于是有了之前在《夜森林》中无打光拍夜景的想法,就是希望利用自然环境中客观存在的现实光源,利用客观材质,然后改变其观看方式,以一种影像结构呈现出来,我希望粗糙本身能成为一种特殊的影像表达风格,当然这不能迎合所有人的口味,也并非大多数人能接受这种模糊粗粝的画质。后来发展到本片美术这一块时,我也尽力去尝试应用“踩着石头过河”的拍摄理念。
这主要表现在本片的场景选择,也就是最后呈现在银幕上的电影空间上。我个人对美术这一块最关心的就是场景,因为我认为电影最重要的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性,一个是空间性,而场景是电影空间性最核心的元素。《夜森林》在电影空间设计上最关键的一个空间母题,就是城市中的森林,赋予时间性来看就是夜晚城市中的森林。这一空间设定非常有趣,城市空间和森林空间这两个互相矛盾却又存在相似性的空间交错在一起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影像感受?这是我特别关心的。因此找到一个城市中的森林成为美术场景设计中最关键的一环。
后来我在海淀桥北附近的一片小公园找到了这样的空间,也算是找到了过这条河最关键的一块石头。

这个地方基本上满足我拍摄的所有条件:第一,从空间母题上来说,这个地方一半是城市的街道,车流和高架桥,一半是密林,而且树木很高大,很茂密,不像是一般的公园。第二,从拍摄角度上来说,这片公园是封闭的,没有人可以进入,夜晚拍摄也很安静,声音空间上能随着最后一个长镜头实现从树林内部向树林外部的空间变化。第三,从人物与情节的角度上来说,这片树林中间的这个隔断实际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暗示作用,因为最后一个镜头是交错而过的两人分别在隔断内部的森林里和隔断外部的车流道路上,这个空间对情节和片子的主题都起到了暗示效果。
在具体的拍摄上,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光源,我基本上找遍了这片森林里所有穿过树冠投射下来的路灯光区,最后的效果我不是特别满意,但是这也是我能找到的最亮的一片地方了。
本片另一个我很重视的场景是宾馆空间,其中男主角在洗澡的时候打飞机的镜头是我特别设计了很久的镜头:

这个镜头的特点是:左边的蓝色的光是电视机发出的光,它会随着电视机里不断变化的内容而不断变化颜色,这个不断变化颜色的特点是符合我对于本片整体的灯光设定的,就是变幻的霓虹灯,霓虹灯和变幻色彩是本片的核心色彩意象。第二个特点是,这个镜头的空间感很有意思,前景是挂满水滴的透明玻璃,中景是剪影形象一边洗澡一边打飞机的男主角,后景是不断变化的电视机光和黄色的台灯光,而这两个光被磨砂玻璃穿透之后变得很朦胧。为了实现这个镜头空间的特定情绪效果,我多次以各种借口和名义到各个宾馆请求服务员带我参观不同的宾馆房间形制,为的就是找到能实现这个镜头的浴室形制,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能够在河里发现这一块能带我“过河”的石头。后来我终于找到了一家宾馆,但是遗憾的是这个宾馆的浴室虽然有一块磨砂玻璃和一块透明玻璃,虽然浴室背后就是台灯和电视机,但是磨砂玻璃的中间被一长串宾馆的logo贴纸给盖上了,我无法撕去这个贴纸,于是改变镜头呈现方式,也就是说,我不干预客观现实,不去改造它,而是利用镜头去“改变它的呈现方式”——即通过改变景别、演员表演的高低位置和构图来规避掉那块影响画面的贴纸区域,于是有了这个镜头设计。
事实上,本片中有一段身体意象和枯枝霓虹灯意象交叉剪辑的段落,这一段落出现在男主角的梦境中,本来我想要的效果是有不断变化的五颜六色的光打在交缠做爱的两人身体大特写上,为了实现这一效果在美术道具上我特意做了这个小工具(因为要控制成本所以租不起能变化灯颜色的灯具):

我本来希冀它能够通过旋转的方式变化灯光颜色,可是后来发现转换的时候太硬了,不能达到我要的那种渐变的效果,于是很遗憾,在性爱段落里面就只用了红色的光。这也是我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遗憾的一个事。当然渐变的灯光效果在其他段落里是存在的,我在摄影手记里面提到过,利用的是五道口已经存在的商场外面的不断渐变的霓虹灯,我找了大概半个月才发现这块宝地,因为只有这里变化的霓虹灯颜色是最纯亮度是最亮的。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24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