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产业论坛 | 直面AI,重要的是人的想象与创意

4月24日 09:58

“人类创造的最顶端的想象和作品是无法被AI取代的。”

4月21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产业论坛:电影产业变局下的立与破”活动在郎园Station准点剧场举办。国内外各大电影企业负责人、知名电影人、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AI对电影艺术、产业乃至人类认知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以及短剧热现象。

未知总是令人着迷又害怕。这两年,从ChatGPT到Sora,人工智能与大模型飞速发展,开始深度介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人类抛至与机器共存的时代,也毫无疑问地成了整个世界的话题中心。

视觉艺术与文化开始在这场指数级巨变中迷失,亟需新的方向。影视行业升级迭代,借助AI创作的视频作品接二连三。AIGC话题也频繁出现在各个影视行业论坛中,不断被探讨,成为所有人关注的谜题。

AI对电影行业有什么影响?对电影艺术有怎样的冲击?会不会带来版权纠纷?虚拟与真实的角色形象有何不同?怎么看待短剧?短剧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成为固定形式?这场论坛上,那些AI与电影之间关注度最高的话题,当下最热的短剧现象,在行业大咖的对话与交流中得到不同的碰撞。


1

技术创新

驱动影视工业升级迭代



“AI的发展会让电影和电视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技术创新驱动的。”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点明了当下影视工业的技术创新驱动特点。

进一步回溯电影的起源,著名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指出,“电影是由于技术产生的,而不是由艺术产生的。技术是电影的支撑力、原动力,所有创意是在这个技术基础上展开的,这是电影诞生的原理。”

而当下的技术创新,最直接的体现是AI软件的不断迭代。在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看来,几乎每个AI软件在行业里都有初步应用,但效果暂时不明显。他认为,可能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当这些软件发展得更成熟时,AI对行业的影响才能更加清晰。

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

“AI会来的比大家想象得更快”,AI的发展速度则被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压缩到了半年到一年。“虽然现在还没有看到可以在大银幕直接放的AI作品,AI还没有达到这样高级别的质量,但这个发展肯定会非常快。”

在技术创新之下,龚宇认为,AI对影视产业影响最大的是内容。他指出,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发展对影视行业最大的冲击在于内容传输。例如,过去需要去电影院,在共同的物理空间,共同的时间看电影,有了电视机之后,可以在家里看电影,有了互联网则可以随时加随地看自己想看的内容。到了AIGC时代,AI生成内容,显然对内容制作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对于这一影响,王长田从正反两方面提出了他的辩证思考。从积极影响来看,一是AI初步预计能将电影制作的效率提高30%,尤其是动画电影方面;二是降低成本,即便是降低20%的成本,对行业都是巨大的推动;三是提升电影制作质量,AI也许不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但也会避免生产低劣的产品。

反之,一是好的创意、独特的创意会变得越来越难;二是AI总体来讲是一种大众审美,某种程度上消灭了独有的审美,独有审美会越来越稀缺;三是面对雷同化的趋势,产品如何脱颖而出变得越来越困难,独有的IP也变得更有价值。

从年轻人入行的角度,龚宇觉得,对于非常依靠经验的影视行业来说,曾经年轻人可以从助理做起,跟着前辈成长。但以后的导演、制片人、编剧可能不需要年轻人了,机器可以帮助他们写文字,画分镜,这对年轻人是灾难的。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又可以帮助缺乏经验和资金支持的年轻人创作一个完整的作品,对年轻人来说又是一个机会。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


2

道阻且长

AI需要人的艺术与情感



AI的发展很快,但远未达到制作大银幕电影所要求的水平,这是大家描绘出的AI目前应用于电影行业的现状。王长田指出,AI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它在创作中应用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但AI目前只能应用于前期基础的环节,比如人物形象、场景、灯光、镜头等方面的设计,都可以借助AI进行预设。

另外,他认为,对于不同的影视形态,AI的应用程度是不一样的。“电视剧、网剧更多是再现现实,电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超越现实,动画完全是虚构现实。目前AI更多地在再现现实、描述现实时,所起的作用更大,但是对于创意、想象力环节不会有太大帮助。AI一定有它的局限性,不能把期望都寄托在AI上,要发挥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智慧、创意、想象力和审美。”

但我们为什么会对AI的发展感到焦虑?著名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在AI面前感到焦虑,是因为AI的技术终端、数据容量远远超过了我们。但人与AI的关系,不是具体人与AI的关系,而是整个人类与AI的关系。他鼓励拥抱AI,“Sora不是物理世界原本的面貌,它是迎合了人类幻觉需求的面貌。在这点上来看,它依旧是人类幻觉的外延,而不是本质的对抗。”

著名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

随着AI的深度运用,到底什么是可替代的东西,什么是不可替代的东西,大家也都有一致的共识,那就是人类所创造的最顶端的想象与作品,无法被机器取代,机器擅长的是千篇一律,但是每个人的艺术个性无法被机器复制。

“AI的确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可能很多视频会被AI取代,因为它们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在华语女演员、导演、编剧陈冲看来,“最优秀的作品、最优秀的创作者是无法被取代的,真正的艺术家可以用AI拍出更好的东西。”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不仅关注的是画面是否真实,更在于画面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共鸣。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席执行官卡梅隆·贝利提到,AI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它可以增强电影的艺术性,但是AI目前无法直接创造出与人类共鸣的内容,需要人类的指导,需要结合人类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人文触感。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席执行官卡梅隆·贝利

当AI正逐渐模糊真实与虚拟的分界线时,这条分界线似乎也再反复强调中变得更加清晰。或许真实世界之美,始终无法被虚拟技术所完全替代。

华纳兄弟探索院线发行(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库尔特·瑞德指出,尽管技术飞速进步,但虚拟角色常常让我们感到不自然。电影中某些独特元素无法被机器取代,这正是摄像机存在的意义。例如,日本动画手绘、诺兰导演真实拍摄创造出的特殊效果,均无法被AI替代。尽管AI能创造虚拟人物,但真实拍摄带来的体验无法复制,只有用真实的拍摄才能带给大家最为真实的体验。

华纳兄弟探索院线发行(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库尔特·瑞德

思想的触角从AI与电影的关系,延伸至AI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人的记忆、真假判断、思维方式似乎都在这场人机交融中被重塑。“如果AI生成了我年轻的面貌,我的行为,那它会不会腐蚀了我对自己过去的记忆?”被问及假如通过换脸技术或形象授权,以年轻的面貌重新拍摄《小花》有何感受,陈冲认为,在不同时期,记忆的面貌、碎片性东西都是不一样的。重新轻易生成了以后,人的记忆或许会被腐蚀。

谈到版权问题,陈冲觉得,“在创作时,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受到阅读或观影经验里不同作者的影响,这时候并不涉及到版权问题,机器也是一样。我不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它对我们无时无刻的训练,并不是说它替代我们,而是我们越来越接近它,我们越来越变成它这种思维方式,这才是可怕的地方。因为它对我们的训练一点都不比我们对它的训练要少,它无时无刻的在训练着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它替代了我,而是我变成越来越像它。


3

形态更迭

重要的是需要培养观众



2023年火爆的除了AI,在国内影视行业还有着另一个热点,那就是——短剧。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对于短剧热,王长田说,“永远有热门的产品,但是没有一个产品可以永远热门。短剧现在是一个风口,事实上我鼓励很多新创业的公司和年轻人做微短剧,因为它广受欢迎,同时制作更加容易,商业模式也比较好。如果现在很多人想一下进入电影行业,做这么高端的难制作的产品,生存都会出问题。”

视听艺术形式是一大类,电影是最早出现的最完整的视听形式,在黄建新看来,后来出现了电视、网剧、竖屏,就像一个家庭的繁衍。当下人们举起手机,开拍即素材,人人即导演,这里还包含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即科技平权。电影创作门槛很高,是很多有梦想的人曾经很难进入的领域,而短视频、AI带来了改变。

艺恩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国内短剧相关企业数量已超30万家,涵盖上游内容来源方、中游内容制作端、下游内容发行及营销。

对此,陈冲认为,短剧和电影属于两种不同的媒介艺术,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生命,大银幕的作品有各个技术层面的要求,而小屏幕在质感、色彩上不会有那么高的要求。孟丹青进而强调实时的电影院体验影响着整个行业。尤其相较于小屏幕,对于IMAX大格式屏幕,观众的体验更为重要。

华语女演员、导演、编剧陈冲

谈到电影与短剧受众的区别,他认为,电影是国际最重要的沟通语言,短剧在这方面还不可替代电影。即便中国模式有翻拍成功的案例,但其中还存在不同媒介观看模式的区别,存在观众的区别。在他看来,观众是需要培养的,短视频时代有的观众或许都快忘了电影院的体验,忘记去电影院。

这一点王长田也颇有感触,他说,“大家最近一直在探讨其他艺术形式、娱乐形式在分流电影观众,电影观众越来越老化,甚至我们也在担心某一天观众会不会不进影院了。事实上这个苗头已经出现了,这给电影公司带来了非常大的生存压力。我们的生存压力不在于具体某个产品怎么样,而在于整个大环境、娱乐方式、观众兴趣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知名影评人、专栏作家周黎明

电影是一个技术跟人类叙事需求、听故事需求的结合,新科技对于电影会带来一次次冲击重塑,但是这个电影视听方式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丰富。知名影评人、专栏作家周黎明总结道,新的不会取代旧的,而是一种互补关系,相互促成,协同并进。


-END-

本文为作者 导演帮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52434

导演帮

点击了解更多
中国导演聚合社群
扫码关注
导演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