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19或将发布,这个中文用户的困扰依然很难解决...

4月12日 10:41


  

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NAB盛事了。



不出意外,大概率BMD会发布新版本的达芬奇,不知届时又会出现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功能。



回首过往的版本,BMD为我们带来了一大批令人炫目的新工具。


达芬奇16,Auto Color Correction, Shot Match, Resolve FX object Removel……


达芬奇17,HDR Wheel,Color Warper,Magic Mask,RCM v2……


达芬奇 18,Resolve FX Relight, Depth Map, Surface Tracker……


为了满足广大中文用户的需求,不得不说,如何为这些新工具进行合理的中文化命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可以来看看达芬奇中与明暗工具有关的词汇描述:


一级面板:Lift,Gamma,Gain,Shadow,Highlight,Offset,Contrast/Pivot

Log面板:Shadow,Highlight,Midtone

HDR色轮: Black,Dark,Shadow,Light, Highlight, Specular,Exposure,Contrast/Pivot


不难看出,英文在概念表意的精确度上确实有明确的优势,由于自身文化原因,中文在表达上要模糊的多。

 

而即使在英文语境中,名称重合的问题也很严重,


比如contrast/pivot出现两次,temp/tint出现两次



shadow,highlight在不同的面板中居然出现过3次!


很多人的头脑中Lift/Gamma/Gain(中文版本译为暗部/中灰/亮部),会被简单化的理解为亮部、暗部、中间调三个区间,


那log面板下的highlight/midtone /shadow呢?直译的话,高光/中间调/阴影,似乎和前者在中文表意中也很难感受到什么区别。


到了HDR色轮,干脆一下子冒出来六个完全不同的词汇,中文化更是变得难上加难。


在不同面板反复出现的Shadow/Highlight,这里面的门道和差别到底是什么?


名称的表意模糊和某种程度的混淆,无疑给中文用户更容易造成想当然的误读。

 


由此看来我一直在猜想,


我们对中文的理解,是否在潜意识里影响了我们对工具的使用选择?


是什么让很多人无法摆脱对Lift/Gamma/Gain一边倒的习惯依赖?


log工具为什么会沦为摆设?


完全没有中文化的HDR色轮,为什么被大多数人漠视?


又再比如,新工具“色彩扭曲器”和Vs曲线相比,是不是命名上的陌生感,会影响到用户的选择?


那行业中更专业的调色师在这个问题上有没有困扰呢?


以小编我有限的观察来看,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大家学习


他们非常适应在英文版本下工作,英文的表意精确度,更容易帮助调色师区分和理解功能的差别。


在每一次版本升级后,都会非常认真细致的阅读新版本的用户手册,尤其是新功能的部分。

 

有工作之外会有专属的研究学习时间,对新老工具进行深度的测试和对比,加深对新工具的理解。


保持开放心态,不守旧,积极改进原有的工作思路和手法,既不排斥新工具,也不贬低老工具,为每种工具都找到属于适合的应用场景。


最后呢,小编给自己也打个广告,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线上学习社群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资源,


在线上社群的课程中,我们已经有超过数百节的课程,专注于深度讲解达芬奇不断更新的庞大工具箱,而不是绕着几十年前的工具进行同质化的重复讲解。

可以说在中文互联网上,你几乎找不到与之匹敌的学习资源,


对于新手来说,可能非常难想象,职业调色师是如何思考、动手和保持不断进步的,因此在这里更可贵的是,你可以一窥职业老法师的思维方式和动手方法。


在这个大家被“术”和奇技淫巧所快速和暂时吸引的现在,我们更希望通过“寓道于术,道术合一”的理念,帮助大家在调色艺术中收获更大的价值和创意乐趣。


4.10-4.17,我们的线上调色社群将迎来新一波的课程更新和限时好礼活动,还没有加入的朋友赶紧关注咯。




本文为作者 影视工业网活动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52295

影视工业网活动

点击了解更多
107cine活动账号不定期组织各种利于机构和从业者提高制作水准,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和您一起进步、共同努力、推动影视工业的发展,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