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最成功的真人秀电影

2月18日 10:12


贾玲减了100斤,这是《热辣滚烫》映前留给观众最大的悬念。《热辣滚烫》上映后,铺天盖地的宣传依旧是贾玲减了100斤。

首映日当晚,#贾玲为角色增重40斤再减重100斤# #贾玲 真的震撼# #贾玲直播# #贾玲太美了# 等话题成为微博热搜“爆词”霸占头条,相关热搜更是高达15条之多。其中,排在后面的话题有#贾玲希望热搜词是爱自己#。

毫无疑问,贾玲减肥的热度,大于电影《热辣滚烫》本身。这件事,恐怕是贾玲和团队也无法控制的。

无论观众对影片内容的评价有多不一致,但99%的观众,对贾玲减肥成功的吃惊程度一定是一致的。

上映第二日,《热辣滚烫》便反超《飞驰人生2》,暂时夺得春节档票房冠军,至今已然拉开一定差距。同时,各大媒体平台的热搜榜单热度仍在发酵。



为什么《热辣滚烫》能夺得春节档票房冠军?

三年前,《你好,李焕英》意外狂揽54亿票房,在亟需情感治愈的特殊节点,凭借简单纯粹的母女情,为她打开市场。如今,《热辣滚烫》又精准击中年轻人追逐人生旷野的生活哲学,在反内卷、寻找自我、女性立场等主题上,书写了极为当下的一笔。以外围话题出圈,又是一次电影史上难以复制的特例。

贾玲更像是真诚又努力的幸运儿,有着捕捉社会情绪的敏锐力。不是靠内容,而是靠本人真实经历被人关注,靠社会环境的特殊巧合唤起共鸣。在关注度的错位中,作为导演的贾玲,在真人秀与小品表演之间左右腾挪,还需要来自市场的更多检验。

作为商业类型片,《热辣滚烫》的市场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但很遗憾,就电影本身质量来看,它的品质是失败的。喜剧部分依旧很小品段子,作为励志片也不算合格,整体更像符合短视频时代的桥段拼凑。

在评价电影质量之前,想先说说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哪。


1

不是丧,是中国式老好人



看上去,这部电影仿佛贾玲减肥记,不少网友早已开启了将之与原版日影《百元之恋》的对比分析。

没错,它是根据《百元之恋》改编。但它早已刻上了贾玲风格,杂糅了小品式喜剧+情节剧式苦情戏+真人励志元素,做了极具中国式的爆改。

好的地方在于,这种中国式爆改,既考虑了中国观众,又吸取了原版主题的精华,还做到了电影与现实的完美互动。

不少网友评价,《热辣滚烫》没有展现出原版的丧。但中国本身就没有丧文化,向来歌颂“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与苦难,很喜欢“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从来不允许丧的存在。


《百元之恋》的丧,是有社会背景的。在日本社会,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丧”的氛围逐渐在年轻人中弥漫开来。年轻人普遍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成功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失望和对现实的厌倦。丧文化实际上是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消极抵抗,反映了年轻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无助。《百元之恋》的女主角一子就是这种集体情绪下的一员。


《热辣滚烫》将这种丧形象,变成中国式老好人形象,还加入了身材偏见、容貌偏见等因素,更符合当下中国社会文化语境。或爱面子,或老好人,或讨好型人格,或中国传统女性的隐忍,都是中国观众能够迅速与之产生共鸣的点。

闺蜜抢了乐莹的男友,还祈求乐莹做她的伴娘,以免背上小三的骂名。即便有所抱怨,乐莹依旧做了她的伴娘。远房表妹豆豆以乐莹为选题做节目,在录制时,以帮助她转正为由,要求乐莹按照她的指示回答嘉宾提问,甚至在播放恶意剪辑的视频后,要求乐莹假装晕倒。为了答谢表妹对她的帮助,即便被恶意丑化,乐莹依旧完成了表妹的要求。


这种“好人蒙难”的套路,也是情节剧的标配。但“好人蒙难”之后,影片没有走好人价值被发现,好人必然战胜坏人的路子,而是让好人选择了胜负之外的第三条路——无视。

乐莹的改变,是专注自己。当乐莹发现,她为别人考虑,受伤的却总是自己,换不来别人一个拥抱时,她开始懂得爱自己,懂得“看心情”。这里体现在她与父亲的一段对话,她问父亲“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朋友跟你要,你给哪个?”父亲说“给大的。”而对乐莹而言,“如果是过去,我两个都给。如果是现在,看心情。”


除了人物塑造,影片继承了原版主题的精华,用反励志完成了反类型的表达。在乐莹决定参加拳击比赛之后,剧情基本与原版一致。影片没有强调丧之后的燃,最后乐莹也没有在比赛中获得不可能的胜利。在丧与燃之后,依旧回到普通又平凡的现实,没有给观众造梦。

另一个好的处理是,电影结尾。原版结尾,一子输掉比赛,面对前来看她比赛的渣男狩野崩溃哭泣。意在表达,人生中输可能才是常态,但输也没关系。


《热辣滚烫》结尾,乐莹完成比赛后,就比赛的输赢而言,她没有赢,但乐莹坚持完成了比赛,在影片里对她而言,她赢了自己。渣男昊坤出现,对她安慰示好,她委婉拒绝,独自向前奔跑。找到自己,学会爱自己,不再依靠别人,受别人左右,这种表达极为精准地切中了当下的社会氛围与女性主义立场。


2

很春节档,讨普通观众喜欢



《热辣滚烫》无疑拱热了春节档。这种热,有着讨普通观众喜欢的因素。它的喜剧内容是接地气的,形式类似快抖短视频。融梗、段子不断,符合短视频时代的观看习惯。

喜剧性创作的方式之一是——制造误会。比如,乐莹与昊坤的相遇,首先是乐莹在健身房外,看见玻璃窗后的昊坤盯着自己,实际上昊坤正在照镜子,发现自己大小眼,这种两人对彼此感觉的差异,也被延续到后续的相处。

二是,制造尴尬。比如,乐莹与昊坤的正式相遇,是乐莹帮烧烤店老板在车上取烟时,发现昊坤正在前面角落小便。乐莹不小心打开了车灯,又慌张得越弄越乱。这场尴尬的名场面,喜剧桥段简单粗暴,颇有对下沉市场的吸引力。


三是,制造反差。比如,主角杜乐莹,32岁,200+斤,毕业十多年,待业在开副食店的家里,好吃懒做被亲妹乐丹嫌弃。乐丹想要抢房产,被乐莹指出婚内出轨,孩子不是丈夫的,暴露出本来毫无弱点的乐丹身上的缺陷。

除了贴近下沉市场的喜剧偏好,《热辣滚烫》更是成为满足大家社交需求的谈资话题。

早在电影上映前,贾玲真诚动人的小作文,与各大短视频宣传上减重100斤的惊人噱头,就已经赚足了吸引力。那时,《热辣滚烫》的潜在观众,或许更大程度在于对贾玲减肥的好奇。但同样令人担忧的是,贾玲露面后,减肥形象带来的神秘感与吸引力就会荡然全无,导致观众流失。


然而,从首映日直播露面开始,贾玲成了挂在热搜上的女人。

由于贾玲形象的变化足够震撼,贾玲的个人励志性也会对影片口碑的保持起着一定的作用。影片的吸引力,从贾玲映前形象的神秘感,变成了映后形象的震惊感,电影也仿佛变成一场真人秀。


另外,营销策略的加持,同样让影片整体市场趋势看涨。

从个人形象成为爆点,到#贾玲希望热搜词是爱自己#这一话题对影片内容的导向,再到#热辣滚烫治好了我的讨好型人格##贾玲建议女生朋友关注当下远离糟心事#。营销从个人努力转向影片主题的表达,充分激发以女生为主的观影群体的共鸣,好感度拉满。影片的潜在观众群也能从看热闹的普通观众,辐射到更深层的观影群体。


可以预测,今年的春节档冠军,是《热辣滚烫》了。


3


没贾玲,这部电影平庸至极



但《热辣滚烫》的市场成功,也无法掩盖质量的失败。

剧情缺乏连贯性。影片对所有危机都进行了喜剧化处理,剧情像是喜剧里包袱的累加,成为加长版春晚小品。

比如,乐莹最早决定出走,所面临的家庭危机、感情危机,是亲妹抢房产、闺蜜当小三这种狗血戏码。在乐莹成长线中,加入电视节目恶意剪辑、健身房办卡、职场不公平与性骚扰等社会乱象,宛如一出大型社会讽刺小品。

原版剧情中的丧燃,在此只剩下一半的喜,和一半的燃。在原版剧情里,一子的痛苦层层递进,正式比赛前,也有上赛场打职业拳击的铺垫。到了《热辣滚烫》,即便乐莹参加正式比赛的镜头几乎完全复刻原版的呈现方式,但练拳之痛的弱化,导致本该燃的地方被大打折扣,赛场上坚持的动人性也被大大削弱。


配角扁平且负面。所有出现的配角,只是故意给主角带来阻碍的功能性存在,缺少复杂性与深刻性。

亲妹乐丹为了房子,跟乐莹大打出手,对乐莹啃老满脸嫌弃;表妹豆豆为了转正,只为节目效果,恶意丑化乐莹的形象,甚至毫不承认这个亲戚。昊坤完全被塑造成渣男,他对拳击的理想敌不过金钱的诱惑与没钱的现实,对乐莹的感情只有利用与“冲动”。


而乐莹这一角色,本身所具有的深刻性与延展性,被节目录制现场专家吵架的喜剧性打断了,被所有喜剧段子的设计消解了。

人物关系缺乏递进,逻辑简单。

以爱情线为例,影片放弃了原版两个边缘人互相治愈的表达,先以恶搞的方式喜剧化乐莹与教练昊坤的相遇,再通过一人落下东西与另一人归还东西的套路,展开两人的关系。昊坤的推销之心与乐莹的真诚之心,形成错位喜感,但两人的关系浮于表面,缺乏深层逻辑,只剩下简单的情绪功能。


贾玲的国民性符号,让贾玲的个人形象与电影角色形象的难以分割。

如果没有贾玲本人自编自导自演,让观众模糊现实与电影,制造出一场大型真人秀的娱乐场,以及兑现瘦成一道闪电的诺言等外部因素加成,换一个别的演员主演这个故事,单纯从内容评价,这部电影都会极为平庸。

但反之,恰恰是她,制造了一次国民级爆点,如此特殊而难以复制。从商业类型片的角度来评价,这部作品是极为成功的。

她的成功依旧跟上一次非常相似。但是,背后的原因不知道是误打误撞,还是她真的有对社会气氛的敏锐度,从导演水平来说,还有待观望。如果一部电影,能兼顾对社会心理的把握与艺术品质,那么我们将可以期待,下一部爆款的出现。



-END-


本文为作者 导演帮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51755

导演帮

点击了解更多
中国导演聚合社群
扫码关注
导演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