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香港电影有一些耐心,也要有足够的信心 | 故事人:专访导演袁锦麟
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华语电影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工业体系、制片策略、人才储备、电影类型还是创作能力等各方面,香港电影以及香港电影人都始终在滋养着华语电影的发展、成长。
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也就是CEPA协议签署,于翌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该协议的签订放宽了两地合拍片的模式,为香港电影打开了庞大的内地市场,也标志着香港与内地合拍片黄金时代的正式来临,为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的发展都带了新的机遇。
今年,正好是CEPA协议实施20周年。
20年来,合拍片的涌现无疑大大改写了整个华语电影的发展历史。
它不仅巩固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基础,加强了市场意识,也培养了中国导演和观众的美学趣味和类型惯例,逐渐打造了华语电影的品牌。
此次,在由香港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和百老汇电影中心携手呈现的“影像无间:合拍制下的商业影片类型化历程”活动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香港资深电影人、导演、编剧袁锦麟,和他一起聊聊合拍片一路走过来的风风雨雨,聊聊对于观众来说,总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电影。
袁锦麟,香港电影人/著名导演兼编剧,资深电影工作者,曾从事电影策划、执行监制,近年编写和导演多部电影。导演作品《风暴》(2013);编剧作品《捉妖记》(2015)。
1
入行与创作:在不同类型的故事里讨论人性的丰富度
袁锦麟进入电影行业是在90年代初,彼时正是香港电影全面繁荣的黄金年代。
“我之所以进入电影行业,是因为我喜欢电影。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参与话剧创作了,还自己编写了一部话剧。后来上大学,自然而然地就选择了相关的专业。那个时候入行比较困难,需要有人介绍才行。我一开始入行是做副导演,制片。中间施南生还邀请我去当过徐克特级工作室的经理。”
“后来,我开始更专注于从事编导工作,一开始是受有限电视台委托,拍摄了一部名为《爱情,加油》的电视电影。然后我遇到了张艾嘉,她对我的作品很喜欢,邀请我一起拍电影,于是联合编导了《想飞》。再后来,我主要是和陈木胜的合作更多一点,陈木胜做导演,我当编剧。”
袁锦麟觉得,他做编剧时候有个特殊的工作习惯,就是会写得很细,写剧情的同时也会考虑一些动作、音乐、音效等元素该怎么融入其中,该怎么构建一种独特的影像氛围。陈木胜有次甚至跑来和他抱怨说写得太细了,把很多本应该由他这个导演操心和决定的细节都写出来。
但从主观上来看,袁锦麟觉得自己更喜欢担任导演这个角色,因为导演有更多的自由度,编剧是好像也得考虑和照顾很多东西,但是没有最终的决定权。对袁锦麟来说,他更希望自己能掌控这种对于作品的最后决定权,所以选择做导演是更舒服的。
也是因为一开始更多是和陈木胜长期合作,所以那时候袁锦麟涉猎更多的主要是警匪片。但其实在这之前,他也曾经写过爱情片,也能处理很多很文艺的电影。他觉得,无论电影类型是什么,最吸引他的部分其实是对人性的呈现。
“对我来说,关于人性的故事是最引人入胜的。但有时候我在创作警匪片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种已经设定好的模式中,就像完成一个既定任务一样。由于这种类型片在叙事模式和要素上的限制,有很多时候,其实我剧本中对于人性的处理方式都会受到很多限制。”
“所以我会尽量尝试不同的、新的类型的电影。比如《宝贝计划》其实就是朝喜剧方向去写的,电影最终在票房上获得成功,我也开始往更多不同的类型方向上去尝试。”
2
合拍片二十年:
资金涌入、制作模式变革
CEPA实施之后的这二十年,袁锦麟认为最重要的电影制作层面的变化,是开始有大量资金的涌入,最近甚至也开始有网红的涌入,这让他们这批香港电影人可以拍摄更大场面、更大风格的电影,不同风格的电影题材也有了拓展和实现的可能。
“但是另一方面,CEPA实践初期合拍片对剧组中的国内人才有一个规定指标的比例,所以有不少内地人才涌入香港电影的制作体系里,主要是演员方面,再加上合拍片早期在取景地上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有一些内地的场景出现在电影里,这就给合拍片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不过在我的经验中,我们那个时候还没有特别需要有意识地去区分港产片和合拍片之间的不同,无非就是资金变多了,所以在制作规模和制作细节上要做出一些调整而已。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拍摄更多大场面,拍摄更多大片,但其实这些大场面、大片,主要还都是打戏、动作戏、枪战等等。”
这次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的活动,展映了袁锦麟自己导演的电影《风暴》。
“《风暴》实际上有一个相当大的遗憾,现在大家评论《风暴》时都谈到了它在动作层面的表现,但实际上最初我交给老板的时候,它是一个两段式的爱情故事,涉及了林家栋和姚晨之间的一个感情线,另外还有刘德华和另一位按摩女郎的一条感情线,本来想讲的就是这两个女性角色对于两位男主角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但最终因篇幅过长超时,在开拍前一周经商业决定,把剧本里整段刘德华的感情线全数删掉,然后重新调整剧本,加大动作比重。”
袁锦麟谈到,合拍片带来的资金优势让《风暴》能够完成本来难以实现的动作场景。以前的香港电影,哪怕里面的动作戏情节本来发生在香港最繁华、最喧嚣的地方,但只要一打起来,镜头就会转到较偏僻的地方,去模糊掉打斗动作发生的具体地点。
“对于很多不熟悉香港城市空间的大陆观众来说,他们并不会意识到有这种穿帮镜头的存在,因为那些打斗镜头很快就一闪而过,就看不见了。但城市在《风暴》里就是主角之一,我不想把它虛化。”
“除了这种拍摄方法以外,另一种拍摄城市动作场景的策略就是偷拍。以前麦当雄导演拍《省港旗兵》,就是偷拍,必须非常快的完成拍摄,所以也不能设计太多复杂的动作。”
“但对于《风暴》这样体量的动作片来说,用偷拍的模式就不太现实。不可能一天就只拍到那几个镜头,把工期拖那么长。我拍《风暴》时,很希望1:1的建立一个中环的街头,拍摄一个很真实、很实在地让你感觉到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合拍片带来的资金优势也让我们可以用新的技术完成这些动作戏。”
袁锦麟觉得,合拍片能够受欢迎,大陆观众能够很吃港片这一套风格,可能就是因为过去大家的文化、语言都有些许不同,然后大陆的观众感觉可以在电影里看到很多新的内容和东西。
其次就是那时候港片可能比较大胆一些,拍摄了一些大陆电影一直不敢触碰的敏感事件,比如《黑社会》之类的,这种题材和故事也会让观众感受到新鲜。此外,合拍片在拍摄场景、影像空间的构建上也比较新颖,思路和大陆电影不太相同,观众因此也就能在这些影像的细节上感受到强烈的冲击。
“但是现在,可能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合拍片提供不出新的素材和新的角度,我觉得这对于任何电影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3
港产片、合拍片:
香港电影的此刻与未来
这也牵扯出了另一个问题,可能这两年依旧热衷于观看港片的忠实影迷都会感受到,港产片和合拍片在慢慢朝两条路发展,就像是两只脚走路一样。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港片在文化根源上正在分道扬镳,到底哪种电影在未来更能代表香港电影的根源和本色呢?
袁锦麟觉得,这并不是一种值得太过焦虑的行业生态。“我觉得挺正常的,在美国,同样有独立于好莱坞之外的小众电影,有另一套生态体系。和好莱坞的商业电影相比,那些另类的独立电影是一种替代品,这种情况在香港也是相似的。”
他认为,合拍片市场带来了资金,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想要更大的市场,但对于更扎根本的港产片,对电影的内容、规模、题材等等的要求也完全不同了。
“总体上来看,这种生态是相对健康的。因为总体的市场压力变小了,年轻的导演也可以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了。虽然他们可能暂时只能拍一些小片,但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就是健康的,至少可以培养出一批新的年轻香港导演。”
“至于他们未来是否会再参与进入更大的战略市场里,那都是之后需要考虑的事情了。但至少目前的一段时间里,两边都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袁锦麟觉得,对于电影行业而言,如果不给足足够的空间来供养这些独立电影,那就培养不到足够多的人才。如果大家能看到的唯一的前进道路就是赚钱,就是票房,那就不会是个很好的发展状态。
而且,他认为新的导演、新的电影出现,也会带来一个新的好处,就是涌现出一批新的演员。
“在过去几年里,新导演和新作品相较于六七年前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最近的《金手指》,你就能看到里面有很多新的演员。接下来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让他们进入一线,这就涉及到资本的运作,可能需要一些投资人勇于作出尝试。”
“比如,合拍片也应该尽可能多加入一些年轻港演员在主演行列。可能很多新演员在香港电影中已经表现得非常不错,但在内地观众眼中,他们还不够有知名度。”
袁锦麟认为,在后续的合拍片创作里,就有必要慢慢把这些演员带出来。
“像周润发、刘德华这样的演员,起初都是在TVB跑龙套,他们最早也只不过是站在很后面的新人演员,但慢慢就脱颖而出了。”
“未来,无论是合拍片还是港产片,香港电影的生命力都依旧会很旺盛。当下更重要的事情是,整个行业真的要对香港电影有一些耐心,也要有足够的信心,无论是那些新的演员也好,新的导演也好,还是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也好,未来应该都会崭露头角的。”
-END-
作者:海妖
编辑:海妖
责任编辑:孟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