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问苍茫》:辟蹊径刻写史实纹理,从正面迎来青年毛泽东

2023-12-19 11:43


昏暗闷热的井下,年轻矿工半蜷着身体,斜躺在狭窄低矮的巷道里。

镐头在煤层上一次次重重凿下,每次只能凿下不大的煤块。矿车节节相连,全靠人力推拉。推矿车的劳工,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样,倾斜着身体,每一块发力的肌肉都沁着汗珠。

所有的矿工都半裸着身体劳作,面庞、躯干被煤浆裹住,昏黄的灯光下看不清眉眼,只能看到嶙峋的身体和工具在空气中划出的凝重线条。

这像油画一样的场面,不是出自什么造型艺术展演,而是出于央视一套播出,并在芒果TV、优酷同步上线,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即将于12月19日开播的电视剧《问苍茫》中,青年毛泽东第一次来安源煤矿调研,在井下看到的场景。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湖南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点项目,《问苍茫》讲述了1921年-1927年间青年毛泽东的革命征程和成长之路。

这七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的一段苦苦求索期,是青年毛泽东革命斗争经验积累和思想的成熟期。怎么能在这段革命历史的重新讲述中,找到新切口、用好新史料、拍出新鲜感,让青年毛泽东的形象在观众心中生动涌现,是《问苍茫》的创作难点。

看了前6集之后,逐渐被《问苍茫》的构思之巧打动。

它强调揭秘性,多线叙事、以事带人,拍青年毛泽东参与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但略写观众熟悉的高光时刻,详拍不为众人知的前因铺垫和后果的延展;

它注重人物底层逻辑的开掘,不仅拍青年毛泽东做了什么,还拍他为什么这么做,和怎么“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运筹帷幄;

它擅长召唤共情和共鸣,像开篇提到的那种对历史场景的诗意想象和隐喻性还原,在剧中比比皆是,它们像“重音符”一样,把澎湃的情感敲进了观众心中。

与史实侧面交锋

提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你会想到怎样的场景?是围坐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13位代表,还是第六次会议中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的突然闯入,又或是在南湖红船上通过《纲领》时代表们的举手表决?

然而,这些观众熟悉的历史场景,都没有出现在《问苍茫》中。

《问苍茫》对“一大”的表现,从作为湖南代表的毛泽东上海参会后回到长沙开始写起。文化书社中,他与同志们围坐,在排位的谈笑间,便传达了十三位代表的情况和开会的场景。紧接着,毛泽东便话锋一转,拿出了一份自己起草的《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而且要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把这个自修大学办起来。

他之所以要这么做,正是要完成“一大”党成立后新的任务:发展党员,在各地成立支部,来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发展党员,要找“真同志”,而办自修大学正是毛泽东想到的,找“真同志”的最好办法。

拍“一大”,不拍开会,而是拍青年毛泽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始末。这便是一种与史实侧面交锋的拍法。这样拍,不仅为观众拽出了并不熟悉的细节史实条线,也连缀起了重大历史之间的因果脉络。

与史实类似的侧面交锋,也体现在《问苍茫》前六集的重头戏,对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呈现上。

熟悉党史的观众都知道,作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一次壮举,由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组织领导的安源大罢工前后持续了五天。罢工有明确纲领,发表了罢工宣言,并最终通过谈判磋商,“未伤一人,未败一事”便迫使路矿当局接受了罢工条件,取得了胜利。

这是中国劳运史上的高光时刻,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早期在工人群众中树立威信的重大事件,当然也是青年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如果把表现重点放在罢工的这五天,戏剧性将会得到凸显。

但如果探入历史深处,就会知道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并不仅仅是一场持续五天的罢工,它有着相当长的酝酿过程,统筹组织阶段,和胜利后更长的保卫罢工果实的实践。

《问苍茫》便选择了表现全程,它从毛泽东第一次到安源调查开始拍起,将路矿工人运动的全过程像一幅重点突出的卷轴画一样展开。这幅卷轴的第一个重心,便是1921年秋冬毛泽东的首次安源调查。

在这一次调查中,毛泽东与煤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到当地矿务、警察、洪帮等多方势力的勾结,看到了劳工井下危险又艰辛的工作条件,走进了工人臭虫、耗子泛滥的窝棚,吃下和工人一样的霉米霉菜做的伙食,见证了煤矿工人如牛马,甚至被资本家逼成“鬼”的真实生活境况。

正是因为眼见、耳听、手触的切身体验,毛泽东意识到在安源深入开展工人运动的紧迫性,如此才有了遣李立三赴安源成立党支部、组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后续。

这幅卷轴的第二个重心,则是多线呈现的罢工组织筹备。一方面,是对工人的动员,以及明确的罢工纲领、宣言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对商会、帮会等一切能团结力量的联合;还有,岳州铁路工人罢工作为工运共同体,让安源罢工条件提前成熟;最后,则是对罢工行动的直接部署和口号的形成。

至于大罢工的进程,《问苍茫》只用了短短几组蒙太奇,便将观众情绪推至高潮。

与史实侧面交锋,着重拍“前因”和“后果”,不仅能让革命历史的讲述重获新鲜感,也有助于揭示历史风云背后的发展逻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点点火星如何跃动蔓延,如何借风成势的过程,却往往不为人知。《问苍茫》对那段历史的回溯,恰恰回答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领袖是如何凭“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的问题。

青年毛泽东的知与行

回到传记剧的视角审视《问苍茫》,我们能发现它在塑造青年毛泽东时,有一条金线贯穿他所有的革命实践,那就是“知行合一”四个字。

毛泽东早在长沙读书时就在《讲堂录》中记下了他的老师杨昌济对“实”字的讲解:“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在《问苍茫》中,毛泽东还在与蒋先云的交谈中回忆了恩师杨昌济调任北京大学后对他的再次教诲:“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唯知之行之,方不负今日”。实践精神和实干品质,也正是青年毛泽东能迅速成长为革命领袖的关键所在。

《问苍茫》在青年毛泽东形象塑造上,便有着鲜明的定位,把他当做“知行合一”的革命创业者来拍。

比如,对湖南自修大学的组建。办大学不仅能靠招生聚拢一批思想先进的青年,还能为党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但“发明真理,造就人才”的办校宗旨固然好,可在没有经费、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想办起一所学校谈何容易。

如果放到普通人身上,“自修大学”很可能就会因为缺乏落地条件,而停留在设想阶段。但笃信“知了,就要行的”的青年毛泽东,却不会如此。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要壮大党的力量,就要有创业精神。

毛泽东便像如今创业者找“天使投资”一般,找到了同为第一批共产党员的船山学社社长贺民范。在阐述了“自修大学”新型教育的社会改造潜能后,说服贺民范将学社的废旧校舍借给自己办学,并由此一步步让“湖南自修大学”从蓝图落地为现实,最终成为湖南人民革命的大本营。

再比如,为了发动工人运动,联合湖南劳工会的实践。

由黄爱、庞人铨组织和领导的劳工会,是湖南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劳工团体。但劳工会成立初期是一个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的工人团体,宗旨为“改造物质的生活,增强劳工的智识”,不做政治斗争,单搞经济运动。在毛泽东提出要联合、改组湖南劳工会的建议后,何叔衡便坦言,这是块“硬骨头”。

但毛泽东并不畏惧,他先去与黄爱、庞人铨单独会面。在黄爱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提出“你当过工人吗”的质疑后,他便去了安源煤矿实地调研,了解劳工生存的一手情况。

华实罢工失败后,他在劳工会成立一周年的大会上,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为劳工谋长远福祉与利益、形成全阶级同盟的宗旨,鼓舞士气。在劳工会的组织下,湖南的工人阶级迅速觉醒。很快,三湘大地迎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南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围绕“知行合一”这四个字,《问苍茫》把青年毛泽东实践精神拍活了。

青年毛泽东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深知革命的紧迫性。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带着全家干革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目标明确、真抓实干的青年毛泽东,对当下的青年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激励?

史的诗意,藏在细节里

《问苍茫》的好看在对史实的侧写上,在对青年毛泽东的塑造上,也在细节的演绎上。看《问苍茫》时,即便对青年毛泽东成长史了如指掌的观众,也能在解码主创如何把主义藏进台词里,把道理藏进画面里,于历史缝隙里表现诗意的过程中,找到观剧的快感。

比如,对“星星之火”意象的隐喻使用。

《问苍茫》中大量开会、动员的场景,都使用了昏暗的室内夜景。会议中,大家或三五人围坐,或数十人聚拢,中间一盏油灯或头顶一盏电灯,成为视觉中心。唯理念之光能冲破黑暗聚拢同道之人的意义表达,不用言说,通过这样的构图便能阐明。而毛泽东提灯夜行坎坷小径到安源的细节,这里的星星之火,就包含了革命道路之艰、真理如炬和共产党人不惧艰险的隐喻。

再比如,包含着丰富潜台词的对话设计。

青年毛泽东第一次调查结束后,离开安源煤矿时,天欲落雨。送行的工人把仅有的伞送到他手中。毛泽东不忍收下,坦言“你们更需要它遮风挡雨”,但工人们却把伞又推回,语气凝重地说了声“毛先生,您走的路,长。”这两句台词,不仅说出了工人对毛泽东的感激和寄予的厚望,还说出了他们对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寄予的希望。通向美好生活的路道阻且长,但有了领路人就有希望。

还有,毛泽东与贺民范登山的一场戏。贺民范在请辞湖南自修大学校长一职后,对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了句“山高路陡,我走不动了,你自己上去吧。”这句话,看似在说山路,实则在说心路,在说革命之路。

作为一位对党的早期事业做出贡献的首批党员,年迈的贺民范脱党有可理解之处,但也让人唏嘘。革命之路前途光明但过程坎坷,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斗争到底的信念,哪里能迎来会当凌绝顶的一刻呢?

最后还想说说,看《问苍茫》时联想到的一系列作品。

比如看安源调查一段时,常想起《毛泽东去安源》中的情节;看到毛泽东和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的手足情深,常联想到《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对主席在亲情层面的刻画;看湖南自修大学里同学们谈主义、谈救国的场景,常想起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里挥斥方遒的少年毛泽东和那群进步学子们;另外,还有《毛泽东在一九二五》中,回到韶山播下革命火种的青年毛泽东;以及电视剧《毛泽东》对毛泽东从“乡村少年”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再到伟大领袖的全过程表现……

这些作品都与湖南有着不解之缘。其中,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毛泽东》是湖南广电的毛泽东题材代表作。而《毛泽东去安源》《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泽东在一九二五》等传记电影则是出品方之一,潇湘电影集团的经典作品。

1958年成立至今,“国有电影老厂牌”潇影在毛泽东题材影视创作上的守正创新、持续深耕是有目共睹的。此次,《问苍茫》通过与史实侧面交锋,找到了创新的蹊径,在史与诗的比和兴中,让青年毛泽东向观众正面走来,也将是湖南广电、潇影在毛泽东题材影视创作上,守正创新的最新成果。可以预见的是,潇影在红色题材上的持续深耕,将延续其65年历史,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本文为作者 影视独舌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51240

影视独舌

点击了解更多
影视评论,人物专访,剧目展示,产业报道。
扫码关注
影视独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