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编委会主任委员马平

2023-10-23 10:08


  

8月26日,《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正式出版发售。本书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主编,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主编。本书自2019年开始筹备以来受到业内广泛关注,现正在热销中。为让读者更深入了解本书的筹备及撰写历程,《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编委会对本书主要参与撰写者进行采访,将在后续推文中陆续发布。


本期编委会工作组采访到《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主任委员、第一章电影数字制作工艺流程总图作者马平老师。

马平



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NSC)副会⻓,中国影视技术学会高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电影导演、制片人、视觉指导


Q

1、马老师,您作为本书主要推动者之一,同时也亲自参与了撰写工作。请分享一下撰写本书的背景及初衷是怎样的?


A

从胶片时代到数字电影,我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参与并推动了整个电影数字化的变革过程。数字电影的创作、制作方式给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和自由度,但也带来层出不穷的问题。在胶片时代,电影基本是大制片厂拍摄制作,各电影厂的胶片洗印部门都有完整的工艺规范,大家严格按规范完成拍摄制作,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空间,也基本不会犯什么大错。进入数字时代后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任何一个临时组建的摄制组都可以独立完成一部电影。中国电影行业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全面拥抱了数字化新技术,但十多年来成熟通用的规范始终没有形成,这就导致很多摄制组在数字电影这个全新的领域里,以一种信马由缰的方式在行进。前期拍摄部门之间衔接不畅,后期制作效率低下互相推诿,乃至素材丢失版本混乱等致命的情况似乎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电影数字化的初衷,是让作品更美好、让创作更自由,但由于规范和标准缺失,使得数字时代很多电影的呈现,无法达到应有的品质,作品应有的完美状态总是如镜花水月,近在眼前却无法企及。我在电影数字化的萌芽阶段进入行业,做过视效指导、调色师、制片人、导演等不同工作,在时间的纵向维度和岗位的横向维度上,规范缺失造成的困扰总会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思考如何解决行业所面临的困境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所以,当我和其他几位对行业现状有着同样切肤之痛的电影工作者,共同起念编写一部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时,便毫不犹豫的投身其中,迫切的想把自己一点浅薄经验分享出来,既是对自己多年从业经历的梳理总结,也是对行业进步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更希望我们全体作者的付出能为行业带来一点思考,形成一些变化。

Q

2、相比较胶片时期,中国电影在数字电影时期的规范标准与海外领先地区差距较大,您怎么看其中原因?

A

在胶片时代,电影工作者都不用太多考虑工艺流程规范,因为胶片这种介质对于使用者有很大的约束性,胶片制造企业提供了体系化的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各大电影洗印机构也具备完善的胶片处理流程,国内外的情况大都如此,除了极少数有能力生产制造胶片的国家,全世界电影产业都处在使用层面,所以差距并不明显。但是,电影制作进入全面数字化的十余年时间里,中国电影行业由于长期缺乏底层技术积累,技术体系和技术思维相对薄弱,顶层设计思维的缺失以及基础研发体系的羸弱,面对汹涌而来的数字化大潮,我们的电影人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胶片时代的导演、摄影师即使对电影洗印机构有再多的诟病抱怨,但是站在国外非常成熟的胶片技术工艺所构建的基础之上,电影的质量具备了基础标准和基本底线,当数字化来临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底线和标准不是天生就在那里,当没有胶片保驾护航的时候,底线可以没有下限,标准可以任人摆布。


所以,规范和标准这一课,到了必须要补的时候,编制一套符合中国电影行业现状,能够满足中国电影人需求的数字制作规范,刻不容缓。

Q

3、有同仁评价说这本书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您怎样看待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A

感谢同仁们的认可,是不是里程碑,我认为需要时间来验证。随着时间推移,大家能感受到此书对自身的工作,对行业发展是否真的有用?此时此刻,我认为这本书更多的价值是“抛砖引玉”。本书除了完善“制作规范”这一直接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让大家树立起“制作规范”的意识。在纷乱中抽丝剥茧,在混沌中寻找规则,希望读者们能够借助于我们所做的梳理工作,建立起规则思维,标准思维,形成工程思维,科学思维,共同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更好的助力中国电影强国建设大计。

Q

4、您在参与本书工作时遇到最大的难度是什么?有哪些担心?

A

最大的困难,可能是邀请和组织作者。本书意义重大,邀请哪些工作者来参与本书的撰写,他们是否有资深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业内口碑、公信力,包括他们的参与时间、精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要考虑到。大家可以在本书最后看到我们这三年多时间的推动节点,真的是很不容易。这本书的撰写需要经历多轮研讨,对行业一直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论证,内容撰写及行文统一也需要付出很多时间。本书涉及到的撰写专业非常广泛,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且参与人员众多,而作者们又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协调组织大家的过程就很困难,在此感谢所有为本书付出的同仁们。包括我们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的多位同事,所有人都是因为有一份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空间,积极参与到各自章节的撰写工作。


最大的担心,则是特别怕书中存在不够准确、不够专业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制作规范》一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涉及范围都比较大,而且是以一本工具参考书的形式出现,又是中国电影行业的第一次尝试,很多行业内的从业者都很关注这本书,所以特别担心书里有错误,可能只是错一个字或者一句话,但是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可能就是一个镜头甚至一场戏的影响,所以也特别期待读者的反馈,可以让我们的后续版本更加完善。

Q

5、有读者已经开始期待下一版了。您认为下一版会有哪些考虑或计划?

A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推动下,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云计算等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而这些新技术将对电影产生巨大的影响,下一版《制作规范》要对已有内容的技术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同时也要加入第一版未涉及的领域,尽量满足更多从业者对专业规范的需求。希望广大读者、从业者能多提意见,群策群力,一起完善。

Q

6、您对电影数字制作产业的未来发展有哪些期待? 

A

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正面对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所以,一方面希望《制作规范》能对行业起到一定实际作用,帮助电影项目提高效率、提升质量,促进电影工作者不断强化规范意识,助力电影行业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希望广大电影工作者们,特别是年轻电影工作者,要对电影前辈的工作精神、热情和经验,有传承和致敬的意识。数字电影制作的理念及工具基本承袭自胶片,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电影胶片经历了100多年的迭代更新,胶片时期的很多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积累,电影科技的发展历史不仅不应忽视,在当下更应尊重。最后,我希望在经过20多年的数字化发展后,能有更多的电影工作者增强系统性的科学思维、工程思维和技术思维,去了解技术工具背后的创新规律,了解技术体系与电影本体的辩证关系,形成正确科学的方法论去创作电影,促进行业发展,真正高效的推动中国电影强国建设。

Q

7、您最希望本书的读者有哪些收获?或者您有哪些话希望对读者讲?

A

尽信书,不如无书。各位读者在阅读使用本书时,不必要固化应用、强制要求,也不能按自己所需去摘取仅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对于电影制作的技术规律要有基本认知,清楚哪些工艺可以灵活处理,哪些步骤需要严格执行。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诚挚的盼望读者们能提出意见建议,帮助我们继续迭代内容,拿出一本更好的规范给读者。再次感谢大家的认可!


《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正在热销中

扫描海报二维码立即购买

《中国电影数字制作规范》编委会工作组联系方式

电话:17610827625

邮箱:lvjinyuan@ss-vfx.com


欢迎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填写本书阅读反馈


本文为作者 影视工业网活动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50481

影视工业网活动

点击了解更多
107cine活动账号不定期组织各种利于机构和从业者提高制作水准,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和您一起进步、共同努力、推动影视工业的发展,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