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0,《红色特工》声音创作分享
《红色特工》故事讲述了:辽沈战役前夕,东北野战军闪击锦州外围县城,将锦州包围。代号为“青蛇”的情报员被捕,身负重任的保密局科长林希受命前往锦州,会同党通局周应群、国防二厅江伟,对此次事件进行彻查。林希实为一名红色特工,他的秘密任务则是解救“青蛇”,助其将锦州城防图交到城外东野手中,支援对锦州的攻坚。不料锦州城内暗流涌动、变故丛生,面对敌人的重重设陷,林希是否能顺利完成任务?与夏青一行人的相遇也像在人生的单行线上突然交叉进一条本不相关的线,似乎让林希找到了新的前行方向,这次他的目的地又在何处?至暗时刻,等待他的必定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战斗!
本片是红色题材,但网络上线后口碑很好,豆瓣开分7.0。本篇文章来自声音老师三恺的制作经验分享,内容非常扎实、全面,推荐大家。
作者:三恺_O.U.R.FiLm StuDio
疫情期间,张哲导演发消息跟我说“三儿,后面我要帮大哥拍一部谍战动作片,你看看剧本准备一下。”接下来就是前前后后16稿的声音版本以及无数个要命的DeadLine。
这是一部很强调氛围感的网络电影,众所周知,网络电影野蛮发展至今与传统院线电影观感上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观影环境的不同,传统院线在封闭的空间内放映,静加暗,很容易给到观众沉浸感。网络电影自出现以来就决定了它的播放终端是手机、平板、电视或投影,环境可能是户外、地铁、客厅或者任何地方,这就造成了氛围沉浸感的缺失,也是这部影片整个声音环节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对白说起
影片全程拍摄在横店,空间和时间上都不能满足同期声的录制规格,尽管同期录音师孙诚诚老师已经尽最大的可能去保全了文戏部分的对白,但在和导演、监制一起看完定剪样片后为了整体的统一性最终还是决定牺牲掉珍贵的同期声采用通篇配音的制作工艺来呈现这部影片。确定配音方案后,监制孙恺凯先生提出希望我们能在声音质感上做些文章。“质感”和“电影感”对于任何工种的网络电影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个五味陈杂的词汇,想要实现,更多还在信任和坚持,这在普遍轻视声音表达对于影片重要性的当下给了我和团队坚实的信心。
在我看来,声音层面质感来源的重中之重就是对白,根据影片题材的不同,处理风格有很多种:情感剧情类华丽细腻生动,现实主义题材紧实单薄,大型商业片则会最大程度降低“风格”的存在感,每部影片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声音风格呈现。从声音设计的角度来说,谍战片多数情况下需要保持强烈的危机和悬念感,演员大都需要尽可能压低音量甚至只用气声说话,我希望能让对白部分呈现出一个有烟熏感、暗沉的基调去迎合影片主题,营造氛围;在还原同期真实临场感的同时能有通透饱满、有活力且充满力量感的对白。由于是通篇配音,在棚内可以提供非常干净的声音素材,风格把控的操作空间就比较大了。
经过测试,我们采用了Neve 1073DPA这条经典话放配合一支Sennheiser mkh-416枪式麦克风和一支Neumann U87Ai大振膜话筒来共同拾取演员的对白部分。U87提供了扎实锐利的声音混合了416带来的空间以及温暖感,再通过1073的晶体管放大后就初步呈现出了对白部分的通透和力量感。解决了技术问题接下来就是演员进棚录制的过程,这个环节首先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上的还原演员的临场情绪,不过相信你们也都看到了,演员们的精彩表现证明这并不是我应该担心的问题。录了一整天到筋疲力尽的王龙正老师,为呈现“毛骨悚然”不断去尝试让嗓子发出某种“金属撕裂感”的侯长荣老师,第一个进棚的杨皓宇老师,为了完美呈现随叫随到的刘恩尚老师和张皓森老师,甚至全篇只有一句对白的乔靖雯老师和徐峰老师全都给予了我们最大的配合并且奉献了比画面还要精彩的声音出演,让这部通篇配音的影片重新鲜活生动了起来。同时也要感谢配音导演贾秉良老师带领的配音团队为影片倾情献声,在此向你们致敬。
Neve 1073DPA 2-channel Microphone Preamp
丰富丰满还原真实
一部影片在声音层面的真实程度来源在于拟音。杜笃之是我最为敬仰的声音设计师,在他的作品中我总能听出“朴实无华”这四个字,他认为声音工作者的工作之重就是让观众感受不到有声音部门的存在,“听不到的声音,才是最好的声音“。这也是一直以来我遵循的工作方式。电影是造梦,每一部影片对于观众而言都是一个真实世界,即便是科幻片,如果让观众从故事中分神“感受”到了声音的存在,即使是令人赞叹称奇的,从电影本质的角度上来说也是不成熟的。在确定了通篇配音的方案后,拟音师王献伟老师就开始着手介入了这个项目,我们从脚步,衣物的摩擦以及枪械物品甚至到酒杯头盔都一起讨论了一遍,大前提仍旧是“质感”,不求复杂,但求精致是这次拟音环节的重任。
例如为了帮助画面呈现阴云迷雾的锦州,户外部分脚步和车辆基本以泥泞地面为主。再比如各种皮鞋的材质,江伟和林希的皮鞋是军鞋,声音会显得格外结实,而周应群作为文职皮鞋则会更为轻便一些,枪械也摒弃了以往清脆明亮的质感,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温润让观众能感受到每一支都是久经沙场布满枪油的“老枪”,甚至只是“烟丝燃烧”王老师就做了五种不同干燥程度的声音来挑选混合。
当然做为一部商业电影,仅仅靠真实还原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去权衡作者性与商业性。负责声音效果编辑的张磊老师则在枪火以及火车部分下了很大功夫,整体效果的选择上我们放弃了最初期望的完全真实还原的方案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融合了一些夸张处理来增强听觉的冲击力,比如“雨夜荒地埋尸”这场戏的两人中枪,考虑到画面景别,第一个人中枪时我们大胆的用了先出现中枪的声音,在演员中枪之后倒地之前才让观众听到远传枪声的回响,从声音效果层面来交代了一些画面之外的信息,辅助叙事告诉大家子弹发射点和中枪人之间存在很远的距离。
“雨夜荒地埋尸”
在环境编辑上,我希望能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能刺激观众感官的元素来丰富影片的氛围。这次我尝试了之前在网络电影中不曾尝试的方案——夸张尖锐的Room Tone。我有这个习惯,出门会随身带着一台SONY D100立体声录音机来随时记录周边的声音。这很有趣,经年累月就积攒了很多宝贵真实的素材,因为足够真实,所以稍加编辑这些素材就可以出现在绝大多数影片当中而没有违和感。我们在“党通局”院内、审讯室、以及部分内景都混合进了部分电力系统、排风系统,来表现场景的冰冷、窒息与肃杀感。这些并不悦耳的声音其实都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内,只是我们很少去在意,比如电机和排风系统扇叶偶尔摩擦的声音就是在我家和公司的地库里录的,再比如“党通局”夜外的环境声其实用的是秋天深夜重庆潮湿的空气底噪。
经过以上的这些环节后,整体声音部分的完成度就来到了七成,接下来就是给影片注入气质的环节——配乐
气质展现与情绪的宣泄
配乐作为一部影片的气质担当承担着最为直观的情感抒发和情绪表达,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整个上述声音环节。我们的故事虽然是谍战,但却需要浓重的战争氛围包裹,我希望能在肃杀的氛围上营造出战争之下人类渺小的宿命感,考虑到题材和时代背景,我们以传统管弦乐为大基底去诠释情绪和情感部分,也用来描绘出荡气回肠的民族英雄抗争史诗感;谍战元素的悬疑部分我们其实是当惊悚片去做的,最大程度上来烘托影片的氛围;同时作为商业类型片,我们需要描述大篇幅的动作场面来带动节奏。
影片前半部分我们尽可能使用了不和谐的音程或尽量少的音符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让音乐保持“中性”的情绪表达来减弱配乐对观众情感的导向,帮助增强悬疑感的同时也为后半部分的情绪宣泄积赞能量。总的来说,我们希望这部影片能在保留传统谍战片配乐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做出些尝试,搭建重氛围、弱化旋律、高能量情感抒发这样的基本构架。同时另一个视角上我们也需要从功能性上去帮助观众进到角色内心,产生共情,跟随角色历尽艰辛后,去感受其中的悠扬浪漫以及伟大的信念感。
开篇的世界观音乐是我个人在配乐领域的小尝试,灵感来源于我尊崇的当代主题动机化的商业影片配乐理念,用极简的旋律刻画精准的主题,不稳定的模拟电波信号来体现隐蔽却充满危机的谍战氛围,军鼓和小号用来营造上世纪的战争气氛,小号简短的动机隐藏在弦乐中并多次重复,暗示着此时阴云笼罩看不到光的处境,同时营造出浓重的悬疑色彩带领观众走进黑夜,低音区的Double Bass辅助定音鼓来完善律动也暗指看似平静之下的暗流涌动,故事也将会在阴云中拉开帷幕。开篇营造出了影片主题氛围却没有过强的存在感,这是令人兴奋的。
这段只有一分钟的配乐有幸得到了青年音乐制作人朱金泰先生和这部影片的音乐导演陈禹骁老师的指导才得以完善呈现。之后的原创部分则由禹骁老师带队开始创作,第一稿配乐完成后,像是“林希的使命行动”、“解救青蛇”和“火车追捕”这些大段落的配乐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完全达到了我和导演的预期,让影片在完成度上迈了一大步。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根据初稿参考音乐完成的第一稿原创配乐结合了对白和音响效果后,整体音乐的数量和时长上显得有些多了,达到了完整篇幅的80%以上,由于这部影片与传统意义上的“网大”不同,在快节奏的剧情推进下有着很强的戏剧张力,在第二次过会后有沐音乐的郭映红老师入场帮我们调整了整体段落的呼吸感以及更为细腻的情感带入,拿掉了一些段落后反而帮助影片更精准的推动了叙事和戏剧张力。配乐的最后调整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反派周应群的身上,刘恩尚老师完美演绎出了一个阴险、狡诈、癫狂的角色,禹骁老师用了单一且疯狂的合成器音色去描述周应群的心理变化,用并不是常规意义的好听甚至可以说是用噪音的方式从听觉上刺激感官来把观众带入到反派癫狂的主观视角,也把故事顺利的推上了高潮。
混音
多年前我发过一条动态说“每次进终混都焦虑到不敢回家”,到现在这个毛病仍然改不掉。对于非科班从业人员来说,在技术层面的探索从来没停过。自2013年入行至今O.U.R.FiLmStuDio声音部门已经完成了上百部网络电影的声音设计和混音工作,伴随着网络电影的成长,每一部都会遇到坎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让每一部都向着理想更靠近了一点。《红色特工》的混音对于我来说,是最具有探索性的环节。混音的目的在于平衡,声音风格与影片内容的平衡,对白素材频响的平衡、音响效果之间的平衡、混响的比例、与环境声和配乐的音量以及频响的比例,每调整一下,都影响着导演和观众的感受。第一稿画面定剪后恰逢声音环节表现极佳的《无名》上映,脑袋一热便向导演和监制立下了军令状“《无名》啥样咱啥样!”重中之重仍然是对白的处理。录制部分在上文已经提到不再赘述,两支话筒录出的素材已经初步呈现出了通透结实的质感,可仍然需要一些调整来达到还原同期声的真实感。进入混音之前我着重对比分析了《让子弹飞》《爆裂鼓手》等影片的频响及动态,在频响上多数好莱坞影片的对白基本都会在12kHz处有一个明显的High cut,同时高频部分仍旧保持锐利且唇齿清晰,中频很“顶”却不浑浊,低频很“紧”却不夸张,我认为这样处理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减少毛刺感避免对白更高且不影响情绪表达的频段给观众带来过多的听觉压力,二是提升了对白平滑程度同时也给音响效果、配乐以及环境声部分留出更多的频响
《爆裂鼓手》部分段落频响范围
空间(之后我意识到适当切掉高频部分对对白甚至拟音的质感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均衡的使用上摒弃了之前多做衰减少提升的原则,使用Pultec这类大线条的EQ去推出更多人声最具表现力的中频和低频部分,得益于Pultec类均衡的特殊设计可以让我在推出更多中低频的同时在相同的频点再去做一定的衰减,由于部分频段的相互抵消以及它本身所带来非常强烈的偶次谐波便得到了更为清晰饱满的声音,之后再用MaagEQ4推出sub和高频部分,它能给对白带来更为自然却不刺耳的通透空气感。经过均衡调整后,我在每个角色的轨道上先后使用了1176和LA-2A形成串联压缩链路来做动态控制,快速启动释放高压缩比的1176压缩器仅处理每轨最大的动态部分,忽略掉正常动态部分,FET类压缩可以为对白提供丰富的染色和力量感,LA-2A则在做进一步动态控制的同时为人声增加光学压缩所特有的温暖感和紧实度,最后在每个角色的轨道中用Pro Q3来扫频做初步去齿音的操作。这样就基本得到了相对工整的对白Stems。
混响部分得益于Altiverb精湛的卷积混响技术,针对于不同场景我分别创建了36个效果及对白的AUX轨道,为了进一步完善空间真实性,多数场景均为多种混响混合而成,从而让对白和拟音更趋于同期声的空间感。和对白处理一样,绝大部分混响轨道都在高频做了大幅度的衰减和自动化以求真实还原,不让观众察觉出混响的存在。
对白总线上分别使用的Pro MB多段动态压缩去做整体的均衡调整,为了极致的质感又使用了Black Box Analog Design HG2进一步增加电子管的音染,提升对白的密度和表现力,UAD的A800磁带机带来了最后一点温暖感和年代感,使用了Pultec HLF 3C分别做了80和12k的Cut更锋利得去除掉对白中不必要的频段,最后使用了SSL Bus Compressor去做最后的总线打磨来达到更高的融合度。总的来说这次在对白处理上得到的经验是:“质感”是需要一点一点一层一层不断去叠加得到的,不可贪心,没有捷径。“
最后的最后在Master上用Capitol Mastering comp做了整体的动态控制和对低频的保护,让声音整体更为饱满统一。尽管最终呈现和《无名》的质感还是差距甚远,技术层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但还是得到了导演和监制的认可这让我很欣慰。
要说遗憾仍然是有的,我很希望能在配乐里输出更多的想法,比如最初的想法是把开场世界观的旋律作为主题动机贯穿全篇,在黎明到来之前从灰暗的小调转换到光明的大调上也就是我们冲锋号的旋律,但个人配乐制作能力有限还有待提高。再就是努力让网络电影的声音经得住大银幕的考验吧。
剩下的矫情和闲扯
声音设计是一项感性和理性不断冲击碰撞的工作。在真实还原画面信息元素的同时,更多时候需要自己的审美和情感代入给影片注入主观的情绪表达。前期给导演提供声音层面的更多思路帮助叙事,协助各部门去搭建一个统一的声音体系,结合声音和音乐美学构建影片在听觉上的声音风格,长期充当导演和音响效果、配乐部门之间的“翻译”,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对艺术的感知力。而均衡、动态、响度,却需要保持高度理性的状态去完成每一步的处理找到整个系统中最佳的平衡点。每一部影片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影像魅力,每位导演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体系,声音也是一样,我认为这项工作并不仅是向制片方提供服务满足导演诉求,更多时候也是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和与电影最真诚的对话。
网络电影发展至今,O.U.R.FiLmStuDio声音部门也随之一路成长,从张涛导演的《道士出山》到郑凯君导演的《大赌豪》,从林珍钊导演的《黄飞鸿之南北英雄》到朱江导演的《深海异种》,从张哲导演的《血战虎门》到刘轩狄导演的《兴安岭猎人传说》,从杨秉佳导演的《目中无人》再到秦鹏飞、杨秉佳共同执导的《东北警察故事 》系列。像是车轮,也像是洪流。一路在摸索中成长、积累经验、学习各位导演的美学经验,不断被要求,去碰撞,被训练,提供我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对于影片投入的情感,一头扎进来就从没停歇。
作为一名非科班从业人员,我很幸运,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让我们可以仅凭着热爱和坚持就能去追赶理想。随着网络电影野蛮生长的同时,技术壁垒当然也在不断出现,传统院线团队的下场更加速了行业完善正规化的步伐。面对工业化的大银幕表现,还有很多挑战等着我们。魏君子老师说:“关关难过,关关过。”也许这是我们这一代网络电影从业人员继续往前走的必经阶段和共同要去面对的课题。
我非常感谢这些年合作的导演和制片方给予我的信任和包容。电影终究是工业,浪潮退去,才能留下些什么,路还长,吾辈当砥砺前行。
敬顺风不浪 逆风不怂
矫情完毕 汇报完毕
网络电影《红色特工》上线了,我很喜欢 也希望你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