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掌握「风格化调色」的困境
对于刚进入达芬奇世界不久的朋友来说,在风格化调色时遇到的困境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依靠「技术转换」lut实现风格化?
像不同摄影机厂商提供的log to Rec709 lut是入门者最熟悉的转换方案,其优点是普适性高,
因为这类lut基本上只是一个数学转换的结果,并不负责解决审美上的需求,所以观感上存在较无生趣、个性不足的问题。
如果调色只是解决色彩校正和镜头匹配等基本操作尚可应付,
但假使想实现突破常规的个性化风格,在这个方案下工作就非常吃力,甚至对于职场老司机也绝非易事。
这种情况下「技术转换」lut是一个低效也不够smart的方式
第三方lut?
3d lut是实现风格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这话不假。
风格化特征强烈的lut虽好,但效果越强烈,往往对不同画面的普适性就要差很多,
如果再遇上曝光不足等前期失误的素材,lut加载完毕的那一刻,往往就能劝退很大一部分人了。
如果运气稍好,遇到的lut风格大概对路,加载到画面上也基本让人安心,在动手的过程里,却发现lut的某些特性实在是一言难尽,
要么是高光的层次被严重限制,要么是某种特定色彩被抑制了,而且通常难以恢复。
遇上这种情况,弃之可惜,用着难受。
「手工」造车?
既然无论是技术转换还是风格化lut,都有或多或少的技术和想象力限制。
那从灰画面开始,用达芬奇一级调色之类的工具去「手工」打造画面,岂不是自由度更高。
这个想法在某个范围里并非完全“不正确”,毕竟观众看片子是一个主观的体验过程,并不以绝对的客观对错来评判。
在「手工」调色由「灰」变「实」的过程中,调色师确实有一种「想象力比较不受约束」和充满可能性的感受
但是没有明确的lut或色彩管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操作就是「跳出了三界外」,换句话说,「手工」也并非绝无限制,有实操经验的朋友会注意到,「手工」完成的调色其实也有某种类似的画面特性,比如中间层次反差较小,全局饱和度偏低等等。
当你的风格化需求恰好吻合这种特性时还好,一但情况相反,实际上你就会发现所谓的「自由度」其实也相当有限。
刚才关于困境的讨论虽然仅局限在技术范畴内,
但「风格化」调色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
要想突破这种困局,我认为至少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 视觉经验的培养
- 软件工具的深度理解和掌握
- 以上两者的连接
视觉经验的培养,解决的是如何确立调色目标的问题,甚至我们可以说这个确立的过程,在调色动手之前就应该在你的大脑中基本完成了。
视觉经验的培养重点,是在大量的观看研究优秀的作品过程中,将可感受的画面特征,与年代、文化、作品类型、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在认知中不断强化「连接」。
比如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可以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 影片的视觉风格是如何依靠反差、色彩关系构建的?
- 影片的视觉风格是否具有某种明确的年代特征?
- 影片的视觉风格是否与某种文化、地域、意识形态等有紧密联系?
- 影片的视觉风格代表了何种特定的类型(惊悚/科幻/爱情/喜剧等等)
- 影片的视觉风格呈现了何种特定的影像工艺?
- 影片的视觉风格反映了何种情绪?
这个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拿到素材时,依照画面提供的情节和氛围,能很快的产生出关联性的想象,进而落实到视觉风格上。
深度理解和掌握软件工具,重点是先理解再掌握。
第三点,以上两者的连接,我认为这是最困难的部分。
简言之,就是如何把某种感受性的画面风格用技术语言「翻译」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想到某种风格清新、色彩明快的影调
请试着回答以下问题,为了实现该种风格:
- 用何种方式进行色彩管理(RCM?ACES?3D lut?第三方解决方案?)
- 谁是反差控制的核心工具(一级调色?log工具?HDR色轮?)
- 高光层次使用何种工具控制(一级调色?log工具?HDR色轮?)
- 谁是主体色彩关系构建的核心工具(色彩扭曲器?曲线、色温色调?RGB混合器?二级选色?)
- 纹理质感使用何种工具如何处理(颗粒?降噪?锐化?)
- ……
当以下问题答案都在你的思考和操作过程中十分明确的话,你精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更高。
当然,这个「连接」或者「翻译」的能力,只有在前两种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发展而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HOMEBOY风格进化班依靠自身多年的实战经验,努力为「风格化调色」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一直在研究专业调色师的思维路径,强调从最底层来理解调色师的创作过程,这是一个从大脑思维到动手实战缺一不可的过程。
这将帮助学习者建立坚实的底层思维逻辑,做到在工作中举一反三,使未来的色彩创新成为可能。
6月12日-6月20日,我们的8周年庆调色课程活动还在进行中,如果你对调色感兴趣,一定不要错过这一次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