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流读漫威!打造美国队长的十年幕后技术进化史

2023-02-22 11:52

 

从故事时间线来看,美国队长加入复联比钢铁侠早,是复联首位成员。他和钢铁侠完全是两个极端,套用一句旧时代的套话,叫“根正苗红”。漫威系的美队,也是人格魅力上“高大上”的典型。从漫画到电影,可以说这个形象一直守护的,就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观。

 

《美国队长1》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初养成的故事。就幕后技术而言,该片最大的看点,在于美队成为超级战士前后的面容与体型对比。


同一影片、同一角色的巨大身体变化,在电影史上颇多先例,而且一般都令人津津乐道,甚至让那样做的演员成为传奇;比如《愤怒的公牛》中罗伯特·德尼罗,近的更有N瘦N胖的“气球人”克里斯蒂安·贝尔。

 

所以,按常规思路,美队主演克里斯·埃文斯,应该先拼命减肥成豆芽菜,然后再疯狂健身成超级战士。但那样在不损伤健康的前提下,完成那样的转变,将花费至少半年的时间;无论是演员的档期,还是漫威自己的系列安排,都等不起。

 

另一种常被好莱坞采用的方法,是选用不同的演员,来演不同体型的美队。但一来这中间不可避免有表演上的差异,二来埃文斯自己坚持,要变身前后都演,体验并表现队长完整的心路历程。

 

如此一来,剧组就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让演员身材选择一端,然后依靠CG特效来实现另一端的效果了。从长远考虑,出演美队的人,必须保持健硕的完美身材。

 

像埃文斯这种,在片场还利用缝隙时间挺个小蛮腰练肌肉的狂人

 

 那么,CG特效的方向就定了:让演员由强壮变瘦弱。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美队所经历的转变,不止是肌肉强弱,整个身形包括身高都变化很大。

 

影片其实采用了两种途径,来实现这个效果。一个是基于特定的程序算法,就在演员本人影像上进行“修图”。比如瘦弱版美队做俯卧撑的镜头:

 

就是直接在强壮版埃文斯实拍镜头的基础上修正的。

 

一身肌肉虬结的他,还要装作无力到要奔溃的的样子,也是real好笑。

 

相较而言,身高差的问题,容易解决,让美队跪着拍就行:

 

但那只是基础。实际的身形和面貌修饰,包括非常复杂的骨骼与肌肉参数,更要让修正后的身形样貌看起来“还是本人”,可不是美图秀秀式的一键瘦身所能比拟的。

 

事实上,在决定让美队做CG瘦身前,剧组先做了个想法是否可行的测试:

 

一位拥有两块胸大肌和六块腹肌的健美男,被成功缩成弱不禁风的样子,看起来很很真实自然。

 

影片采用的另一整容瘦身法,是替强壮版美队,找个“瘦替”,然后用CG换头术将一个瘦弱版的埃文斯头颅接过来……

 

上面这位名叫林德·迪尼的小哥,就是美队的“瘦替”。来看下他和一位正常身材大兵的对比:

 

就知他真的是蛮瘦弱的。

 

片中美队征兵体检的场景,就有迪尼的贡献:

 

实际上,埃文斯压根就没在同一场景里,与迪尼一起拍。他是单独在一个绿幕前表演,再经后期特效,将头部动作和表情,接到迪尼的身体上。

 

这样的场景,其实要求拍三次:

-       迪尼和场景中其他演员一起拍;

-       空场景拍一次;

-       埃文斯在绿幕片拍一次。


如果有对手戏的演员,需要对方确认眼神对戏什么的,上述空场景,就单单保留那位演员拍。

 

在另外的镜头中,如果和对手戏演员之间不存在眼神交流,可以略去空场景那一拍,而只拍两次。

 

但这样的镜头中,埃文斯也得在布景现场演。

 

美队变身超级战士前夕、躺入机器内的镜头,也是上述场景的变体。

 

埃文斯和迪尼,得分别躺倒演一次。此外,还得拍一次机器的空镜,为CG特效换头提供一致的布光参数:

 

可以看到,有“瘦替”的条件下,也不是简单的“换头”,还是需要针对埃文斯本人的脸“动刀”。甚至于,导演觉得“瘦替”迪尼还是不够瘦弱,让特效师们针对后者的躯干,进行了进一步处理,才让成片中变身前的罗杰·斯蒂夫,分外惹人怜爱。

 

变身超级战士后的美队,俨然是功夫高手,随便跳个远就能打破世界纪录那种:


但是,第一集剧本的处理,显得有点刚正有余,趣味不足。美队的身手,没有太多令人惊艳的展示。

 

基本上属于小打小闹。

 

然而《美国队长2:冬日战士》开场就让人惊得下巴掉到地上:

 

这美队,打得也太扎实漂亮了吧!

 

关键是很多动作衔接顺畅,有如行云流水,完全打破了好莱坞传统拳脚动作片呆滞傻笨的感觉。

 

像上图这张“梯云纵”,已经有了八分成龙翻墙的韵味。

 

这一集的动作,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像这招从天而降,随即攻击,不给敌人任何反击的余地;表明该片特技组对美队的能力有了新认识:在第一、二集故事中间的几年,美队的武力提升很快。像这种动作,都能凸显稳准狠:

 

既然美队实力提升,就有必要给他找些武力对等的敌人。这个开场中难缠的雇佣兵小头领:

 

来头不小:

 

别被他笑眯眯老农似的憨厚表情欺骗了哈。在粉丝中以名字缩写GSP昵称的这位老兄,是现实世界中的UFC(终极格斗赛)次重量级世界冠军,而且是卫冕了九次的冠军!格斗技能全面,堪称格斗机器,且以“极速”著称。他要真放开了打埃文斯,我们恐怕会看到美队满地找牙的场景。所以,拍这电影,对他就是放松放松啦:

 

比较体现动作编排意味的,是像这种一击得手:

 

又紧接着追击:

 

这只是排练视频,所以看起来不是很给力。正片经过摄影和剪辑的加持,显得分外凌厉。

 

美队和他对打后的收官动作,也很漂亮:

 

可以看到GSP面门离美队替身的腿,比寻常替身对打的场合似乎要近些,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艺高人胆大”吧。

 

《美队2》令人激赏的一点,就在于全程高能。开场“豹头”惊艳之后,不久就是Fury局长遭暗杀的大追车。虽说速度感多半靠镜头加速,但空间方位感,与双方策略较量,表现得清楚明了,加上剪辑干脆,这一段的动作戏,也可圈可点。

 

伪装警察用液压柱轰击局长座驾的镜头,其实是分两部分拍的。直接表现轰击的镜头,车里其实没人:

 

毕竟要以演员的安全为上。

 

而需要表现局长镇定自若的车内镜头,整辆车安放在一个小型摇动平台上:

 

至于车辆爆炸什么的,都是真干:

 

警车也照炸不误:

 

但一有明星揸车,就倍儿谨慎。前一个镜头替身揸车还满街甩尾,下一刻局长真身坐在里头,就只敢玩绿幕了:

 

车身晃呀晃,也是底下垫了机械摇动装置的效果。

 

接下来局长玩命儿逃跑,给冬兵守株待兔个正着,一个飞碟磁雷,给爆了个大跟斗:

 

那爆炸的烟火,也就动静大吓唬人;车身底盘应该还凿了个洞安装了液压弹射装置,利用反作用力将车掀个屁股朝天。

 

局长的命运放一边不谈,单说俏人儿美队,随后又在神盾局总部,遭遇了危机。那一场电梯突围战,堪称近十年小空间硬桥硬马格斗戏的亮点。

 

针对这段戏,埃文斯在幕后也训练了好几个星期。一切都按照既定的情境和动作编排来,突围思路非常清晰:

 

当被人抱住时,最紧要的是格挡、躲避前面最具杀伤力的招式,比如那光头佬手中的匕首:

 

然后寻找机会,利用速度和力量优势,各个击破敌人:

 

这一小段动作戏,还被一个转折分为两段。当美队右手被强磁手铐困住时,情况很危急:

 

美队能做的,就是尽力抵挡攻击,寻找机会反击。顺手牵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反击的高妙境界:

 

一些没有最终采用的动作,也体现其熟练的攻防意识:

 

令人惊喜的是,影片中后段,居然还有一个集追车、爆炸、格斗于一体的中场大型动作场景,对动作片迷而言,简直是相当于大补的“猪肚”。

 

这一段好看,首先是因为导演们定了个高目标:他们认为近二三十年电影中最精彩的8分钟动作戏,是《盗火线》中抢劫银行后的街头枪战。凭《美队2》中段这场动作戏,他们想以挑战的方式致敬。

 

短短的几分钟,大致可以分为追车、枪战、格斗三个环节,节奏感把握得很好,给人以高潮连绵不断的感觉。

 

冬兵的替身,是真的站在形式的吉普上:

 

美队、寡姐和猎鹰称作的小轿车,也是真的大型翻车现场:

 

冷酷的冬兵随即就是一榴弹,美队用振金盾牌挡着也被弹出老远:

 

替身也得借助钢丝,才能滞空那么久。

 

后来在冬兵准备击杀寡姐的危机关头,之前被榴弹震飞的美队,又嘿咻嘿咻地跑回来,迎来了盾冬亲密接触的一刻:

 

冬兵干脆地抽枪对着美队就是一通猛扫,后者趁其换弹夹之际,飞身一腿:

 

美队的盾牌被打飞之后,两人之间展开了精彩的近身格斗。冬兵花样秀匕首:

 

扮演冬兵的384,暗地里下了不少功夫,才将匕首玩得滴溜溜转。

 

事实上,埃文斯和384为了拍好这段空手入白刃,各自与对方的替身排练了很长时间。

 

因为这段格斗很少有双方脸部同时入镜,大部分时间是正反打镜头,方便用替身做出高难度动作。

 

这一小段格斗,其实也可分为几段,基本上都是冬兵逞凶——美队奋起反抗——冬兵遭美队重击但爬起无碍,然后再循环的模式。

 

冬兵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般,凶悍得很:

 

而且摔倒了总能爬起来:

 

作为动作片爱好者,我总觉得这一段有些偷师港产动作片,比如《杀破狼》中著名的巷战:

 

冬兵的攻击招式,和吴京的颇为相似,尤其是甩匕首这招(功能稍有不同:吴京那招是实用的急智,冬兵则纯属花招):

 

真的没有确认过眼神?

 

私以为有。好莱坞的动作替身演员,少有不受香港动作片影响的。《杀破狼》在美国Cult影迷坊间有一定影响力,我打赌美队的御用替身Sam Hargrave老师肯定看过。

 

而且他后来又拍了这张照片:

 

却已是天朝影史票房冠军《战狼2》的动作导演、武打总监和特技总监。

 

他俩这眼神,要说没对上,灭霸老师都不会信!^_^

 

跟随Sam一起到《战狼2》剧组的,还有另外一位漫威电影宇宙的替身达人:

她也是寡姐在漫威全系列作品中的御用替身。

 

 

正因为有她的搏命工作:

 

寡姐才能开挂:

 

在很多动作片迷心目中,《美队2》可能是最好的漫威作品。请大家不要忘了幕后团队的功劳。

 

在《复联1》中,美队与寡姐也有密切合作:

 

但美队格斗动作太少,蹦蹦跳跳之外,

 

也就对着空气一通瞎打,没劲。


 

也只有到了美队自己的系列,才真正打得激爽。

 

《美国队长3:内战》的开场,视觉效果比第二集开场更震撼:

 

美队自己的动作,一如既往的流畅。

 

而且,往往借助钢丝,强调美队动作力量之大:

 

踢车、甩人都表现得很真实。

 

除了有先进的钢丝控制系统,更关键的,是特技人时间拿捏精确的配合。像下面美队飞身上车踢人的动作:

 

钢丝如果不能跟随替身的动作按时吊起,美队就腾跃不起来,或者没法跃到够得着敌人的高度和距离。

 

《美队3》由于集结了数位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又被戏称为《复联2.5》。这一开场,也将更多的表现机会,让给了其他队友。比如猎鹰老师,也能瞅空玩个空中旋转劈叉什么的:

 

或是正面膝击:

 

在没用替身、演员亲自上阵的前提下,已经算做得不错了:

 

看起来更厉害的,是寡姐:

 

她不是美队,人设就是正常地精通格斗技能。

 

不用表现力量大、跳得高那一套。

 

所以替身在做动作时,也万却不吊钢丝,全凭一身硬功夫。

 

当然,尽管寡姐御用替身Heidi老师动作到位,要完整整套动作的效果。还得依靠演对手戏的替身演员的配合。

 

毕竟,身材与力量的差异,在虚拟的电影时空中可以忽略,但在现实中,那黑铁塔式的对手,如果不配合、甚至帮助——他其实有帮助Heidi固定腿、并托腰助力——寡姐这套花哨的招牌动作系列,就完成不了,遑论发挥功效。

 

所以,“幕后特技动作皆由专业人士演出,观众切勿在家模仿”,这条提醒,是很恳切的。

 

此后,冬兵与寡姐还有过一番小对抗:

 

首次露面漫威宇宙的黑豹大人也有干涉,不过这次还没穿上牛逼的行头:

 

和后面的精彩动作场景相比,这些都算前戏。影片真正的高潮——特别是对于动作片粉丝而非追星的漫威粉丝而言——是主要发生在美队、冬兵和黑豹这三位超级战士之间的追逐与格斗。

 

从《美队2》可以看出,导演罗素兄弟擅长规划很有格局感和节奏感的动作戏。与第二集中高速公路伏击一幕一样,《内战》中这场从冬兵公寓开始,到楼顶天台,和高速公路隧道内的长得过瘾的动作戏,细看也能看出章节感,但头一次看的时候,只会感觉到酣畅淋漓的连贯,和不断飙升的肾上腺素。这两段,堪称漫威电影宇宙内硬桥硬马动作戏的双峰,目前还没出现能超越的。

 

楼道是动作导演们喜欢的一个设定,狭窄的空间,与坠落的危险,让对手们的动作,更见紧张刺激。

 

美队不仅要抓住冬兵,还得好心救助有生命危险的无辜特警。

 

这种给角色“找事儿”式的添麻烦,其实是用动作戏来凸显角色性格的重要手段。观众在看得激爽的同时,心目中美队的正义暖心形象也越发高大。

 

冬兵从公寓甬道跳落邻近高楼天台,没有用CG替身,是用绿幕借助钢丝实拍,后期再CG合成环境画面。

 

这样的选择,是在确保拍摄环境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表现真实的特技。人眼的感觉其实非常精细,数字替身的动作,就真实性而言,很难经得起观众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评判。

 

这个跳楼特技另一个特点,是镜头的连贯性。摄影机也是由一位特技人拿着,跟随冬兵替身一起跳下,从而拍下跳楼奇观动作的全程。

 

从地面视角的幕后镜头中,可以依稀看到随后跳出的摄影师。极限运动与像狗破那样微型运动摄影机的发展,让这种新奇的第一人称视频在年轻人中更为流行;而且,它也能提供接近电脑游戏般的沉浸式体验。

 

动作片的老饕们,可能还会从这种动作设计和拍摄方式上,看到《谍影重重3》的影子:

 

其实,和CG技术一样,电影的现场特技,从理念到实现方法,也都在不断改良突破。特技人相互借鉴、相互切戳是好事。《内战》这个跳楼,相当于一个放大版的伯恩跳窗。

 

后面的隧道追车与赛跑,更是体现了幕后特技人的创新意识。

 

整个隧道场景,其实是一个大型的搭设布景,确保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从爆破的时间点,到替身们跑动、翻滚的频率,以及摩托车被钢丝牵引的速度,都要配合得自然。

 

汽车的翻滚,是用类似老鼠夹子那样的弹射板撬动,可以相对精确地控制翻滚的速度和高度。

 

在这样可控的环境内,黑豹扒车这样的特技,看起来也是小菜一碟:

 

真正让人惊喜意外、击节赞赏的,是表现黑豹他们高速奔跑的手段。按照常规的思维,会考虑用镜头加速,或者干脆采用CG替身。即使是现场实拍的话,也多会考虑常规的吊钢丝特技。比如像《神奇绿巨人》中用的那样:

 

但《内战3》的隧道奔跑,其实是这么拍的:

 

真的不是吊钢丝。剧组利用布景的便利,居然将整条道路,换成由机械驱动的传送带!很多人在机场体验过那种传送带,想象一下速度加快,并在上面进一步加速奔跑的样子,那就是《美队3》这段实现的效果。

 

这种特技理念和实现方式,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却更真实自然。因为跑步中前进的力量,就主要来自脚掌与地面的接触摩擦。靠吊钢丝的加速,反而减弱了这种动力,至少是让特技演员们无从借力,其实会让高速奔跑的画面看起来很假。

 

可以说,《美队3》这个特技的理念和实现方式,与前文提及《钢铁侠1》中用吊钢丝的靴子模拟冲击波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属于幕后技术的神来之笔。

 

可惜的是,《美队3》第三幕的混战,乃至《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中,美队在银幕上的表现固然可圈可点,但就幕后实现技术而言,没有什么干货。从摄影与剪辑的角度可以多讲讲,但那不是本文的范畴。

 

钢铁侠与美队,他们不仅是复联的头领与核心,就幕后技术而言,也是集CG特效与现场物理特效之大成,且各有偏重,各自精彩。

本文为作者 影视工业网小影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47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