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通透感...

2023-09-27 10:30

画面的「通透感」


是科技、商务、风光、城市等各类型宣传片/广告中的视觉刚需。


不过,影片主创和甲方客户总是挂在嘴边的「通透感」,


在调色中如何步骤明确的实现,就不是谁都能一下子说得清了。



1


在说什么是「通透感」之前,


先聊聊画面中哪些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画面通透感的表达。


「平」:本质上全局反差低,层次打开的不够,引起的画面视觉扁平。


「脏」:大多和暗部层次有关,过度的层次压缩和黑点提升都会影响「通透」。


「闷」:主要和高光有关,同样,层次没有打开是闷的主要原因,和亮度也有关系。


「糊」:这里说的「糊」和两个东西有关,一是画面锐度不够(很多时候也和反差/对比度有关),二是整体色彩间的分离度不够,比如白平衡处理不当带来的色染。


「乱」:画面中的色彩关系杂乱,准专业机型的伪影伪色,照度不足引起的噪讯等等都会产生视觉上杂乱的感受


Before

After

当然,通不通透和前后期都有关,


比如说拍摄画面时的天气和光线条件,摄影机的曝光设置,镜头本身的素质,场景的空间构成,色彩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通透感的表达。


拍摄不达标的素材后期也很难达实现理想的结果。


但拍摄还说的过去,调色一败涂地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上面说到的问题都会让画面不通透,也许是其中某一个问题,更多时候是好几个问题叠加造成的。


在中文语境下,「通透感」是个非量化的感性描述。


不过下面总结的关于「通透感」的几个特征,应该符合大多数人对通透的理解:


  1. 一定强度的画面反差,从高光到阴影的层次充分打开,饱满的视觉细节信息量。
  2. 干净,没有黏黏糊糊的感受,色彩分离度佳,没有不合理的色染,无杂乱干扰信息。
  3. 清晰,锐度较高,一种镜面感。


2


调色师眼中的「通透感」。


如果只说到后期调色,在如今普遍14+档的动态范围下,调色师也还是有很大作为来加强和提升「通透度」。


首先,要想视觉清晰和细节丰富,就必然离不开画面中对比度(反差)的控制。


对于具有「通透感」特性的画面来说,「对比度」在从黑到白的整个亮度区间中是均衡且饱满的,无论是暗部、中间层次和高亮区域,都需要有足够的细节丰富度和清晰的视觉观感,


在这个前提下,只靠Lift/Gamma/Gain是远远不够的,调色师必须动用多种工具才能自如和精微的控制反差。


如果使用过于强烈S-Curve形态的lut或某种转换,容易使高光和暗部的细节信息量和对比度不足,尤其会影响到暗部的干净程度,这些都不利于「通透度」的表达。


色彩平衡的问题,最基本的,白平衡和黑平衡要处理好,画面中的色彩要分的开,一些强染色的lut或者调色手法要特别谨慎,


换一个角度说,不恰当的工具使用和思路方法可能会对塑造「通透感」造成困扰和阻碍,


除了不太建议使用过于强烈S-Curve形态的lut或某种转换,


也不太建议使用带有S-Curve的对比度控制,


不建议在类似Rec709的时间线工作空间下调色……等等。


这些建议不能说是绝对的,但对于新手来说,还是可以避开一些明显的弯路。


画面也要尽可能的消除杂乱感,和提升视觉上的干净程度,这其中调色师要做的工作可能包括:改善暗区的曝光细节不足,消除场景本身的杂乱的色彩,画面中尤其暗区不恰当的色彩倾向,摄影机本身带来的各种噪讯伪影等等。


总的来说,在调色中要想获得理想的「通透感」,既有全局性的工作,也可能会有大量的琐碎工作,当然基本前提是素材本身要有合适的动态范围和影像精度。


今天就由我们调色学院的李文涛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最新的课程“通透感的深度理解与调色技巧”。课程内容梳理了关于「通透感」的基本特征,帮助大家用实战思维来理解如何实现画面的「通透感」,课程同时还提供了实例的操作演示与讲解。


本课程仅对调色学院订阅会员免费,非会员朋友仅需100元,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获取课程观看地址。


扫码即可咨询


本文为作者 影视工业网小影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5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