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工作仅仅是去讲好一个故事吗?
*本期内容摘自小爱聊电影原创电影创作心理学课程。
为什么观众会对一部影片念念不忘?
为什么有的故事看似“老套”却能够俘获观众的共情力?
为什么有的画面可以直击观众的内心?
其实这都是基于心理学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心理效应会引导观众感受。
当你掌握基于心理学构建的创作理论,从“如何掌握观众情感与情绪”的角度重新思考电影创作,一定能在剧本编写和电影创作两个方面打开新的思路!
更详细的案例解析,一起从【小爱聊电影原创电影创作心理学课程】中的这些经典段落来看:
一、“ 从器官到感官,视听与心理欲求的对话 ”
如果想要在创作中有所突破,一定要建立全新的电影创作观念:心理效应会引导观众感受。
-1-
一张图带你了解观众心理!
观众在看电影时的感知,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2-
导演该如何让观众离自己的电影更近?
为什么很多观众不知道导演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3-
一个例子
直接打破传统心理学家认为的
“情绪是在大脑中天生就有的”理论!
二、“ 情绪与意识,现实与虚构的双向奔赴 ”
在电影中,其实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利用自己的情绪和意识,去感知导演给我们的内容。当电影的第一秒开始,我们的情绪和意识就已经伴随着它,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和艺术真实的空间中发生作用……
-1-
了解电影放映过程中的4种情绪状态
再“分裂”的电影也容易看懂!
-2-
如何让被摄主体成为观众焦点、视觉中心?
完形心理学教你像这样设计!
-3-
这首歌会让你想到啥?
电影人不可错过的创作心理学互动
来测试一下!
三、“ 感知错觉,魔术师与看客的盗梦空间 ”
了解梦境,并利用人类的“感知”来拍电影。
-1-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让影片抓住观众?
不如试试把观众当成是来电影中“照镜子“的人!
-2-
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剧作手法和电影叙事手法,
让观众在影片中看到自己?
-3-
为什么电影是呈现人类心智活动的最有效方式?
四、“ 孤独的人才容易被戳中 ”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需要填补的地方,电影是给“孤独”的人看的。
-1-
为什么情绪是可以被构建的?
-2-
“几何错觉”是如何构建电影中的情绪的?
-3-
构建情绪时,试试利用下这几种幻象!
五、“ 我们并不需要创造完美”
越是有“残缺”的人物,往往越能获得观众的心。
-1-
从日本美学和中国传统金膳哲学开始
聊聊电影创作心理学!
-2-
从人物、故事、观众三个角度
分别该如何创造“残缺之美”?
-3-
“共情”在心理学上是如何分类的?
想要调动观众的共情力,导演需要怎么做
三流的导演拍故事,一流的导演拍情绪。
纵观世界电影史上百年来的优秀作品,我们会发现所有能够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好作品,都是源于“打动”。
“打动”,其实就是心理上的“刺激”。这个刺激可以是让我们感到难过、害怕、悲伤、紧张,也可以是令我们狂喜、惊讶、兴奋。
有了这样的刺激,故事才能够在观众心中结出果实。
如果不研究心理学,也许很难将情绪构建翻译成电影的语言,也就谈不上如何去和观众做思想交流。
以上完整视频内容,欢迎大家加入小爱聊电影电影创作心理学课程永久学习。
小爱聊电影原创【电影创作心理学】
最新直播预告
小爱聊电影原创【电影创作心理学】
课程PPT精华剧透
小爱聊电影原创【电影创作心理学】
完整课程大纲
第一节:从器官到感官,视听与心理欲求的对话;
1. 视觉刺激与集体幻想,电影心理学的起源;
2. 意识的幽灵,在现实与错觉中完成对话;
3. 幻觉与暗示,把观众当成催眠的对象;
4. 叙事、记忆与幻想,银幕真实感的由来;
5. 无结构群体的喜怒哀乐。
第二节:情绪与意识,现实与虚构的双向奔赴;
1. 偷窥、监视、虐待与宣泄,情绪的无组织性狂欢;
2. 时空错位与变形,情绪、想象力与意识的共同穿越;
3. 电影叙事,被意识与潜意识占领的高地;
4. 电影放映过程中存在的四种情绪状态;
5. 人人都是精神病,电影的理想国。
第三节:感知错觉,魔术师与看客的盗梦空间;
1. 佛洛依德的微笑,梦的解析;
2. 意识碎片管理,电影即造梦;
3. 镜像,清醒者的妄想;
4. 攻击、快感、补偿,深思视觉的重要性;
5. 掩饰与屏障,电影是一个模拟机制。
第四节:孤独的人才容易被戳中;
1. 幻想介入,角色是自我意识的投射;
2. 情感贯注,在虚幻中拥抱自己;
3. 宣泄与认同,人类追逐故事的本能;
4. 关灯的瞬间,电影院的独特魅力;
5. 信仰、想要与需要,孤独的人才容易被戳中。
第五节:我们并不需要创造完美;
1. 满杯的咖啡难再续;
2. 缺陷与遗憾,艺术真实性的有利表达;
3. 弱者的力量,心疼比崇拜更持久;
4. 潜抑与移情,创作与观赏的审美壁垒;
5. 防护虚构的筑与破。
第六节: 升级打怪兽的趣与乏;
1. 目标,诱惑的起源;
2. 现实压抑,冲突的不可回避性;
3. 意外、干扰与阻力,让游戏时间持久一些;
4. 雪球效应,一发而不可收的力量;
5. Ending Fatigue(终场疲劳),尾声的艺术。
第七节:好奇不会害死猫;
1. 不确定性,刺激事件的本质;
2. 视觉恋物癖,满足感的获取;
3. 让叙事领先于观众;
4. 让叙事落后于观众;
5. 犹抱琵琶半遮面,共振的快感;
第八节:在惊喜中获取满足;
1. 知己知彼,愿望的满足与颠覆;
2. 宠爱与施虐,信息呈现的结构性设计;
3. Want & Need (想要与需要),逻辑的自洽;
4. 建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
5. 闪回,雅俗之间的幕后玩家;
第九节:波动与呼吸感,电影是曲线的艺术;
1. 故事、审美与情感,曲线创造美;
2. 节奏,连续性的破损之美;
3. 视听与调度,创造视觉节奏的呼吸感;
4. 声音设计,创造听觉节奏的呼吸感;
5. 事件的变化,心理刺激产生情绪曲线。
第十节:蓄情的艺术;
1. 叙事与蓄势,审美心理与情绪变化的核心;
2. 拖延、控制与阻碍,抑制法带来力量;
3. 反跌法,欲擒才能故纵;
4. 回旋法,道德困境与选择困难症的功效;
5. 建置法,导火索的铺垫与点燃。
第十一节:创造“喜”;
1. 从器官到感官,情绪积极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 视听语言六大要素与喜感渲染;
3. 演员表演,镜子的两面性;
4. 巧用服装、化妆、道具、美术与自然元素设计;
5. 反向思维的养成。
第十二节:创造“怒”;
1. 从器官到感官,情绪负面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 视听语言六大要素与情绪氛围渲染;
3. 大胆让表演、调度与摄影深度融合;
4. 不要忽视自然元素的创造力;
5. 巧用蓄情寻找爆发点;
第十三节:创造“哀”;
1. 从器官到感官,情绪消极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 视听语言六大要素、自然界元素与情绪氛围渲染;
3. 影像风格,感官刺激与情绪状态;
4. 哀大莫过于心死,利用情节设计击倒观众;
5. 留白的艺术,不可诉说的苦难最疼痛。
第十四节:创造“愁”;
1. 从器官到感官,情绪消极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 视听语言六大要素、自然界元素与情绪氛围渲染;
3. 影像风格,感官刺激与情绪状态;
4. 从抽象到具象,意识流与视听元素的转换;
5. Action & Result(行为与结果),落差的重要性。
第十五节:创造“惊”;
1. 视觉刺激,应激反应是人体本能;
2. 声音设计,寻找最直接高效的感官刺激;
3. 服化道摄录美,利用细节制造惊悚;
4. 见不到的“鬼怪”,心理惊悚的终极体验;
5. 反转与惊喜,落差性刺激的长尾效应。
第十六节:创造“怕”;
1. 从器官到感官,情绪消极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 视听语言六大要素、自然界元素与情绪氛围渲染;
3. 创造焦虑,人物三要素的重要性;
4. 移情,感同身受的害怕才是真害怕;
5. 寻找模式,让观众参与叙事的高级技巧。
第十七节:创造“迷失”;
1. 从器官到感官,迷失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 视听语言六大要素、自然界元素与情绪氛围渲染;
3. 眩晕感,视觉体验与心理波动;
4. 意识流的轨迹,用可听可见的电影语言寻找具象表达方式;
5. 创造一个没有目标的人生。
第十八节:创造“孤独”;
1. 从器官到感官,孤独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 利用镜头设计创建观众知觉能力;
3. 积累更多视听语言与场面调度技巧;
4. 信仰、想要与需要,人物设计的高级技巧;
5.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理解观众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十九节:创造“问题”;
1. 视听语言六大要素设计,电影是暗示的艺术;
2. 圆满的人生没有故事,故事编写的起点;
3. 屋漏偏逢天下雨,灾难重叠性理论;
4. 让观众理解人物的起点和目的地;
5. 主人公的困惑,把解决方案交给观众。
第二十节:结束才是真正的开始。
1.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值得思考和回味;
2. 人物比情节更容易被记住,头像完成理论;
3. 电影创作中的心理学痕迹回顾;
4. 心理学思维在电影中的应用技巧总结;
5. 导演思维与心理学思维的深度融合技巧。
《电影创作心理学》课程会员真实反馈
即日起至6月30日晚24点,报名电影创作心理学课,送价值1495元拉片课(共5期拉片,含20部电影的完整拉片,时长近48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