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六大影业的中国供应商:影视行业如何拥抱科技挑战和机遇
过去十几年,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视听体验的升级,影音内容的传播方式极大丰富,用户的音视频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内容供给端,互联网作为基础工具,也一定程度改变了影视制作的工艺,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但音视频⽣产制作参与角色多、协作流程繁复、信息不对称、沟通效率低下等问题依旧存在,影视工业化仍未彻底实现,行业亟需一场新的⽣产效率变⾰。
影视行业产业链条上下游有何发展趋势,影视内容制作新的活力从何而来,内容生产如何进一步融入互联网科技?带着这样的问题,容艺电影制片人高级班第8期沙龙活动邀请了分秒帧行业合伙人、蜂巢音悦创始人、资深影视制作人裴东峰进行了主题为“影视行业融入互联网科技带来的改变”的分享。
裴东峰团队作为美国六大电影公司的合作供应商,承制过《1917》《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变形⾦刚》《复仇者联盟》《奇异博士》《速度与激情》系列及《破冰⾏动》《⼤圣归来》等众多热⻔影视作品。刚刚开园的北京环球影城,园区场馆内的很多声音内容也都由其团队录制。2019年,投身在影视制作行业多年的裴东峰,作为行业合伙人参与创办北京云为先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中国领先的音视频生产协作平台分秒帧,积极开展音视频技术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探索。多年的创作和创业经历,让其对影视与互联网科技的交叉领域深有体悟。
以下为沙龙活动现场实录(有精简):
01 二十年的行业变迁:从胶片到云端
我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从胶片时代、模拟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到云时代的变迁。
2001年,我刚刚踏入影视行业的时候算是胶片时代的尾声。记得我在冯小宁导演《嘎达梅林》的电影剧组里当录音师助理。那时候都是用胶片,录音的时候,看着转盘一点点转动,心情特别紧张。因为胶片分生片和熟片,生片是没有曝光的,曝光之后就成了熟片。如果现场有误操作,就会损失惨重。那时候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生产工艺非常严谨,但产能低下。当时我的师父就跟我讲,剧组里的人都是高度紧张的状态,生怕出错。包括演员,出错之后会特别自责,不像现在随时可以重新来一遍。
2005年左右进入模拟时代尾声。电视台的片子都存放在数字带里,后期制作的方式可以概括为“对编采编,多机联动”,一个主机带很多从机去编辑视频。做一条片子,经常要从结尾一点点倒到开头,效率也很低,但是质量蛮高。
到了2008年后,数字工作站已普及起来了,从业人员门槛降低,无论是电视节目、电影,视频、音频,产出效率的提升都非常明显。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也跟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我记得我们团队高峰期一天能做3-5条广告片,量非常大,一度承揽制作大量央视和行业主流节目制作。
2015年左右,行业又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云渗透进了影视行业。我最深的感受是,忽然发现客户见面少了,因为各种网盘出现,可以传输大文件,通过互联网的异地合作也多了起来,为了节省时间,能不碰面就不碰面,基本靠信任支撑合作。进入云时代之后,云协作的场景雏形已显现。
到了2020年,因为疫情的到来,进一步催化了云端协同。创作和内容生产完全可以在线上共同完成。
02 做好协同管理,才能避免最终结果的巨大差错
我是作曲出身,在2010年之前的10年,是个很有激情的音乐人,也和很多歌星合作过音乐作品。但是后来发现,一个人做事情根本做不过来,创作无法规模化。后来创立了蜂巢音悦,“视听”里面的“听”是我们服务的主体。前期从影视音乐设计开始,之后逐渐把音频后期业务全部建设起来。因为我有做创作和管理的属性和经验,之后开始接触引进片的项目,跟好莱坞逐渐有了深入合作。
国内和好莱坞的影视生产体系的区别到底在哪儿?我的感受是,各有一套办法,海外每走一步都是依赖制度去把控和管理,而国内每走一步都是依赖能力和信任关系去支撑项目推进。这里面充斥着个人英雄主义。比如导演或者制片会说,我认为应该怎么去配置,必须听我的。最后一旦出问题,可能不得不将前面的工作推倒重来。但在好莱坞的体系里,极少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在细分制片的人力支配很大,如果到最后才发现问题去追溯,那修正的代价是极高的,损失无法承受。
从这里,我也认识到了“协同”两个字的重要性。做好一步步过程的协同,才能避免最终结果的巨大差错。
接下来我将带着大家去了解,互联网科技如何在协同层面提升行业认知,并将其转化为效率工具,从而为大家带来稳定的、高质量的内容产出。
03 IMF可交互母版封装为影视制作带来的改变
电影母版载体的变化经历了胶片拷贝、模拟BETA带、DCP到流媒体封包的演化过程。为什么要强调载体?因为不同的载体决定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它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生产一个文件就完事,而是要以此为交互中枢,最终产出规范高效的内容。
IMF(Interoperable Master Format)是新一代的可交互母版格式,是美国电视协会推出的一个规范标准,它可以整合除了DCI规范以外的其他所有数字发行文件。Netflix首先拥抱这项技术,国内的爱奇艺也开始引用此标准。
它解决什么问题呢?通常,如果我们的影视项目中有一处错误,去修改的话,可能需要回溯到剪辑环节,然后调色、渲染、合成再来一遍,最少也得3-5天时间才能提交给平台。但如果是IMF母版,只需要修改替换有问题的那一帧或一组镜头,然后提交就行了。在IMF格式下,这些都可以打包到一个文件里,在一个母版下,就可以设置出针对不同市场的内容,解决所有需求。而不是像往常那样需要产出不同版本的多个成品。以这样的形式去做内容产出,对销售、发行收益是有巨大好处的。这就是互联网科技带来的改变,是我们需要尽早去拥抱的。
04 迪士尼全球性的协同管理
迪士尼与全球的供应商合作的项目对接需要几个大平台,这是迪士尼能够成为全球性娱乐帝国的重要支撑,传统工业体系大厂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创新来推动内容高效协作。
首先是全球studio供应商OA管理工具Symphony。这是服务于进度管理的,我们承接的每一个项目,要在什么时间拿到素材,什么时间完成到某一阶段、什么时间交付,都是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管理。
然后是版权管理系统Rightsline,导演、演员、翻译、配音工作室等,只要参与到项目的人都需要通过它签署保密协议,完善法律保障。但这个环节在国内是有很大缺失的。
Wonderland和BLOT是媒资库。拿到一个项目,我们需要角色剧本、描述等,就可以到系统中提取,这是生产部门及项目供应商需要的,系统会给予授权。这些产出物其实都属于项目资产,都是可以长期使用和做衍生开发的。一个好的IP可以衍生出来纪录片、综艺等节目的植入、形象授权等等,可以应用得很广。这才是最赚钱的生意,也是很值得国内学习的。我们创意工作者,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精品打磨上,好的作品是高价值资产,具有长期回报。千万不要盲目堆量,堆量只会越做越累,越来越失去想法。
IBM专为媒体资产的高速传需求开发的的Aspera系统,也是我们与迪士尼合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它解决的是全球媒资传输问题,速度飞快又安全。这就是ToB产品为行业提供的高效解决方案。
05 让创作者回归创作,效率问题交给机器和技术解决
实际上,无论是长视频、中视频和短视频,从生产流程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无非是立项、执行、制作、分发、数据监测、收益变现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可以继续细分出很多工作流程,比如在制作阶段有编辑(镜头分发、素材管理、剪辑)、后期(调音、调色、数字水印、字幕)等流程。这些工作流程上又有对应的岗位和角色,比如主创、制片、摄影师、调色师、后期技术、渲染师、发行方、市场、商务等。区别仅仅在于,大项目专业分工更细,小项目一人多用而已。但是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意味着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怠慢,忽略哪个环节,那个环节就可能出大问题。
任何一个项目都会完整经历这些流程。只是是不同类型的视听内容,在某些环节有所简化。现在很多内容在市场要求下是周更或者日更可能有人会问,我们哪有这么大的精力,怎么去把控这些环节?
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现实的痛点。有痛点,就应该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我与多位行业专家有过深入交流,基本共识就是,作为内容创作者,本该把精力用到创作上,效率的问题交给工具和技术去解决。
音视频制作有很多低效的环节。比如“人工备份”“质检”等,仍然有抱着硬盘到处跑的现象。我亲身经历过,一个闪送小哥在路上出事故把我第二天就要用的硬盘摔坏了。再比如“素材管理”,现在手机相册都能按人物、拍摄地点、媒体类型(自拍、视频、全景照片、连拍、截屏)等去自动归类,协作管理是不是也可以按行业DIT需求做到按镜头、机位、时码、景别等进行智能分类,我相信这对剪辑师而言将是极有价值的服务。
审阅环节的痛点更集中。为了让甲方或其他合作方审片子,在沟通环节,工作站、网盘、微信、邮件、office文档、电话来回切换,重要信息免不了被遗漏;然后意见传达又是挤牙膏式的,反复修改,反复出片,版本多到所有人混乱。
其实这些状况都是可以通过加强线上协同解决的,这也是分秒帧诞生的初衷。我们选择从审阅这个最大的痛点切入,正努力用云原⽣的实时协作技术和安全⾼效的内容资产管理,去重构音视频生产的工作流,进而推动基于富媒体的⽣产变⾰。
我希望去实现的行业工作场景是什么样的呢?简单而言就是“一个链接,连接所有”。让各角色和工作流程可以同时在一个“Hub”下完成,导演、特效、剪辑、渲染、字幕、音效、音乐、调色,可以实现同步协作。在时间上,打破现在一步步推进的线性流程,能够并行的工作就在一个屏幕上同时进行,或者尽可能减少等待过程的时间消耗;在空间上打破距离限制,通过云,进行跨区域、跨国的协同,让音视频内容创作领域,效率更高,作品更好。
这是我二十年行业积累的痛点总结,也是分秒帧努力的方向。希望这个场景早日来到我们身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