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帧对话Figure张悦:中视频兴起,内容创业迎来新机遇?

2021-08-23 14:23

从张艾嘉、金士杰、谢贤,到贾樟柯、罗杰斯、大张伟,Figure用镜头展示大师和大名的见识与思考;从周云鹏、万晓利、痛仰,到五条人、海归先生、九连真人,Figure用影像记录音乐与命运的沉浮;从郑州水上救援队、摩托猎人、盲人接线员,再到《在武汉》里英勇抗击新冠病毒的医护人员与河南暴雨洪灾中的志愿者,Figure努力让人们记住那些在悲苦中“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纪录片厂牌,Figure呈现的不止是人物故事,更是时代故事。


张悦,互联网视频内容品牌 “Figure” 创始人,曾担任《人物》杂志主编及出版人、《Vista 看天下》副主编、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从文字到视频,张悦致力于好内容、好故事的呈现和传播。在其带领下,Figure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原创能力的非虚构类纪实影像厂牌之一。从2017年成立至今,其视频网络观看总量已经超过10亿次。

 

Figure擅长以独到的人文观察,将人物故事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融入视频作品。7月25日,Figure团队进入被暴雨洪灾突袭的河南郑州、新乡、鹤壁等地,用纪录短片《洪》,还原了灾区核心的志愿救援行动和人们心头的情绪。这是Figure团队引入分秒帧进行后期制作的一支短片,我们借此契机与Figure团队对话,讲述短片幕后的故事以及关于非虚构影像创作的思考。

 

以下为分秒帧对话 Figure 创始人张悦实录,部分内容有精简。

 

01 第一要务,人先到现场去 

 

分秒帧:Figure做河南洪灾的纪实短片有什么契机?

 

张悦:它是重大的灾难报道,对于Figure这样的一个由媒体人创立的纪录片机构,这肯定是必须要做的选题。去年的疫情,我们也是第一支在封城之后进入武汉三镇实地拍摄的纪录片团队。这次对我们而言困难也很大,这样的暴雨灾害,对城市以及新乡、鹤壁乡村的物理空间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怎样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工作,非常重要。最后我们跟壹基金达成了合作,他们可以提供后勤保障,尤其是我们团队的人员安全方面的保障。

 

分秒帧:前期是怎么策划的,团队做了哪些准备?

 

张悦:其实像这样的灾难报道,第一要务就是人先到那儿去,然后再看什么可以拍到,能挖掘到什么样的人物跟故事。我们之前有很多设计和想象,但是身处其中之后,会发现现场情况是外界完全无法了解的。比方说,我其实特别想拍京广路隧道,在那个灾难发生的当下,它当然是最佳的新闻现场。但是人到那儿之后,发现它其实已经是一个静态的灾后救援的环境了,而且是完全被封闭的,我们进不去。

 

分秒帧:看到成片后有什么特别触动您的地方?

 

张悦: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被帮助和营救的新乡、鹤壁的受灾老百姓,他们的反应和他们的情绪。过去十七、八年,中国很多重大的新闻现场、灾难现场,我都在场,都见证了。说实话,太阳之下无新事,这仍然是我过去曾经一遍又一遍见过的苦难、悲伤和痛苦。但是因为从救援这个角度去切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大劫之后的幸运、不易和感动。

 

分秒帧:Figure做得最多的内容可能是人物短视频,是什么让你们开始参与热点新闻事件的记录?

 

张悦:Figure就是一家带有强烈媒体DNA的非虚构影像机构。创立以来,我们其实拍摄和制作了很多强媒体属性的片子,比如几年前的北京清退,去年拍摄的昆明烂尾楼,它都是标准意义的传统媒体选题。

 

新闻性的纪录片相比艺术家、大师、歌手、乐队的人物短片,时效性更强。比如《在武汉》,是去年疫情期间在武汉实地拍摄的7集系列纪录片,它是周更的,甚至为了满足B站网友的呼声,我们有一周做到了双更,这种效率是很少见的。我们甚至把后期团队移到了武汉前线,这样一个可以称之为“制播同步”的设置,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是没有的。

 

遇到类似于疫情、水灾这样特别重大的、新闻属性极强的题材,有的时候我会冒险去做行业内并不存在的、突破惯例的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我和Figure团队骨子里的新闻DNA和媒体立场分不开的。

 

(《在武汉》拍摄期间,Figure前方摄制组全体成员和部分拍摄对象签名的防护服)

 

02 用纪录片,讲好故事 

 

分秒帧:Figure第一年就生产了超过100期原创视频,在商业模式还没有跑通的情况下,怎么做到这么高效?

 

张悦:Figure除了是一家带有媒体属性的非虚构影像机构,同时也是互联网新媒体内容的创作者。新媒体的环境,要求我们更高效地制作内容,更大频次与用户、受众去建立连接。创业初期的那些作品,跟现在Figure常态的视频产品对比更短平快。但这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这几年,我们也制作了《在武汉》《思念物语》,还有跟新浪联合出品的《一天零一夜》。我们每年有若干部长片,可能是90分钟的纪录片电影,或者是总时长几百分钟的系列纪录片。所以我们从来不认可外界把Figure定义为一个互联网短视频机构。在我们的生产线里,固然有很多短平快的项目,但也有很多一做就是一两年的,甚至好几年的长线项目。这两者是有机结合的。

 

分秒帧:纪录片给人的印象通常是节奏慢、戏剧性差,你们怎么找到好故事?在写实的时候会面临戏剧性不够的问题吗?

 

张悦:从传统的眼光来看,戏剧性和情节强度不够,是纪录片的短板。但其实不管是纪录片,还是电影、电视剧,它都是讲故事。如果把一个故事看作一个产品的话,它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只是如果用剧情片的标准去类比纪录片,确实纪录片的创作难度会更大。但是这几年,在我们目力可及的范围之内,就有很多强情节、强剧情的纪录片,比如《棒!少年》《城市梦》,你会跟着起承转合的节奏,一步步地去深入去观影,那就证明纪录片完全可以做到“好看”,只是客观而言难度更大。但是既然我们是从事讲故事的门类,就要以一个好的故事讲述者的标准去要求自己。

 

我们很多片子,情节跟剧情一点都不比电影或电视剧差,用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实比剧本更精彩”。有很多编剧想象不到的,不可能去逆料、去预判、去设计的真实的故事和情节,其实就散落在现实生活里。

 

分秒帧:你们通常会与拍摄对象互动吗,还是单纯地做一个观察者?和以前在纸媒中的人物报道有什么区别?

 

张悦:确实跟我过去的媒体工作会有区别。当我们见证和呈现了那么多灾难,那么多的社会问题,那么多边缘人的故事之后,我会做一个之前不太会做的选择,就是往前跨一步,在客观的第三方立场的记录者之外,会更多的去设置议题,从幕后往台前走一步,但是并不会把自己置身在聚光灯下。我们可能成为事件、活动的一个策划者和推动者,因为我想改变更多,想要为这个社会和时代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去年的《在武汉》,还是这几年一直坚持“寻谣计划”项目,都属于这样的性质。

 

分秒帧:内容创业的方向很多,为什么选择纪录片这个方向?是因为特殊的社会价值吗?

 

张悦:所谓的社会价值、情怀意义这些东西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对我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更多的还是出于个人理想和对志趣的坚持。我想做中国最好的非虚构影像机构。在传统媒体的时代,如果我做的事情可以概括为非虚构写作的话,现在这件事情就是非虚构影像。我同样希望能够把它做到一定的高度,至少不输给我之前做的事情。

 

过去有一种刻板印象,大家普遍认为新闻没有文学好看,精彩新闻是易碎品,新闻是很糙的。我们当年《南方周末》和《人物》杂志的同仁过去的实践证明了这种刻板印象其实是不科学的,是不正确的。当年,我们称之为“特稿”。很多年之后的现在,称之为非虚构写作,并且被人们接受。那么同样,我想证明另外一种刻板印象——纪录片不好看,跟电影比很粗糙,这种片子价值不大——也是片面的,是错误的。

 

我们仍在追寻这个目标的进程之中,一言以蔽之,还不够好,还有进步空间。但是现在Figure能够在行业内外取得一定的认可,收获小小的名声,并且在这样的一个艰难的、没有人投资的内容创业赛道,还能够坚持活下来,证明我们的努力是可以被看到的,是有一定的成效的。

 

(Figure获得的视频奖项)

 

03 用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获得品牌溢价 

 

分秒帧:内容创业不得不关注商业变现的问题,请问Figure商业化内容占所有产出的比例是多少?

 

张悦:其实很多片子就是我们自己投钱,投入人力物力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内容片。有很多题材是天然不适合商业冠名、植入广告的,比如我们去年的昆明烂尾楼的长片,以及纪录武汉ICU的长片。这就像在纸媒时代,很多广告客户会明确要求,他的广告不能接在一篇负面新闻后面。

 

如果我特别追求商业变现,最正确的决定就是不做这些题材,碰都不碰,恨不得离它三丈远。但是,我们不是一家纯商业机构,我们会有自己的选题标准和坚持。有很多重大题材,比如灾难、突发事件、重大社会议题,或者其他长线纪录片选题,就是我们想要做的、想要呈现的内容。当商业和选题标准之间出现天然对立的时候,我会在自己掌控的范围之内去做平衡。即便这两年,我们商业合作作品比较多的时候,也达不到总量的1/3。换言之,我不但要为此拒绝很多商业项目,并且要用这1/3的商业项目,去支撑余下那2/3的社会题材作品的制作。整体而言,这是一个平衡的艺术。

 

分秒帧:Figure和甲方/品牌方之间是怎样的角色关系?

 

张悦:我们不是音视频行业里最常见的委托制作方,我们不追求做一家制作公司,而是追求做一个拥有很高美誉度的媒体品牌,或者非虚构影像厂牌。所以我们跟甲方的关系也不是行业中常见的。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方,包括视频平台,非常理解和认可我们。他们甚至说,“我找你合作,就是想一块儿做你最擅长的、最喜欢的事情,用你舒服的合作方式一起创作出作品,而不是仅仅委托定制,让你为我干活。”

 

这是我乐于见到的一种变化。

 

我们一直是从生产好内容、好故事,更好地传播的角度出发,而非从伺候甲方的角度出发。这需要一个市场教育的过程。说实话,刚开始合作起来也是挺拧巴,因为客户没见过,“我是给你钱的人,你凭什么不听我的”。但是当我们积累了很多项目案例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从审美、旨趣、情怀,以及各自追求的意义上,认识到与Figure的结合点,从而认可Figure的价值。

 

我可能有时候还弯着腰,还得弓着,但是我至少不会趴着去挣他们的钱。有的时候弓着身子,也是为了将来有一个更笔挺的姿态去面对甲方,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这个时代。

 

分秒帧:很多内容创业者,包括视频创业者,生命周期都很短。你们是怎么活下来,并且还形成品牌溢价,让甲方愿意为Figure的招牌买单?

 

张悦: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创作机构,确实已经消失了,关门或者大规模裁员。这是目前这条赛道非常残酷的现实。而我们在疫情之前获得了新一轮融资,在市场上也获得了更多合作方的认可,整个疫情期间没有裁掉任何一位员工。现在回想起来,并不能归结为我的工作有多出色,我感到的是一种幸运。

 

在幸运之外,也因为我们长期坚持我们的DNA、我们的方法、我们的立场,通过这样一种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的坚持之后,获得的一种溢价。我觉得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分秒帧:怎么看“中视频”的概念,它会为视频创业者带来新的红利吗?

 

张悦:从我个人而言,我会比较警惕。就像我几年前针对短视频潮流说过的,对平台而言它是一个红利,对于创作者而言,它未必是红利。因为我看过太多优秀的短视频创作者,死在这个赛道最鼎盛的,最利好的,最红火的周期里头。

 

当然,我也乐见其成,因为中视频本身就是跟Figure这几年渐进的转变是应和的。我们的作品越做越长,作品的体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如果这个潮流为真的话,对我是有好处的。但是现在中视频刚刚兴起,概念刚刚形成,它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定义也是纷乱的。

对于内容创作者,像我们这样一个每年生产很多作品的机构而言,仍然是要立足于作品的质量,它的影响力,它的传播,而不仅仅靠这个概念就想从中分一杯羹,攫取红利。这么一种投机的、跟风的心态,是要不得的。

 

(Figure后期制作人员在用分秒帧审片)

 

04 在马车时代创造出汽车

 

分秒帧:您怎么看待云端协同工具和技术对视频创作的影响?

 

张悦:云端协同工具是解决行业痛点特别好的创意。纪录片创作,不像过去做纸媒的报道。我在《南方周末》当记者的时候都是单打独斗,我到一地采访,写完稿发回编辑部,编辑不用怎么改,第二天头版头条就登上去了。但是,纪录片或者其他影像创作,是需要多工种、多部门配合完成的,是一个相对低效、长周期、产出率偏低的行业。分秒帧这样的应用,针对长期以来的行业短板或者行业痼疾的环节,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实现高效协同。

 

说一个简单的细节:我自己其实不具有剪辑的技能,改片子只能在后期机房,坐在剪辑师旁边进行,有时候还有混音师、调色师,我需要去跟他们讲我的具体要求。但是Figure有很多项目是同步进行的,我可能在某地出差,或者去见客户谈合作,或者在某个重大项目的拍摄现场,我的管理半径很难覆盖到同时期的其他项目,想要修改一支片子会很费劲。我会在微信群里@不同的人,告诉他,“几分几秒不能这么剪,我要的是一句什么话,你从备选素材里给我摘出来”,诸如此类的细节,处理起来是挺费劲的。分秒帧可以让我在那个时刻打点,直接输入意见,我还可以把意见同步给不同的工种,有的是inhouse 团队的后期剪辑,有的是从外面请的调色师,有的是平台方或品牌方的对接人,我都可以一键完成意见同步。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例子,但确实体现了行业的痛点。分秒帧,是一个能够让行业内不同工种、不同平台、不同机构都实现高效协同的一款应用,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随着未来继续迭代升级,我相信它会有更好的使用体验。显而易见,相比这个行业平均效率和水准,它的优势是碾压性的,相当于马车时代创造出了汽车那样,对于行业会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

 

(完)

本文为作者 分秒帧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8781

分秒帧

点击了解更多
分秒帧,把先进创作方式带给你的团队
扫码关注
分秒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