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淮河:屠亦然老师成长经历以及作品案例分析-中国剪辑师社群08期直播笔记

2020-12-24 13:14

图文/林淮河


直播近四个小时,信息量太大,随手记录了笔记。内容大体梳理了重要信息点。有几个案例来不及记录,需要回看才能完全消化。作为新人,向屠老师学习的还有很多。屠老师的成长经历激励着我,使我心中充满力量。因为喜欢,所以勇往直前。感谢屠老师耐心而精彩的分享。



作者:社群会员林淮河。中国剪辑师社群会员。1988年出生于福建漳州。2010年毕业于IT专业后抱着一本二手《剪辑编辑艺术》(傅正义著)踏上进京之路参加剪辑培训班。而后练习拍短片,自学文学、剧作、导演、摄影、灯光等知识,2016年毕业于北电导演制作班。

(屠老师感慨到,《囧妈》没有在院线上映,是心中的一个遗憾)


一、成长经历


1、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期


屠老师大学读导演系剪辑专业,他主要介绍了电影启蒙老师以及老师所教的功课。大学期间在于打牢扎实的基本功。


(1)姜伟老师——通过拉片分析视听语言。姜老师后来导演了《潜伏》。


(2)方刚亮老师——剧作课 (这是屠老师比较“头疼”的课,后来屠和方老师有很多密切的合作)。剧作很重要,对重新塑造故事很有帮助。


(3)周新霞老师——剪辑实操课。 比如动接动怎么接;回头怎么接;出门入门怎么接。这些都是基本功,需要打扎实。关于理念上的。课上看了《筋疲力尽》、《黑暗中的舞者》(导演拉斯·冯·提尔),这是一个高度。 


(4)当然还有其他老师,篇幅有限自然无法一一罗列。



2、毕业后


屠老师2001年毕业后做剪辑助理,从基础的转码、合板,跟着周老师学习剪一部胶片电影《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及一部电视剧。让屠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周老师问他说刚才素材是在第几条,这算是对屠老师的“考题”。剪辑师需要对素材很了解。(以前是胶片电影,胶片贵,素材片比消耗3:1,现在数字摄影机拍摄,素材量巨大,如果是短期的项目应该难以做到对每一条素材都清清楚楚——多剪辑师合作一个项目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根据周新霞老师直播和许宏宇老师以前的采访,他们都通过把每场素材拉到新建的素材浏览时间线,然后将需要的素材踢到第二轨,然后使用过的素材打MARK点做标记,这是一个很有效的素材剪辑预览模式。)


之后跟廖庆松剪辑王小帅导演的电影《二弟》——据说此片没有内地上映。这部戏之后,频繁和方刚亮合作。当时有个戏需要剪辑片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屠老师剪辑了一个18分钟的版本。剪辑上改变了剧情的脉络、丰富了情感厚度,投资方很认可,屠老师终于有了剪辑正戏的机会。


屠老师上手剪正戏,方老师说为什么挑一个哭的镜头,方老师说笑的镜头反而更有层次感(我感觉应该是差异化表演更让人物的情感更有层次感),这个阶段其实更多地是跟导演学习的过程。后来剪辑管虎导演的《杀生》,在四川剪辑。屠老师觉得拍摄素材丰富,都想用进去。管虎导演说那你可以跳剪啊,屠老师领悟到了,后来也丰富了一些技巧。再后来就是《戏子痞子厨子》、《泰囧》,屠老师炉火纯青。尤其是《泰囧》获得第2届华语电影幕后英雄盛典最佳剪辑奖/第8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剪辑师奖。



二、其他零散的问题回答


剪辑库储备:

精剪辑点;懂表演。(盖里奇的电影、《鸟人》导演的作品、吕克贝松电影、《七宗罪》、《西部世界》、昆汀、朴赞郁及国内著名导演的电影)拉片《东邪西毒》,拉了五遍,一句一句记台词,算是积累。听音乐,储备音乐,已经储备了差不多一个T大小的音乐。 从小看漫画本,有助于对分镜的理解。后来剪辑了《大鱼海棠》。(后文还提及了其他片子,都可以看看。)


大银幕和小屏幕的差异:

《港囧》“徐峥”桥上赶走“王宝强”段落,王落寞地走掉,用了一个远景镜头。一开始只用了4秒,后来摄影师来看,建议加一倍长度。后来屠老师和导演到大荧幕看这个远景。觉得还可以更长,所以留了12秒左右。 这个案例是讲大荧幕对细节的呈现更明显,所以看着不觉得12秒觉得闷。


剪辑时候的理智与情感:

剪辑极具创造力,需要很强的敏感度。但是剪辑同样是理性的。是一个跳进跳出的剪辑过程。最好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想需要怎么样的处理方式。


看素材:

看素材是一个细致的工作,无法偷懒。《西红市首富》,男主得知“北极熊可口可乐”获得投资,一个眼神抽搐的表情。是一个无意中找到的小细节。

 


重塑电影优先保人物:


《杀生》由于片子太长,找了许宏宇老师剪了另一个版本作为参考(许老师也是我学习的榜样)。许宏宇老师剪了电影的前面一半,剧作能力、重新塑造故事的能力很强。这也是周新霞老师强调的,剪辑师需要懂剧作。屠老师强调,删戏也需要注意优先级。删掉的一般是跟故事没有太大关系的,先保人物,然后保其他。经过《杀生》一片的艰辛与磨砺,屠老师获得阶段性的成长,这是一次质的飞跃。


关于动画电影的提前介入:


动画片《大鱼海棠》聊剧本聊分镜,剪辑参与其中。这是区别于实拍电影的剪辑模式。后面精修过程,就是小动了。《全职高手》周期紧张,所以一开始剪辑分镜故事版,然后是动画预览,然后是色彩的动画镜头,期间会对配音提一些意见。


全景接特写的情况:


多用于情感冲击的地方。


文戏比武戏剪辑还难:


文戏更难讨好观众。比如这句台词是搭谁的画面,这就需要权衡镜头的比重。比如《绣春刀2》沈炼气势压凌云恺,台词会接的比较紧。在摄影角度的选择上也可以影响人物的气势。屠老师举例说,为了表达“凌云恺压沈炼”这个意图,凌云恺背身从摄影机入画让画面后景站立的沈炼显得受压迫。(这样的镜头角度选择,应该说是剪辑师的一个摄影审美吧。


瞬间想到五年前,在北电旧图书馆三楼的电影书架上,无意间翻找到北电摄影系林韬老师2009专著的书籍《电影摄影应用美学》,该著作2011年6月被评为“北京电影学院院级精品教材”一等奖。此书,对导演和其他幕后人员,都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有兴趣可以看看。)     还有一处。凌云恺近景说了一句狠话,然后跳起切五五构图的中景镜头——这个镜头是亮点,再给到沈炼近景说狠话倒逼凌云恺。刚才说的那个中景镜头如果删掉,就变成二人旗鼓相当的对切剪辑,如果加了这个中景镜头,就会让沈炼的近景镜头更突出、更有冲击力。(这算是五五构图中景镜头在文戏运用的一个案例。)


补充:后来屠老师强调,每一部电影的处理重点都会不一样,比如《绣春刀2》和《绣春刀1》风格上都会有所调整。屠老师更喜欢实战,去时间线建构。另外,讲了《绣春刀2》的三场戏,侧重于戏本身来讲解。具体看直播了。

 

关于多剪辑师合作:

对事不对人的合作,对影片更有力。(需要缘分)


补充:后面讲《囧妈》、《一出好戏》、《缝纫机乐队》、《青禾男高》的一些剪辑经验。直播里讲了很多。


《青禾男高》的风格化处理:

男主找日本人室内打群架,入场用了升格镜头。主要是找补仪式感。不能少,但也不能太多。太多了,便会拖沓。这需要权衡。另外,有几个镜头做了低饱和度处理,导演很满意。  此片剪辑风格化,武戏升格到1000格。另外,屠老师说转场也很重要。有时候导演有设计,有时候需要剪辑师寻找新的转场。《拆弹部队》肩扛拍摄、硬切,《摔跤手》、《最佳出嫁》转场也更出色。也可以利用音效重音或声音前置处理来实现声音转场。


直播近四个小时,直播信息量太大,需要回看一遍才能进一步吸收。


本文为作者 胡聪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