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中视觉色彩二元对立的解读

2020-03-07 09:23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导演张艺谋将色彩的塑形性和象征性发挥到了一种极致。这部电影是一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片,因此采用的是一种黑白的色调,大多数类似的影片都是采用这样的主调,因此电影中出现的彩色就很明显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电影中饱和的简单色调和绚丽的辅调形成了一种对称的平衡结构,形成了一个二元的对称色彩艺

术效果。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妓女华丽的旗袍和浓重的粉妆,教堂里彩色玻璃和暗黄的烛光,色彩斑斓的纸店和教堂的大旗都构成了一种饱和色调和绚丽色彩的一种二元对立结构,与此同时,女学生的黑蓝相间的棉袄,灰色天空下的战争废墟,教父的黑白相间的衣服又构成了一幅色彩浓度比较低的色彩体系。


两种不同的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力量均衡的色彩框架体系,色彩又被賦予了特殊的含义。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妓女们的华丽服装和女学生们的暗色服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了两个不同群体之间身份的差异,在电影的最后妓女们又换上了学生们的服装,从而完成了色彩上由华丽向灰色的个转变,妓女们和女学生们之间实现了完全的统一,两者的身份也从先前的妓女和处女转变成了慈母和女儿的关系。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阳光穿透过彩色的玻璃形成一束光柱照射在了教堂中的女学生身上;当贝尔换上牧师的衣服以后也被那种情感所打动,通过彩色玻璃穿透进来的阳光也照在了他的身上;妓女们原先一直住在教堂下面的地窖里,通过彩色玻璃的阳光一直都没有照射在她们的身上。


一直到最后她们换上女学生们的服装以后才被穿透彩色玻璃的阳光照射。所以,彩色玻璃投射出来的阳光似乎成了一种象征的符号,那也就是光明就是上帝,被照亮的过程也是心里接受洗礼的一个过程。


李教官最后牺牲在了一个彩色的纸店里,李教官被炸死的镜头是一个快速的超高镜头,展现了爆炸的那一瞬间,只看到有几个色块夹杂着炸飞的瓦砾在观众的眼前烟火般散开了,李教官的牺牲在那飘飞的瓦砾中呈现在电影的银幕上。我们中国军人的生命就犹如眼前的这烟花一样绚烂多姿,但是又因瓦砾而暗含忧伤。


电影中当贝尔拿起红白相间的旗帜不停地向日本侵略兵呐喊:“这里是教堂!"日本士兵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到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士兵拿着屠刀把这旗帜给刺破了,进行更猛烈的禽兽行为。


在电影的最后,挽救了这群女学生生命的不是教堂那彩色的玻璃和红白相间的旗帜,反而是贝尔和那輛灰绿色的废弃车,这一色彩则是对战争期间信仰坍塌的一种强烈讽刺。


电影《金陵十三钗》和以往的战争题材片一样,惟一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有着色彩绚丽的镜头。在这部新的影片《金陵十三钗》中,导演张艺谋依旧展示了他对于色彩艺术来营造电影视觉效果的热爱,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绚丽色彩所牵绕,而是时刻紧扣电影的主题思想来营造色彩语言,所以也可以说是对色彩艺术的一种新突破,是对先前电影色彩艺术的种超越。


同样,电影《金陵十三钗》这个战争故事也需要这样的色彩语言来进行讲述,那是一种无法言语的伟大和壮烈,是用色彩艺术对人性至美的一种赞誉和高歌,同时也深化了电影的主题思想,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的心灵和视觉上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同系列文章:

《金陵十三钗》中视觉色彩配置的解读 https://cinehello.com/articles/3763

《金陵十三钗》中视觉色调设定的解读 https://cinehello.com/articles/3765



作者:马贵中,来源: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s://www.xzbu.com/7/view-4929871.htm

本文为作者 卤蛋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3032